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省略_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与面板数据检验_邹秀清
- 格式:pdf
- 大小:1008.10 KB
- 文档页数:6
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摘要在不同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财政赤字政策作为政府调控手段广泛存在。
我国也十分注重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财政赤字政策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政治、经济背景的转变,财政赤字政策效果也不相同。
在国外,经济危机时期备受推崇的“新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经济滞胀时期受到了质疑,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引起我们赤字政策财务风险的警觉与思考;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在20世纪中期经济需求不足时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以大规模发行国债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逐年扩大。
财政赤字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财政赤字的规模,规模过小不利于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规模过大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增加财政风险。
政府应当追求与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支情况相匹配的、适度的财政赤字规模,在发挥财政政策的同时控制财政风险;第二是支出结构,政府支出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的、有侧重的支出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只有财政赤字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财政政策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政赤字政策作为政府经济调控工具,探讨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我国财政赤字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财政赤字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财政赤字通过怎样的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我国财政赤字规模带来的财政风险是否可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了这篇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阐述了财政赤字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并在凯恩斯IS-LM模型政府支出变量中分离出财政赤字变量,推导出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乘数;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测算。
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我们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土地资源过度开采、土地流转及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等等。
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我们不能忽视土地财政的地位。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财政收入的过程。
土地财政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支持中国经济体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土地财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财政的实行方式存在某些缺陷。
实行方式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excessively 开发,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土地财政的实行也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
这种做法造成了城乡之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不仅会加重农村人口的负担,也会削弱城市的经济实力。
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必须要首先改革其实行方式。
新的制度必须更加公正且灵活而不是僵化制度。
政府需要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得过度开采,必须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资本市场带来持久性的投资机会。
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监管市场,避免任何企业所谓的“黑幕“。
第二,土地流转问题应该得到解决。
目前所存在的土地流转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
地方政府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流转,为农民解决困境。
同时,也需要制定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
第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为了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我国需要更加集中土地使用,而不是分散使用。
我们可以采取更好的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过度开垦对环境的危害。
土地财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桥梁之一。
我们要实现可持续而充分的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土地资源利用上的问题,采取更加公正的实行方式,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这些措施可以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可发展性。
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吴士炜汪小勤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文章基于中国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究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短期及长期影响,并引入脱钩指数以衡量二者之间数量关系。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第一,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土地财政绝对值与相对值存在较大差异,即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财政绝对值与相对值远超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土地财政增长幅度相对较高,此外,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总体呈相对脱钩状态。
第二,通过计算全局莫兰指数(MI)发现,不管是基于地理相邻权重、地理距离权重还是经济距离权重,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全局MI值均大于0,即各地区土地财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
第三,基于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不管是基于地理相邻权重、地理距离权重还是经济距离权重,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即土地财政短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过度土地财政会抑制经济增长,此外,财政分权、城镇化、房价等因素均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鉴于此,为合理利用土地财政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应正确看待土地财政,改革土地、财税与官员晋升制度,并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
关键词:土地财政;财政分权;城镇化;经济增长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上收财权、下放事权,诱致地方政府财一事权不匹配,尤其是基层政府事务繁多,财政支出远超财政收入,出现明显的财政赤字现象。
地方政府为弥补本级财政缺口及寻求城镇化建设资金,积极搜寻预算外财政收入,由于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诱致地方政府可以以低价征地、高价出让商业用地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差额,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招商引资,并利用土地获取土地抵押贷款,土地财政规模与速度不断扩大,2004年中国289个地级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为0.64万亿,2013年攀升至4.28万亿,土地财政日渐成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
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关系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之相应的,财政支出在农村地区也显得愈发重要。
然而,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该关系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
2.新型城镇化促使城乡融合发展,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增多。
3.电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市场活力逐渐提高。
4.政府财政支持农村地区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投资额持续增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
二、农村地区财政支出分析农村地区的财政支出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能源、交通等领域,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产条件。
2.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3. 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4. 支持农村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的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5. 稳定农民收入,加大农村惠农政策力度。
以上措施中,第一和第二条为保障措施,需要由政府全力以赴实施。
第三和第四条需要政府鼓励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农民和相关企业自尽努力。
第五条则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推动。
三、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关系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财政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其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建设,都是支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政府对于农村企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扶持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会促进农村财政收入的提高,为之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福建省1978-2009年的数据姓名:张志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专业指导教师:李妍老师2011-05摘要一直以来,经济增长都是作为国家实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目标,理所当然,也包括了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除了采取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政策措施外,还必须合理协调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经济效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财政部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对民生等重点支出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增长总量以及财政支出总量在全国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研究福建省的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财政支出的各个部分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经济增长以及制定政策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以及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为了迎接“十二五”的挑战,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关注到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民生工程的领域,政府大部分的政策措施都是通过财政支出手段来影响的。
因此,我们应当在关注财政支出规模绝对数额的同时,也要关注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就当前情况来看,虽然地方财政支出中已经清除很多低效益或者没有经济效益的支出,但是地方财政支出绝对规模仍然日益扩大,而且相当数额的支出并没有在预算中体现,这些支出缺乏群众的监督,使得地方政府举债现象越来越频繁,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目前对于地方财政支出,地方政府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选择:财政支出应该如何提高效率?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如何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出中哪一部分支出结构应当削减?哪一部分支出结构应当增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成为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财政支出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支出的方向和用途。
如果财政支出被用于投资和公共服务领域,则财政支出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政府的教育支出、科技研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都将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如果财政支出过多地分配给传统服务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相对较弱。
财政支出的质量也很重要。
如果财政支出表现出极度浪费和不透明,或者过多地分配给腐败和金融寡头等特权群体,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大打折扣。
相反,如果财政支出公正、透明、科学、合理,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将更为明显、更为可持续。
2.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来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
然而,通过对多个国家、多个时期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普适的结论:首先,教育和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
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发展的促进将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
同时,卫生支出也将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因疾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其次,公共投资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文化设施等,会进一步推动涵盖广阔领域的高效市场经济的形成,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再次,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社会保障支出往往流向日常生活开销或福利补贴的提供,虽然可以缓解民无所依和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增长效果。
服役员工、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群体的补贴意义明显,但需要谨慎防范过多支出和不合理的负担可能给改革留下隐患。
3. 结论总之,在实证研究中,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种作用需要保持透明和持久的发展方向。
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得出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机理。
研究发现,土地财政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等方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总结了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对于深入了解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影响机理、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力。
在中国,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方式获得资金,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经济支撑。
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地财政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土地财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的土地财政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深入分析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税等土地财政工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影响机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地财政对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土地财政的研究,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改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税收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提供有益建议,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浅议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作者:邹进军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针对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分析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促使城市经济摆脱对于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促使经济多元化发展,保证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解决方案,希望可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新思维。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经济;经济发展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社会也正在不断发展与改革,土地财政制度的不断变化会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来说,土地出让费用目前占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较大份额。
如果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不和谐状况,那么将会对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房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受到房价的影响而不断下降,人民幸福指数也在不断下降。
因此,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改善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化问题,是当前地方政府决策层面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土地财政与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内在问题,制订合理的解决和发展规划,以保证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地方土地财政现状地方土地财政的基础是我国正在不断变化的土地政策,而我国土地政策又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快速变化而不断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土地制度为全部国有化,土地没有固定的使用期限,也不对使用者收取任何土地费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用了自由交易、有偿交易的方式,政府将土地出让给企业或个人使用,在一定期限内快速为政府聚拢资金,政府则可以用这些资金再次刺激经济的发展。
因此,目前我国土地政策在地方政府财政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巨大的影响,是推动整个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二、土地财政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土地财政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土地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运作,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丨经济论坛n我国地方土地财政问题研究—基于发展和增长的关系视角张若愚吴培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土地财政问题,从增长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土地财政的成因和导致的问题,阐述了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从政策法规和土地财政的经济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居民福利_、引言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越 来越大,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房价上 涨,地价上涨明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 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再次强调了住房社会属性而不是经 济属性,土地财政对于住房和居民福利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土地财政的构成因素1、 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1 )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财 政收入以维持公共预算和支出的财政。
由于在我国土地属于 国有资源,故能够转让的只有土地有期限的使用权。
这就使 得国有资产的代表人一一政府成为了唯一有权可以向其他 社会阶层转让土地第一手使用权的特殊利益阶层。
政府主导 的土地财政的不断转让,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土地价格翻了 30余倍,使得中国时至今日土地价 格依然居高不下,数次试图平抑地价的政策成效都不十分明 显。
(2)现行的财税制度也是造成中国土地价格高居不下 的重要原因之一,事权与财权严重的不匹配,财权的向上集 中,地方政府所辖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找其他的途径以弥补巨大的财政资金缺口。
(3) 现行行政官僚体制的弊端也使得土地财政和高价 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之中行政第一长官几乎拥有对行政事务 绝对的权利,主管各个行政事务的领导也很少遇到外力的干 涉,这为权利寻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土地财政本就是地方 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规模相当可观。
主管土地财 政的官员腐败问题自然不会少发。
此外,中国行政绩效考核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 年中一直坚持以片面的经济増长为指标衡量政府官员的政 绩,造成政府官员为了增加所在地区的经济总量而盲目的发展一些产业,出让土地就是一个増长政绩的主要来源。
第27卷 第5期2013年5月Vol.27 No.5May,201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09-04修稿日期:2013-03-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地保障功能区域差异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拓展与合理限制研究” (09CJY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的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管理制度联动机制研究”(11BJY050)。
作者简介:邹秀清(1973-),男,江西星子人,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土地制度。
E-mail: zxqing888@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与面板数据检验邹秀清(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分析。
研究结果:(1)在全国范围内,现阶段土地财政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调递增的关系,暂时否定了本文所构想的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2)在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然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形态,但就现阶段而言,三大区域的土地财政指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呈上扬之势;(3)城镇化、工业化在全国及三大区域对土地财政指标发挥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作用的影响。
研究结论:要化解土地财政引发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应该从财税体制、政绩考核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入手,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系统构建分类治理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化制度体系和管控对策。
关键词:土地经济;土地财政;经济增长;库兹涅兹曲线;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3)05-0014-06An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Land Finance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ndPanel Data EvidenceZOU Xiu-q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are employed.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land finance has not displayed the trend of Kuznets curve until no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finance index and economic growth is much more close to the monotonic increasing function.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changing paths between land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hey are all in the rising ph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now. In the model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lay different roles towards land finance index.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nflicts caused by land finance, the fiscal system, tax system and lan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urgently reformed and designed from15邹秀清: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与面板数据检验the top level. And different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sparity.Key words: land economics; land fin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Kuznets Curve; panel data1 引言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已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实际拥有的最大价值资产[1]。
地方政府的相关土地收益也从分税制改革之初不起眼的小角色,发展成为了“土地财政”、“第二财政”[2]。
1999—2011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从639.76亿元增加到27010.66亿元,增长率高达36.6%,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1.43%、5.6%提高至51.51%、29.25%。
由此产生的疑问是,现阶段以土地出让收入独大的地方财政收入格局是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其演变路径又会如何?目前学界对于土地财政的认识已从将土地财政视为贬义词,必须根治土地财政,以推动政府和谐治理[3],逐步发展到将土地财政视为一种既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具有阶段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客观现实[4],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土地财政存在的合理性[5-7]。
邓子基和唐文倩则更进一步地指出土地财政是中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阶段性依靠[4],认为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土地财政收入相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即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会有所不同,通过剖析国外的经验,发现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都经历了一个利用土地资源获得财政收入的阶段,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程度会逐渐下降。
本文基于上述分析,着力探讨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能够对于正确认识土地财政这一客观现实有所裨益。
2 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2.1 美国土地财政收入发展演化规律的启示王克强等先后分析了美国土地财税收入的发展演化规律,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土地财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呈现出先由高位向低位递减而后平稳发展的演变规律,且土地财税收入也由以土地出售收益为主演变为以不动产保有环节的财产税为主。
早期美国土地财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达到了60%以上,而后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土地财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足30%,且波动不大。
与此同时,早期美国土地财税收入是以土地出售收益为主,当国有土地基本完成私有化以后土地出售收益逐渐减少,不动产保有环节的财产税占总土地财税收入的比重大幅上升,构成了美国土地财税收入的主体[8-9]。
通过分析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发展演化规律,发现美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与中国现阶段相似的问题,即在一段特定时期内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非税收性质的土地出让收益。
但美国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逐步摆脱了对于土地财税收入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税制的不断改进,使得与土地有关的非税收收入比重降低,形成了目前以财产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方财政形式。
2.2 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提出美国土地财政收入演变呈现出的规律性,在中国是否具有适用性?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提出了土地财政依赖变化的倒“U”型假说[10-11]。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并希望这一假说能够得到中国经验数据的支持。
为了突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和地方财政的变革方向,本文不将各类土地税收纳入到土地财政的框架之中,而将土地财政直接定义为:一种对土地资源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政府总收支比重较高的财政运行形态。
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构想的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可以理解为: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不发生大的变动的前提下,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上升,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临界水平之后,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会逐16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5月 第5期步下行,土地保有环节的相关税收将逐步取代现阶段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支柱地位。
对于土地财政库兹涅兹曲线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高度稀缺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在中国耕地红线制度的严格约束下,国有建设用地的供应对于旺盛的需求必然趋于紧张,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增长将难以保障,这对于形成路径依赖的地方政府将带来较大的冲击[10]。
黄小虎还从土地出让金性质的角度论及了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12],认为政府用土地出让金搞建设,实质上是一种依靠透支社会的未来收益、谋取眼前发展的发展方式。
(2)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税收收入将逐步增加,可以逐步摆脱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
以深圳市为例,由于受到辖区面积有限的天然限制,截至2008年,深圳市土地开发比例已达46%,在无地可卖的情形下,深圳市被迫提前转型,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达到了扩大税源从而增加税收的目的。
2010年深圳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6.8×108元,跃居全国第三,而其当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仅为115.5×108元,远低于上海市1369.64×108元、北京市1004.48×108元的巨额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全国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症”方面的探索者[13]。
(3)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城镇化适逢高速推进,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而当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稳态增长阶段时,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增速将可能放缓,其绝对规模甚至还可能会下降。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因此,内地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与香港土地批租制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考察香港土地批租收入的变化有利于把握内地土地财政的演变趋势。
(4)中国财税领域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导致土地财政屡遭诟病的主要原因,随着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和不动产税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依靠制度建设降低土地出让金收入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