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香港利丰集团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30 MB
- 文档页数:29
香港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成功实践及启示姓名:胡安金班级:40810400501 专业:物流管理1、香港利丰集团背景介绍1.1 历史上的利丰集团利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之一。
于1906年,冯柏燎先生和李道明先生在广州创立了利丰贸易公司;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华资的对外贸易出口商。
初时,利丰只从事瓷器及丝绸生意;一年之后,增添了其它的货品,包括竹器、藤器、玉石、象牙及其它手工艺品,包括烟花爆竹类别。
1937年12月28日,利丰(1937)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创立。
1.1.1 植根香港的出口贸易商(1949 - 1979)冯汉柱先生将利丰业务带领到一个新时代。
1949 年以后,难民潮涌入香港,劳动人口突然增加,有助香港发展成为以制造生产主导的劳工密集市场经济。
利丰最初的出口产品类别包括服装、玩具、电子及塑料花。
塑料、烟花及纺织品这罕见的组合,让利丰成为香港以现金计算的最大出口商之一。
在1970年代初,冯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冯国经先生和冯国纶先生自美国留学回港,加入利丰家族业务。
兄弟两人随即与父亲合力策划公司的业务架构重组,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策略,首次以专业管理方式,统筹利丰业务。
1973年,利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正式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招股时获超额认购113倍。
这惊人记录一直保持了14年。
1.1.2 建立区域业务网络(1979 - 1995)于1979年,随着中国采取开放政策,香港制造商北上,将工厂先后逐渐调迁往南中国。
其它发展较为落后的亚洲国家亦都急起直追,加速工业化的步履,提供更多货品供应的选择,利丰占尽先机,很快便掌握了这些新辟的采购资源。
在这几年间,利丰在建立区域性采购业务网络投入巨大资源,成为服务环球客户的稳健基础。
利丰﹝零售﹞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 年,为利丰﹝1973﹞有限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
零售连锁业务包括:OK便利店及玩具〝反〞斗城;范围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至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其它市场。
1.你如何评价利丰贸易目前的成功?其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威胁和风险在哪里?利丰贸易适应形势与时并进,灵活地回应市场的挑战,不断地调整业务和角色:从传统贸易商转型为全球供应链管理者。
这是外贸企业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延伸服务范围,满足顾客购买产品寻求的利益,从而提高售价和销量和降低供应成本,实现利润的增长的成功案例。
利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威胁主要在于合作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
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
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
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
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
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
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
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第六,信息技术风险。
供应链中企业安装使用新的IT运营系统,从旧流程转变到新流程,业务流程和技术方面都会出现麻烦。
新系统的运作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有时比所替代的旧系统还糟糕。
即使员工接受了新流程并且所有的技术障碍都解决了,将公司真正转换到新系统通常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和积淀。
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演进总部位于⾹港的利丰集团是⼀个标准的“百年⽼店”,成⽴于1906年的利丰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庞⼤的采购和⽣产⽹络,并为知名品牌及零售商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
历经全球商界之百年风云,利丰集团从传统的贸易商转型为⼀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现代跨国商贸及分销集团,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商学院管理案例的经典。
利丰集团——“分散⽣产”先⾏者。
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是在⼀⽇之间建⽴起来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利丰⼀直是⼀个采购代理商的⾓⾊。
当现任集团主席冯国经于1976年进⼊集团管理层时,他的朋友曾提醒他采购代理是⼀个⼣阳⾏业,4年之后就会消失。
在种情况下,利丰集团开始了⼀次重要的战略转型—从采购代理商转型为⽣产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在采购代理模式阶段,某位经营布料的客户会对利丰说:“我需要这种布料,请到最好的地⽅给我买来。
”⽽在新的阶段,客户则对利丰说:“下⼀季度我们需要这种外形、颜⾊和质量的布料,你能提出⼀个⽣产计划吗?” 从设计师提出的草案出发,利丰对市场进⾏调研,找到合适种类的纱并对样布染⾊以达到与其要求的颜⾊相⼀致。
然后,利丰根据产品构思⽣产出样品。
客户看到样品后说:“我喜欢这种⽽不喜欢那种,你能⽣产出更多的这种产品吗?”接下来,利丰就具体说明产品的调配及⽅案,为下个季节的产品提出完整的⽣产计划并签订合同。
然后,对⼯⼚的⽣产进⾏计划和控制以确保质量和及时交付。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利丰⼀直采⽤这种交付⽣产计划的战略。
但接着利丰⼜遇到了新的挑战:亚洲⼩龙的出现使⾹港的⽣产成本增加⽽丧失了竞争⼒。
祖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使⾹港地区可以把⽣产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向祖国南⽅转移,这就解决了成本问题。
⽐如说晶体管收⾳机,利丰只⽣产收⾳机的配套元件,然后运到祖国内地去装配。
这⼀劳动密集型的⼯作完成后,成品再回到⾹港地区进⾏测试和检测。
利丰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分散⽣产”。
这种⽅式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利丰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先⾏者。
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演进总部位于香港的利丰集团是一个标准的“百年老店”,成立于1906年的利丰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采购和生产网络,并为知名品牌及零售商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
历经全球商界之百年风云,利丰集团从传统的贸易商转型为一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现代跨国商贸及分销集团,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商学院管理案例的经典。
利丰集团——“分散生产”先行者。
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是在一日之间建立起来的。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利丰一直是一个采购代理商的角色。
当现任集团主席冯国经于1976年进入集团管理层时,他的朋友曾提醒他采购代理是一个夕阳行业,4年之后就会消失。
在种情况下,利丰集团开始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从采购代理商转型为生产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在采购代理模式阶段,某位经营布料的客户会对利丰说:“我需要这种布料,请到最好的地方给我买来。
”而在新的阶段,客户则对利丰说:“下一季度我们需要这种外形、颜色和质量的布料,你能提出一个生产计划吗?” 从设计师提出的草案出发,利丰对市场进行调研,找到合适种类的纱并对样布染色以达到与其要求的颜色相一致。
然后,利丰根据产品构思生产出样品。
客户看到样品后说:“我喜欢这种而不喜欢那种,你能生产出更多的这种产品吗?”接下来,利丰就具体说明产品的调配及方案,为下个季节的产品提出完整的生产计划并签订合同。
然后,对工厂的生产进行计划和控制以确保质量和及时交付。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利丰一直采用这种交付生产计划的战略。
但接着利丰又遇到了新的挑战:亚洲小龙的出现使香港的生产成本增加而丧失了竞争力。
祖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使香港地区可以把生产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向祖国南方转移,这就解决了成本问题。
比如说晶体管收音机,利丰只生产收音机的配套元件,然后运到祖国内地去装配。
这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完成后,成品再回到香港地区进行测试和检测。
利丰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分散生产”。
这种方式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利丰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
案例分析: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乔建锋,广州)一、利丰集团的简介:于1906年,利丰集团由一人年轻的企业家冯耀卿(别名:冯柏燎)和一位瓷器贸易商李道明在广州创建成立。
至1937年,利丰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后来经发展成为香港最在的出口贸易公司,公司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商贸集团,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营出口贸易、经销批发和零售三大核心业务。
①二、利丰集团由传统公司演变为全球性公司的切入点是什么?一个公司的成长,也有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
公司的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管理水平、和经营范围,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否则公司的生存就是一个问题。
当然,公司的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利丰集团由小变大,由传统变为现代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因素的影响。
从其切入点,或者说是关键点来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1.公司规模的变化要求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①PP.23,24;P74。
在管理学理论中,有一个管理幅度的问题。
但是管理幅度只是相对于单个管理者而言。
对于公司的整个组织而言,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只能对一定规模的公司组织进行有效管理,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系统的复杂,家族式的管理已经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是否能顺利由家族式的公司转变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公司是许多传统家族式公司发展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利丰公司,在1973年,冯国纶和冯国经兄弟二人劝说其父亲把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即把公司上市。
这一点正是公司由传统公司转变现代公司的关键步骤。
②2.随社会环境变化的公司定位转移在P57介绍,利丰贸易向高增值模式转型,从贸易中间人、简单代理商、增值代理商、贸易供货商、和虚拟生产逐渐过渡。
这一点的逐渐过渡或转移下是公司的一个定位转移。
公司外部环境变化,要求公司适应变化。
这不仅是公司的适应变化,而且是公司在社会中价值所在。
香港利丰公司(Li&Fung)供应链管理案例案例分析(20分)利丰公司(Li&Fung)是香港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该公司一直致力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对上层行政部门而言,供应链哲理是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为了了解该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情况,哈佛商学院的自由编辑琼.玛格丽塔对公司董事长进行了一次访谈。
在这次访谈中,利丰公司的董事长维克托.冯不仅说明了供应链管理所包含的道理,而且对利丰公司逐渐降低成本、引导潮流以使顾客方便地从市场上买到产品的具体实践作了说明。
1906年,维克托.冯的祖父在中国南方创办了利丰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自己的出口公司(那时,中国的贸易被外国商业机构控制)。
在20世纪70年代初,维克托.冯在哈佛商学院任教,他的弟弟威廉(William)刚刚获得哈佛MBA学位。
这两个年轻人被他们的父亲召回以振兴家族公司。
从那时起,兄弟俩领导着利丰公司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在哈佛商学院的自由编辑琼.玛格丽塔的访谈中,维克托.冯描述了利丰公司是如何完成下列三个转变的,即从采购代理商到供应链管理者,从旧经济到新经济,从传统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到不断创新的上市公司。
我们来看一看利丰公司这家香港最大的出口贸易公司是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
作为它的客户(主要是美国和欧洲的零售商)的代表,利丰公司和全球数千家供应商打交道,而且这个供应网一直在扩展,公司的产品包括衣服、玩具、服装、配件、旅行袋等。
维克托.冯把公司看成是一种集中于核心业务的新型企业的一部分。
这种新型企业在分销程序技术上采用香港的经验,公司具有强大的信息集中服务功能,包括产品开发、货源、金融、运输、处理和后勤。
问:你能介绍一下利丰公司目前的供应链管理同你祖父在1906年创立的传统商业之间的区别吗?答:90年前,我的祖父在中国广东省开办这家公司时,那时候还是清朝,他获利的资本是他会说英语。
在那个年代,从西方乘船到中国要3个月,寄一封信也要寄1个月,中国工厂里没有人能说英语,美国商人不能说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