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国内外错题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错题管理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错题管理的研究进展和方法。
错题管理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方法。
国内的错题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
研究者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来探讨错题管理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正确使用错题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增强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国外的错题管理研究较为广泛,涉及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等多个领域。
研究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探讨错题管理的机制和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错题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记忆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
错题管理的方法包括错题本、错题分析系统和错题库等。
错题本是学生自主记录和整理错题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错题分析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工具,可以通过自动化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出和纠正错题。
错题库是一种集成了大量错题和解析的教学资源,可以供学生在线查阅和练习。
总而言之,错题管理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
通过正确使用错题管理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36卷第3期2021年3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3Vol.36Mar.,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L03.017什么使记忆出错?——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谭成慧1,幸琪琪2,宋欢织必(1, 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3.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4.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根据提取准确性,记忆可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中错误地把未曾发生过的事件当作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年龄、人格和情绪等内部因素,以及呈现方式、预警提示、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等外部因素。
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并注意信息的多元特征,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意识的认知监控,同时尽量避免在高唤醒状态下记忆和回忆重要信息等应对策略能够预防错误记忆的产生。
关键词:错误记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3-0122-07记忆通常是可靠的,但有时候人们也会对自己并未经历过的事件产生错误的回忆,认为以前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这就是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也是记忆的主要内容之—[1]o Roediger和McDermott在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 FTT)和来源监控理论(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的基础上,提出错误记忆的产生是编码和提取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1]O目前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广泛采用的范式为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内部自发产生的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胡娟Ξ1刘成刚2(1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上海,200237)(2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唐山,063000)摘要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
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错误记忆应用研究被压抑记忆目击者记忆1 引言记忆是珍贵无价的,它虽来自过去,但它保证了人们时刻认识当下的自我,以及想象、计划未来。
从常识的观点看来,记忆是对过往所经历事件的重现,回忆的过程就是一种再体验的过程。
但是自Bartlett 以来[1],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种建构性(reconstructive )过程[2,3],回忆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歪曲、虚构。
其实,记忆的建构过程不足为奇,试想:人脑若是能够精确记录每一刻的感受、经历,它也必将不堪重负,因为其容量毕竟有限。
错误记忆,作为人类记忆建构性特征的最独特之处,一直吸引着众多记忆研究者。
一般认为,当一个人声称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发生了,或是声称看见了从未学习过的新词,都可以称为发生了错误记忆。
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忆例子来自于发展心理学家J.Piaget 。
据称,他曾清晰记得自己在两岁时被诱拐过,甚至还可以回忆出警察追捕拐卖者的情节。
但后来,他的保姆在多年后承认到,是她设计了整个故事。
尽管充满着丰富的细节,但Piaget 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这份清晰记忆只不过是从来都未发生的事而已[4]。
以往的研究者,一般较多地注重错误记忆的现象和理论解释,而较少关心错误记忆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将另辟蹊径,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探讨被压抑记忆(repressed mem 2ory )和目击者记忆(eyewitnessmemory )中的错误记忆,并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取向做出思考与展望。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摘要文章重点讨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包括基于实验室情境的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章全面总结了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DRM范式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一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记忆的这种特征使得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Bartlett(1932)。
他在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记忆的建构性,并指出重构记忆过程将会发生替代性错误,致使记忆扭曲,开辟了错误记忆研究的先河。
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记忆中的错误产生了兴趣,并认为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分析则有助于人们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于是,和研究真实记忆一样,人们开始试图通过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和探讨人类记忆中的另一个侧面—错误记忆。
E.F.Loftus等(1974)的研究标志了错误记忆研究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同Bartlett一样,E.F.Loftus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地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己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遗漏,而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随着E.F.Loftus 等一批心理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心理学界对错误记忆展开了全面的探索。
司法询问中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学领域中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本文将从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式、理论基础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司法询问证词错误记忆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司法审判过程中,目击证人的证词往往对裁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今有关人类记忆的大量研究发现,人类记忆并不是对过往经历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一种伴随着错误和歪曲的重构性过程。
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司法审判中的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激起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
1 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错误记忆是指人们对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的回忆和再认,以及对经历过的事件的错误回忆。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情况:①对从未发生的事件的错误回忆和再认;②将不同客体或事件的特征或元素错误地结合;③歪曲记忆信息。
2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目前,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存在许多研究范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误导信息干扰范式,kassin-kiechel范式,想象膨胀范式,质询暗示性范式等。
2.1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loftus 和palmer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证人记忆研究中的经典范式之一。
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实验程序中,具体的操作如下:先让被试观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随后要被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当两车_____时,它们的时速是多少?”有些被试的问卷中划线部分添加的动词为“碰撞”词,而第二组被试的问卷中为“撞毁”,第三组被试不接受提问。
结果,提问时看到“碰撞”一词的被试的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34.0 英里,提问时看到“撞毁”一词的被试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40.8 英里。
一周以后,再对这三组被试进行提问,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上次录像中,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结果,“碰撞”组中14%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撞毁”组中32%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控制组中只有12%作了肯定的回答。
1 引言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 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
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 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 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
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 他描述了错误记忆,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
直到1995年,Rodiger 和McDermott 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2 错误记忆研究范型2.1 集中联想程序范型Roediger 和McDermott 复制并扩展了Deese的成果, 形成了Deese-Rodiger-McDermott(简称DRM) 研究范型, 这是一种集中联想程序范型,学习阶段呈现的词表具有集中在未曾呈现的关键诱饵(critical lures)上的语义联想。
例如, 由“线、别针、缝纫、锋利、尖、刺、顶针、干草堆、痛、伤和注射”组成的词表,“针”就是关键诱饵。
随后被试接受由学习词、关键诱饵、无关的未学习词组成的再认测验。
对于学习词, 研究者能观察到较高的正确再认率;对于未学的关键诱饵,也能观察到较高的错误再认率。
2.2类别联想程序范型还有一种类别联想程序的范型, 学习阶段的词表是分属不同类别的名词范例。
例如,词表上属于“阅读材料”这个类别的范例是“小册子、喜剧书、期刊、杂志”。
正确再认和错误再认都随着在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有时候错误再认率甚至超过了正确再认率。
3 该领域的研究情况错误记忆现象被研究者们复制了无数次, 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附加研究。
包括被试变量、方法学变量、意识过程或自动化过程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的研究;图片刺激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对错误记忆的信号检测论分析;对错误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等等。
3.1 被试变量对于错误记忆的影响Schacter等人(1996)观察到,与正常的控制组相比, 健忘症者只有极少量的词表项目再认,以及很少的错误再认。
错误记忆实验报告标题:错误记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错误记忆的产生及其对记忆的影响。
通过使用错觉记忆范式,让参与者学习和回忆一系列单词,并在回忆时引入误导信息。
结果表明,参与者在受到误导信息影响后,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
这一研究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机制,对理解记忆的构成以及记忆失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引言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失真情况,即在事实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信息被错误地插入到记忆中。
错误记忆现象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错误记忆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本实验设计了记忆测试任务并引入了误导信息。
2. 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验参与者。
共有30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80个单词,其中40个单词属于学习列表,另外40个单词属于干扰词,用于引入误导信息。
2.3 实验步骤2.3.1 学习阶段:参与者被要求通过监视器学习一个单词列表,每个单词呈现500毫秒。
学习完成后,参与者进行一个简单任务,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3.2 回忆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回忆学习过的单词。
这次回忆的关键是在被要求回忆学习过的单词之前,他们被引入了一个与学习过程无关的干扰信息,即20个干扰词。
参与者回忆的单词被记录下来。
3. 结果根据参与者在回忆阶段中回忆的单词,分析发现在受到干扰词的引导后,许多参与者出现了错误的记忆。
这些错误的记忆涉及到一些干扰词的相关概念,如将“草坪”错误地记忆成“花园”。
实验结果表明,错误记忆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引入干扰词的方式,成功地制造了错误记忆现象。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了错误记忆的普遍性。
错误记忆的产生可能与记忆的构成机制有关,即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对于加深对记忆失真的理解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记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综述作者:罗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7期摘要错误记忆是记忆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许多解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如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来源监测理论等。
它主要的研究范式包括DRM范式、范畴联想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和KK范式等。
关键词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理论解释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1错误记忆的概念错误记忆指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严重偏离的现象。
最早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是Baartltt,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具有重构的特点,人们会自动填充记忆中缺失的部分。
但错误记忆在当时尚未得到重视。
后来有研究者发现错误记忆也能够体现记忆的本质信息,因此错误记忆的研究才得到重视。
广义上的错误记忆指的是一切记忆的错误或扭曲现象,也叫做记忆的不准确。
而狭义的错误记忆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现的。
如在实验室情境下,研究者通过运用一定程序诱导被试将一些并未呈现的词或发生的事报告为见过或是经历过。
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指被试将没有真实发生的事情报告为发生或是亲身经历过。
另一类是基于词语的错误记忆,指在实验中被试将那些并未呈现过的词语判断为出现过或者学习过。
2错误记忆的理论解释2.1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不同理论来解释它产生的机制。
最早的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由Underwood于1965年提出,它指在学习具有语义关联的项目时,对学习项目的联想会无意识的激活对具有较高关联性的未学习项目(关键词)的表征,从而产生对关键词的错误回忆和再认。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能对DRM范式中,在测试阶段对关键词的错误再认现象进行解释,但缺陷是没有对激活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记忆的激活过程主要有两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
无意识激活指在学习项目时未对关键词进行明确思考,在测验阶段无意识的将关键词归为学习过的项目。
学生错误研究之文献综述一、概述学生错误研究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错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学生错误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生错误研究起源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的关注。
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探讨学生错误的成因、类型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错误不再被视为简单的错误或失误,而是被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可以揭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以及认知结构等信息。
学生错误研究涉及多个方面。
在错误类型方面,研究者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学习阶段,划分了多种错误类型,如概念性错误、计算错误、理解错误等。
在错误成因方面,研究者从认知、情感、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生错误的产生原因。
在错误纠正方面,研究者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错误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学生错误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学生错误研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错误研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学生错误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践应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学生错误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学生错误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深厚的背景与广泛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错误,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些错误反映了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不足,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
通过对学生错误的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综述作者:李盼盼邹慧婷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12期【摘要】文章概括评价了当前错误记忆的几种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基于实验室情境的对单词和事件研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和基于日常生活错误记忆研究的想象膨胀范式。
【关键词】集中联想无意识知觉误导信息想象对错误记忆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词和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但近期,众多研究者将研究的关注于一个新的错误记忆的研究领域——想象膨胀。
与DRM范式相比,想象膨胀有更高的生态学效度。
一、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一)联想研究范式集中联想范式也称DRM范式,该范式的经典实验过程包括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某些具有关联性的词,这些词称为学习词,它们与一个关联词(也称关键诱饵)相关联。
关键诱饵在学习阶段不出现,在测验阶段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被试表现出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
此项研究将学习—自由回忆扩展为学习—回忆—再认,并最终形成DRM研究范式。
在DRM范式中存在的一個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记忆是有关联的,如果两个事件有语义相关,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
Hintzman(1988)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个、3个或5个范例,在学习中随机呈现。
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对未学过的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Seamon等(2000)在其研究中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低频排列,同时考察了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高于低频范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类别范例。
(二)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Jacoby和 Whitehouse (1989)使用特定的实验程序观察到了在无意识知觉影响下发生的错误再认现象。
收稿日期:2008-10-08作者简介:姜丽娜,(1981-),女,汉,浙江金华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法学专业司法心理学方向博士生;罗大华,(1936-),男,汉,福建武平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应柳华,(1981-),男,汉,浙江衢州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方向硕士生。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姜丽娜1,罗大华1,应柳华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8)(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100088)证人证言是最常见的证据之一。
证人证言对于法官和陪审团辨别真伪,了解案情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证人证言并非总是万无一失的。
即使对一个自愿陈述案情,并力求真实反映案情的证人来说,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感知、记忆和陈述案情发生错误,而提供与案件事实和情节不符的证言。
因此,证人错误记忆的问题成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包括以下内容: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理论假说及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发展历史对于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期才渐趋成熟。
早在1841年,德国的司法官布拉维尔在他的论文《直接证人证言的不可信》中认为,由于知觉、回忆和陈述时判断的错误,以幻想补充知觉、推理与知觉的混同,再认时判断的错误,调查记录的无意识伪造等,使证人证言不可信[1](6页)。
Cattell 1895年的实验也涉及到了证人的错误记忆问题,在实验中,他故意给大学生提出误导性的问题,并让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指出自己到底有多大把握[2](3-23页)。
1900年法国的A ·Binet 提出了自我暗示与外在暗示的概念,对出于真实的记忆改变的错误内容摘要: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摘要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绪论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
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
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
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
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
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
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
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
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重复地对该故事进行回忆。
结果发现随着重复时间的推移,被试的记忆表现出了大量的遗漏,但更有趣和引人注意的是,被试犯了替代性错误,即他们在故事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使其听起来更合理和连贯。
换句话说,在多次重复回忆后,被试的记忆发生了系统性的失真,对该故事的记忆发生了扭曲。
他将这种重复回忆的方法称为重复再生(repeated reproduction)。
Bartlet使用该方法所进行的系列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于他对再生的记忆(reproductive memor y) 和重构的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做T区分。
再生的记忆是指对记忆中材料的正确而且机械的生成;重构的记忆则强调在回忆过程中会主动填充那些缺失的片段,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错误。
对有丰富意义的材料(如: 故事和现实生活事件)的记忆更容易导致重构过程并因而发生错误,而对相对简单的材料(如:无意义音节和词表)的记忆则更容易导致再生的记忆且比较准确。
Bartlett由此指出,任何记忆都是在己有图式(即我们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便会使记忆内容歪曲以更适合于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或者说更适合已有的图式。
他认为记忆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其对象是有意义的。
记忆具有建构的特征,回忆中人们会使用己保持的经验及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来对原始材料进行建构并对其进行解释,以重新生成该内容。
可以说,对记忆的建构特征的强调是Bartlett 为记忆尤其是错误记忆的研究所做的最大贡献.E.F.Loftus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地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遗漏,而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与Bartlett所关注的内容不同,Loftus对记忆重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信息对记忆的影响方面。
在记忆研究的早期,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干扰信息在遗忘中的作用,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可导致遗忘的结果发现已久。
但当时的研究焦点是考察学过信息的遗忘,并不关注干扰信息是如何产生记忆扭曲和错误记忆的。
在1974年,Loftus与Palmer 创立了一种与倒摄干扰范式相类似的实验范式,使用不同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干扰性信息是如何改变人们对事件的记忆的。
在Loftus和Palmer(1974)的研究中,先让所有被试共同观看一段关于汽车交通事故的简短录像,然后要求被试回答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包含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当两辆汽车时,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英里?”该划线位置的动词对于不同组的被试而言是不同的。
对于一组被试,划线部分的动词为“碰撞”;对于另一组被试,划线部分的动词为“撞毁”;控制组被试则不提问关于汽车时速的问题。
结果当动词为碰撞时,被试对汽车时速的估计34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时,对时速的估计提高到40.8英里。
一个星期以后,当向所有的三组被试询问同样的问题:“在上次的录像中,你是否在交通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时,发现在前次接受的问题中动词为“碰撞”的那组被试中,有14 % 作了肯定回答;而接受的问题中带有动词“撞毁”的那组被试中,有32%作了肯定回答。
事实上录像中并没有撞碎的玻璃,因而被试的肯定回答均是错误的。
Loftus 等认为动词“撞毁”或“碰撞”分别向被试暗示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进而使被试关于撞车事件的记忆根据其记得的损坏程度发生了改变。
由于动词“撞毁”意味着更深程度的损坏,因而使他们在以后更可能“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
也就是说,有诱导性的问题改变了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
在此研究中,Loftus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该范式的标准程序为: 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实验组被试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件的其他描述或问题,而控制组被试则不提供误导信息,有些情况下会在一段时间间隔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
通常结果是,误导信息提供组的被试对事件信息的记忆要比控制条件下差,而且该效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错误记忆研究的DRM范式DRM范式即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的简称。
Underwood对被试进行连续的再认测验,让他们判断每个呈现的单词是否属于先前学习过的词表。
当被试面对的是一个与先前学过的词有联想关系的词时(如:“桌子”为学过词,被试需要判断“椅子”是否学过),他们更容易对该词产生虚报(如:认为“椅子”是学过的);而当测验词与先前学过词之间没有联想关系时,对测验词的虚报率会降低。
后来的许多研究发现,这种错误再认效应尽管有时很小甚至并不存在,但还是能够复制的,而且该效应会随着先前呈现的与测验词有语义关联的词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在错误再认研究之外,Deese最先使词表学习范式报告了强大的错误回忆效应。
在Deese的研究中,向被试呈现由15个单词组成的词表,词表中的一些项目与同一词表中的其他项目之间具有很高的联想,另一些则没有.在后来的自由回忆任务中,Deese观察到,对词表中项目正确回忆的可能性是与该项目和其他项目的语义关联程度密切相关的,他还发现犯干扰性错误(即不正确地回忆出词表中未呈现过的项目)的可能性与词表中真实呈现过的项目的关联性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考察这个效应,Deese向被试呈现12个单词组成的词表,词表中所有的项目都与一个特定的未呈现过的词产生联想。
结果在后来的自由回忆测验中,有42%的被试错误地回忆出了那些未呈现过的词,而且对于其中一些词表,错误回忆非常高。
Roediger和McDermott使用相似的词表学习范式将这种干扰性错误作为他们的研究焦点进行了考察。
在实验一中,他们向被试呈现由 1 2 个单词组成的词表,词表中的所有项目均与某个最高关联词(后来被称为关键诱饵)有关,但这些高关联词在学习阶段并不呈现。
他们验证了Deese 的发现,观察到在即时回忆测验中被试有40%的几率错误地报告了这些高关联词,而且它们被报告的几率甚至超过了一半呈现过的单词,并还伴随着较高程度的自信。
在实验二中他们对词表中项目进行了扩展,并在回忆之后增加了再认测验,即: 将高关联词与其他学习过的词一起呈现,让被试来再认它们是否在学习阶段呈现过。
同时让被试进行记得/ 知道判断,结果仍然发现了对未学习过的高关联词的较高虚报率(即将它们识别为“旧的”比率),它们几乎接近学过词的击中率,甚至被试还报告说他们“记得”这些词曾经呈现过(即声称能够回忆出这些高关联词当初呈现时的细节)。
Roediger和McDermott的研究是对Deese的工作的系统拓展,他们改进了Deese所使用的研究程序,将学习一自由回忆扩展为学习一回忆一再认,并最终形成Deese-Roediger-McDermott(简称DRM)研究范式。
三.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内隐激活反应假设(implicit activation response hypothesis, IAR)是由安德伍德(1965)提出的,他认为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学习项目的加工从而激活了这些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项目,并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目的错误回忆或错误再认。
这种激活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也就是说,在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中,关键项目的激活不是因为其真实地呈现,而是因为词表中相关项目的激活所导致。
而且,词表项目与关键项目的关联程度越高,错误回忆或再认的次数也就越多。
但是,如果增加词表中项目的内部相关性,则激活更容易向词表中的其他项目传递,而不易向关键项目传递。
因此,词表的真实记忆会增加,而关键项目的错误记忆则减少。
曼弗依、纳尔逊和寇玛苏(McEvoy、Nelson和Komatsu,1999)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语义上的相关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学习项目的激活水平而增加真实记忆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提高关键项目的激活水平而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布瑞内德和瑞纳(Brainerd和Reyna,1995)的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 FTT)指出字面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
字面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而要点痕迹代表的是刺激的意义。
曼弗依、纳尔逊和寇玛苏(1999)的实验中发现,当增加词表项目和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关键项目的要点痕迹时,便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相应地,在真实记忆中,要点痕迹可以通过高水平语义加工产生,同样会提高真实记忆的水平。
源检测框架Johnmn等人提出源检测框架(Source-Monitoring Framework.简称S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