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20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_9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案《“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在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使所有乘客与船员获救,而自己却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表现出哈尔威船长沉着机智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案一学生视角*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泰坦尼克号》。
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
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直奔中心人新课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中心所在。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夜雾中“诺曼底号”邮船被“玛丽号”货轮撞破。
混乱中,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地指挥,救下了60人,而他自己却与船同归于尽。
学情分析:要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可能对哈尔威船长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旅客的伟大人格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受到“先人后己”的伟大人格的熏陶。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3.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4.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重难点:1.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的理解及感悟。
2.含义深刻的议论性语句的理解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的欣赏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1870年3月17日晚,勘称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豪华邮轮诺曼底号出发了。
夜色茫茫,海面上大雾弥漫,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乘客都进入了梦乡。
轮船缓缓地行驶着,突然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个黑点,那就是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它笔直的向诺曼底号撞过来,海难无法避免。
玛丽号把诺曼底号的侧舷撞出一个大窟窿。
这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板书课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齐读课题二、感知灾难的可怕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找到描写灾难的段落打上V(突如其来、惊心动魄、可怕)2、你是从那句话得知的?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解释“势不可当”师:这场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海水势不可当,轮船无能为力,转眼间轮船就会沉没,人们就会葬身大海,情况万分危急。
求生是人类的本能。
越是这个时候,死亡越让人们可怕。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紧张、惶恐、形式危急指名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都看到画面了吗?你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3、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2、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进行质疑1、(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部分剪辑视频)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吗?1912年这艘当时世界最大、最豪华、意为永不沉没的客船载着1513名乘客和船员因撞到冰山而沉没,这次海难最后只有500多人侥幸逃生。
海难的恐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1870年,有两艘英国轮船相撞,但其中的一艘“诺曼底号”除船长以外其余60人都安全获救,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只有船长没能逃生呢?出事时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赶快到“诺曼底号”上去寻找答案吧。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大作家维克多·雨果。
我们先来拜访他,谁认识他?投影雨果画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二、购买船票,掌握生字词1、(出示本课“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读,组词,正音,齐读。
2、开火车读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师相机指导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
三、登上“诺曼底号”,了解事实真相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4、船长是谁?在紧急情况下,船长是如何救人的?海难的结局如何?四、整体感悟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配《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悟场景,初步受到震撼,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2、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1)开头介绍“诺曼底号”部分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该教材是一篇纪实性的短文,通过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如何在文字中寻找信息,并理解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诺曼底号的历史背景和遇难经过。
(2)能够运用字词宏观理解文章主题,并在文中找到答案。
(3)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结构和句型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提高学生在阅读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逆境,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能够使用阅读策略寻找信息并回答问题。
2.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句型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交际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诺曼底号的图片和介绍,学生看图说话,讨论自己对诺曼底号的印象。
2)播放短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事件中获取更多信息。
2.阅读和理解1)阅读文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句子。
2)学生根据文章的要点写一个简短的概述,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语言运用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句型特点,让学生注意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2)与学生合作,设计一些练习,帮助学生在语言使用中进一步提高。
3)做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4)评价学生的写作,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1)回答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强调复习所学知识点的重要性。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对下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
《“诺曼底”号遇难记》整合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和视频,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教师导:同学们,面对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可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分的场面1.ppt: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整合点:将图片音频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师:听了刚才的场景,你感受如何?3.师: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
ppt:“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4.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5.ppt: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整合点:影片片段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混乱场面。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重点:“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难点: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图片导入,揭题。
1、出示“诺曼底”号图片,简介。
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这是一艘怎样的邮轮?2、揭示课题,理解“遇难”。
(二)、初读课文,感受灾难的可怕。
1、生自由读文,找出文中哪些段落直接描写诺曼底号遇到灾难的段落。
2、用一个词语说说这是一场怎样地灾难?生交流。
3、播放《泰坦尼克号》录像片段。
4、浏览7、8、1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突出了灾难的可怕,反复练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是最可怕的灾难。
学生浏览句段,划写句子,朗读句子,教师巡视。
交流。
第七段的第二句:一瞬间,大雾中……葬身鱼腹了。
重点指导读好“葬身鱼腹”一词。
第八段: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剖开一个大窟窿。
通过重点指导读好“剖”字来理解船身的破坏程度。
第十一段第二句和第三句:人们半裸着身子……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当。
重点指导读好“灌”字,感悟船内进水的速度快。
“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三)、聚焦文中描写哈尔威船长的三个画面,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通过设想灾难的结局,引出哈尔威船长。
师:通过朗读,大家感到了灾难来临时人们心头的可怕,以至于当时的场面乱得不可开交。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了解《“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了解《“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提高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勇敢和坚持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提高词汇量。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3.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经过,感受品质。
2.教学难点:感受英雄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轮船的图片,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海上事故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
(3)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2)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5.书写指导
(1)观察“伦、腹”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导入让学生对轮船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在感受英雄品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加深入地体会。
在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英雄的故事进行分享。
20、“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感知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比体会在危急时刻人们及船长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伟大灵魂”。
教学准备:搜集作家雨果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检查预习。
1.揭题:我们今天要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随文识字,“难”多音字,理解不同读音的字的意思,读二声时组词“困难”、“难题”;读四声时可以组词“灾难”、“遇难”、“大难”,同样是遇到不好的情况,从组的词可以看出四声表示的程度更坏,在本课题中这个字读四声。
2.检查生字:“薄雾”,“肇祸”。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注意方法,要求复述课文大意,一百字以内,概括出事件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并让学生写在书上。
二、通过品读人物语言,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品质。
老师帮助学生复习:一篇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描写人物可以通过什么方式?1.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默读课文,关注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想一想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你能感受的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1)学习船长的第一段人物语言。
“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六十个人救出去。
”①学生说感受。
②自由读2—9自然段,放音效,谈感受: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③再度哈尔威船长的语言,说一说你读出了怎样的哈尔威船长?哈尔威船长冷静、沉着到了什么程度?④默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说清了救援的哪些方面?这是一怎样的船长?⑤交流。
集体备课时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
1、要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他们分析人物的性格;
2、学生可能对哈尔威船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旅客的伟大人格不太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分析、指导,让学生受到“先人后己”伟大人格的熏陶。
基于我班学情,我个人保留的意见是:勾画出哈尔威船长的语言,读一读,做批注。
交流展示。
教学反思:
回想本课,不足之处甚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预设有余,把握不足。
比如在抓对话理解人物品质的环节,这是本文理解的一个难点,提前我也预设到了,并且想好了处理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再读,然后追问:此时此刻,你在哪里?真正到课堂上,当问题一抛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没人回答,我急忙进入我的设计环节。
也就是说,等的时间不够长,也许有的孩子已经在思考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