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调查及论坛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53
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兴起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兴起始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新兴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等逐渐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兴媒体传播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
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分享信息,实现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和互动交流。
新兴媒体传播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也拓展了传播渠道,让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兴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和作用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1.2 新兴媒体传播特点新兴媒体传播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形式的传播方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新兴媒体传播具有多样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平台,信息可以以多种形式传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而且传播速度极快,可以实时更新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即时需求。
新兴媒体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和互动性的特点。
传统媒体通常由少数媒体机构控制,而新兴媒体传播则更加平民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新兴媒体传播也更加注重用户参与,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分享、转发等操作,形成互动交流。
新兴媒体传播还表现出碎片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信息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或观看,而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固定节目时间。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定制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实现个性化传播。
新兴媒体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泛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到全球各地,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面对这些特点时,相关机构和个人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适应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舆论现状分析及引导的研究摘要:网络舆论就是利用网络发布并传播的大众言论。
它是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利用互联网自由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其具有舆论主体多样,内容多样,形成迅速,不可控和弱权威的特点。
并运通过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加强网络监管;推行网络有限实名制;推行网络有限实名制;立法管理,倡导自律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现状;舆论导向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同时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其中在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
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网络舆论现状分析1.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性。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以往在传统传播方式中的“听者”的个人自由表达欲望被空前地释放出来。
任何人不必受个人社会地位和个人信誉等条件的约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畅所欲言。
从而网络舆论的主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
在传统的舆论形成过程中,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的“讲者”和主要的“媒介”,普通人只是被动的“听者”。
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由点到面的单向线性的格局,普通网民不再只是以前的“听者”,一样只是终端也能作为“讲者”。
而传统的“讲者”也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2.网络舆论内容的多样性。
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服务给网民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但我们也看到,在制造网络义明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
目前,网络舆论主要存在色情内容屡见不鲜、情绪化言论较为普遍、发布网络谣言增多、擅自披露他人隐私等同题、一些调侃、低俗、虚假、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的信息大量充斥其间,以致网络舆论内容良莠不齐。
网络时代的受众变化网络己经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
它具备了传统媒体的大多数优势,既有报刊的可存储性,又有广播电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此外,它更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对时空的超越性,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它的出现模糊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受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受众主动参与网络传播是他们寻求归属感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比如家庭、单位、社会团体等等,以便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认同,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一般而言,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
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为了生活疲于奔命,为了利益你争我抢。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成为越来越独立的个体,在抱怨情感淡漠的同时,却一步步拉大与其他人的距离,用一种谨慎的态度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寂寞感油然而生。
在对现实世界产生一种强烈的悲观态度之后,人们开始把注意力从现实社会转向开放的虚拟社会,努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
表面上看,人们积极参与各种群体的交流,是为了交流某些信息或知识,但事实上,这只是人们的外在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人们需要通过与其他成员保持密切的互动和统一的行动来融入到某个群体中,获得自己的社会归属感,以暂时消除个体的孤立感。
可是,人们又同时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传播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成本降低,操作简便,信息发布者不再单纯是某一政府、媒介或企业,任何一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情况下发布信息,此时媒介机构在传统媒介时代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
此时,受众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简便、快捷地发布、传播和接受信息。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大数据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的存在让我们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成为热门话题。
为此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网络传播,进而分析它传播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然后可以看出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客观问题及真实情况,通过分析受众心理对网络传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的反应,来得出一定的结论。
标签:网络传播;特点;受众心理分析通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它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基础,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传播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交流跟利用,然后就可以达到传播社会文化目的的一种形式。
1网络传播的界定网络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单纯的国际计算机系统和广域网、局域网跟单机的简单结构,现在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
传播目前被众人接受的形态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说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信息在受众中的传播、必要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可能就是传播存在的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电脑、电视、手机为终端,以对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流动。
2网络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和移动信息设备智能化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传统媒体因设备落后和滞后性的对受众影响逐渐下降,网络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受众群体影响力与日俱增。
网络传播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传授一体、点面结合、推拉同步、可同步可异步、去中心化,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进行着手:2.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实时共享和互动储存的优点。
说到信息容量问题,没有比网络还要大的容器了,网络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吸引着受众,在大量的信息中,受众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2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一直以来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在不对等的地位上,而网络传播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网络的世界中,受众可以对一些观点、现象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和网友交流。
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操作,各种类型的传播者都可以第一時间发布最新信息,并且跟信息接收者形成互动。
受众调查报告篇一:网络媒体的受众分析调查报告(附调查问卷) 城南学院运用网络媒体的情况调查报告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的第四媒体,网络的发展已势不可挡。
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XX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在校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为了解本院同学对于网络媒体的运用情况,特制定调查表进行了“关于网络媒体的受众分析”抽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本调查主要以本学院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为问卷对象。
共发放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男生10人占33%,女生20人占67%。
调查以课堂、宿舍为单位,主要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由11个问题组成。
主要调查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接触网络的程度、特点,包括性别、年级、网龄、上网频率、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
二、结果与分析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都不少于1小时,几乎是天天上网,上网率为100%。
其中每天平均上网在1小时至3小时的有63%; 平均每天上网在3至5小时的有21%;平均上网在5小时以上的有16%。
第四类学生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因为接乐,学习或工作、通讯或联络,聊天或交友,玩游戏等方面。
其中,最受我院学生青睐的上网目的主要是聊天交友,占25%。
而男生和女生的上网目的又有所区别,男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和玩游戏,而女生则主要是看电影、听音乐。
在对于网络新闻的选择方面,男女生业有很大的差别。
66%的男生表示平时上网最关注体育附:关于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您好,为了解本院同学对于网络媒体的运用情况,特制定此调查表进行抽样调查。
希望耽误您几分钟时间,配合做完此调查表。
O(∩_∩)O谢谢!*注:除注明【多选】以外的选择题答案均为唯一。
基本信息:年级:性别: 1. 您最初接触网络是在什么时候?()A.12岁以前B.13—16岁C.17—20岁D.20岁以上2. 您平均上网的时间是多少?()A.1小时以内B.1至3小时C.3至5小时D.5小时以上3. 你上网的地方一般在哪里?()A.寝室B.网吧C.学校机房4. 您平均每月用在上网方面的费用为多少?()A.30元以下B.30—60元C.60—100元D.100元以上5. 【多选】你上网都做些什么?()A.游戏B.看新闻C.聊天、交友D.看电影、听音乐E.购物F. 浏览、发布信息6. 在线查阅网络新闻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类型的新闻?(A.时政新闻 B.娱乐新闻 C.体育新闻 D.社会民生新闻 E.经济新闻 F.军事新闻)G.其他新闻7. 【多选】在选择网络新闻时,一般由什么因素决定?()A.个人兴趣爱好B.看新闻时的心情C.新闻事件的受关注程度D.身边人对新闻时间的讨论8. 在看网络新闻的过程中,您是否会进行回帖?()A.经常回帖B.有选择性的回帖C.偶尔回帖D.从不回帖9. 在对网络新闻进行回帖时,您的回帖内容一般是()A.就事论事B.发泄生活中的相关情绪C.与其他网友论战D.围观心态E.其他10. 【多选】您阅读网络新闻的主要目的是?()A.了解各类信息,掌握社会最新动态B.学习需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C.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D.无聊时打发时间E.其他11. 【多选】您每次上网是否有固定浏览的网站或论坛?()A.没有B.1—3个C.3个以上非常感谢您的配合!o(≧v≦)o~~篇二:XX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XX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调查报告关键词: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介接触一媒介大环境:媒介接触从分散走向聚合,移动社交成宠儿1.媒介种类及形式日益丰富,但媒介接触种类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从最早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式,到现今的户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形式,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媒介种类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结合具体的网络事件分析网络受众心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上网用户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现如今网络传播环境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事件充斥着现实生活。
受众心理研究是传播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顺应受众心理,积极引导受众心理等能加强传媒传播效果。
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由于受众心理的不同,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网络事件来分析网络受众心理。
一、主体意识在现代化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既可以是受者也可以是传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逐渐由被动接受信息者转化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受众以及媒介信息消费权利人。
网络时代使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网络受众成长为独立的具有自主思考意识的理性个体。
传统媒体以组织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 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受众在接受他们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也被信息背后的观点所影响,从而使媒体完成引导舆论的职责。
然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传播权的现状,使人们更加敢于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
因此, 在充斥着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网络中,受众在接受海量信息的同时, 逐渐学会了思考, 作为一个理性个体来判断每条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大小, 从而确定自己的意见并发布, 而不再被动地接受媒体安排好的“议程设置”。
例如:2007 年10 月12 日, 陕西省林业厅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外宣布陕西安康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消息,从而宣告失踪20 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现“庐山真面目”,有关专家称这一发现足以令国人振奋、世界震惊。
当多家比较有权威性的媒体发布这则消息时,然而网络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断对照片进行质疑,一则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便首先出现在色影无忌论坛, 网友们从专业角度对虎照提出一系列疑问: 为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机位拍摄的老虎, 斑纹却几乎完全重合? 老虎身上的色调为什么与四周的环境不协调?“照片明显是计算机合成的”、“拍的恐怕是‘纸’老虎吧? ”一时间, 质疑之声迅速升级。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新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上网资费的调整,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根据CNNIC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到90.1%。
在手机的各种APP应用中,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最主要渠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社交网络成为除新闻APP以外的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电脑加电视。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新闻广度(新闻APP +新闻过滤(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左右手。
信息传播架构将被社交媒体消解和重构。
[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其即时、便捷、互动、低门槛等特征,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激活了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化传播,个体传播权和知情权回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
移动社交媒体,深刻改变了舆论传播平台格局,对传统舆论场形成了冲击,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提供舆论议题、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出现之后微博出现以前,人们在互联网的讨论活动,多通过门户网站的评论区、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凯迪等平台。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场和以论坛、帖吧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共生共存,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营造的舆论场远超论坛、帖吧。
而随着微博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微博以其强大的传播话题、聚焦事件的能力,成为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心舞台,微博设置的议题成为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对象,微博上人们的态度倾向,甚至成为传统媒体上发言立论的舆论基点。
在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微信这一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上线,2012 年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打社交,同时又兼具媒体平台属性的一款应用,微信对用户有着超强的粘性,据微信官方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 6.5 亿。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困境及其思考作者:孔洪刚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多起扶倒地老人事件中公众认知与真相的错位,凸显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日益严峻的困境:信息传播价值与传播的价值的冲突趋于尖锐;信息二手化现状与真实性要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信息碎片化现状与深度化要求的背离日益严重。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困境,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后果,应采取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传播扶倒地老人法制事件传播自2006年11月南京彭宇案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发生多起扶倒地老人事件。
经过传播,这些法制事件逐渐“演绎”成为“做好事反遭诬陷”的“标本”,并对公众的认知和社会行动产生影响:“世风日下”“以后不敢做好事”等言论充斥网络,现实生活中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事例大幅增加。
然而,公众的认知(主要通过大众媒体)和事实真相并不一致。
“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为善服务,又可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1]多起扶倒地老人事件昭示的,虽然仍是困扰新闻业者和社会公众的老问题——信息传播困境,但在网络已成长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今天,[2]这一困境更加严峻。
对其所引发的负面社会效应,应予以重视。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困境加剧1. 信息传播价值、传播的价值之间的冲突趋于尖锐。
信息传播价值是对信息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衡量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传播。
就新闻报道而言,其传播价值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5大要素(等同于新闻价值);传播的价值指的是信息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等同于新闻的价值)。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说,记者选择哪些信息进行报道,在遵循新闻价值标准的同时,更要基于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实现新闻的价值。
在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环境下,新闻报道由各家媒体机构的专业记者完成,并经部主任、值班总编辑等层层把关,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之间的冲突虽不可避免,但尚处于可控范围。
浅析中国网络受众摘要当今社会受众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是构成网络社会的基础单元,更是网络社会的参与者、使用者。
中国的网络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信息,而是慢慢由被动变得主动。
中国的网络受众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现状,受一定受众心理的影响,现在中国网络受众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关键字网络受众受众心理网络受众发展新趋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网民第一大国,并且每年以一定的随率增长着,所以研究中国网络受众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受众是带着各种特定目的和诉求的网络使用者,是网络社会构成的基础。
现阶段,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三网融合以及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中国的网络受众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拥有自己的现状和趋势。
作为网络社会的基体和主体,十分有必要研究中国网络受众的现状,影响网络受众的心理因素以及网络受众发展趋势。
一、中国网络受众现状1、网络受众绝对数量快速增长,相对数量与他国有一定差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公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在1997年,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是62万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2650万,比2001年1月的2250万增长了400万人。
目前中国网民的人数还处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所以中国网民的绝对数量在高速增长中。
虽然如此,但中国网络受众的相对数量(网民占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据信息研究机构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报道,挪威的全国人口中每个月都上网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3%,丹麦上网人数比例达36%,美国上网率超过50%,瑞典29%,英国25%,德国18%,法国14%,意大利13%,西班牙9%。
整体而言,2000年全球约有4亿人每天在使用互联网,预料到2005年将超过10亿人。
华盛顿的Strategis公司经过调查,在美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到一亿,现在美国有半数的成人在使用互联网。
据日本2001年06月30日发表的《2001年因特网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截止2001年2月底,日本共有网民3263.6万人,比去年增加1937.9万人。
自由而负责的网络媒体——论社会责任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时间:2004-10-18 23:19:07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唐思阅读1255次作者:唐思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03级研究生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内容提要】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正负角色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报业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因“新闻自由”的滥用而受到公众质疑,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责任论”诞生了。
而网络媒体此时也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之中,如果要获得进一步发展,自由与责任的问题同样是无法回避的。
本文力图论证一个基本的命题,即基于报业的“社会责任论”在网络新闻传播的环境之下同样适用,以此说明网络媒体也应当成为自由和责任兼而有之的媒体。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媒体社会责任论新闻自由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一开始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被人们赋予了无上的光环。
由于自身的特性,网络媒体确实给整个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一些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它也无愧于“第四媒体”的称号。
一些传媒评论家如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就意识到:“真正的新闻在(网络)那里实践着。
” 在这个新兴的媒体领域里面,人们普遍认为“新闻自由”这一理想化的境界将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但实际上跟传统媒体的发展一样,在过分强调“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新闻自由”却被滥用。
于是戏剧性的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映射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自由与责任问题也再度摆在了网络媒体的面前。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自由与责任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解决。
通过“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和实践,西方“新闻自由”的滥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止。
但是,人们对于“社会责任论”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中止过。
抛开价值判断的因素,这一理论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网络新闻传播的环境下,“社会责任论”同样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2024年话题研讨策划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份新鲜出炉的“2024年话题研讨策划方案”。
这可是我根据10年方案写作经验,结合当下热点话题,精心策划的一份方案哦!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吧。
一、背景分析1.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话题研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媒体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对于话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各类社交媒体、论坛、直播平台等,都成为了话题研讨的重要阵地。
3.群体需求:当代人对于知识、观点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话题研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还能促进交流、碰撞出火花。
二、目标定位1.提升公众对于各类话题的关注度,引导社会舆论。
2.激发参与者思考,促进跨界交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
3.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话题研讨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三、主题设置1.热点话题:围绕当下社会热点,如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选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题。
2.专业话题:针对特定行业、领域,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深入研讨。
3.跨界话题:打破行业壁垒,鼓励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进行跨界交流。
四、活动策划1.话题征集: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广泛征集公众关心的话题,确保活动主题具有代表性。
2.话题筛选:根据话题的热度、关注度、可行性等因素,筛选出最具价值的主题。
3.活动安排: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提前做好场地布置、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
4.互动环节:设置问答、讨论、辩论等互动环节,让参与者充分表达观点,实现深度交流。
5.媒体报道:邀请主流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
五、宣传推广1.社交媒体: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吸引公众关注。
2.线下宣传:通过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在公共场所进行线下推广。
3.合作媒体:与各大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广泛宣传。
4.口碑传播:鼓励参与者将活动心得、感悟分享至朋友圈、社交媒体,实现口碑传播。
网络舆论传播下的污名化现象——大学生群体非理性传播行为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3T05:58:25.67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9月26期作者:方乐汪显哲周远航[导读] 互联网后真相时代的现状下,网络话语空间的重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发生,舆论内容与舆论导向趋势,与媒介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群体非理性行为发生时,舆论导向趋向“污名化”传播趋向。
方乐汪显哲周远航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16023摘要:互联网后真相时代的现状下,网络话语空间的重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发生,舆论内容与舆论导向趋势,与媒介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群体非理性行为发生时,舆论导向趋向“污名化”传播趋向。
近些年来,网络媒体中关于大学生的新闻越来越多,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性网站,为了吸引受众增加点击率获得超高利润,在对大学生进行报道时,往往以负面新闻居多,以偏概全,导致大学生媒介形象出现了“污名化”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舆论传播学、心理学和群体行为学,分析网络新闻在对大学生群体报道时所存在的偏差,通过引入社会学中污名的概念,从网络舆论背景、“污名化”现象分析、舆论导向趋势产生原因、大学生行为主体分析、项目意义及特点等方面分析,文章简要阐述了网络舆论下大学生群体非理性传播行为导致的“污名化”现象的现状,并结合目前的网络发展背景提出建设性解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群体与舆论? 网络舆情传播污名群体非理性传播分析一、绪论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或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倾向性言论及观点,主要通过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方式等实现并加以强化这一特性。
近年来随着电子媒介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一现象从真实社会逐渐蔓延到虚拟空间,并因网络传播的特性日渐扩大,各个不同的群体被贴上贬抑性标签,蒙受污名对待。
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展开的实证研究,来管窥新媒体时代,这一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同时立足于网络传播,分析大学生为主群体的网络传播特性对污名化现象的影响,包括网络传播中污名化现象产生的众多原因,以及传播环境的改变为污名化现象带来的各项变化和新特点。
新媒体事件的受众参与浅析摘要: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受众受众参与近年来,新媒体事件频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本文对这一概念做如下界定:“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脱胎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提出的“媒体事件”(Media Event)的概念,是指依托开放互动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重点参与传播,从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相对于传统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程度高、社会轰动效应强等方面的特点。
”①本文基于新媒体事件广泛的受众参与特点,以分析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以及受众参与新媒体事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受众参与是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参加到传播活动中的观念和行动。
受众参与理论概念源于社会参与理论,又称受众介入理论。
由美国学者J ・A・巴伦在1967年发表的《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众参与媒介的观念迅速扩散;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传播渠道迅速增长,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性空前加强;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的现状、功能及其环境建设摘要:众所周知,大众传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加上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我们每个人都直接身处于这个传播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
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众传播;大众传媒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不仅仅再简单是信息的接受者,我们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的含义及其特点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指由专业的传播组织机构通过特定的手段,向受众公开传播信息的过程,其传播媒介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等。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媒行业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变革,由数字化的互联网媒体、云端数据库、移动互联网媒体、数字化期刊等组成的新型媒体形式构成了新媒体环境。
[1]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出现了分散化、平民化、个体化的特点,因此衍生出了很多大众自媒体软件,如微信、QQ、微博、知乎、斗鱼、豆瓣、抖音等,当然信息传播方式由“一对多”变成了“一对一”。
新媒体时代下,我们不再单单的接收由信息发布者编辑和美化过的并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多方面的获取事物报道,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手段来辨识事情的真伪。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媒体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三W”不论(whoever)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wherever),不论何时(whenever),只要你有设备、有网络就能进行信息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传播者变了,角度更广了,交流更直接了,传播更加迅速,交流变成了双向的。
二、传统媒介向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媒的变革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技术的变革导致大众传播也必然要跟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