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借喻和借代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1
借喻借代比喻的区别一、借喻借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里用“厚障壁”借喻“我”和闰土之间因观念、地位等差异而产生的深深的隔阂。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借喻雪花,形象地描绘出雪的洁白和繁盛。
借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简洁,能够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类型有很多。
(一)特征代本体。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用“圆规”代指“杨二嫂”,突出她细脚伶仃的特点。
(二)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财物等。
(三)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用“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四)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帆”代指船。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简洁、形象、生动,引发读者联想。
三、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像”“好像”“仿佛”“似的”“如同”等)。
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明显,常用“像”“好像”“仿佛”“似的”等。
例如:“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为”等。
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比喻的作用是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可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借代与借喻、比喻相同点(一)都属于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都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描绘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另一个事物。
五、借代与借喻、比喻不同点(一)构成基础不同1.比喻的构成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本质不同,但有相似之处。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借喻和借代都是语文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又部分的学会说呢过总是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举例说明1. 借喻的世界借喻,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东西用另一个东西来比喻,来形象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老板跟你说:“这是你的魔法药水!”哎呀,这就是借喻了。
咖啡在这里并不是字面意思的饮料,而是用来形容它能让你振奋精神,仿佛喝下去就像是喝了某种神奇的药水。
哇,听上去是不是感觉特别神奇?这就是借喻的魅力所在,它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
再比如,有句话说:“时间就是金钱。
”这也是个经典的借喻。
这里时间被比作金钱,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真是“千金难买早知道”啊!你总不能把时间放在银行里存钱吧?但是通过这种比喻,我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宝贵。
2. 借代的趣味接下来,我们聊聊借代。
借代其实就像是在玩“谁是卧底”的游戏,它是用某个事物的特征或部分来代表整个事物。
比如,你听到“白宫”这个词,你第一反应可能是美国总统的办公室,而不是那座大楼。
这里“白宫”并不是指房子本身,而是代指美国相关部门。
这就像是你叫一位朋友“书虫”,其实是因为他爱看书,而不是他真的是虫子!这就是借代的妙处。
再说个更日常的例子,比如“车水马龙”这个成语,讲的其实就是街上车来车往的热闹场景。
你可能不是真的看到了“水”和“龙”,而是感受到了那种繁忙和喧嚣。
借代让我们的表达更生动,仿佛在耳边响起了城市的喧嚣声。
3.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好啦,借喻和借代虽然听起来像是一对好朋友,但它们之间可是有些差别的。
借喻更侧重于通过比喻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特征,而借代则是通过代称来表示某个事物。
简单说,借喻是“你就像个太阳”,而借代则是“我喜欢你这颗星”。
前者强调的是比喻的感觉,后者则是直接用某个词来替代另一个。
这就好比喝饮料,借喻就像是喝橙汁,你可以感受到那种清新的味道,借代就像是喝水,简单直接,不需要多说。
这两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感觉就像是调味品,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借代与借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容易混淆,它们的本体事物都不出现,都采用了用乙代甲的格式,即在本体事物的位置上都借用了其他事物。
但借喻与借代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可以区分开的,主要是看它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它要求喻体与本体有一点极其相似,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相关不一定相似,它只要求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互相关联即可。
试比较下例:(25)我们的红领巾在这次劳动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26)这些祖国的花朵正在健康地成长。
例25是借代,借“红领巾”代少先队队员。
例26是借喻,借“花朵”喻儿童。
它们的区别是:借代的构成,凭的是借体与本体的相关点,“红领巾”是少先队队员的标志,经常系在少先队队员的脖子上,就用来代少先队队员。
借喻的构成,凭的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儿童”与“花朵”在美丽、可爱这方面相似,它们之间没实在的联系,更谈不上密切联系了。
也正因为这样,借喻可改成明喻或暗喻,如说成“儿童像花朵”或“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不能说成“少先队员像(是)红领巾”。
当然,有一种“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的说法,是介于借喻和借代之间的情形,例如:(27)韩老六的大老婆应声走出来。
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枣核样的胖女人(比喻),……大枣核(借代)存心把剩下来的钱往少处说。
(28)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然而圆规(借代)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9)芦柴棒(借代)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以上三例中,画横线的部分显然是比喻,而加点的部分由于其是“用事物特征的喻体代替本体”,一方面它只出现了喻体,没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符合借喻的识别标准;另一方面它的表达作用又确实是在“代”,正像例29中所说的“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又符合借代的识别标准。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区别借喻与借代,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第一,以事物的特征、属性代替该事物。
如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中的“芳菲”即指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二,以部分代全体。
也就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代指该事物。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鳞”,是鱼的特征,这里代指鱼。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船。
第三,以人物生理特征或标志代人物比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
黄发,这里指代老人。
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专用名称代通用名称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其中“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
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女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借代借喻区别举例子
借代和喻指的是通过一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更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目的。
以下是我列举的10个例子,用以区分借代和喻的不同之处。
1. 借代:他是个太阳,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喻:他就像太阳一样,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
2. 借代:她是一朵花,美丽而娇嫩。
喻:她的美丽如同鲜花般娇嫩动人。
3. 借代:这座城市是一只沉睡的巨兽,等待被唤醒。
喻:这座城市宛如一只沉睡的巨兽,等待着被唤醒。
4. 借代:他是一只老鹰,眼光犀利。
喻:他的眼光如同老鹰一般敏锐。
5. 借代:他是一把利剑,无坚不摧。
喻:他的力量如同一把利剑,无往不胜。
6. 借代:她是一条细线,将我们紧紧相连。
喻:她的存在使我们紧密相连,如同一根细线。
7. 借代:这个计划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喻:这个计划就像是我们的救命稻草一样。
8. 借代:他是一颗明亮的星星,为我们指引方向。
喻:他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9. 借代:这个项目是一匹奔马,快速而稳健。
喻:这个项目的进展如同一匹奔马,迅猛而稳健。
10. 借代:他是一面旗帜,代表着我们的荣耀和尊严。
喻:他就如同一面旗帜,象征着我们的荣耀和尊严。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借代和喻的区别。
借代是通过直接以某个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而喻则是通过比喻、类比的方式来说明某个事物的特点或属性。
借代更加直接和生动,而喻则更加隐喻和形象。
无论是借代还是喻,都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形象力。
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详细探讨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首先,借喻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借喻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像……”或“如同……”等引导,将一个实际物体或概念取代为另一个具体的事物,以达到修辞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他的嗓子像磨损的铜铃,发出低沉而嘶哑的声音。
”这句话中,将个人的嗓子与磨损的铜铃进行比较,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嗓子发出的声音。
而借代与借喻不同,它是通过将一个代名词或名词用来代替或象征一个相关的事物。
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简化或强调表达。
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他总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付出。
”这句话中,代名词“他”代表了前文中提到的“我的朋友”,以避免重复提到。
总之,借喻和借代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借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加深表达的意义和意境,而借代则是通过简洁的代名词或名词来简化和加强表达。
在实际应用中,借喻和借代常常结合使用,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境。
只有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微课设计)高二语文组王萍教学目标:掌握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借喻1、概念: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2、例子:(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跟它有密切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来代替。
简单来说,就是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借体。
2、常见的借代方式: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1)特征代替本体例:枪杆子里出政权。
(2)具体代抽象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3)借专指代泛指。
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4)借部分代替整体。
例:我们要多读一点李白和杜甫。
例:服务员送来了一杯龙井。
(5)借作者代著作或出产地代本体例:我买了一辆“丰田”。
例: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6)事物的牌号标记代本体。
3、举例巩固。
(1)、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2)、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
(3)、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了。
(4)樯橹灰飞烟灭。
(5)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6)将军身披坚执锐。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相同点:一事物代另一事物,本体都不出现不同点:A、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
B、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借喻能换成明喻。
例1:请在镰刀和斧头的旗帜下申述你入党的志愿。
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巩固练习: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 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2、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借代与借喻的辨别: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
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
下面介绍一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简述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一、侧重点不同:
1、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2、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二、作用不同:
1、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
2、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
三、修辞手法不同:
1、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借喻与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不同于借代。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句: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敌人布下的层层包围与“天罗网”相似,“天罗网”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铁窗”与监牢有关系,是监牢的一部分,在句中代替了监牢,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归纳出:构成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基椽—相似性、相关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尺度;借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
借喻与借代难以区别怎么办借喻和借代就像修辞王国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常顽皮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刚接触它们的同学张冠李戴,分辨不清。
其实只要弄清它们各自的特征,找出不同之处,就不难区别了。
同学们都知道,比喻是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的。
借喻作为一种特殊的比喻,没有喻词,本体一般也不在本句中出现,而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这样可以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瀑布》里的句子:“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都只出现了喻体“白银”和“珍珠的屏”,而本体“瀑布”都未出现,也没有比喻词。
只是利用“白银”和“珍珠的屏”来突出瀑布的颜色和形状。
由此看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是有相似之处的,这是借喻的一个重要特征。
借代又叫“换名”,它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本体和借体之间无相似之处,但有紧密联系,表面上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一种事物。
例如小学课文《粜米》中的句子:“迎面来了几个旧毡帽”。
毡帽是物,而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都知道这里“毡帽”是指来粜米的农民。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常戴的帽子,所以同学们通过联想,就知道了所指,就像一提“羊肚头巾”我们就会联想到陕北农民,而一提起“小花帽”我们就会联想起维吾尔族老乡一样。
由引可见本体和借体(替代本体的事物)虽不相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利用本体和借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艺术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的事物形象突出,特色鲜明。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借喻是喻中有代,但以比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