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之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专项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定语后置文言文例句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子:咱就说那千里马呀,一顿饭能吃下一石的粟米呢,多厉害呀!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例子:那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呀,到处都是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例子: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可它还能活得好好的,这不是很牛吗?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子:那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就得担忧百姓呀,而在偏远江湖的人就得担忧君主啦,这责任多大呀!
5.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例子:佩着长长的宝剑呀,戴着高高的帽子,这形象多酷呀!
6. 客有吹洞箫者。
例子:有个吹洞箫的客人呢,你能想象那场景吗?
7. 求人可使报秦者。
例子: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呀,这多重要呀!
8. 村中少年好事者。
例子:村子里有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呀,他会干出啥事儿呢?
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例子:那些当官的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人呀,真的很值得敬佩呢!
10.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例子:我拿着一对洁白的玉璧呀,想要献给项王,他会喜欢吗?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定语后置的文言文例句真的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呢!。
高中文言文定语后置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
以下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型,以及相应的例句和解释。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
)* 解释:此句中,“于”字用于表示来源或出处,其后为定语后置。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能发出铿锵之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 解释:此句中,“者”字用于表示特定对象或事物,其后为定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 解释:此句中,“之”字用于加强语气,其后为定语后置。
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餐有时能吃掉一石粟米。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 解释:此句中,“之”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6. 群臣吏来而问日:“官命促尔植桑,植于后园,如何?”(官吏们来而询问:“官府命令催促你种植桑树,你打算种在哪里?”)* 解释:此句中,“何如”是询问方式或方法的,其后为定语后置。
7.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 解释:此句中,“美”是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吾妻”,其后为定语后置。
8.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9.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呢?)* 解释:此句中,“布衣”作为定语修饰“之交”,其后为定语后置。
10.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
)* 解释:此句中,“大风浪”作为定语修饰“钟磬”,其后为定语后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笔记区】一、定语后置的定义: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二、中学语文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以下四种形式:(一)“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文: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译文: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译文: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译文: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文: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
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
如例③④就是这样。
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考文言文专题辅导: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高考考点】《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定语后置句是该考点的重要内容,知识面较广,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定语后置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在断句中考查,一种是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高考中定语后置句式这一考点主要以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形式进行呈现。
考试频率为必考。
【知识建构】请同学们采用多元归纳法,以个性化形式建构本单元知识体系。
【问题解决】问题一:什么是定语后置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这种现象就叫做定语后置。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问题二:翻译下列两组例句并分别总结它们的特征:第一组: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与蔺相如传》)译文:寻求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百姓。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定语+者第二组:1.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
3.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词+之+定语+者第三组: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就要为国君担忧。
它们的特征是:中心语+之+定语第四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缙绅( jin shen)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类型及其用法,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定语后置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请根据表格中给出的定语后置的形式,找出两句或以上课内文言例句2.定语后置小结(1)用“者”的后置格式:(2)用“之”使定语后置格式:(3)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格式:3.学以致用: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三、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请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状语后置的形式,找出两句或以上课内文言例句(1)用“于”“乎”字构成介词结构格式:(2)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格式:3.学以致用: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巩固链接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晋平公与群臣饮。
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日:“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句式【真题演练】(2022全国乙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这些官员和百姓?”固定句式奈……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现在请让我寻找无人供养的老人、弱者,没有家的孤苦之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方法指导】固定句式一、判断句:基本不用判断词“是”,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者,……也”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2、“……者……”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3、“也”字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者也”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无标志句;臣本布衣。
(《出师表》)6、“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8、“是”字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如:“忌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例句疑问句:疑问词(何/谁/孰/安…)+动词+?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否定句:否定词(不/弗/未/非…)+宾语(代词)+动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或“是”为标志:宾语+之/是+动词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②唯利是图(成语)2.定语后置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高中语文之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专项练习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专项练习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6、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7、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
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9、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
1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1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13、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16、下列三句中,哪些是定语后置句?
①村中少年好事②村中少年之好事者③村中少年之好事
17、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8、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专项练习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6、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7、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
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9、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
1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1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13、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1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16、下列三句中,哪些是定语后置句?
①村中少年好事②村中少年之好事者③村中少年之好事
17、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8、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