四大标准的编制(51页)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51
一、企业标准体系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是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企业通过建立和实施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能够针对产品生产全过程,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以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效应,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最佳秩序,推动企业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外贸出口的效益型发展路子,增强全行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其组成单元是标准。
标准体系表是标准体系的表现形式,它是研究、分析和优化标准体系的重要工具,是系统收集标准和编制标准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企业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完善、有序的基础,是一种包括现有、应有和预计要发展的标准的全面蓝图。
编制本公司企业标准体系表,将为本公司各级各类人员了解掌握标准和实施标准提供基本依据,为制定本公司企业标准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本公司的经营理念和长远发展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二)、编制原则(1)目标原则——企业标准体系要满足本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需要,能够促进企业管理达到科学有序、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系统原则——企业标准体系要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在企业大系统中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3)层次原则——企业标准体系要严格按标准的内在联系组成具有共性和个性特征的层次分明的统一体。
(4)协调原则——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一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能。
专业技术知识共享(三)、编制要求(1)全面成套——企业标准体系表应力求全面成套,要充分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也包括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凡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标准均应纳入体系。
我国国家标准的四级标准体系我国国家标准体系是四级标准体系,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同时,标准体系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一、各级标准含义: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之相抵触。
国家标准是四级标准体系中的主体。
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标准。
行业标准的制定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地方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不得与国家标准和标业标准相抵触。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公布实施后,相应的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在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二、各类标准含义:强制性标准――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对于一些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必须执行,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违反、变更,这样的标准称之为强制性标准,包括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国家将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推荐性标准――是指国家鼓励自愿采用的具有指导作用而又不宜强制执行的标准,即标准所规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允许使用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选用。
三、制定地方标准的工作程序(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辖市(含地区)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部署制定地方标准年度计划的要求,由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年度计划的要求提出计划建议;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计划建议进行协调、审查,制定出年度计划。
栏目编辑:闫小梅E-mail: yanxm@标准的编制方法(上)—标准的结构与编制规则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陆锡林1 标准的结构标准是一种用于组织生产、贸易和技术交流的特定的技术文件,对标准的构成与表述,必然有一个统一的规则。
标准的结构即为:标准(或标准的各部分)的章、条、段、表、图和附录的排列顺序。
1.1 标准的结构类型由于标准化对象以及制定标准的目的的不同,各类标准的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多少也各不相同。
可能的标准结构类型如图1所示。
图1 标准的结构类型图1中“可独立使用的各部分”是指,每个部分仅涉及标准化对象的一个特定方面,并单独出版和单独使用。
“不可独立使用的各部分”是指,如果标准化对象具有通用和特殊两个方面,则通用方面的内容应编制为第1部分;特殊方面的内容应分别编制为其他各部分。
由于特殊方面的各部分可以修改或补充通用方面的第1部分,所以它们均不能单独使用。
对某一标准化对象而言,只有通用的第1部分和相应的特殊的第n部分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要求。
1.2 单独标准的内容划分和要素排序一项标准,不管其具体内容多少,总是由若干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的,可按要素的性质和要素存在的必要性两种情况对标准的要素进行分类。
见图2。
注意:在起草标准的每一个部分时,亦应遵守下述规则。
在标准中,对其构成要素明确划分为规范性要素和资料性要素的目的是便于标准使用者很容易区别出:在声明符合某项标准时,哪些要素是应执行的;哪些要素是不必执行的、而仅仅是为理解和实施标准提供帮助的信息。
1.3 标准中层次的划分及编号由于标准化对象的不同,标准的构成及其所包含的具图2 标准的内容划分和要素排序Lecture on Standardization体内容多少也各不相同。
在编制某一标准时,为便于读者理解和正确实施、引用标准,层次的划分一定要做到安排得当、构成合理、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有关内容要相对集中编排在同一层次内。
1、标准的概念: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标准的分级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在公布国家标准之后,该项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 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3、标准制定的路线技术委员会负责,协商一致制定;公认机构批准。
–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组织由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标准的草拟,参加标准草案的审查工作。
–技术委员会(TC)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国家标准的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
–TC委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来自企业、科研机构、检测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
–TC组织起草标准的形式:1)主要起草单位;2)工作组4、标准编写与制修订程序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出版——复审——废止(一)预阶段: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制定项目建议。
预研阶段的前期:标准化科研。
预研阶段为TC评估项目提案(PWI)的过程。
–PWI,应附标准建议稿或标准大纲。
标准建议稿应给出主要章条及各章条所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大纲应给出标准名称和基本结构,涵盖技术要素、列出涉及章条的标题。
TC应作出下列决定之一:–终止。
PWI不能满足要求。
–继续。
PWI符合要求,由TC根据PWI形成项目建议书(NP),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立项建议。
预研阶段的文件–输入:PWI–输出:NP(二)立项阶段:对项目建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充分论证。
立项阶段为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TC提交的NP进行审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