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14.66 KB
- 文档页数:3
世说新语论文世说新语论文:试论《世说新语》的人物塑造手法[摘要]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深得后人推崇。
该书通过对人物传神之容止、个性化之语言的描摹,于细节处见精神,于对比中定优劣,记录了汉末、三国、两晋士人的轶闻趣事和社会风貌。
清人毛际可称:“殷、刘、王、谢之风韵情致,皆于《世说》中呼之欲出。
”[关键词] 世说新语小说人物性格宗白华先生称魏晋士人崇尚“人格的唯美主义”,“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
《世说新语》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里说:“全书涉及1500多人物,魏晋三百年间主要人物多活动于其中。
”该书在塑造人物时以神韵取胜,往往“略其玄黄, 取其俊逸”,表现了魏晋人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的自觉追求。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世说新语》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
”一、描容止以显神明1、以形写神,阿堵传神汤用彤曾说:“汉代相人以筋骨, 魏晋识鉴在神明。
”在《世说新语》中,“神”是一种真实生命形态的呈现,是魏晋人所追求的自由人格精神以及飘逸潇洒之美,它深藏于生命本体之内,却又自然鲜明地表现于外。
以形写神就是要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形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即神明。
书中生动地再现魏晋名士的精神气韵, 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俱肖的效果。
《世说新语》中写顾恺之给裴楷画像时,在面部颊上加了三根毫毛,看画人不解,顾恺之回答说:“裴楷俊郎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
”意思是在画像的颊上加上三根毫毛,就能表现出裴楷的风神,即“益三毛如有神明。
”秉承“传神”的旨意,《世说新语》的人物形貌描写笔墨既简练洁净,又捕捉到了人物的“风韵”。
如:(1)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容止》二)(2)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
( 《贤媛》二十一)(3)庾子嵩长不满七尺, 腰带十围, 颓然自放。
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同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一样,六朝志人代表作《世说新语》(下称《世说》)的研究在20世纪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古人研究《世说》,多在考案史实、训解文字、校勘版本和批点评注等方面著力,对《世说》的整理流布、、赏析评价以及进一步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必须指出,缺乏系统、流于驳杂、相对陈旧等我国古代学术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近代以前的《世说》研究中。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世说》研究也走上了学术健康的轨道。
丰富多采的专题,完备详实的笺、校、注、译本以及系统性的研究专著相继问世,蔚为大观,成果卓著。
XX20世纪的《世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前五十年(至1949年)和后五十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研究重在注释、校勘、考证,同时也出现了较有系统的专题,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第二阶段则在前五十年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成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前五十年的《世说》研究,明显地表现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态势,在研究的视角与具体方法上呈现出新学对旧学的继承、和扬弃的清晰脉络。
如果说,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1928年)、李审言《世说笺释》(1939年)、沈剑知《世说新语校笺》(1944年)、程炎震《世说新语笺证》(1942、1943年)等著述是以旧学为背景、注重实证、严于考校的披沙简金之著述,那么,一批视野、角度新颖、大开大阖的专题的涌现,则是这一时期《世说》研究的一道悦目的风景。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1940年)、冯友兰《论风流》(1944年)、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1945年)、贺昌群《世说记(麈尾考)》(1947年)以及许世英、赵罔、纪庸、朱建新等人的文章从**自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探幽发微,**开生面,使《世说》研究第一次呈现出多元、立体、现代的态势。
此外,《史略》(1923年)和《的的变迁》(1924年)二著,给《世说》做了文学史特别是史的定位,后来的研究,无不循此路径。
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4)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事实上,对《世说》性质及思想倾向的认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对其作文体学上的定位那么必须客观、科学地对待,“直观印象”式的定义是不可取的。
“清言小说”也好,“轶事小说”也好,事实上都只是道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点上,鲁迅的“志人小说”概念无疑是更为准确、科学的概括。
因为“言”和“事”皆离不开“人”,而“人”才是《世说》这部书的审视对象。
江兴祐认为:《世说》“作者的着眼点放在对这些人物言行的审视上”。
这是颇有见地的。
此外,宁稼雨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就的标志》一文中,从文学史的角度,剖析了《世说》“从诸子、史传、志怪中解放出来”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明确了《世说》“以人为中心”的志人特质,最终得出《世说》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的结论。
综上所述,围绕《世说》思想倾向的讨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说》的文本价值和历史地位,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以《世说》为中心的清谈《世说》虽那么不是写清谈之书,但却是我们了解魏晋清谈风貌的硕果仅存的独特文本,清永瑢称之为“清言渊薮”并不过分。
千百年来,将五胡之乱、晋祚不竞归罪清谈的说法几成定论。
于是,何晏、王弼之徒长久被钉在的耻辱柱上。
降及清代,始有钱大昕、朱彝尊等学者撰文为何、王翻案,赞其“始畅以义理”之功。
但从及思想史的高度重新认识魏晋清谈家们还是20世纪以后的事。
30年代,容肇祖《魏晋的主义》一书较为系统地评价了何、王、阮、嵇、向、郭等魏晋清谈家的思想,从而亦间接地肯定了清谈的积极的一面。
40年代,陈寅恪发表了著名论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前半局部对清谈作了鞭辟入理的辨析,指出:“当魏末西晋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上之家实际,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盖藉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假设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政治上之实际性质,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者也。
分析《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并浅谈其人物塑造摘要:《世说新语》的出世是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大解放和大融合的魏晋时期,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古至今,对其研究者不在少数,研究成果也较为显著,分析其研究成果并浅谈其中的人物塑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世说新语》,并认识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世说研究人物形象《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志人小说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并集大成的一种。
全书按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1139则,以类相从。
主要记述自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论、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浅显而又含蓄隽永。
鲁迅曾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1]它无论是在史学上还是文学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人的研究多散见笔记、书札、序跋,文集或其它著述,零碎不成系统,如唐代刘知几《史通》一书中已有多处论及《世说》;宋代黄伯思的《东观余论》、汪藻的《世说叙录》等。
现代对《世说》有少量的译注、笺疏、详解,而研究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本文主要分析现当代人在论文里反映的《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并浅析《世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从《世说》看魏晋的时代特征(一)《世说》反映的魏晋思想在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里有《论和晋人的美》的篇目,专门论述了《世说新语》反映的晋人的思想,包括晋人的人格、艺术、精神以及美学和道德观、礼法观等方面,并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分析魏晋人的美。
其书提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论、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2]庄华峰的《从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专门分析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从《世说》描写清谈风尚谈起,然后论述《世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文中主要引用《文学》、《贤媛》篇进行举例,把魏晋人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全部展现了出来。
2017年12月下(总第358期)战争频发、朝代更迭、人口迁移等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恰恰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这个时期语言的重要媒介。
“《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亦资一笑。
”[1](P.12)鲁迅亦称之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世说新语》,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学方面,对它的研究也成为了学位论文的热点,关于词类研究的成果更是数不胜数。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按照汉语语法的传统,词可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2](P.7)。
对《世说新语》词类的研究主要是具体词类研究和构词法的研究,本文择取2004年至2016年的此类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名词研究名词是指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等)、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等。
如陈洁《〈世说新语〉名词研究》对书中出现的109个新词新义的特点、产生原因和生成方式进行研究,对同义词组和复音名词的构词方式进行分析说明。
蔡言胜的《〈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从概念和属性入手,论述书中出现的语料性质和方位词使用情况,对典型后置方位词和方位结构的语法分布进行论述并比较,讨论方位词的独立运用情况。
丁润丽《〈世说新语〉的谦称名词》主要讨论了包括“僕”在内的九个敬谦名词的用法及特点。
二、动词研究动词用来表示发出的动作、实施的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
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如龙慧《〈世说新语〉心理动词研究》将心理动词分三类进行分析,张家合的《〈世说新语〉心理动词探析》将心理动词分两大类,重点介绍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梁冬梅《〈世说新语〉心理动词语义语法研究》将心理动词分为情意类和认知类,对其使用情况、语义特点合语法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李审言的《世说新语》研究刘 强 在晚清以迄近现代的《世说新语》研究史上,继李慈铭(1830—1894)、王先谦(1842—1917)、叶德辉(1864—1927)之后,扬州兴化硕儒李审言堪称名家。
其所撰《世说新语笺释》及《愧生丛录》中数条考证文,允为近代《世说》学的重要著述。
李审言(1858—1931),名详,以字行,中年后号百药生,又字窳生、愧生,号枚叟、叟,江苏兴化人。
著名文学家、学者,以骈文知名当世,“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
1923年受聘为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
1928年,与陈垣、鲁迅、胡适等12人同被聘为中央研究院特约著述员。
审言藏书丰富,1929年把其藏书陈列于兴化北大街东侧,名为“审言图书馆”。
1931年5月病卒于兴化故居,享年73岁。
李氏一生著述甚丰,尤以子部杂家之笺注考证名家。
为学精审广博,能于人不经意处溯其本源。
今人张舜徽称:“扬州李审言先生,兴于清季,精于选学,能为沉博绝丽之文,早蜚声于士林,为长老所推重。
……故先生之学之文,博厚典重,卓然为晚近大师;世徒尊其为文之美,固未足以知先生也。
”(张舜徽《李审言文集序》,《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推其骈文为“当时第一”,钱仲联《五四以来旧体诗文集叙录》一文则称其文章“远祧中古以上”,与章炳麟、王闿运并垂不朽。
2019年第2期(总第203期)一、《世说新语笺释》的笺注特色1939年,《制言》杂志第52期全文刊载了李审言的《世说新语笺释》,洋洋一万余言,共笺释《世说》三十六篇100条。
此时距李氏辞世已近八年。
李氏《笺释》虽无“自序”交代其撰述时间及宗旨,然通读其文,大体可以窥见其如下特色:其一,校勘异文,实事求是。
李审言《笺释》常遍检文献,校雠《世说》正文,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做引申发挥,体现了清代考证学特色。
如《德行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一句,审言云:“详案:蔡邕《陈太丘碑文》:‘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30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综论作者:高娟来源:《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摘要:《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轶闻趣事的笔记体小说,在文本校笺、版本考释、文学艺术研究等方面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特别是近30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总结近30年来《世说新语》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理清其研究的方法和特点,对今后《世说新语》的研究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成果。
关键词:《世说新语》;版本考释;文本校笺;文學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10-0116-05《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录魏晋文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小说,由于其百科全书式的特点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亲睐。
特别是近30年来,《世说》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的视角和观点层出不穷。
从书名、作者的研究到版本的考释,从小说语言到文学价值的考察,从词汇语法到语言学的研究,从魏晋风度到美学思想的形成等,不仅在传统文学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史学、美学、语言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与《世说》有关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开辟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30年来的《世说》研究作分类概述。
一、《世说》校笺注疏本研究《世说》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广泛流传于世,为了阅读和理解的方便,为《世说》笺疏作注的专书很多,因而对这些专书的研究也就不胜枚举了。
对《世说》校笺注疏本的研究不得不提《世说》的古注,即敬胤本和刘孝标本。
除此以外,自《世说》产生之初就有种类繁多的版本,在此我们不一一论述,主要考察1980年代以来的《世说》校笺注疏本。
《世说》古注有敬胤和孝标两个版本,二者的问世相距20余年。
但自从刘孝标《世说注》问世以后,学界对《世说》的研究均以刘孝标注为据,甚至是将刘孝标的注与《世说》原文看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刘孝标的《世说注》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资料一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
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
《世说新语》方俗语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世说新语》是我国唐代文人刘义庆所作的一部典型的文人笔记类著作,记录了唐朝后期至南朝宋时期的言论和故事,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
方俗语词作为《世说新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表达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语言形式,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方俗语词的搜集、分类、解释及其历史文化的分析,揭示唐朝至宋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从而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献综述《世说新语》作为一部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史书,对中国的文化史、政治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对其研究中,方俗语词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以往有关《世说新语》方俗语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方言研究。
方言是指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所用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世说新语》中的方俗语词反映出了当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
研究者可通过对《世说新语》中的方俗语词进行采集、分析,进一步了解当时方言的演变情况。
二是文化传承研究。
方俗语词是特定社会环境下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往往包含了当时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世说新语》中的方俗语词,可以实现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次解读,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是古代社会状况研究。
方俗语词的使用往往直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阶层和性格特点等,因此研究《世说新语》中的方俗语词,可以探索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其社会地位等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着重对《世说新语》中的方俗语词进行搜集、分类、解释,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运用情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方俗语词的采集。
本研究将采取全文的方式进行采集,对全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获得较为充分的方俗语词文献资料。
二是方俗语词的分类。
本研究将对采集到的方俗语词进行分类整理,按照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类,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
关于“论《世说新语》中的悲情美”的文献综述摘要:《世说新语》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一本幽默风趣的书,在评论“魏晋风流”时主要从魏晋士人潇洒放达的角度予以解读,然而,无论是幽默风趣还是潇洒放达等都是其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层研究后就会发现《世说新语》表层无限风流下却是“悲凉之雾,遍披‘士’林”,悲情是其内在意蕴,浓浓的悲情充溢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士人们谈笑风生、潇洒放达等等仅仅是其悲情的解脱方式。
本文从悲情内容、悲情人物、悲情原因、悲情解脱等四个方面解析魏晋风流的悲情本质。
有利于对人物有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有助于辩证地看待魏晋风流的表现方式,真正的体验出魏晋士人的心态;抓住了风流的本质,扩充了风流的内涵,魏晋风流不但是“深情”、“真情”,而且是“悲情”。
关键词:《世说新语》;悲情美;悲情内容;悲情人物;悲情原因;悲情解脱《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被研究者誉为“名士的教科书”、“中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先贤时俊对《世说新语》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观照,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总的说来,其研究包括以下五种范式:一、文本文献研究。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宋代,梁代起就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及至近代,不少学者为之作疏、笺,如刘盼遂、余嘉锡、徐震堮等。
这些文献整理工作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极为翔实的材料,而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研究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缺少了这一工作,就谈不上对《世说新语》的深入挖掘与精研细磨了。
二、文体类型研究。
《世说新语》究竟是属于历史文体还是小说文体,研究者众说纷纭。
对《世说新语》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体研究始于鲁迅,其《中国小说史略》将《世说新语》定性为志人小说,这无疑是对以往目录学家将《世说新语》文体归属于子部小说类还是史部类的犹疑态度的一种反拔,体现了其观念的进步,这一说法赢得了大多学者的赞同。
鲁迅的这种文体类型研究虽然是初步的,但毕竟有筚路蓝缕之功。
文献综述历史学关于《世说新语》中浙江名士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大分裂和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思想文化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人的发现”。
虽然四百年的时间里动乱不止,朝代更迭频繁,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却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潮,随着汉末儒学体系的崩溃和衰落,士人仕途理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以玄学清谈为主的士风,表现出了对人的内心的精神和价值的注重,这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动态(1)、兴趣。
魏晋玄学不仅给当时的士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后世的中华文化也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
而反映魏晋时期士人思想的一部很重要的文献就是南朝宋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世说》对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学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前代人的研究。
历来研究魏晋名士的都着眼于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生命形态,以及他们的审美风格。
主要是就总体而言的,而较少地涉及到地域性的研究和考察。
而在当时来说,名士的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比如山东的琅琊王氏,陈郡的谢氏家族,而在永嘉南渡以后名士大多集中于政治中心所在地江苏一带。
而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可以发现浙江一带的名士数量不是很多的,所以纵观前人关于魏晋名士的研究,虽有涉及浙江地区名士的研究,但对于浙江地区名士的研究尚不是很多,算是一个比较冷僻的领域。
这应该会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力。
(3)、本文的研究意义。
虽然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是有其相应的意义及价值的,首先是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虽然记载浙江名士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少有的几个名士如王羲之、谢安、支道林,他们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王羲之祖籍山东琅琊,属琅琊王氏,后移居浙江会稽,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历任朝廷名臣,另王羲之也是当时很著名的名士,其言行在《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可以显见作者对于王羲之人格的推崇和向往。
王羲之身上可以看出来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风流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特点。
《孟子》与《世说新语》人称代词综合考察文献综述作者刘莉摘要《孟子》《世说新语》分别是上古和中古文献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对《孟子》和《世说新语》的综合考察,以共时的描写为基础,再进行历时的比较,描写与分析并重,对所有的《孟子》与《世说新语》中所有的人称代词出现的频率、用法等方面逐个进行描写分析,进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旧有的局面被打破,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二)旧的人称代词消失,新的人称代词出现。
(三)句法功能上,各类人称代词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基本上是在原有用法上的延伸与发展。
关键词人称代词;《孟子》;《世说新语》一、引言《马氏文通》第一次提出了代词的类,后世对于代词的研究一直就是沸沸扬扬,从未停止。
老一辈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等人提出,语言研究应该“先断后史”,即汉语史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断代语言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另外,断代语言研究又要以最著代表性的专书静态语言描写为基础。
这个理论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同。
本文即遵循这一原则,以共时的静态的描写为基础,继而进行历时的动态的综合比较研究。
从文体和内容来看,《孟子》共7篇,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而成。
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
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长于论辩,善用长句,语言严谨。
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是上古文人著作的典范。
《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体,共36篇。
每篇由若干语段组成,一个语段记一事,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有评论。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是反映中古汉语口语的一部重要文献。
两书记载的人与事,一般来说都有真实性,而在叙述中又都富有文学色彩,《孟子》侧重于书面语,《世说新语》口语性较强,两书都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典籍,其语言学价值不言而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世说新语》研究一、引言《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其书不过六、七万言,然《世说》之学,吸引了各界人士为其添枝加叶,疏导灌溉,一千五百年以来,已渐渐发展为一门涵盖甚广、包罗颇丰,完全具有与《诗经》学、《楚辞》学、《文选》学、《龙》学等古代传统学问相当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世说》学引论)的专门学问,成为世界学术视域内现代“中国学”的一道独特景观。
二、主题有关《世说》之研究,大致分为文献学、文体学、美学、接受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六个分支。
(世说学引论)以下便按其分支,简括前辈先贤对《世说》之贡献。
1.《世说》文献学古代的《世说》文献学研究,当首推“引援详确,有不言之妙”[1]的刘孝标注。
“孝标所注,特为典瞻。
高似孙《伪略》及推之。
其纠正义庆之纰漏,尤为精核。
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唯赖是注以传。
”[2]此外,宋人汪藻的《世说叙录》便也可以算得上是宗师了,其《考异》、《人名谱》及《书名》直接开启了凌蒙初、王先谦、叶德辉、余嘉锡、杨勇、徐震崿等人的文献整理特别是目录索引工作。
另,刘兆云、萧艾、王能宪、宁稼雨、范子烨、朱铸禹等人的研究均为《世说》文献学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世说》文体学《世说》文学体即“世说体”,其名最早出现于宋代。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里著录宋人王说编撰的《唐语林》时就曾说:“未详撰人,效《世说》体,分门记唐世名言,新增《嗜好》等十七门,余皆仍旧。
”[3]这大概是关于“世说体”的最早记载了。
后来四库馆臣撰写《四库总目提要》,亦常有“文格亦全仿《世说》”(((玉剑尊闻提要》)、“体格亦摹《世说》”(((女世说提要》)、“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之体”(((今世说提要)))等一言词[4],盖与晃氏之说略同。
宋人刘应登、明代袁裂、清人刘熙载等亦曾从多角度立论。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世说新语之文章》一文,认为“世说体”的文风,堪为六朝“叙事文之代表”。
宁稼雨《“世说体”初探》一文率先对《世说》做了文体学和美学上的观照与梳理,提出了不少新见。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世说新语》研究
一、引言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其书不过六、七万言,然《世说》之学,吸引了各界人士为其添枝加叶,疏导灌溉,一千五百年以来,已渐渐发展为一门涵盖甚广、包罗颇丰,完全具有与《诗经》学、《楚辞》学、《文选》学、《龙》学等古代传统学问相当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世说》学引论)的专门学问,成为世界学术视域内现代“中国学”的一道独特景观。
二、主题
有关《世说》之研究,大致分为文献学、文体学、美学、接受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六个分支。
(世说学引论)以下便按其分支,简括前辈先贤对《世说》之贡献。
1.《世说》文献学
古代的《世说》文献学研究,当首推“引援详确,有不言之妙”[1]的刘孝标注。
“孝标所注,特为典瞻。
高似孙《伪略》及推之。
其纠正义庆之纰漏,尤为精核。
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唯赖是注以传。
”[2]此外,宋人汪藻的《世说叙录》便也可以算得上是宗师了,其《考异》、《人名谱》及《书名》直接开启了凌蒙初、王先谦、叶德辉、余嘉锡、杨勇、徐震崿等人的文献整理特别是目录索引工作。
另,刘兆云、萧艾、王能宪、宁稼雨、范子烨、朱铸禹等人的研究均为《世说》文献学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世说》文体学
《世说》文学体即“世说体”,其名最早出现于宋代。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里著录宋人王说编撰的《唐语林》时就曾说:“未详撰人,效《世说》体,分门记唐世名言,新增《嗜好》等十七门,余皆仍旧。
”[3]这大概是关于“世说体”的最早记载了。
后来四库馆臣撰写《四库总目提要》,亦常有“文格亦全仿《世说》”(((玉剑尊闻提要》)、“体格亦摹《世说》”(((女世说提要》)、“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之体”(((今世说提要)))等一言词[4],盖与晃氏之说略同。
宋人刘应登、明代袁裂、清人刘熙载等亦曾从多角度立论。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世说新语之
文章》一文,认为“世说体”的文风,堪为六朝“叙事文之代表”。
宁稼雨《“世说体”初探》一文率先对《世说》做了文体学和美学上的观照与梳理,提出了不少新见。
杨义《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更把《世说》体的渊源追溯至刘向的《说苑》和《新序》,王进驹《《儒林外史》文体渊源试探》则将《世说》对白话小说结构之潜在影响提上议事日程。
3.《世说》美学
对《世说》的美学探讨代不乏人,历代文人的诗文、序跋和言论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或深或浅的揭示,这方面,明人吴瑞征的长篇骄体序文堪称翘楚。
吴氏总结出“六义”以概括《世说》“语言之归”,表现出极高的鉴赏水平和深厚的美学修养。
可以说,这是《世说》美学第一篇重要论文。
20世纪以来,以宗白华的《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为发端,台湾学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家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卷》,有不少章节都围绕《世说》展开,堪称《世说》美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但是,《世说》美学的研究远没有结束,许多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都有待发掘、尝试。
4.《世说》接受学
《世说》接受学是对《世说》传播接受研究的简括,是在文献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知人论世”。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5],一代也有一代之接受学。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世说》接受学在诗文典故成语、注释评点、笔记序跋、续仿改编、诗文、类书、史籍及文人笔记征引等方面都有广阔的研究天地。
同时,白化文、李明辰、马兴国、王能宪等人都曾撰文论述过有关《世说》在日本的流传及研究。
不过,对域外其它民族的《世说》接受情况的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尚须拭目以待。
把握住以接受者为中心这个基本原则,《世说》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就能够被真实、鲜活地反映出来。
5.《世说》语言学
明代胡应麟曾言“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恍然生动”[6],因此,《世说》既是中古语言学研究的“宝库”,又是语言学家们用以解剖六朝汉语的一只“麻雀”。
《世说》语言学属语义学范畴,这一研究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刘孝标的《世说注》,此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至今可谓硕果累累。
至于《世说》语法的研究,成果较多,涌现了像周法高、许世瑛、詹秀惠、程湘清、何乐士、张振德、宋子然等一批学者;修辞学研究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问世后方兴未艾,稳步发展。
6.《世说》文化学
《世说》文化学是对以《世说》为中心的文化研究的简括,举凡对《世说》时代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士人心态及行为方式、民间习俗、礼仪名物等等的研究,都在其列。
然《世说》
作为中古文化的百科全书,是这一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忠实记录和生动反映。
近百年来,对《世说》的文化研究和解读,一直没有中断,现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成为《世说》学十分重要的一块疆域。
近代以来宁稼雨、范子烨等人都在尝试以更宏通的视角发掘《世说》的文化价值。
随着《世说》的日、法、英、韩等各语种译本的出现,《世说》的翻译语言学也正在形成一个研究课题,早有学者指出,《世说》许多悬而未决的语言问题,反而在它国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
收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三、总结
近年百的《世说》研究,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选取的角度和方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魏晋的风,魏晋的流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而又殊途同归的人生选择,以我之力,做以小小归纳,以期有所助益!
[注释]
[1]刘强·《世说》学引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
[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6
[3]王说·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5
[4]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7
[5]宁嫁雨·魏晋名士风流·中华书局·2007·6
[6]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