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即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此种句法之常见者,多为“者”字之运用。
1. 中心词+ 之+ 定语+ 者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韩愈)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会吃掉一石粮食。
2. 中心词+ 定语+ 之+ 者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应的人,却没有找到。
3. 中心词+ 而+ 定语+ 者
例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4. 中心词+ 定语+ 乎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苏轼)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
5. 中心词+ 之+ 定语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荀子)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句的运用,能更显出其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定语后置的例子
以下是 8 条关于文言文定语后置的例子:
1. 咱就说那马之千里者,不就是“千里马”嘛,像《马说》里不就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千里”不就是后置定语来修饰“马”嘛!
2. 你瞧那石之铿然有声者,可不就是在说“铿然有声之石”嘛,石头发出声响,这描述多生动呀,真有意思呢!
3. 哎呀呀,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不就是“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嘛,这样说来多形象啊!
4. 还有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高”和“远”不就是在强调庙堂和江湖的位置嘛,古代人真会表达呀!
5. 嘿,那僧之富者不能至,贫者至焉,“富”修饰“僧”,“贫”也修饰“僧”,这就是定语后置的魅力呀!
6. 你们想想看,那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美我”后置来形容“客”,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意思呢?
7. 哇塞,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能面刺寡人之过”就是对“群臣吏民”的特别限定呀,是不是很妙?
8. 真神奇啊,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里“好事者”就把那少年的特点说出来了呢。
总之,文言文定语后置真是太有趣啦,让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劝学》
2.纵一苇之所如(到),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
(定语后置)《赤壁赋》
4.凌(越过)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赤壁赋》
5.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定语后置)《赤壁赋》
6.崖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当道者(定语后置)《登泰山记》
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促织》
8.田百顷,楼阁万椽(定语后置)《促织》
9.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定语后置)《答司马谏议书》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定语后置)《六国论》
11.宋人有善为不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手之药者(定语后置)《五石之瓠》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浑浊的样子)者乎?(定语后置)《屈原列传》
13.乃遣武以中郎将(以+官职,凭借……身份)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苏武传》
14.销锋镝(兵刃/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过秦论》
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自然万物)之盛,(定语后置)《兰亭集序》
16.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作为)观游(观赏游玩)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雇用)。
(定语后置)《种树郭橐驼传》
1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石钟山记》。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3.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8.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9.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10.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11.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12.《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3.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1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1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18.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1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2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4.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2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定语后置文言文例句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子:咱就说那千里马呀,一顿饭能吃下一石的粟米呢,多厉害呀!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例子:那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呀,到处都是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例子: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可它还能活得好好的,这不是很牛吗?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子:那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就得担忧百姓呀,而在偏远江湖的人就得担忧君主啦,这责任多大呀!
5.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例子:佩着长长的宝剑呀,戴着高高的帽子,这形象多酷呀!
6. 客有吹洞箫者。
例子:有个吹洞箫的客人呢,你能想象那场景吗?
7. 求人可使报秦者。
例子: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呀,这多重要呀!
8. 村中少年好事者。
例子:村子里有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呀,他会干出啥事儿呢?
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例子:那些当官的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人呀,真的很值得敬佩呢!
10.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例子:我拿着一对洁白的玉璧呀,想要献给项王,他会喜欢吗?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定语后置的文言文例句真的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呢!。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型,以及相应的例句和解释。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
)* 解释:此句中,“于”字用于表示来源或出处,其后为定语后置。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 解释:此句中,“者”字用于表示特定对象或事物,其后为定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 解释:此句中,“之”字用于加强语气,其后为定语后置。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餐有时能吃掉一石粟米。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6. 群臣吏来而问日:“官命促尔植桑,植于后园,如何?”(官吏们来而询问:“官府命令催促你种植桑树,你打算种在哪里?”)* 解释:此句中,“何如”是询问方式或方法的,其后为定语后置。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 解释:此句中,“美”是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吾妻”,其后为定语后置。
8.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9.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解释:此句中,“布衣”作为定语修饰“之交”,其后为定语后置。
10.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文言文之作定语后置句子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里超有趣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知道不,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那可是常见得很呢!比如说“马之千里者”,这“千里”本来是用来修饰“马”的,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但在文言文中就后置啦,是不是很神奇?再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定语,放在了后面。
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那得是“可使报秦之人”,但古人就喜欢这么与众不同。
还有“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就是形容“石”的,后置之后,读起来还别有一番韵味。
为啥古人要搞这么个定语后置呢?我觉得呀,可能是为了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能突出重点。
就像唱歌的时候,有些高音部分能一下子抓住人的耳朵一样。
咱们学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这种定语后置的句子,可别晕头转向哦,仔细分析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啦!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也没那么难搞啦?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文言文里那个有点特别的定语后置句子。
你瞧,像“村中少年好事者”,这“好事”本来是形容“少年”的,正常得说“好事之少年”,可文言文里就把定语放到后面去啦。
“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是用来描述“客”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吹洞箫之客”,但古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还有那个“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是定语,后置之后,感觉句子都变得更有味道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古人是不是觉得这样写能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特别有范儿?哈哈,开个玩笑啦!其实呢,这定语后置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达方式,咱们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读懂那些古老的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比如说,当你读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一下子就能明白重点是在强调那些说要迎曹操的将吏,是不是很有意思?所以呀,咱们可别被定语后置给难住了,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句整理
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但在古汉语中,定语有时会出现在名词之后,形成定语后置的现象。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因此,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的同学来说,掌握定语后置的规律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定语后置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之”字结构:在名词后面用“之”字作为定语的后置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中
的“之”字结构就表示“千里”是“马”的定语,翻译为“千里马”。
2.“者”字结构:在名词后面用“者”字作为定语的后置标志。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的“者”字结构表示“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翻译为“能去回复秦国的人”。
3.数量词作定语:当数量词作为定语时,有时也会出现在名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中的“三夫”作为“子孙荷担者”的定语,翻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4.形容词作定语:在特定语境下,形容词也会作为定语出现在名词之后。
例如:“亦雁荡
具体而微者”中的“具体而微”作为“雁荡”的定语,翻译为“(与雁荡山相比)具体而又微小”。
定语后置的用法,不仅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多样,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定语后置常常用于强调、突出或修饰名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的用法,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和练习,熟练掌握定语后置的规律和用法。
定语后置文言文
定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它是指在一个名词或代词后面添加一个修饰成分来进一步说明或描述
这个名词或代词。
在古代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常用来修饰名词,可以是形容词、动词的过去分词、状语、介词短语等。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突出修饰成分,增强修饰效果。
例如,古代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定语后置的句子有:
'明月'指天空中的明亮的月亮,'何时'则是在问明亮的月亮何时能出现。
这个句子中,“明月”作为名词,后面的“何时”作为修饰成分,进一步说明了“明月”出现的时间,使用了定语后置的结构。
另外一个例子是:
'高山'指海拔较高的山,'流水'指山上的泉水,'哪知'则是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这个句子中,“高山”和“流水”作为名词,后面的“哪知”作为修饰成分,进一步描述了高山上流水的情景,使用了定语后置的结构。
定语后置的使用在古代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它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修饰成分更加突出。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后置的使用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诗歌中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