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2)—— 有机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374.00 KB
- 文档页数:4
必修二化学有机总结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学的定义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规律的科学。
2. 元素的电子结构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碳和氢。
碳元素的电子结构为 1s² 2s² 2p²,有四个价电子,可形成四个共价键。
3. 有机物的命名有机物的命名可采用系统命名法和常用名称两种方式。
其中,系统命名法通过规则确定化合物的命名,而常用名称则是根据它们的历史、地理或化学性质确定的。
4. 功能团有机物的功能团是由原子团组成的,能够赋予分子特定的化学性质。
一些常见的功能团包括烷基、烯基、炔基、羟基、醛基、酮基、羧基、胺基等。
二、有机反应的基本概念1. 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几种类型。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配分子方程式描述,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应机理。
2. 功能团的反应不同的功能团通常会发生特定类型的反应,如烷烃会发生燃烧反应、烯烃会发生加成反应等。
了解不同功能团的反应特性有助于预测和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
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1. 合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不同,合成路线也会有所差异。
2. 保护基和去保护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为了保护某些功能团不发生不需要的反应,常常需要引入保护基。
合成完成后,再通过去保护反应将保护基去除。
3. 合成策略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通常需要从较简单的起始物出发,通过多步反应逐步构建目标化合物的骨架。
因此,灵活的合成策略和适当的选择反应法则对于高效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质研究方法1.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研究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2. 结构确定通过解读和分析光谱数据,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
3. 化学性质研究通过实验手段,可以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如燃烧性质、溶解性质、反应性质等。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篇(一):有机化学的教学课件有机化学的教学课件(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科学发展道路上的艰辛;2、知道有机化合物的三类分类方法,能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3、知道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环烷烃、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等的概念;4、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的描述向学生展现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引领他们走进有机化学,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对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做了一般性介绍。
三、学情分析虽然本节课为《有机化学基础》的第一节,但是,学生在初中及必修2模块中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要求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在必修2模块学习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了解了甲烷、乙烯、苯等典型的有机物的主要性质。
三、教材的充实与整合印发"生命力"学说的观点及其被冲破资料,供学生课后阅读。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五、教学程序1、引入同学们,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学习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请写出你最熟悉的三种有机化合物,(学生所写化学式,可以作为后面学习官能团的教学资源)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高二(3)班的学生表现不佳,许多同学面前的纸是空白的;高二(4)班的学生较好,能写出多种有机物的化学式。
)有机化学就是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等。
有机化学研究范围广泛,有机化合物数量巨大,是化学元素中最大的二级学科,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不包括生物大分子)方面的获奖总数22项,占24%。
2、有机化学的发展给学生印发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材料或者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化学基础有机一、有机化学简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以及相互转化的规律。
有机化学不仅是合成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机化学发展历程有机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利用有机化合物。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化学的研究是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的。
这一时期的化学家们开始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机化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谱学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有机化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设计和功能化的新阶段。
三、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通常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无机化合物。
2.有机化学反应:是指碳与碳原子之间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主要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等。
3.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础。
4.官能团:是指一种或多种活性原子的组合,可以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5.手性:是指一个物体不能与其镜像相重合的性质。
在有机化合物中,手性通常是指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
四、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一原子或基团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碳双键或三键发生断裂,与其它原子或基团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3.消除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分子有机物脱去一分子水或卤化氢等小分子的反应。
4.重排反应:由于基团之间的迁移或交换,使得分子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反应。
5.聚合反应:由小分子重复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6.水解反应:水分子与有机化合物反应,使其分解成两部分或更多部分的反应。
7.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传递的氧化和还原的有机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有机概述1.有机物:含碳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除CO 、CO2、碳酸盐、碳化物、硫氰化物、氰化物等外) 2.有机物性质概述①多数不溶于⽔,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油脂溶于汽油,煤油溶于苯。
②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400°C 以下)。
③多数可以燃烧,如棉花、汽油、天然⽓都可以燃烧。
④多数是⾮电解质,如酒精、⼄醚、苯都是⾮电解质、溶液不电离、不导电。
⑤化学反应⼀般复杂,副反应多,较慢。
3.有机物的组成:C 、H 、O 、N 、S 、P 、卤素等元素。
4.有机物种类之所以繁多主要有以下⼏个原因:①碳原⼦最外电⼦层上有4个电⼦,可形成4个共价键;②有机化合物中,碳原⼦不仅可以与其他原⼦成键,⽽且碳碳原⼦之间也可以成键;③碳与碳原⼦之间结合⽅式很多,可形成单键、双键或叁键,可以形成链状化合物,也可形成环状化合物;④相同组成的分⼦,结构可能多种多样。
(举⼏个同分异构体) 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有机物分⼦⾥的某些原⼦或原⼦团被其他原⼦或原⼦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与其他原⼦或原⼦团直接结合⽣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聚合反应——由类似⼄烯这样的相对分⼦质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质量⼤的⾼分⼦的反应。
加聚反应——⼄烯⽣成聚⼄烯这种既聚合⼜加成的反应。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解反应。
6.五同的区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种物质甲烷烷烃⼀、甲烷的物理性质⽆⾊、⽆味,难溶于⽔的,⽐空⽓轻的,能燃烧的⽓体,天然⽓、坑⽓、沼⽓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
(收集⽅法——排⽔法、向下排⽓法)⼆、甲烷的分⼦结构分⼦式:CH 4 结构式:电⼦式:空间构型:空间正四⾯体形三、甲烷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与酸性⾼锰酸钾、强酸、强碱反应。
1.甲烷的氧化反应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焰呈淡蓝⾊的有CH 4、H 2、CO 、H 2S 等⽓体燃烧2.甲烷的取代反应现象:量筒内Cl 2的黄绿⾊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第2节烃卤代烃备考要点素养要求1。
掌握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
3。
了解烃类及卤代烃的重要应用以及卤代烃的合成方法.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烃的多样性,并对烃类物质进行分类;能从不同角度认识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烃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
能运用有关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考点一脂肪烃的结构和性质必备知识自主预诊知识梳理1。
烷烃、烯烃、炔烃的组成、结构特点和通式2.烷烃、烯烃和炔烃的命名(1)烷烃的命名。
ⅰ。
习惯命名法。
ⅱ。
系统命名法.①最长、最多定主链.当有几个相同长度的不同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
②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原则。
如:,命名为。
微点拨烷烃系统命名中,不能出现“1—甲基”“2-乙基”,若出现,则属于主链选取错误.(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如:的名称为;的名称为。
3.烯烃的顺反异构(1)定义: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
(2)存在条件:每个双键碳原子都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顺—2-丁烯:,反-2-丁烯:。
4。
脂肪烃的物理性质5。
脂肪烃代表物的化学性质(1)烷烃的取代反应。
①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所替代的反应.②烷烃的卤代反应。
a.反应条件:烷烃与卤素单质在下反应。
b.产物成分:多种卤代烃的混合物(非纯净物)及HX。
c。
定量关系:~Cl2~HCl,即每取代1 mol氢原子,消耗卤素单质并生成1 mol HCl。
(2)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
①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②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加聚反应.①丙烯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CH2CH-CH3。
②乙炔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CH≡CH CH CH。
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有机化学内容主要包括烃类、醇、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和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有机化学内容。
碳原子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及其他原子组成的物质。
碳原子具有独特的特性,能够形成四个共价键,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链状结构。
这使得碳原子成为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有机化合物可分为烃类、醇、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等不同类别。
烃类烃类是由碳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烃类可以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大类。
饱和烃的碳原子之间通过单键连接,不饱和烃则包含了双键或三键。
烷烃烷烃是最简单的烃类化合物,只包含碳和氢原子。
烷烃的分子式为CnH2n+2,其中n为烷烃中碳原子的个数。
烷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常见的烷烃有甲烷、乙烷、丙烷等。
烯烃和炔烃烯烃和炔烃是不饱和烃的两个重要类别。
烯烃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而炔烃则含有一个或多个三键。
这些不饱和键给予了烯烃和炔烃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反应。
醇、醛、酮醇、醛和酮是含有氧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的区别在于氧原子的位置和功能基团的不同。
醇醇是含有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化合物。
根据羟基的位置,醇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等。
醇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和挥发性,是很多化学反应中的常见试剂。
醛醛是含有羰基(-CHO)的化合物。
醛分子中羰基位于分子的末端。
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较高的沸点,是一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酮酮是含有羰基的化合物,羰基位于分子的内部。
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沸点。
常见的酮有丙酮、甲酮等。
羧酸及其衍生物羧酸及其衍生物是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衍生物的不同,羧酸可以进一步分为酸酐、酯、酰卤、酰胺等。
酸酐酸酐是两个羧酸分子失去水分子形成的阳离子。
酸酐在有机合成中常被用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
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
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
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
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参考资料: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第三节共价键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第三节烷烃的结构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五节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六节环烷烃的命名第七节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第八节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九节环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十节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第一节烯烃的结构第二节烯烃的异构和命名第三节烯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烯烃的化学反应第五节炔烃的结构第六节炔烃的命名第七节炔烃的物理性质第八节炔烃的化学反应第九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第十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第十一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第十二节烯烃和炔烃的制备第四章芳烃第一节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第二节苯的结构第三节芳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第五节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六节稠环芳烃第七节非苯芳烃第八节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第五章对映异构第一节手性和对称性第二节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三节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四节环状手性化合物第五节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第六节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第七节不对称合成与拆分第八节手性与药物第九节异构体的分类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第二节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卤代烃的化学反应第四节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第五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第六节消除反应历程第七节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第八节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第九节其他卤代烃第十节卤代烃的制备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电磁辐射第二节红外光谱第三节核磁共振第四节紫外光谱第五节质谱第八章醇、酚、醚第一节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三节一元醇的化学性质第四节多元醇的特殊反应第五节醇的制备第六节酚的分类和命名第七节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八节酚的化学性质第九节酚的制备第十节醚的分类和命名第十一节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第十二节醚的化学反应第十三节醚的制备第十四节环醚第十五节冠醚第九章醛、酮、醌第一节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醛和酮的结构第三节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第四节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第五节醛和酮的α-H的反应第六节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第七节 Cannizzaro反应第八节α,β-不饱和醛、酮第九节醛、酮的制备第十节醌的结构第十一节醌的化学性质第十二节醌与染料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一节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羧酸的化学性质第四节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第五节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第七节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第八节羟基酸的化学反应第九节β-二羰基化合物第十节羧酸的制备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五节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胺的化学性质第七节季铵盐和季铵碱第八节胺的制备第九节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第十节腈和异腈第十二章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含硫有机化合物第二节含磷有机化合物第三节含硅有机化合物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五元杂环化合物第三节六元杂环化合物第四节杂环类药物第十四章类脂化合物第一节油脂第二节蜡第三节磷脂第四节萜类化合物第五节甾族化合物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第一节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单糖第三节二糖第四节多糖第十六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第一节氨基酸第二节多肽第三节蛋白质第四节酶第五节核酸第六节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第十七章周环反应第一节前线轨道理论第二节电环化反应第三节环加成反应第四节 -迁移反应(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采用课堂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