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世说新语》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75.89 KB
- 文档页数:3
论《世说新语》的编撰及文体特征夏德靠【摘要】《世说新语》出自刘义庆之手,刘义庆能够编撰这样一部文献,主要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撰述,特别是《笑林》《世语》《语林》《郭子》这些文献及语类文献传统.刘义庆在利用《语林》《郭子》等文献时主要使用原文移录、存疑、简化、增益、拆分、附注等方式,从而成功地编撰《世说新语》.在文体形态方面,《世说新语》存在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及记行的现象,这主要受到《论语》文体的深刻影响.不过,《世说新语》能够创造性地效仿《论语》,从而奠定影响深远的"世说体".%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was written by Liu Yiqing.Liu Yiqing was able to compile such a document mainly due to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documents such as Xiaolin, Shiyu, Yulin and Guozi.Liu Yiqing made good use of the documents from Yulin and Guozi, mainly to use the writing ways such as the original shift record, uncertainty, simplification, addition, resolution and notification, thus he successfully compiled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In the form of style,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exists the writing ways of motto, dialogue, narration and diary, which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However,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can creatively imitat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g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hiShuo style.【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11【总页数】11页(P39-49)【关键词】《世说新语》;编撰;语类文献;"世说体"【作者】夏德靠【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世说新语》是中古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献,然而它是出自刘义庆之手还是众人之手,这个问题长期争执不下。
《世说新语》的考试考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故事:《世说新语》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众多,如白居易、王安石、陆游等。
这些人物的故事和轶事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在《世说新语》中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思想、行为等。
2.古文文法:《世说新语》是古文写作的范本,其语言和文字都具有古文的特点。
考生需要了解古文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的内容。
3.历史时代背景:《世说新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局势等方方面面。
考生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和人物。
4.思想观念:《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往往通过他们的言行表达出特定的思想观念。
例如,他们如何看待忠诚、孝道、友情、权力等。
这些思想观念在考试中可能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5.文学手法:《世说新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手法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世说新语》中使用的各种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讽刺等,并能够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6.文化内涵:《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如礼仪、风俗、信仰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和人物。
7.对比分析:考试还可能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世说新语》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左传》等,以考察考生对古代文学的总体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注重对《世说新语》的深入阅读和理解,结合注释和解读资料,全面把握书中的内容。
同时,考生还应注重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和人物。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
今日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
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往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
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
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可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
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
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
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一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解读1.时代背景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那个时代,士夫们制造了阻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榜样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潇洒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扬。
2.文题阐释在《咏雪》一文中,魏晋时的名门大族谢家的大伙儿长谢安把子侄辈集合起来,一起来谈论诗文,这件事本身就专门有意思,试想我们现在的家庭,假如一大伙儿人集合在一起,谈论的必是些家长里短,小孩的成绩,大人的工资,如此而已,然而,谢家的人集合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是: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来像什么?魏晋人物尚清谈的高致,只此可见一斑。
至于子侄们的两个回答,有人认为“撒盐”喻好,有人认为“柳絮”喻好。
就连对谢太傅的“大笑乐”也有不同的明白得: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中意,因此“笑乐”,也有人认为谢太傅在“笑”前喻而“乐”后喻,还有些人认为谢太傅只是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不管谢太傅为何“笑乐”,但从《世说新语》的编撰者的态度来分析的话,后面又专门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想必觉得“柳絮”一喻更佳。
但不管这两个答案中哪个更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件事和这些人本身的可爱,而不是非要去探究一个优劣。
我觉得魏晋人士的可爱,事实上在《陈太丘与友期》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陈太丘之友塑造成一个不讲诚信又没有礼貌(尽管知错能改)的粗俗形象,但事实上这位友人的形象并非那么不堪。
第一当友人看到7岁的小孩陈元方的时候,是用专门有礼貌的词语在问他“尊君在不”,“尊君”是个敬辞,用在这么小的一个晚辈小孩身上,可见这位友人是明白礼貌的。
8 《世说新语》二则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知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下雪时你们最爱做的是什么呢,堆雪人?打雪仗?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家庭在雪天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骤.(zhòu) 絮.(xù) 奕.(yì) 谢道韫.(yùn)2.积累下面文言字词。
儿女: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凭借。
3.文体知识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而言的小说著作。
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4.作家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
爱好文学,常招纳文士集于门下。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
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叙魏晋时期的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023年《世说新语》教学反思7篇《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细心设计和打算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受较多,现简洁介绍一下;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奇妙,擅长导入激发爱好。
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高校时期保留了很宝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望见那漂亮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飘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殊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细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挚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亲善一种羞辱的发牢骚,分别摸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羞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打算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知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特别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根据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探讨--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方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方要有意蕴.同时告知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假如没有一个漂亮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怪.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当处理的擅长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当然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冲突的双方;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当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三.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的改变等都要加强落实!《世说新语》教学反思2《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人教新课标版(2013修订)初中七上《<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积累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语言简练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语言简练的特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阅读导航“论”是编纂的意思,《论语》即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失调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课堂学习重点内容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笃殆逾川乐(之者)曲肱于我如焉斯3.默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世说新语》对《论语》的继承作者:姚莹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刘宋初期众多名士的异闻轶事、言谈举止、容貌风度、文坛风尚,如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一般被认为是集中反映道家思想的一部著作。
然而,事实上,即使是书中最放浪不羁的名士,也明显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上具体分析《世说新语》对《论语》的继承,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魏晋世说新语论语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儒家文明,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悠悠数千年中国历史,儒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的精髓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然而,儒家思想稳固的统治地位却在魏晋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时期,政权更迭极其频繁,战乱频仍,权贵争权夺利,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这一时期,却也是中国思想学术界大放异彩的时代。
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老庄之道重新得到尊崇,佛教影响日益广泛,糅合儒道两家的玄学兴起。
正如宗白华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地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面对黑暗痛苦的社会现实,由于儒家名教无法改善现状,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儒家思想,转而推尊道家思想,追求个人价值的张扬和现世的享受,他们清谈、纵酒、服药,舌吐莲花,品藻人物,沉溺于诗酒之间,追求末日的狂欢。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正是这样一部记录魏晋名士奇言异行的“百科全书”。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及其门客搜集整理前代资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全书分36门,以类记事,共1100余则,主要记载汉末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奇闻轶事、喜好习惯,容貌气度,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生活、文坛风尚、民间习俗、自然山水等,鲁迅先生称之为“可以算作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素来被目为魏晋风流的最好证明。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上完后有了一点感想:首先是对于学生们的,学生们喜爱嬉戏,喜爱将学问放在嬉戏中学习,在课堂上,假如让学生们玩嬉戏,学生们就会来劲,而一旦嬉戏没有了,学生们的热忱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让学生的热忱之火越烧越旺,使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是我要考虑的事情。
但是不要只让学生们关注嬉戏,而没有在嬉戏中无视学习,甚至忘了学习。
例如在《咏雪》一文中,我选取了三句话,“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们激情表演,同学们在对课文的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将这三句诗演绎的淋漓尽致,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从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学习与领悟,还有就是《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学生们对于课文进展理解的根底上,让学生们进展争论,争论诚信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终得出结论,“拥有诚信就会拥有一切,而失去诚信就会失去一切”在活动中并且组织学生进展抢答,对于文言词语也把握的很好,固然要想让学生们记忆深刻还得需要平常的练习,否则课堂的效果维持的并不长久。
其次是对于自己的提升,学生们喜爱什么,自己就得预备什么,上什么东西,学生们想听到什么东西,事先还是要多去考虑的,否则学生们不情愿听,上课不来激情,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会铺张一节课,因此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头琢磨这个课该怎么去上,免得乱手乱脚的,并且效果肯定不好。
例如这个《世说新语》还没讲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装》该怎么上了,是让学生们自己讲,还是自己演,要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第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分角色朗读,在其次节课让学生们进展辩论。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2《世说新语》二则是同学进入初中后学到的其次篇文言文。
严格来说是第一篇,由于前一篇《论语》六则是语录体散文,不是完整的篇章。
因此,教学本文就要留意以下几点:1、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心情;2、让文言文与现代文联系起来,实现新旧学问的融合与贯穿;3、依据教学要点概括文意和对文中的人物进展评价。
三、《世说新语》中的语言之美我们下面来欣赏《世说新语》中的语言之美。
这部书整个的语言都是很美的,我们只能挑选其中的一部分来欣赏。
所谓语言之美我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人说的话,人物的语言说得很美,有的很巧妙很有意思;另外一个就是作者的语言,作者用来叙述的语言很美,其实也包括我们刚才讲的自然之美,像“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就是作者的语言之美。
所以我们讲的三个方面的美,其实在原书里面是有交叉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我们来看人物的语言之美。
“言语”篇是专门记载当时名士的语言的。
“言语”篇条目很多,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话。
我们来看第3条: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儁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下面一条是“言语”17条,讲当时的邓艾: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邓艾这个人口吃,所以语称“艾艾”。
古人称自己要称名,称别人要称字。
自称名是一种谦称,称别人的字是一种尊称,所以他称自己的时候总是称艾艾怎么样。
本来说艾怎么样就行了,他是口吃,所以是艾艾,艾不出来。
晋文王就开玩笑跟他说:“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非常地敏捷,他马上引了《论语》里面的话。
《论语》里面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他说虽然凤兮凤兮说了两个凤,可是本来就只有一个凤。
那我说艾艾,虽然说了两个艾,还是一个艾。
这个回答当然是很巧妙的,而且引用《论语》的话很得体。
“言语”篇57条讲顾悦: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
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你看说得多好。
《世说新语》的特色(一)内容特色《世说新语》是选录魏晋诸家史书以及郭澄之的《郭子》等文人笔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此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三十六门。
其前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徐」(见《论语.先进》),取亦于孔门四科,三十六门略依「由褒到贬」的顺序排列。
从《世说新语》三十六门的立类标目中,透露一些值得吾人注意之处:1.刻意凸出孔门四科的地位。
因此将其列为首:宋文帝元嘉十五年间,设立儒、玄、史、文四学馆,即以儒学为首,可以得知魏晋时虽然玄学大盛,但是刘义庆之时,儒学应呈复兴的趋势。
2.呈现东汉以来月旦人物、品评文章的时代风气:《世说新语》中三十六个类目,基本上都站在这个观点上。
我们可以依照其性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描写魏晋名士的道德修养,如德行、方正、自新、贤媛等门。
二是描写魏晋士人的才能禀赋,包括言语、政事、文学、捷悟、夙惠、术解、巧艺。
三是描写不同人物的情感特性,如:雅量、豪爽、伤逝、任诞、简傲、栖逸、轻诋、假谲、俭啬、忿狷、谗险等门。
四是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包括:宠礼、排调、栖逸、企羡、规箴、容止、仇隙、纰漏、黜免、轻诋等门。
因此综括而言,三十六门的设立充分反映了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基本上市客观地描绘人物、事件,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做了最真实的呈现。
但一般是用大笔勾勒,较少刻意描绘。
《中国小说史略》说:「记言则玄远泠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说明《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下面就分点叙述《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1.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重点式夸张描绘:《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气、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曹操猜忌的本性,为人谲诈和「宁可我负天下,决不令天下人负」的性格。
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他急躁的个性活生生的呈现出来。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__。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
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
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
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
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文字都没写。
平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复习作业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为“编纂”的意思。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知识点二、生字注音柳絮()雪骤()无奕()尊君在不()论语()惑()逾()罔()殆()箪()肱()笃()传不习乎()知识点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知识点五、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知识点四、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4.下车引之古义:今义:5.元方人门不顾古义:今义:6.相委而去古义:今义:知识点五、一词多义1.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关系,就)切问而近思(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关系,却)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乐)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3.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为可以为师矣(做,当)知识点四、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待君(君)久不至(省略主语“君”)2.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于”)3.去后(友)乃至(省略主语“友”)4.可以为师矣。
(“可以”后省略“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翻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二)判断句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判断)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判断)(三)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句,应为“”)2.撒盐空中差可拟(句,应为“”)知识点五、如何理解文言字词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如“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思”即“思考”。
2.积累法:即把课内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的用法积累起来,便能自如地理解运用。
《世说新语》与《论语》的互文性关系探究贾骄阳【摘要】《世说新语》与《论语》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体现在其篇目设置、语言风格、文本形成等多个方面.在互文性视域下,《世说新语》与《论语》两者的文本之间有共生式与派生式两种互文性关系.前者以对《论语》的引用、化用、暗示为主,后者则体现在其品藻之语对《论语》的仿作上.这些互文性的联系直接影响了《世说新语》的文本与语言,也使得此书拥有了横曳千年而不衰的巨大魅力.【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10【总页数】6页(P19-24)【关键词】《世说新语》;《论语》;互文性;文本;语言【作者】贾骄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 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作为语录体的开山鼻祖,《论语》对《世说新语》(后简称《世说》)的文本形成影响极深,《世说》中澄清天下的儒学情怀,轻灵极简的短篇文字,内蕴丰厚的清谈之语,互见循环的叙事之法,无不浸染着《论语》洙泗之滨孔子与其弟子的韵味。
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颇多,主要着眼于两书的思想旨趣,书写风格之间的渊源。
例如《世说》前四章“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按照“孔门四科”而分。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两书对人物的塑造都使用了所谓“互见法”,即人物风神性格被截为一个个散碎的小场景,分布于诸篇章之中,读者纵览全书,则如断断续续见证了人物的不同侧面,步步拼凑,层层渲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
此方法几乎是为类似的短制小说的通用法,《论语》《世说》,以及《说苑》《语林》《郭子》等一系列类似的作品,限于体裁,自然只能将人物轶事以错综相缀的方式分布排列,于是,诸书多多少少亦采用了所谓的“互见法”。
在这些现象和事实的干扰下,《论语》与《世说》之关系更是显得错综复杂,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拓清。
从《论语》到《世说》,经过历代作品的传承发展,创新变异,两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并非完全的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