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2
外交官的故事《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的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1、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出使不受辱,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使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2、蔺相如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
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以博大的胸怀,实现了将相和睦。
3、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4、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也以其坚贞不屈的气节名垂青史。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终守志不屈。
公元前81年,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单于终于放回了苏武。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鸿雁传书的典故就来自苏武的事迹。
5、班超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平定了城郭诸国的内乱,对外抵御了强敌,人心向附,威信很高。
他在西域进行军事活动,主要依靠当地兵力。
为政宽简,吏士团结。
自汉置西域都护以来,前后担任此职者,无人能与他的功绩相比。
投笔从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6、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官的风采与无奈弱国也有外交,这是顾维钧晚年在回忆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顾维钧,中国外交官,因拒绝在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问题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名垂青史,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晚年时,曾有人问起顾维钧人生最得意时为何,顾毫不迟疑地答道:巴黎和会。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青史留名并不能算是意外,但以一种非他所预想的方式留名却出乎他的意料。
而出乎意料的不止是顾维钧本人,还有当时整个中国。
天真的中国1918年12月4日,31岁的顾维钧肩负着中国政府和整个民族的重托,登上了开赴巴黎的航船,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巴黎和会。
此行意义之重大,早在半个月前顾维钧便心中有数。
1918年11月11日,法国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车厢里,德国代表签字投降,中国在那一刻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
消息传来,北京政府宣布放假3天,上万人上街张灯庆祝。
据胡适后来回忆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非常兴奋,在3天公假之后,愣是跟教育部借来天安门城楼,带领一群北大的教授,向民众发表了一整天的演讲。
中国人的兴奋和喜悦完全可以理解。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80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丧权辱国,打了太多的败仗,签了太多的不平等条约。
终于,现在中国成为了战胜国。
举国上下开始期待能够借此机会重新赢回失去的民族尊严和权益。
而会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关于战后和平的十四点声明,其中“废除秘密外交”和“各国一律平等”的观点让很多中国人欢欣鼓舞。
彼时,中国人开始憧憬着,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团将在和会上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夺回关税自主权,收回日本从德国人手中抢下的青岛和胶济铁路。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全国上下从政府要员到中学学生都天真地笑了。
于是,当听说巴黎和会参会国的代表分成5人、3人和2人三个等级时,中国竟不假思索就派出了最高级别的5人代表团。
然而,中国自清以降,就一直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这其中的差距不单单是曾国藩、李鸿章所说的器物之差,其关键还在于观念之差。
从巴黎和会看顾维钧的早期外交思想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嘉定人。
中国近代著名职业外交家,曾任北洋政府驻美公使,外交总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联合国代表,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
1960年代退休后定居美国,直至逝世。
顾维钧早年受的西学教育和留美经历,使得他一直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精神和爱国情感。
在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主修国际法和外交学。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他匆匆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国内,任职于北洋政府总统府和外交部,担任秘书和参事。
1915年,时年28岁的顾维钧出任驻美公使。
他后来回忆说,他和时任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的罗斯福是华盛顿最年轻的高级官员。
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顾维钧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在和会的第一次正式发言是在1919年1月28日的“十人会”上,发言者既是顾维钧。
在这次大会上对山东问题的完美阐述,可谓反映顾维钧早年外交思想的精彩论述。
在这次发言中,顾维钧先从“十人会”刚刚讨论过的太平洋岛屿问题入手,说道,对于关系几百万人的太平洋属岛问题,诸君彼此辩护甚力,而青岛问题关系到四亿人民,责任益形重要。
然后,他从山东的历史、人种、宗教、风俗、语言、国防诸方面,强调应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直接归还中国,而不依赖日本插手。
然后说道,所有中日在一战期间签订的换文密约,皆应因中国加入战团,而认为具有临时性质,希请大会决定是否应予承认。
在这里,我们应注意这样几点。
其一,顾维钧的学识使得他将山东在中国的重要性表述的淋漓尽致,使得其他与会国家注意到失去山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再者,对业已存在的中日密约,不提出无效,而是强调其具有临时性质。
这样,既避免中国无信于其它国家的印象出现,又强调这些条款是不平等的,是在特殊时期强加给中国的,希望各国认识到这些条款签署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年轻的顾维钧显得老练而成熟。
在这次会议上,顾维钧的表现赢得了众多好评,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场的威尔逊总统和劳合•乔治都说,这一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
谁说弱国无外交——顾维钧与巴黎和会夜深了,周遭的喧嚣渐渐隐退,世界仿佛安静地睡着了。
使馆里,顾维钧的房间依旧灯火通明,他坐在桌前,时而在纸上写写划划,时而对着面前成堆的文案皱起眉头。
明天将要在十人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准备工作丝毫马虎不得。
而他可能不会想到,明天的发言将作为民国外交中最精彩的一笔被永久地记入史册。
事情要从1918年11月说起。
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翌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拟定对战败国的合约,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派顾维钧等代表出席和会。
最初国人对巴黎和会是充满希冀的,认为和会“将确定国际间之一切局面,解除国际间一切易生危险之要点,使国际间将开一新世元1”。
但实际上,巴黎和会只是列强的战后分赃会议,中国不仅没有在谈判桌上得到什么好处,反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有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原国会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以及驻美公使顾维钧。
初到巴黎,五人就因为席位问题而产生争执。
最初拟定的陆、王、施、顾、魏的顺序被北京政府调整为陆、顾、王、施、魏,各位代表都对资质尚浅的顾维钧被提到第二位颇有微词,次序被降低的代表也都心存不满,陆还因此染病,这导致在会谈还没开始时,1《顾维钧回忆录》(一);164页中国代表团内部就产生了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通力合作,共同为国家争取利益的初衷。
由于这一插曲,其他四位代表在之后的和会中都不断推诿责任,因此,顾维钧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首席代表。
在巴黎,顾维钧投入了国联问题的研究,整天按照预制的工作路线埋头于准备工作。
1919年1月27日下午,中国代表团突然接到通知,美、英、法、意、日五国人士组成的“十人会议”临时决定当日讨论山东问题,邀请中国代表一小时后赴会,阐明对山东问题的立场。
消息之突然不啻为一晴天霹雳,此前中国代表团并没有对此作充分准备,只得派出顾、王匆忙赴会。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前言 (1)一、当时的形势与中国代表团的目标 (1)二、与列强周旋的决定全局的策略:"联美制日” (3)三、与列强周旋的只涉及局部问题的方法 (4)(一)充分准备 (4)(二)分清敌友 (5)(三)依托法理,据理力争 (5)(四)预留后路,步步为营,争取舆论 (5)四、结语 (6)致谢 (6)参考文献 (6)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策略历史教育耿鹏指导教师张松智摘要: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是中国近代废约运动的起点。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尤其是顾维钧竭力维护国家主权,表现杰出,显示了中国外交的进步以及中国代表团斗争策略的相对成熟。
本文旨在探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期间,与烈强周旋的策略:分析中国代表团面临的形势及其目标,探讨顾维钧使用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顾维钧巴黎和会策略方法Comment on Wellington Koo’s Struggle Tactics at the ParisConferenceStudent majoring in history Geng PengTutor Zhang SongzhiAbstract:The Paris Conference is one of significant watershed in the diplomat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ecause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broga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At the Paris Conference, Chinese delegation, especially Wellington Koo, performs perfect to safeguard Chinese sovereignty, which shows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diplomacy and the relative maturity of strategies of Chinese deleg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Wellington Koo’s struggle tactics at the Paris Conference: the plight and goal of Chinese delegation, the strategy to cope with aggresso rs, Wellington Koo’s strategy and methods.Key words: Wellington Koo ; Paris Conference ; strategy; methods“巴黎和会不仅是世界外交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1919年的顾维钧摘要:顾维钧先后担任过中国驻美国、英国、法国使节,驻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代表,也担任过北京政府、南京政府的外交部长,出席巴黎合会和旧金山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外交家。
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着重介绍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关键词:顾维钧;巴黎和会;山东问题;外交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191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顾维钧受命出使巴黎和会。
弱国无外交,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中国连应有权利都无法得到,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手日本。
在顾维钧的极力鼓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中国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止”的惯例。
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举动,体现了顾维钧的凛然民族气节。
具体过程如下:一、初到巴黎,困难重重1918年顾维钧他刚刚抵达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個打击--和会席位问题。
各个国家被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两个席位,列强仍然把中国看得很低。
虽只有两个席位,但五位代表可轮流出席。
在代表团排名问题上,波澜又起。
按陆征祥报送北京的名单,顺序依次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
但北京政府的正式命令下达时排名却被换成了: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这就引起了王正廷和施肇基的强烈不满,在代表团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随着和会的进行,代表团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准备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利问题,但日本先发制人,率先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
2023年《我的1919》观后感2023年《我的1919》观后感1历史让愤怒又一次出现在了1919年的法国巴黎。
只见一群外国贵族正在参加一个室外会议,主持人正在说“中国代表顾维钧先生因……”,一辆黑色的马车飞奔而来,车上做的正是这位具有绅士风度的中国人——顾维钧,中国赴巴黎和会的五个代表之一。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他赶赴巴黎和会,为了中国人的主权,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然而他感受到的却是落后挨打的悲哀,肩负着弱国子民的悲愤。
作为中国代表的他应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呢?面对外国代表所提出的“中国在战争中未伤一兵一卒”,他从容不迫,拿出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付出,一座座的坟墓,满载着中国人民沉痛的悲愤,满载着不可改变的既定事实。
这一切,使外国代表哑口无言。
影片中顾维钧的发言“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不仅使当时的与会代表掌声如雷,也使今天的我们为之全场鼎沸。
他的言辞铿锵有力,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已久的整个中华民族愤怒的爆发。
顾维钧面对日本代表的威逼利诱,泰然处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不为利诱所动的精神多么可贵啊!法国女士让娜在顾维钧被人民的呼吁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她说“他和你们同样爱国”,听啊!这是出自一位外国友人的愤怒。
“是人民把你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坐标位上的”,对于影片中肖克俭等人的爱国行为,我们就不难理解,有谁能说肖克俭的自焚牺牲毫无价值呢?没有人能这么说。
虽然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在努力的唤醒着周围的人民,唤醒着人们的爱国意识。
他有权力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情感。
他呼吁着、维护着自己祖国的主权。
所以说它是伟大的。
“弱国无外交”,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巴黎和会中唯独中国是在战胜国中没有得到任何战争赔偿的国家,也是在凡尔赛和约中唯一没有签字的国家。
这是中国人愤怒的表现。
“中国人是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弱国无外交吗?弱国更需要用外交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并未失败方兵华 313107070107摘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句极具情感煽动力的台词广为传诵数十年,唐启华查遍档案史料,顾维钧没有说过这句话。
顾维钧使中国翻盘占据巴黎和会上风,靠的是法理论辩,而非文学修辞。
中国1917年靠着输出30万华工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人签了投降书的那一刻,中国也成了战胜国。
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中国政府早已积极为参加巴黎和会做了充分的准备了!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实力和日本的虎视眈眈使巴黎和会的结果仿佛是提前共知!只有中国人还在幻想!关键词:《凡尔赛和约》;袁世凯;“二十一条”;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
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
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抛出“二十一条”。
历来有种说法广为传播:袁世凯为了称帝,亲日卖国,迫不及待接受“二十一条”。
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袁世凯立即启用陆征祥为外交总长,[3]陆征祥和曹汝霖一面与日本代表进行正面交涉,一面派人到日本寻求该国政坛元老帮助。
袁世凯政府还故意散布消息,获得国内外舆论支持。
日本调动军队和舰艇,对中国威胁恫吓,下最后通牒,声称不惜一战。
据曹汝霖回忆录记述,当时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秘密备战,晚间运输彻夜不停。
袁世凯劝道:“我岂愿意屈辱承认,环顾彼此国力,不得不委曲求全耳,两国力量之比较,您应该最明白。
”段祺瑞只得做罢。
经过四个月的斡旋,1915年5月25日,《中日民四条约》签署(即民国四年),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十四条,并对这十四条做了修改,已将中国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电影《我的1919》中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驳斥日本窃取我国山东主权的慷慨陈词。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我的1919观后感600字1今天,我看了一部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叫《我的1919》。
讲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
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
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
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
肖克俭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
电影中讲了中国外交团参加巴黎和会的外交全过程。
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都不能享有战胜国应该取得的权利,这是对中国的无视,对世界和平的无视!中国代表团虽一再争取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但中国政府的软弱与各列强的联合敌对,中国最终事与愿违。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祖国原来是这么落后,可我们却不能相助。
要想不被欺负,我们中国就需要强盛。
现在我们中国虽在快速发展,但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我们青少年应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不会再受其他国家侮辱、蔑视,不会再受其他国家歧视,其他国家也不敢再欺负我们。
我们应珍惜今天这大好的和平时代,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了感激前辈们的流血奋斗而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
【辩论技巧】学习啦编辑:雪珠 2015-11-06本文已影响 696人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慷慨激昂的辩驳不仅赢得了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世界的舆论的同情。
虽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失利,但国内的革命烈火已经被点燃。
不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以下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智辩,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巴黎和会,顾维钧智辩护国权
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隆重开幕。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会议。
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政府认为有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遂派出以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为首的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
但是,日本以曾出兵攻击德国为由,宣称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应由日本继承。
进入会场前,日本代表牧野男爵的怀表掉到了地上,恰巧被顾维钧拾到。
之后,两人在会场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牧野:关于山东问题,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早已签订了《二十一条》,无需在这个会议上来讨论了。
顾维钧: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
(出示拾到的怀表)
牧野:(惊讶)我的怀表,我的怀表!
顾维钧: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
牧野:(拍案大怒)我抗议!这是盗窃!中国代表偷了我的怀表!这是公开的盗窃!无耻!极端的无耻!
(会场嘲笑声、议论声四起。
)
顾维钧:牧野男爵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问问牧野男爵,你们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中国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个行为算不算是盗窃?是不是无耻啊?(愤怒地)是不是极端地无耻?!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各国代表议论纷纷,许多人颔首赞许。
)
请君入瓮,类比说理:日本蓄谋已久,对中国山东虎视眈眈。
在“弱国无外交”的国际背景下,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表明严正的立场?顾维钧的论辩彰显了机巧和智慧。
拾到牧野的怀表,顾维钧借题发挥,以“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之语,激怒对方,请君入瓮。
果不其然,牧野落入圈套,咆哮会场。
顾维钧让他尽情发泄之后,首先以退为进,“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随即攻其不备,突然提出山东问题,以“该不该”“算不算”“是不是”连发反诘,气势凌厉,步步进逼,将牧野的攻击,如数奉还:德国当年强占山东,如今战败,于理于法,自当退还中国,你日本处心积虑要“继承”,岂非“盗窃”?难道就不“无耻”吗?理出一辙,简单而又实在,让牧野无言以对,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和会上的西方列强,顾维钧又类比说理:先以“摇篮”为喻,昭示山东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接着将孔子与西方人信奉的“耶稣”类比,化陌生为熟悉,精当而形象地突出了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然后再次强调山东对中国的价值和意义,如同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之于西方,让各国代表从自身的宗教信仰和体验中,深刻理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的道理。
一番类比,深入浅出,争取到了与会代表的初步认同。
牧野:鉴于鄙国军队战时对协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样的战胜国难道也有脸面到这个会场上来吗?我没想到,他们还有勇气到这个讲台上来讲话!
顾维钧:尊敬的各位代表,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
请看,(出示一组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各个角落。
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我想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
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几十处。
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
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与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大会在讨论中国山东省的问题的时候,会考虑中国的基本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
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不会得到安宁!
(片刻后,会场掌声如雷,各国代表纷纷上前与顾维钧紧紧握手。
)
举证事实,釜底抽薪:牧野不甘心失败,又起战端,企图以日本在“战时对协约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未出一兵一卒”的理由来剥夺中国的发言权,攻势咄咄逼人。
顾维钧则针锋相对,以“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直言驳斥。
紧接着,他出示照片,举证了两个事实:其一,“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的汗水和鲜血,同样为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其二,“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几十处”华工墓地。
如林的墓碑,倾诉了中国人民用生命“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与安宁”的决心和期望!铁的事实,犹如釜底抽薪,揭穿了牧野“中国未出一兵一卒”的谎言,驳斥了他指责中国没有“脸面”“勇气”到会场讲话的谬论。
至此,提出要大会“考虑中国的基本权益”就如水到渠成,令人信服了。
顾维钧的最后一句话,则如重槌击鼓,正言警告那些试图践踏“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野心家:强权不会使世界“得到安宁”!激愤之情寓于公理之中,使强词夺理的牧野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