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玄澹觅书史_世说新语_在当代书史研究中的价值_肖鹏
- 格式:pdf
- 大小:204.31 KB
- 文档页数:5
《世说新语》的叙事与文学价值分析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
正是这一特殊时期,赋予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正如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名士多出身于士族,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示范意义,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潮流。
社会的混乱,佛道二教的盛行,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后人多用“魏晋风度”、“魏晋风流”评价。
冯友兰在《论风流》中如此界定:“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魏晋士族个性鲜明,或狂放不羁,或淡泊名利,他们关注自我世界,崇尚玄言,沉迷于清谈,不管社会政治如何风云变幻,始终追求一种平和闲适而又自我陶醉的生活。
刘伶的嗜酒如命,王子猷的一日不得无竹,都是对魏晋风流很好的诠释。
《世说》在叙事记人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言简意赅。
吝啬鬼的形象在中外文学画廊中并不少见,如《欧也尼·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悭吝人》中的泼留希金、《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小说作家往往用大量笔墨突出人物吝啬的本性。
而《世说·俭啬》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16个字,就将王戎吝啬自私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
如《任诞》篇: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连用“刺、举、掷、碾、取、啮、吐”等极富动作性的词语,记述了王蓝田吃鸡蛋的丑相。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动词,我们可以窥视王蓝田的心理——急躁、偏执。
又如《世说·德行》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现。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格的超越特质及美学启示作者:黄沁茗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1期黄沁茗内容摘要:《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
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精神人格、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神韵也就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
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i冯友兰先生在《论风流》一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是“中国的风流宝鉴”,并认为“真名士”的“真风流”的构成条件有四,即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汤用彤先生亦云:“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ii这些论述都明确揭示了魏晋人格的超越特质。
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一.超越物质实用功利任何具体的个人都是世俗之人、现实中人,都有肉体凡身,都有基本的生理和物质方面的需要,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衣食住行性等日常俗务而存在,但人可以通过审美超越摆脱肉身的束缚和物质实用性的限制而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魏晋时代是一个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审美意识觉醒的时代,很多士人都摆脱了物质实用功利的束缚,采取审美的人生态度待人接物。
试看《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孙绰写了《遂初赋》后,在畎川筑屋住下来,自称已到知足的境界。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
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世说新语》共八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记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作品选登德行第一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分析《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并浅谈其人物塑造摘要:《世说新语》的出世是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大解放和大融合的魏晋时期,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从古至今,对其研究者不在少数,研究成果也较为显著,分析其研究成果并浅谈其中的人物塑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世说新语》,并认识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世说研究人物形象《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志人小说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并集大成的一种。
全书按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1139则,以类相从。
主要记述自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论、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浅显而又含蓄隽永。
鲁迅曾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1]它无论是在史学上还是文学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人的研究多散见笔记、书札、序跋,文集或其它著述,零碎不成系统,如唐代刘知几《史通》一书中已有多处论及《世说》;宋代黄伯思的《东观余论》、汪藻的《世说叙录》等。
现代对《世说》有少量的译注、笺疏、详解,而研究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本文主要分析现当代人在论文里反映的《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并浅析《世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从《世说》看魏晋的时代特征(一)《世说》反映的魏晋思想在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里有《论和晋人的美》的篇目,专门论述了《世说新语》反映的晋人的思想,包括晋人的人格、艺术、精神以及美学和道德观、礼法观等方面,并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分析魏晋人的美。
其书提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论、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2]庄华峰的《从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专门分析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从《世说》描写清谈风尚谈起,然后论述《世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文中主要引用《文学》、《贤媛》篇进行举例,把魏晋人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全部展现了出来。
论《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品评艺术作者:刘延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魏晋时期,品评之风盛行。
无论是臧否人物,抑或是品评诗文,都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好恶取舍,对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品评优劣,褒贬议论,自然玄澹,真致不穷;而且比类寓意,情采芬芳;辞约旨达,意深味永;具有独特的品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后代的文论以及诗话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士人;品评;审美风尚作者简介:刘延军(1989-),男,山东滕州人,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魏晋时代是一个社会混乱而有思想解放的时代,宗白华在《论和晋人的美》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而且这一时期,佛老思想弥漫,玄学大倡,清谈之风盛行。
《文心雕龙·论说》中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2]无论是臧否人物,抑或是品评诗文,都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好恶取舍以及审美风尚,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品评艺术和审美价值。
一、自然玄澹,真致不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 [3]。
魏晋时代“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4]使得当时谈尚玄远,行尚洒脱,成为风气;饮酒服药、清谈长啸,引为时尚。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
……盖其时释教广被,颇扬脱俗之风,而老庄之说亦大盛。
”[5]因而促成了此一时期独特的审美风尚。
这与当时佛老思想的盛行也不无关系。
《世说新语》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研究《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国学典籍,出版于元代,目前被认为是一份最具学术价值的古籍,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世说新语》的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为研究者提供更深入的视角。
一、《世说新语》的学术价值《世说新语》作为一部传承古代国学的珍贵古籍,其学术价值之高不可言表。
首先,该书汇集了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若干典籍,把相关的历史记载汇集在一起,极大地有助于研究古代历史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情况,提供研究历史和研究古人思想研究的基础。
其次,《世说新语》中提供了大量的古人志思、意境以及文字表达方式,有助于增强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比较全面的文学品位,以及文学创作。
此外,《世说新语》对于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因为它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用语,可以为我们提供词汇的参考。
二、《世说新语》的文本源流《世说新语》是一部出版于元代的古典典籍,因此,研究其源流也是研究其学术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源流的研究上,研究者们认为《世说新语》主要汲取了《任制天下》、《晋书》、《前汉书》、《后汉书》、《汉书》以及《唐书》等几部古籍,而这些古籍又继承了先秦历史的精华及古代文学的精髓,因此《世说新语》可谓是经典资料的精要缩影,其核心含义极为深远,也被认为是一部深刻而有价值的古籍,深受广大研究者的喜爱。
三、总结《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国学典籍,其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都极为重要,而其中涵盖的丰富内容也是研究者们无法忽视的话题。
此外,由于古籍中所记载的历史记录,以及其中所涵盖的古典文学、文学艺术等内容,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古代历史,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世说新语》的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以此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书的重要性与学术价值,从而引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及发现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世说新语》是我国唐代文学名著之一,记录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言行,被誉为“品格必读经典”。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世说新语》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小说价值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因此,本文选题为《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及发现,旨在进一步探讨《世说新语》在小说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为更好地认识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进行研究:1. 分析《世说新语》在小说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探讨《世说新语》对后世小说文学的影响。
3. 论述《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世说新语》的阅读和分析,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世说新语》和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现和探讨《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
三、预期成果及创新点1. 本文将清晰地梳理出《世说新语》在小说文学史上的地位,阐述其作为一部经典名著的重要性。
2. 本文将深入分析《世说新语》对后世小说文学的影响,探讨其在小说创作中的价值和地位。
3. 本文将从小说特有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开辟小说研究的新视野。
四、论文框架及进度安排第一章前言题目:选题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世说新语》在小说文学史上的地位题目:文学流派的演变及其对小说的影响题目:《世说新语》对小说史的贡献第三章《世说新语》对后世小说文学的影响题目:《世说新语》对小说文学的启示题目:《世说新语》对各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四章《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题目:《世说新语》的特点及其小说价值题目:《世说新语》在后世小说中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展望题目:小说价值的再思考题目:未来小说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计划进度:2022年11月~2023年1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完成前两章写作。
《世说新语》的玄味、禅意、儒情和悟性《世说》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玄学气味的时代,但又时时闪现着禅意和儒情。
弱水三千,味异旨同,刘义庆在有意无意中又在显示和倡扬着悟性,《世说》实在是一部闪耀着多道光芒的书。
一、玄味注于探索哲理中《世说》所反映的时代,其意识形态领域是以玄学为主要特征的,是“玄风独振”的时代,而玄学又是通过清谈来向外显示和加以深化的,这在《文学》、《言语》等篇章中都有集中的记叙。
《言语》在全书中列第二,《文学》在全书中列第四,总体来讲份量也比较重,《言语》有108则,而《文学》也有104则,是全书的重头戏。
玄学的创始人何晏与玄学大师阮籍、嵇康等在书中占有显要的地位。
而清谈的内容主要有: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圣人有情无情论、才性四本论等,从各方面“祖述老庄,立论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晋书》)《世说》对上述问题都有涉及,如《文学》8记王辅嗣与裴徽对话:为什么老子对“无”十分强调,“申之无已”,王回答说:“圣人体无”但无又不可以为训,即无法全面解释,“故言必及有”,老庄亦如此,这实际上是生命起源问题,“万物之本”的问题。
当时“贵无”和“崇有”成为争论的焦点。
最后以“崇有”占上风,“万物非生于无,乃自生耳”。
裴散骑在辩论大会上“理至甚微,”博得“四座(包括对手)咨嗟称快。
”《文学》21记载: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指王导精通“三论”,而且以之解释其他,成为三把钥匙,“无所不入。
”但这三论究竟是什么内容,则没有详细记载。
情的问题,儒家主张“以礼节情”,道家主张“守性忘情”,《世说》则肯定纯情,赞扬钟情,以多个事例作了回答。
《惑溺》2则记千古情种荀奉倩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
虽然“获讥于世”,但这个“世”是指当时一般人而已,并非刘义庆所认同的。
《世说新语》研究
简介
本文档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世说新语》。
《世说
新语》是一部收集了晋朝至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典故和言行录的著作,被广泛认为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背景
《世说新语》于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它是一部以记录晋朝至宋朝时期重要人物的言行为主的著作。
《世
说新语》所记录的故事和轶事涉及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如政治家、文人、官员和学者等。
内容
《世说新语》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言辞、行为、情感、政治、文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该书记录了那个时代的
人们的真实思想和社会风貌。
其中,一些故事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
呈现,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现象和价值观。
重要性
《世说新语》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有着
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尚、道德准则和人际关系。
此外,该书也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和历史提
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参考。
影响
《世说新语》不仅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
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该书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文学和历史
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深入研究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
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提
升文化素养,阅读和研究《世说新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世说新语推荐语
1.《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
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
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
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
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
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
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2.《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文献综述《世说新语》及诗性研究文献综述学生:宋明宽,长江大学文学院指导教师:李丽君,长江大学文学院《世说新语》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名著,既凭借内容详实、材料的真实可信,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必读著作,又依托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典范之作。
鲁迅先生赞之曰:“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她问世一千多年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近年来,《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更是异彩纷呈。
本综述立足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文体、艺术、美学和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有利于阐述《世说新语》与诗性的联系,本综述首先对学术界的诗性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勾勒,为《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
一、诗性研究综述仔细梳理我国近年来诗性研究成果,不难难发现,目前学术界的诗性研究倾向于文化、美学和语言三个角度。
1、诗性的文化角度研究1999年,莫砺锋在《中国韵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精英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所谓“孔颜乐处”、“天地大美”、“逍遥物外”正是诗化哲学与诗化生活追求的表征。
莫砺锋教授指出,诗性精神是“那种执着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1]2006年李建中在论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也明确指出,诗性是我国“民族秉性”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诗性思维是远古时代东西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哲学创始之际,保留了诗性思维的特点,采用诗性思维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运思模式,特别是在阐述其世界观尤其是认识论和道德学说时,这种诗性思维的特征又表现的特别明显。
而儒家权威的强化又使诗性和功利性的结合成为固定的‘民族秉性’” [2]。
陈炎2000年发表在《理论学刊》第6期的《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将“诗性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1,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2,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地位;3,“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又艺术特征;4,“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5,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
近30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的分类概述-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录魏晋文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小说,由于其百科全书式的特点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亲睐。
特别是近30 年来,《世说》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的视角和观点层出不穷。
从书名、作者的研究到版本的考释,从小说语言到文学价值的考察,从词汇语法到语言学的研究,从魏晋风度到美学思想的形成等,不仅在传统文学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史学、美学、语言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与《世说》有关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开辟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30 年来的《世说》研究作分类概述。
一、《世说》校笺注疏本研究《世说》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广泛流传于世,为了阅读和理解的方便,为《世说》笺疏作注的专书很多,因而对这些专书的研究也就不胜枚举了。
对《世说》校笺注疏本的研究不得不提《世说》的古注,即敬胤本和刘孝标本。
除此以外,自《世说》产生之初就有种类繁多的版本,在此我们不一一论述,主要考察1980 年代以来的《世说》校笺注疏本。
《世说》古注有敬胤和孝标两个版本,二者的问世相距20 余年。
但自从刘孝标《世说注》问世以后,学界对《世说》的研究均以刘孝标注为据,甚至是将刘孝标的注与《世说》原文看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刘孝标的《世说注》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界对《世说》古注的研究主要有:萧艾《〈世说〉探幽》、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这些专著有的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有的通过举例论证,有的注重著者的背景考察等,选取的角度不同,所引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但是对刘孝标注在《世说》研究史上的肯定却众口一词:一是引书丰富。
刘注引述多达400 余种,其中史书有288 家,可见刘孝标是把《世说》当作一部史书来作注,其史料之丰富为后世提供了许多考证和引据资料。
《世说新语》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研究《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名人学者的广泛赞许,同时,它也被视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的角度,对《世说新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首先,《世说新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代文学家对其作为参考资料进行研究,用来保存历史上的重要记载。
它包含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非常有利于研究古代的文学、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它的篇章里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张良、班固、韩愈等,而这些历史人物又与大多数古典作品有关联,使得对他们的研究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它的语言优美,使得《世说新语》也得到了文学家和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其次,有关《世说新语》文本源流的研究可以了解它的撰写过程。
《世说新语》是由谢灵运编撰而成,他引用了大量文本,包括《元和姓班》、《古今类稿》、《书经》、《史记》、《论语》等。
这些资料对《世说新语》的撰写有重要作用,使得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精确准确。
同时,从这些古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事件。
此外,他还使用了古代的文学手法,不仅使文字更加有趣,而且也为读者介绍了古代文学的文学形式。
此外,他也根据当时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使得内容更加完整和精彩。
最后,《世说新语》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里程碑。
因此,研究《世说新语》非常重要,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文学,历史,文化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及文本源流特性,它不仅是古代历史、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里程碑。
它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因此,研究《世说新语》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受到重视。
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4)___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事实上,对《世说》性质及思想倾向的认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对其作文体学上的定位则必须客观、科学地对待,“直观印象”式的定义是不可取的。
“清言小说”也好,“轶事小说”也好,事实上都只是道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点上,鲁迅的“志人小说”概念无疑是更为准确、科学的概括。
因为“言”和“事”皆离不开“人”,而“人”才是《世说》这部书的审视对象。
江兴祐认为:《世说》“ ___的着眼点放在对这些人物言行的审视上”。
这是颇有见地的。
此外,宁稼雨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就的标志》一文中,从文学史的角度,剖析了《世说》“从诸子、史传、志怪中解放出来”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明确了《世说》“以人为中心”的志人特质,最终得出《世说》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的结论。
综上所述,围绕《世说》思想倾向的讨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说》的文本价值和历史地位,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以《世说》为中心的清谈《世说》虽则不是写清谈之书,但却是我们了解魏晋清谈风貌的硕果仅存的独特文本,清永瑢称之为“清言渊薮”并不过分。
千百年来,将五胡之乱、晋祚不竞归罪清谈的说法几成定论。
于是,何晏、王弼之徒长久被钉在的耻辱柱上。
降及清代,始有钱大昕、朱彝尊等学者撰文为何、王翻案,赞其“始畅以义理”之功。
但从及思想史的高度重新认识魏晋清谈家们还是20世纪以后的事。
30年代,容肇祖《魏晋的主义》一书较为系统地评价了何、王、阮、嵇、向、郭等魏晋清谈家的思想,从而亦间接地肯定了清谈的积极的一面。
40年代,陈寅恪发表了著名论文《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前半部分对清谈作了鞭辟入理的辨析,指出:“当魏末西晋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上之家实际,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盖藉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若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 ___上之实际性质,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者也。
简约玄澹觅书史:《世说新语》在当代书史研究中的价值肖鹏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在近年来书史和阅读史的全新研究趋势下,文章拟以《世说新语》中的阅读文化史料为切入点,浅析其在阅读载体、阅读行为和阅读内涵等方面所保存的文化细节和背后意味,简述了“清谈”这一文化符号体系的流变和异化,进而展现《世说新语》在当代书史研究中的价值.参考文献13.
【总页数】5页(P76-79,83)
【作者】肖鹏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9
【相关文献】
1.玄韵简约谐趣——论《世说新语》的审美特征 [J], 胡强
2.宋代书院教育思想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J], 周静; 张滔
3.藏书史上两部颇有价值的专著——《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记要》述评 [J], 萧碧云
4.浅论中国近代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王余光
5."没兴马远"论
——兼及古代书史画论中绰名的解读方法 [J], 詹绪左;吕永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说新语》中新生词汇的史料学价值《世说新语》内容丰富,不仅在史学和艺术上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从语言上来说,这部著作也是六朝词汇研究中的重要史料。
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新生词汇的研究,来证明它在词汇学、史料学方面的价值。
标签:世说新语新生词汇史料学《世说新语》是一部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而成,原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到唐宋时才改称《世说新语》。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品藻”等三十六门(类),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士族阶层的逸闻趣事、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也随着南北各民族的流迁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语言承载更多的交际信息,于是在人们的活动领域中出现了不少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大量新词语、新用法应运而生,许多先秦旧词语此时也发生演变,产生完全不同的新义项。
新词的出现,是语言词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新生词,是研究《世说新语》词汇乃至魏晋南北朝词汇的重要方面。
我们讨论的《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是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从未出现过、第一次出现在《世说新语》中的词,或者是较《世说新语》稍前不久的书籍中偶有用例,在《世说新语》中才普遍使用的词。
对于对中古时期词汇变更与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世说新语》在词汇学方面的重要史料学价值。
以下我们所讨论的“新生词”,不同于“新生义”。
新生词虽然都是利用语言中已有的构词材料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内容却是新的,即新词的新义与原有构词材料的旧义没有明显联系。
如果新义与旧义之间有引申关系可寻,那么这个词就不能算新生词,只能算新生义。
《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根据它们的内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组合旧材料而成的新词;2.混合旧材料而成的新词;3.融合旧材料而成的新词;4.采用新材料构成的新词。
所谓“组合”“混合”与“融合”,是就各构词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