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创新历史岳麓教版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 格式:doc
- 大小:630.50 KB
- 文档页数:7
考案[4]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武汉重点中学联考)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导学号26813220(A)A.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逐步实施平等外交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解析]“夷”包含着天朝上国观念,从“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到“不得提书夷字”,体现了清朝对外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改变,但并不能说明实施了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主要是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渐改变,并非向西方学习法律,故D项错误。
2.(2018·柳州)《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这一规定导学号26813221(A) A.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解析]“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便利了英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故A项正确;由于英国的商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无法对整个中国自然经济造成根本的影响,故B项错误;“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仅涉及到商品输出,没有涉及司法,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的影响没有深入到中国内地,故D项错误。
3.(2018·山西五校联考)1895年2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本单元讲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历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历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其中,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两个阶段1.19世纪40-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逐步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和大片领土,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由闭关锁国转变为被迫开放,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疯狂,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华一方面表现为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另一方面表现为瓜分中国。
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由四个阶级主导1.农民阶级首先担负起抗争与探索的任务。
鸦片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他们在反封建反侵略的同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社会改造方案。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抗争与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领导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
元关(四)内外祸与中民族的起(:45 分分: 100 分 )一、(每小 5 分,共60 分)1.某条中方款作以下定:条字后中方交托600 万元;后来分三年六次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300 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250 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托200 万元。
条是()A.《南京条》B.《北京条》C.《关条》D.《辛丑条》分析: A款共分七次共 2 100(万元 ),合所学知可知,《南京条》定清政府款 2 100 万元, A 切合意。
2.右照片中的建筑是清朝北京清漪园花,由一位随者拍,是最早被入的北京情景之一,后建筑被焚,判断照片拍最早可能()A. 1842 年B. 1860 年C. 1895 年D. 1900 年分析:B1842 年是片争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1860年是第二次片争期,英法侵入北京,可能致资料片出,故 B 正确;1895 年是中日甲午争期,火没有波及北京;1900 年是八国侵期,北京再次被侵犯,但与资猜中“ 照片拍最早”不符。
3.清朝判大臣片争后某一条款的立喜悦,把清政府最担忧的麻——推外人置,有使中英之的商矛盾不至于上涨两国武力矛盾的好。
条款波及()A.割香港B.事裁判C.巡易D.关税商分析:B“ 推外人置” 明中国失司法主。
割香港使中国失土主,故 A ;事裁判使中国失司法主, B 正确;巡易使中国失了自己海的控制,故 C ;关税商使中国失关税主,故 D 。
4.《北捷》是上海第一版的一份英文刊,1853年4 月23 日道:“南京于 3 月8 日被叛底包,21 日被攻下⋯⋯据南京的清朝将以身作则,已在勇敢作中亡。
”依照所学知判断,道中的“叛”是指 ()A.太平B.英法C.和D.革命党人分析: A 1851~ 1864 年爆了民起太平天国运,太平天国曾攻克南京,资料中的叛是指太平,故 A 正确。
5.以下对于《天朝田制度》与《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政新篇》承了《天朝田制度》反封建的主B.《政新篇》承了《天朝田制度》除私有制的主C.《政新篇》改了《天朝田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伍性D.《政新篇》改了《天朝田制度》所倡的社会模式分析:B解答此的关是弄清楚两者之的关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1.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充分说明()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④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③④2.下列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是A. 坚持斗争14年B.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中央政权C. 制定颁布了革命纲领D. 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 给与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4.观察下图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二大D. 瓦窑堡会议6.“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上述材料最可能出自()A. 中共“三大”决议B. 国民政府成立宣言C. 国民党一大宣言D.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7.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8.如图,下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
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当年只有十二岁的小斯当东在国会发言:“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
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实质B.鸦片战争对中英来说是正义战争C.旨在维护中英正常贸易D.国际社会公认鸦片贸易是合法的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鸦片贸易是合法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其实他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B项本身说法错误;鸦片走私并不是正常贸易,而且国际社会认为鸦片是毒品,并没有公认其合法,C、D两项错误。
2.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 %。
浙江定海水师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
这从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士兵战斗力差B.军备陈旧C.军纪涣散 D.战船数量过少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了清军战船大多陈旧不能使用,故B项正确。
其他选项所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右图是拍摄于北京大清门的一张照片。
此照片反映的最有可能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B.鸦片战争的结果C.北京人民的抗英斗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答案:D解析:照片拍摄于北京,又有联军,故不是鸦片战争,排除A、B两项;C项在材料中看不出,抗英斗争也不符合照片中的“联军”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了皇宫的大量财物,故最有可能的是D项。
4.马克思曾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影响评论道:“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2.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其中省会城市(或政府所在地)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 《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B. 《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 《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D. 《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5.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清末新政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6.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A. 割占中国台湾B. 掀起瓜分狂潮C.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D. 扩大资本输出7.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第4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提升(四)1.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比较2.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3.近代前期中国人民进行抗争与探索的特征(1840~1919年)【典例】 (2016·广东汕头模拟)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形象。
解析下图,该新闻事件应该是( )A.中日甲午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漫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漫画日本人、中国人的穿着等信息可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应是“清官员”,联系到所学这个事件应该是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对华进行侵略。
答案 A【方法技巧】 图片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题目类型:从图画外在形式看,图片类选择题一般分三种:(1)图片类:包括人物图、文物(遗迹、遗址、遗物)图、艺术画、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寓意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
2.命题特点: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判读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
3.题型标志:题干中一般都有“据图可知”“反映出”“说明了”“佐证”“符合的是”等标志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难度中等。
4.解答技巧(1)“四审”图片:一审图片反映的时间和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答题方向;三审图片蕴含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及反映出的主题。
(2)“三判”选项:一是判定各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二是判定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是判定各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变式演练】(2016·重庆八中月考)下图是1895年5月刊登在西方杂志的一幅名为《好狗》的漫画,其寓意是()A.讽刺清朝腐败无能B.同情中国所受遭遇C.揭露日本侵华野心D.策划共同瓜分中国解析漫画中一个西方人牵着的一条狗敢于冲向一条躲闪的龙(代表当时的中国清政府),这是列强对清政府的试探,而且墙头上还有一个远观的西方人,结合1895年这一时间,可以知道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能说明列强当时的侵华野心还是很大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选A。
抓住材料中“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以判断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2.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腐败统治只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3.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经过时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下列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解析:选B。
①是《天津条约》的内容,②是《南京条约》的内容,③是《辛丑条约》的内容,④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
4.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思想,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解析:选C。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B.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C.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D.旧民主主义革命悲歌【解析】“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近代历史上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要事件,《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
【答案】 A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解析】清政府对外国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政府观念的改变,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故A、B两项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称呼的改变不能说明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3.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
”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属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 项错误;“不准久住据为巢穴”“赏借”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该谕旨涉及的《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D项错误。
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时间: 90 分钟满分:100分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当年只有十二岁的小斯当东在国会讲话:“我们进行鸦片贸易,能否违犯了国际法呢?没有。
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相同的事感觉吃惊。
尽管令人遗憾,但我仍是以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并且也是必需的。
”对资料解读最正确的是()A .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本质B.鸦片战争对中英来说是正义战争C.旨在保护中英正常贸易D.国际社会公认鸦片贸易是合法的答案: A分析:资料以为鸦片贸易是合法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其实他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应选 A 项。
B 项自己说法错误;鸦片走私其实不是正常贸易,并且国际社会以为鸦片是毒品,并无公认其合法,C、D 两项错误。
2.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 艘,除掉维修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 艘,在航率仅48.8 %。
浙江定海水师共有战船77 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 艘,在航率仅61.2%。
这从侧面反应出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由是()A .士兵战斗力差B .军备陈腐C.军纪松散 D .战船数目过少答案: B分析:资料描绘了清军战船大多陈腐不可以使用,故 B 项正确。
其余选项所述在资猜中没有表现。
3.右图是拍摄于北京大清门的一张照片。
此照片反应的最有可能是()A.中英《南京合约》的签署B.鸦片战争的结果C.北京人民的抗英斗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答案: D分析:照片拍摄于北京,又有联军,故不是鸦片战争,清除 A、B 两项; C 项在资猜中看不出,抗英斗争也不切合照片中的“联军”信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打劫了皇宫的大批财物,故最有可能的是 D 项。
4.马克思曾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署的《天津合约》的影响议论道:“本质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获得实利的独一强国是俄国,英国依据合约所获取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
单元质量检测(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2.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4.“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
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
”这说的是中国近代的()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5.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6.如图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7.右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
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A.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8.右图为义和团散发的宣传揭帖,该揭帖把帝国主义和教会侵略势力喻为猪羊,画边题联为:“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
”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A.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B.反映了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C.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D.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9.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辛亥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A.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B.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C.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0.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11.“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
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12.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
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材料三二、西历本年八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
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
——梁为楫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选编与介绍》(1)根据材料一,并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思考如果按材料所说重用“林公”能否挽救败局。
(8分)(2)说明材料二中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8分)(3)材料三出自哪一条约?有何标志性后果?(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
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打。
材料二“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材料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
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1)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三则材料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应该做的是什么?(8分)(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6分)单元质量检测(四)1.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附件的理解能力。
故选A。
2.选C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3.选B A项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
4.选B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兄弟、一秤分、天国”,据此可以判断该事件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5.选A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A。
6.选A图片反映清政府盲目自大,不知中日之间经济差距。
因此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日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符合漫画寓意。
7.选B题干中的“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
“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A项排除;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戊戌政变是在1898年,D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C项排除。
由“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正确。
8.选D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要求,故A、B、C三项与材料相一致。
D项说法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
9.选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10.选A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破除专制给人的思想束缚。
11.选C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等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
A项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B项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D项则是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故选C。
12.选B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故选B。
13.解析:第(1)问,结合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分析材料观点。
第(2)问,三次战争灾难性的体现可以从战争本身及战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概括;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要一分为二进行分析。
第(3)问,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1)失败原因:清政府虚骄自大,不务实际,统治腐败。
不能。
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战争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林公”一人所能挽救。
(2)灾难: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
对中国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辛丑条约》。
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最终形成。
14.解析:第(1)问,结合背景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从帝国主义侵华、民主主义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从材料中的“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等可以分析得出。
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对于“人民外交”既不能绝对赞同也不能完全反对,任选一个角度解答即可。
答案:(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
(2)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盲目排日情绪。
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
(3)顾维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