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ppt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9
《修辞知多少——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借喻和借代的区别;2、准确辨析和运用两种修辞。
教学重难点: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两种修辞方式出现很多,由于它们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往往混淆不清,学生难于区分掌握,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能够正确的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一、什么是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
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
例如:天上飘来一朵朵棉花糖。
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二、什么是借代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严密联系,外表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
例如:1、早已死去的残花,芬芳后凋谢在路边,向晚飘落了灿烂,叹命运不堪。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三、借代的分类〔1〕、以局部代整体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用具体代抽象他之所以这样胆小,是怕丢了头上的那頂乌纱帽吧!〔3〕、用特征代本体大胡子凶神恶煞似的吼叫着。
〔5〕用专名代泛称你真是当代的活雷锋呀!〔6〕用绰号代整体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7〕用标志代整体红领巾给老大爷让座。
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①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
例如:a.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帐。
借代b.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帐。
借喻②借喻可换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五、练一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借喻(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借代(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借喻(5)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借代和借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析借代和借喻这两种修辞手法一、认识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事物密切相关的 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从而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
借代中代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
借代注重本体和代体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特征代替本体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掌破合,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分析:由于前文已经出现了“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样的明喻句,那么当圆规再次在文章中出现时,此刻“圆规”就是对杨二嫂形象特征的刻画,因此是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2、局部代替整体例:对面来了四个轮子,老胡随手一抬,把自己的两个轮子拐进胡同里。
分析:不管是“四个轮子”还是“两个轮子”,都是小汽车和自行车的一部分。
3、专名代替泛称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分析: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具体代替抽象例:他之所以这样胆小,是怕丢了头上的那顶乌纱帽吧!分析:“乌纱帽”一个具体的事物,用来代替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官职。
二、认识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被喻事物的名称不出现。
以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喻事物。
其作用是是本体形象化。
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且借喻可以改为明喻。
借喻注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例: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裏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分析: “长而空的文章”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
相似性:枯燥乏味,没有内涵。
明喻句:长而空的文章就像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枯燥乏味,没有内涵。
三、练习1、狂风紧紧抱着一 层层巨浪,恶狠狠的将它们用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PPT课件—•1.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2.借喻是,借代是;•3.借喻侧重,借代侧重;•4.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5.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6.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2.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A:晏殊,字同叔韩愈,字退之•B:班固,字孟坚孟郊,字东野•C:周瑜,字公瑾张衡,字平子•D: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2.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写春季旱情严重状况,交代祈雨原因。
B.第二句写村民水庙迎龙仪式,描述祈雨场面。
C.第三句写富人到处听歌看舞,希望旱情好转。
D.第四句写富人担心天阴下雨,影响乐器音质。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借代)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拟人)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排比)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5.对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6.下列各句中,不具备“互文”特点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B.主人忘归客不发•C.秦时明月汉时关•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