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药(民族药物)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
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
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
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
因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
《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
《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
彝族医药简史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
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
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
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
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
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
“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
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
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
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
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
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
图1 紫外光吸收光谱图黑种草子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鉴别内蒙古通辽市药品检验所(028000)朱艳红 周桂坤 温雅琴 包淑庆 黑种草子(哈日赛拉)为毛莨科植物瘤果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rera Freym 的干燥成熟种子。
具有温中、消食、健齿等功效。
多用于肝区痛、肝衰、面部浮肿、胃“巴达干”、牙蛀等疾病,为蒙医常用药。
笔者在药品检验工作中发现,在许多地区使用中药材川续断科植物继续Dipsacus japonicus Mig 或川续断D.asper Wall 、拉毛果 D.f ul 2lonum L.菊科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的干燥果实为黑种草子(哈日赛拉)入药。
因其伪品外观性状与正品极其相似,不易区分,故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黑种草子及其伪品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可资区别。
1 仪器与材料仪器:岛津UV -2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
材料:(1)黑种草子(2)续断子(3)拉毛果果实(4)莴苣子均由内蒙古自治区药检所提供。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紫外光谱法测定取材料粗粉011g ,加乙醇10ml振摇提取2小时,过滤,弃去初滤液,各取续滤液1ml 用乙醇稀释至10ml ,在波长200~400nm 间扫描,扫描速度600nm/min (狭缝2nm ),测定结果示图1及表1。
3 小结与讨论从图谱中可以看出,正品与伪品的吸收图谱不一致,正品黑种草子在214±1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伪品在233±1nm 及234±1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正品与伪品在紫外光区其峰形、峰比值有明显区别。
因此,伪品莴苣子、续断子、拉毛果不能替代黑种草子药用。
表1 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值药材名紫外光谱(d λmax )峰紫外光谱(d λmin )谷λmaxλmin黑种草子204±1nm 莴苣子233±1nm 214±1nm 续断子234±1nm 214±1nm 拉毛果234±1nm214±1nm(收稿日期:1999年12月21日)彝族药“脂肝消丸”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昆明市药品检验所(650034)沈 坚 张宏伟 吴 明 “脂肝消丸”是根据彝族民间验方,由三七、赤芍、白芍、泽泻等中药制成的浓缩水蜜丸,具活血降脂、健脾养肝之功能,用于治疗脂肪肝、高血脂症。
·综述·云南彝族药臭灵丹药用价值研究进展卞富永,李光富(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5)0 引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的身份,众多的民族资源也孕育着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民族医药资源,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都有着具有独特见解的治病经验与理论,也存在着药效独特的民族医药[1]。
彝族医药在云南省使用范围最广,云南彝药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本文对云南彝药臭灵丹进行研究,浅析臭灵丹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1 臭灵丹成分研究进展彝药臭灵丹可全草入药,是彝药中较为重要的药材之一。
目前,对于臭灵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功,在这些研究中,对于药物分离鉴定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从该药中鉴定出40余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与倍半萜类较为重要,同时在臭灵丹中的挥发油成分也存在着特殊的药理活性[2]。
对于这三类化合物的研究较为多,本节对其研究进展做初步整理。
1.1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到目前为止,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皮苷、金腰素乙、槲皮素、洋艾素、喷杜素、3’,4’,5-trihydroxy-3,5,6-trimethoxy-flavone 及5-hy-droxy-3,4’,6,7-tetramethoxynavone 等。
1.2 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
在臭灵丹中具有较多的桉烷型倍半萜,其中多为桉烷型倍半萜酸、桉烷型倍半萜醇与苷类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在臭灵丹中已经鉴定出大约30种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臭灵丹二醇、臭灵丹三醇乙、臭灵丹三醇甲等,这些共10多种化合物属于桉烷型倍半萜醇类型;而臭灵丹酸、臭灵丹酮酸及2α,3β-二羟基-臭灵丹酸等则属于桉烷型倍半萜酸类型;苷类化合物则主要通过桉烷型倍半萜取代羟基而形成的苷类化合物,且这些糖苷类化合物均是一取代β-D-葡萄糖苷类的化合物。
1.3 挥发油的研究。
臭灵丹中的挥发油㛮较为特殊的药理活性,魏均娴等[3]人通过采取GC-MS 技术,充分研究臭灵丹中的挥发油成分,全草鉴定结果得到48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主要包括芳草族酚类、倍半萜类及单萜类化合物。
神奇的彝药阿可唯(野夜蒿花)编者按:彝药是在彝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有彝族文献记载,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药物;或在彝族地区有悠久使用历史,以口碑、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而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我们从各种文献上选取部分彝药作介绍,供爱好者学习。
~~~~~~~~~~~~~汉药名:野夜蒿花。
别名:山合欢,合欢花,夜合欢,乌绒。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合欢的花和树皮。
原植物:山合欢Albizia kalkora (Roxb.)Pramn产地: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及东北、华东、中南等地。
生长于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山坡林缘等地。
采集加工:夏季花初开时采收,除去枝叶,晒干。
性味归路:味甜、苦,性热。
归心、胰、肝路。
功能:清肝明目,解郁安神,活血止痛。
彝医传统应用:1.彝医用野夜蒿花治疗老年视物昏花,有清肝明目退翳作用。
单用野夜蒿花蒸鸡蛋或炖鸡肝服。
(使用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2.治劳伤:夜蒿树皮9克,小马桑3克,青苗枝30克,松笔头5个,泡酒服,每次服一汤匙。
(《医病好药书》)3.治心神不安,失眠:夜蒿树皮15克,茴心草10克,水煎服。
4.治痈肿,蛇咬伤:用夜蒿树皮泡酒内服、外擦。
(3~4使用于云南西部彝、白族地区)用法用量:内服,花,蒸鸡蛋服,5~10克;皮,水煎服或泡酒服,10~20克。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泡酒外擦。
药理: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合欢花煎剂灌服,能明显减少动物的自发活动及被动活动,明显协同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
附:夜蒿树的树皮,汉医、彝医均用其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失眠,痈疖肿毒等。
但彝医还用花入药,治疗视物昏花,有清肝明目,退翳膜之功效。
为彝医应用的独特之处。
赵氏彝药”灵光草纯天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类特效药灵光草是云南禄劝撒营盘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彝族野生名贵中药,是治疗慢性鼻咽炎的天然特效药。
彝族使用灵光草治疗慢性鼻炎咽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任何毒副作用。
灵光草产量较低,目前尚无法人工种植,只自然生长于海拔2500~2800米的撒营盘地区部分山区地带。
用药方式:取草根晒干打碎后煎服使用。
(也可用淘米水煎服)主治:专门针对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习惯性鼻塞、过敏性咽炎等粘膜炎症。
对鼻咽炎的细菌有迅速杀菌作用。
用量:每次10~15g,每天3次,煮沸后用小火再慢煮10~30分钟。
疗程:通常一个疗程在一个月左右。
作为云南最大的天然鼻咽炎类彝药-灵光草的收购和批发企业,“赵氏彝药”先后投入1730万元用于建立收购、检验、深加工体系。
并于2010年引进先进的粉碎设备,使灵光草的煎煮吸收率大大提升。
目前灵光草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灵光草尚无法实现人工种植,所有货源都来自撒营盘地区交通不便的山区,并全部由人工采挖,因此“赵氏彝药”目前面临的最题就是货源紧张和收购价格攀升的问题。
加之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对于灵光草作为医药中间体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因此2013年“赵氏彝药”可供内销的灵光草仅为300吨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终端市场或国内制药企业的需求。
“赵氏彝药”发言人表示:由于各种因素,国内慢性鼻炎咽炎发病率逐年攀升,常规治疗鼻炎咽炎费用较高,许多患者还采用了过激的治疗方案,例如:西药和手术,造成很多不良的后遗症;其实鼻咽炎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历史悠久的纯天然类彝药治愈,因此对灵光草未来的市场表示乐观,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最佳治疗方法尽快为鼻咽炎患者根除病痛。
【有关灵光草的常见问答】1. 灵光草治疗慢性鼻炎咽炎,为何有效?传统的药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而灵光草解决了,那就是:杀菌!西药大多以减轻炎症为目的,抗生素类药物本身还有毒副作用和抗药性问题,因此不可能靠西药(或西药喷剂滴剂)来根除鼻咽炎;一般的中药大多起清凉作用,其实鼻咽炎患者大多都阳气不足,一味清凉反而会降低免疫力,根本无法根治鼻咽炎。
彝药鹿衔草的功能主治1. 概述彝药鹿衔草(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本文将介绍该植物的功能主治,包括其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2. 药用价值彝药鹿衔草作为传统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具有以下药用价值:•抗炎作用:鹿衔草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胆囊炎等。
•清热解毒:鹿衔草可清热解毒,对于病毒感染、发热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调节免疫功能:鹿衔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对于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保护肝脏:鹿衔草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防止肝脏损伤。
•抗氧化作用:鹿衔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对于预防老年病有一定的作用。
3. 功能主治根据中医药理论,彝药鹿衔草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滋阴润肺:鹿衔草可滋阴养肺,对于阴虚体质、燥咳和肺燥干咳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益气补脾:鹿衔草可益气固表,对于气虚体质、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健脾补肾:鹿衔草可健脾补肾,对于脾肾阳虚、畏寒肢冷和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帮助。
•润肠通便:鹿衔草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
•清热解暑:鹿衔草可清热解暑,对于热病、高热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临床应用彝药鹿衔草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可以通过口服、外敷等不同的用法和剂量进行应用。
•内服:可以制成饮片、颗粒、胶囊等形式进行内服。
常用于治疗上述功能主治所涉及的疾病,剂量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外敷:可以将鲜草研碎敷于患处,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疮疡等皮肤病。
也可以制成药膏、贴剂等进行外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彝药鹿衔草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剂量过大或过长时间使用。
59味抗肿瘤彝药,可能就在你身边一个“癌”字,击垮了多少人。
癌症虽可怕,但信心不可失。
现在不少中药都被发现有较好的抗癌作用。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59味从417味彝族药中筛选出的抗肿瘤药物(本文所述抗肿瘤彝族药物是从《中国彝族药学》中筛选的药物,其以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肿瘤作用和民间应用治疗肿瘤疾病为纳入标准)。
彝医认为人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清浊二气功能失调(二气六路理论)和毒邪浸袭(毒邪理论)所致。
其总病机为人体清气和浊气的功能失调,清气不足,无力温化、推动浊气循行,浊气聚集,加之毒邪浸袭,日久形成肿瘤。
在对抗肿瘤的彝药的筛选中,经药理试验已证实,抗肿瘤彝药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起作用,一是彝药的细胞毒作用,即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以杀死肿瘤细胞,这类药主要存在于清火药、解毒药、风湿药、癞疮药等之中。
二是彝药中具有生物反应调节作用,即药物通过生物反馈调节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自然杀伤作用,这类药主要分布于补养药、活血、止血药等之中。
根据彝族药药理和临床应用,从417味彝族药中筛选出59味抗肿瘤药物,分属于12类别,而主要为清火药、补养药、解毒药、其各占14/59、8/59、18/59;抗肿瘤彝药分属于39个科,其中蓼科、菌科、小檗科、唇形科数多;59味抗肿瘤彝药中味苦的为42味,味甜的为15味,其它为酸、辣味者,而属寒性的为48味,热性的为11味。
发表药苍耳子(菊科清火药:楸木树(紫薇科)、三颗针(小檗科)、灯笼草(茄科)、马尾黄连(毛莨科)、木芙蓉(锦葵科)、大黄(蓼科)、佛甲草(景天科)、山乌龟(防己科)、夏枯草(唇形科)、虎杖(蓼科)、青刺头(蔷薇科)、鱼腥草(三白草科)、十大功劳(小檗科)、臭菊花(菊科)。
补养药绞蓝(葫芦科)、鹿衔草(鹿蹄草科)、茯苓(多孔菌科)、灵芝(多孔菌科)、无娘藤(旋花科)、何首乌(蓼科)、土黄芪(锦葵科)、木耳(木耳科)。
解毒药山慈菇(防己科)、白花蛇舌草(茜草科)、大蒜(百合科)、岩黄连(婴粟科)、苦瓜(葫芦科)、溪黄草(唇形科)、白毛夏枯草(唇形科)、蛇莓(蔷薇科)、八角莲(小檗科)、地胆草(菊科)、珍珠草(石竹科)、黄独(薯蓣科)、紫草(紫草科)、山半夏(天南星科)、贯众(鳞毛蕨科)、臭屁虫、灶妈妈虫、花蜘蛛。
彝族药紫地榆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郗仲玟;田宇柔;冯玉;麻景梅;王鑫国;牛丽颖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22(19)10
【摘要】紫地榆(Geranium strictipes Knuth)为云南省特有的民族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常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在彝族应用广泛。
在对紫地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论述的基础上,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及药性、新的药效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紫地榆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紫地榆Q-marker和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1154-1159)
【作者】郗仲玟;田宇柔;冯玉;麻景梅;王鑫国;牛丽颖
【作者单位】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中药材品质评价与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11;R931
【相关文献】
1.民族药紫地榆研究进展
2.瑶药五指毛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3.民族药紫地榆预防龋齿的研究进展
4.壮药玉叶金花的研究进展及
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5.基于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的彝族药紫地榆质量评价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医常用药物彝医常用药物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举例如下:苦荞麦:用于小儿热病、腹泻、骨折、牙痛、胃痛、肚腹内绞痛、食积。
大黄:用于胎盘不下,打摆子,消暑防病,烧伤烫伤,冻伤,跌打伤,腹泻,出血。
牛膝:用于无头疮,风湿,外伤肿痛、劳伤腰痛,咽喉肿痛,胎衣不下,月经不通。
龙芽草:用于皮肤瘙痒,腹泻,腹痛小儿腹泻。
余甘子:用于体弱、有风不散,杨梅疮,小便不通,心烦、头昏、夏日中暑。
川续断:用于冷寒身痛,哮喘,体虚,骨折,风湿,腰膝酸痛,外伤肿痛。
射干:用于胃痛,肺热、咳痰,痰为铁锈色。
雄黄:临床用于药物中毒、毒蛇咬伤、红斑疮、秃顶、霍乱、疯狗咬伤。
石膏:用于烫伤、咳嗽、痄腮。
瓦楞子:用于痞块。
瓦楞子20克,鳖甲20克,鸡内金10克,研末加入红糖、蜂蜜各30克,开水冲服。
伏龙肝:用于腹疖,咽痛,腹泻,大出血休克,痈疽。
海浮石:用于淋巴结核。
海浮石10克,昆布10克,海螵蛸10克,木香10克,海藻5克,桔梗10克,赤芍10克,元参15克,柴胡15克,夏枯草10克,煅牡蛎20克,象贝母20克,研末蜜炼为丸,每丸10克,早晚各服一次夏枯草:用于伤风,外伤流血,烧烫伤,肝痛,腹痛,火眼,头痛,腹泻,疯狗咬伤等。
曼陀罗:用于牙痛、牙齿生虫,牙痛,疯狗咬伤,风寒咳喘,胃痛,跌打伤,疮肿,风湿疼痛。
苦瓜:用于蛇咬伤,肿痛,腹泻,牙痛,疮肿,肠疮,热疮。
大花金钱豹:用于产后无乳,咳嗽,身体虚弱。
姜:用于冷寒腹痛、腹泻,咳、喘病,风寒外感,久咳不止,解半夏、南星之毒。
彝族单方1 :奇起白 (蜂窝 )适量。
用法 :将蜂窝晒干后研细 ,用菜油调匀 ,外敷患处。
每日 1次 ,连用 1~ 3周。
说明 :该方具有祛风攻毒 ,促进头发再生之效。
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有规律的生活以配合治疗。
彝药(民族药物)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
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
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
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
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
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
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
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
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
《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同时,《云南省药品标准》还收载了一个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种植物药粉末组成的彝药复方“号务宰莫”(又称“撒梅接骨散”),其功效为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骨折、外伤等。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
彝族地区产名贵药材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凉山地区。
如1942年《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仅西昌附近的药材就有达年产数万斤记录。
这些药材大量运售川、滇二省内地。
例:防风,年2万斤,运售云南;贝母,年4千余斤,运售云南;秦艽,年3千斤,运售四川、云南。
猪苓年3千斤;石斛,年5千斤;服苓年3千斤;沙参,年5千斤等。
凉山境内螺髻山的药材也极丰富,时人谓盖山“多药材,大黄尤盛。
”“余甘子,解硫黄毒,州迤西山野遍生。
”
凉山地区除有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药中珍贵者亦极多。
任映沧《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中记有:“雷马屏峨小凉山各地皆产鹿。
雷波中山坪附近且有以野鹿名坝者。
……麝香产小凉山高山中,闻清代夷患平息时,颇多出产。
熊胆与鹿茸同,出产颇多。
……此外尚有各类毒蛇数十种,闻其毒液亦为药物之良品。
”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运用,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医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以盐水清洗伤口,给牲畜吃。
此外,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凉山一带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经会酿制毒酒,并将其用于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来好客喜酒。
酒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彝家山寨的妇女生孩子必须吃甜白酒煮鸡蛋,认为甜白酒补益气血,能使产妇身体恢复。
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
其性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
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效。
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疼体冷,肚腹冷痛等症。
彝族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
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
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
至今,彝医仍用酒或酒佐以治疗多种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所收集的1535首彝族方剂中,633首方剂配用酒。
其中内服方320首,外用方13首,内科方112首,外科方88首,伤科方22首,妇科方78首。
从而可见,酒在彝族丰富的药物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彝族药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出现了崭新局面,不仅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而且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发展。
一些效果独特的药物经过系统深入研究,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
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具有产地海拔低(1500米)、虫体大(子座高20~30cm,径1.5~2.3mm,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实验室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化学成份均与冬虫夏草一致,目前已批准试销试用,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条新药源。
云南发掘的彝药“一妹姑班”系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凉山又称“牛牯史”,经实验提取分离,得出一萜三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碱(Wilfoline)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Triptolide)和雷藤素丙(Tripterolide)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
临床用其片剂、煎剂、酊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药理实验亦证明其制剂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目前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
彝药“苯之多七”为罂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主治风湿骨痛、牙痛、肝炎、肾炎、结膜炎等,药理分析得出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
彝药“罗锅底”流传于云南嵩明地区,主治腹痛及痢疾。
为雪胆属植物块根。
实验分离到雪胆素甲和乙,二者混合晶是治疗痢疾、肠炎、扁桃腺炎的有效成分,具有广谱低毒抗菌作用。
后又分离出雪胆皂甙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齐墩果酸,用于治支气管炎和烧伤等,雪胆素试用治疗麻风及肺结核获得一定效果。
灯盏花(菊科短藁飞蓬)是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药,从中分离出的有效物质灯盏乙素,还可治疗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凉山彝药“瓦布友”(紫藏科植物两头毛),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双铜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