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酸测定法(比色法)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5
编号:GYGDJ/ 水溶性酸(酸度计法)测试作业指导书
编写: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作业负责人:
作业日期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
固原供电局检修工区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指导变压器油水溶性酸(酸度计法)测试工作。
2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生第158号《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DL408—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DL-429.3-91《水溶性酸测定法》(酸度计法)
《宁夏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实施规程》
PHS-3C酸度计使用说明书
3作业前准备工作安排
3.1准备工作安排
3.2人员要求
3.3仪器仪表和工具材料
3.4危险点分析
3.5安全措施
3.6试验分工
4 试验程序4.1开工
4.2试验步骤和标准要求
4.3结尾工作
5 试验总结
6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
7附录。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9-25批准 1997-01-01实施前言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
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
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火昆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和要求,用以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运行条件,预防设备损坏,保证安全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50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
本标准不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矿用及其它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电力设备,也不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量装置等电气设备和安全用具。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DL/T59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9-25批准1997-01-01实施前言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
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焜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和要求,用以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运行条件,预防设备损坏,保证安全运行.本标准适用于50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本标准不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矿用及其它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电力设备,也不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自动装置、测量装置等电气设备和安全用具.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应以该设备的产品标准为基础,参照本标准执行.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DL/T59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electric power equip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1996-09-25批准 1997-01-01实施前言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
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
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火昆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变压器油的标准:变压器绝缘油的常规试验项目(物理--化学性质的项目)1》在20/40℃时℃比重不超过0.895(新油)。
2》在50℃时粘度(思格勒)不超过1.8(新油)。
3》闪光点(℃)不低于135(运行中的油不比新油降低5℃以上)。
4》凝固点(℃)不高于-25(在月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10℃的地区,如无凝固点为-25℃的绝缘油时,允许使用凝固点为-10℃的油)。
5》机械混合物无。
6》游离碳无。
7》灰分不超过(%)0.005(运行中的油0.01)。
8》活性硫无。
9》酸价(KOH毫克/克油)不超过0.05(运行中的油0.4)。
10》钠试验的等级为2。
11》安定性:<1>氧化后的酸价不大于0.35。
<2>氧化后沉淀物含量(%)0.1。
12》电气绝缘强度(标准间隙的击穿电压)不低于(KV):<1>用于35KV及以上的变压器(40)。
<2>用于6~35KV的变压器(30)。
<3>用于6KV以下的变压器(25)。
13》溶解于水的酸或殓无。
14》水分无。
15》在+5℃时的透明度(盛于试管内)透明。
16》tgδ和体积电阻(如果浸油后的变压器tgδ和C2/C50值增高则应进行测量)tgδ不超过(%)在20℃时为1(运行中为2),在70℃时为4(运行中为7),体积电阻(无规定值但应与最低值进行比较)。
绝缘油和SF6 气体gb5015020.0.1 绝缘油的试验项目及标准,应符合表20.0.1 的规定。
20.0.2 新油验收及充油电气设备的绝缘油试验分类,应符合表20.0.2 的规定。
20.0.3 绝缘油当需要进行混合时,在混合前,应按混油的实际使用比例先取混油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应符合表20.0.1 中第8、11项的规定。
混油后还应按表20.0.2 中的规定进行绝缘油的试验。
20.0.4 SF6新气到货后,充入设备前应按国家标准《工业六氟化硫》GB12022 验收,对气瓶的抽检率为10%,其他每瓶只测定含水量。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DL/T59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9-25批准1997-01-01实施前言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
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
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焜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周期和要求,用以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运行条件,预防设备损坏,保证安全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500kV及以下的交流电力设备。
D L T5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DL/T596—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Preventive test code forelectric power equip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9-25批准1997-01-01实施前言预防性试验是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已有40年的使用经验。
1985年由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适用于330kV及以下的设备,该规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电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力设备品种、参数和技术性能有较大的发展,需要对1985年颁布的规程进行补充和修改。
1991年电力工业部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同时把电压等级扩大到500kV,并更名为《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代替1985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凡其它规程、规定涉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项目、内容、要求等与本规程有抵触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电力工业部西安热工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华中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乃庆、王火昆明、冯复生、凌愍、陈英、曹荣江、白健群、樊力、盛国钊、孙桂兰、孟玉婵、周慧娟等。
Q/FJG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试行)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定义、符号 (2)4 总则 (3)5 电力变压器及电抗器 (4)6 互感器 (18)7 开关设备 (29)8 套管 (46)9 支柱绝缘子和悬式绝缘子 (48)10 电力电缆线路 (50)11 电容器 (56)12 变压器油和六氟化硫气体 (62)13 避雷器 (68)14 母线 (72)15二次回路 (73)16 1kV及以下的配电装置和电力布线 (73)17 1kV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 (74)18接地装置 (75)19 电除尘器 (78)20 旋转电机 (79)21 带电设备红外检测 (93)附录A (96)附录B (97)附录C (98)附录D (99)附录E (100)附录F (102)附录G (103)附录H (104)附录I (105)附录J (106)附录K (110)附录L (111)附录M (112)附录N (116)前言《电力设备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试行)分两部分:修订说明(Q/FJG10029.1-2004)与标准主体部分(Q/FJG10029.2-2004)。
电力设备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是安装、运行和维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是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1999年原福建省电力工业局制定颁发了《福建省电网电力设备交接及预防性试验规程实施细则》,多年来对电力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新设备的大量出现,试验技术不断更新与提高,原规程的某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电力生产的需要。
为此,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GB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及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的通知》(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关于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的通知》(国家电网生[2004]641号)等技术标准、反措文件,结合福建省电网的实际情况,对《福建省电网电力设备交接及预防性试验规程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并更名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设备交接及预防性试验规程(试行)》。
石油—石油倾点测定法—中国油、气田名称代码—液体石油管道压力试验—中国含油气盆地及次级构造单元名称代码—石油计量表—机动车燃油加油机—原油动态计量一般原则—原油动态计量容积式流量计安装技术规定—原油动态计量固定式标准体积管安装技术规定—原油动态计量用标准体积管检定容积式流量计的操作规定—原油动态计量油量计量—原油立式金属罐计量油量计量方法一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围尺法—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光学参比线法—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光电内测距法—石油用量油尺和钢围尺技术条件—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液位测量法手工法—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卧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手工法—岩石热解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钻井液材料规范—油基钻井液现场测试程序—水基钻井液现场测试程序—天然气中总硫量的测定氧化微库仑法—天然气中汞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天然气中汞含量的测定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原油试验法—原油和燃料油中沉淀物测定法抽提法—原油及其产品的盐含量测定法—原油中水和沉淀物测定法离心法—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原油饱和蒸气压测定法参比法—原油水含量测定法卡尔•费休法—原油蒸馏标准试验方法—根据运动粘度确定石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原油中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射线荧光光谱法—原油及其产品中氮含量的测定化学发光法—原油中铁、镍、钠、钒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原油酸值的测定电位滴定法一原油残炭的测定康氏法—原油简易蒸馏试验方法—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油气田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亚甲蓝法—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取样导则—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天然气中丁烷至十六烷烃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部分导论和指南—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部分用摩尔组成进行计算—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部分用物性值进行计算—天然气—车用压缩天然气—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第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双光路检测法—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第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单光路检测法—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库仑法—石油产品馏程测定法—石油产品水溶性酸及碱测定法—石油产品水分测定—石油产品闪点测定法闭口杯法—石油产品苯胺点测定法—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石油产品恩氏粘度测定法—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一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康氏法—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燃灯法—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管式炉法—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氧弹法—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汽油辛烷值测定法马达法—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比重瓶法—石油产品粘度指数算表—工业液体润滑剂粘度分类—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石油产品赛波特颜色测定法赛波特比色计法—石油产品名词术语—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润滑脂滴点测定法—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汽油辛烷值测定法研究法—催化剂和吸附剂表面积测定法—石油产品蒸馏测定—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石油产品油对水界面张力测定法圆环法—石油产品试验方法精密度数据确定法—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石油浊点测定法—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总分组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部分组液压系统内燃机油分类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主轴、轴承和有关离合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金属加工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暂时保护防腐蚀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齿轮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润滑脂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压缩机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汽轮机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导轨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热传导液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十三部分组全损耗系统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热处理润滑剂和有关产品类的分类第部分组绝缘液体润滑剂和有关产类的分类部组气动工具—机床用润滑剂的选用—石油产品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石油产品皂化值测定法—液体石油产品粘度温度计算图—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温度测量法—石油产品减压蒸馏测定法—汽油溶剂四乙基铅试验法—石油产品总硫含量测定法灯法—液体石油产品烃类测定法(荧光指示剂吸附法)—液体石油产品水含量测定法卡尔•费休法—烃类溶剂贝壳松脂丁醇值测定法—石油馏分和工业脂肪族烯烃溴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石油烃类溴指数测定法电位滴定法类分类第一部分总则类分类第二部分船用燃料油品种类分类第三部分工业及船用燃气轮机燃料品种类分类第四部分液化石油气组—深色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逆流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工业芳烃铜片腐蚀试验法 —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射线光谱法 —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试验法 —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勃罗克费尔特粘度计法 —喷气燃料总酸值测定法 —液体燃料油钒含量测定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液化石油气蒸气压和相对密度及辛烷值计算法 —冷冻机油絮凝点测定法 —润滑油流动性测定法形管法 — 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 加抑制剂矿物绝缘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法精密静电计法— 润滑剂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 — 石油产品燃料 — 石油产品燃料 — 石油产品燃料— 石油产品燃料— 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康氏残炭法— 原油和液体或固体石油产品密度或相对密度测定法毛细管塞比重瓶和带刻度双毛细管比重瓶法— 内燃机油粘度分类— 号抽提溶剂油— 利用试验数据确定产品质量与规格相符性的实用方法— 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能量色散射线荧光光谱法— 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微量法— 烃类溶剂中苯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重烃类混合物蒸馏试验方法真空釜式蒸馏法— 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驱动桥和手动变速器润滑剂粘度分类— 车用汽油辛烷值测定法介电常数法— 轻柴油— 煤油— 汽油诱导期测定法—发动机燃料饱和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 —汽油、煤油、柴油酸度测定法 —汽油四乙基铅含量测定法鎔酸盐法 —发动机燃料铜片腐蚀试验法 — 煤油烟点测定法—柴油着火性质测定法十六烷值法号喷气燃料—发动机燃料硫醇性硫含量测定法氨硫酸铜法一发动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航空汽油一号喷气燃料一馏分燃料中硫醇硫测定法电位滴定法—航空燃料水反应试验法—喷气燃料防冰剂含量测定法—航空燃料净热值计算法—喷气燃料冰点测定法络合滴定法一石油苯—汽油气液比测定法—汽油铅含量测定法铬酸盐容量法—号喷气燃料—航空燃料与馏分燃料电导率测定法—汽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诱导期法—车用汽油和航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喷射蒸发法—汽油铅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柴油机喷油泵校泵油—汽油铅含量测定法射线光谱法—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测定法法—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异辛烷—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正庚烷—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级甲苯—汽油铅含量测定法一氯化碘法—喷气燃料辉光值测定法—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测定法—煤油燃烧性测定法—馏分燃料十六烷指数计算法—船用燃料油—车用无铅汽油—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溶剂油—发动机润滑油腐蚀度测定法—航空喷气机润滑油—号航空润滑油—全损耗系统用油—蒸汽汽缸油—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工业闭式齿轮油—轻负荷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油—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电厂用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运行中汽轮机油破乳化度测定法—柴油机油换油指标—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汽油机油换油指标—润滑油现场检验法—用过的润滑油不溶物测定法—润滑油及燃料油中总氮含量测定法改进的克氏法—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法—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法—汽轮机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食品机械专用白油—空气压缩机油—重负荷车辆齿轮油—冷冻机油—内燃机车柴油机油—润滑脂和石油脂锥入度测定法—润滑脂压力分油测定法—钙基润滑脂—钠基润滑脂—润滑脂水分测定法—润滑脂机械杂质测定法酸分解法—润滑脂宽温度范围滴点测定法—润滑脂防腐蚀性试验法—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极压锂基润滑脂—通用锂基润滑脂—润滑脂和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润滑脂铜片腐蚀试验法—食品机械润滑脂—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绝缘油击穿电压测定法—变压器油—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电力用油变压器油、汽轮机油取样方法—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水溶性酸测定法比色法—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酸值测定法法—运行中变压器油水分含量测定法库仑法—运行中变压器油水分测定法气相色谱法—运行中汽轮机油、变压器油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分光光度法—矿物绝缘油中芳碳含量测定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矿物绝缘油芳烃含量测定法—绝缘油在电场和电离作用下析气性测定法—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技术条件—矿物油型和合成烃型液压油—、、合成制动液—含铅普通标准汽油—难燃液压液使用导则—号高温润滑脂—防锈油脂湿热试验法—半精炼石蜡—全精炼石蜡—粗石蜡—医药凡士林—石蜡溶点冷却曲线测定法—石油蜡含油量测定法—食品级白油—石油蜡针入度测定法—电容器凡士林—食品用石蜡—石蜡中稠环芳烃试验法—石蜡易炭化物试验法—石油蜡和石油脂微量氮测定法微库仑法—石油蜡和石油脂微量硫测定法微库仑法—石油蜡和石油脂滴熔点测定法—白色油易炭化物试验法—白色油紫外吸光度测定法—建筑石油沥青—沥青软化点测定法环球法—沥青延度测定法—沥青针入度测定法—石油沥青脆点测定法—石油沥青薄膜烘箱试验法—石油沥青比重和密度测定法—石油沥青取样法—石油沥青溶解度测定法—石油沥青蒸发损失测定法—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沥青焦试样的米取和制备方法—合成切削液—液化石油气挥发性测定方法—高纯正庚烷和异辛烷纯度测定法毛细管色谱法—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汽车燃油节能添加剂试验评定方法—汽车发动机润滑油节能添加剂试验评定方法—溢油分散剂技术条件—溢油分散剂使用准则—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石油钻杆接头螺纹量规—石油钻杆接头螺纹—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石油钻杆螺纹—石油钻杆螺纹量规—潜油电泵机组型式、基本参数和连接尺寸—潜油电泵机组技术条件—潜油电泵机组试验方法—潜油电泵装置的规格及选用—潜油电泵装置的操作、维护和故障检查—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潜油电泵电缆系统的应用—潜油电泵拆卸报告的编写—钻井设备规范—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潜油电泵电缆试验方法—潜油电泵振动试验方法—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测量和检验方法—抽油泵及其组件规范—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部分级钢管—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部分级钢管—球形金属罐容积标定法围尺法—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部分一般原则—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部分体积管—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部分脉冲插入技术—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系统的统计控制—液态烃体积测量容积式流量计计量系统—液态烃体积测量涡轮流量计计量系统—石油测量系统检定标准量器的温度修正—石油液体和气体计量的标准参比条件—石油液体和气体动态测量电和或电子脉冲数据电缆传输的保真度和可靠—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罐内油量的直接静态测量法质量测量法—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变压器绝缘油的要求绝缘油的要求注:①绝缘油取样方法按GB5797—87〔电力用油、变压器油、(汽轮机油)取样方法〕。
① 气体浓度达成到注意值时,应进行追踪分析,查明原因,注意值不是划分设备有无故障的唯一标准。
该表数值不适用于从气体继电器放气取出的气样。
② 影响电流互感器和电容式套和油中氢气含量的因素较多,有的氢气含量低于表中数值,若增加较快,也应引起注意,有的只有氢气含量超过表中数值,若无明显增加趋势,也可判断为正常。
3、采取油样的要求(1)采取油样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有这方面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2)油样瓶为500—1000毫升具磨口塞的玻璃瓶,事先经过洗净和烘干(用蒸馏水洗净);(3)油样瓶应贴标签,注明设备名称,采样日期,采样人姓名,气候,温度等情况;(4)对色谱试验,应按试验方法要求进行采样。
(5)变压器采样时应从下部采样门处采样,采样前油门要先用干净抹布擦净,再放油冲洗干净,并放油冲洗油瓶至少两遍,然后直接将油注入样瓶中(中间不得使用胶管、滤纸或其他容器,工具等过渡),必须将样瓶注满,不得留有空间,然后再用瓶塞盖紧,清扫干净后贴上标签;(6)套管取油样较困难,因此可从套管顶部使用抽子塑料管(或胶管)取样,但不能一种工具多个套管取样共同使用,以免影响测试的正确性;(7)取样时,要样瓶与被采油样设备的油温相差不应大于3—5℃,特别是冬天要予先把变压器内的热油注入样瓶内使之温热,然后把油倒出,并立即采油样装满样瓶。
从户外拿进户内的空的盛满油的油样瓶,应当塞紧并保持3—4小时,直到其温度与室温相等以后,方可打开瓶塞;(8)油样的数量:新油验收1.5~2Kg(简化试验),耐压试验0.5Kg,色谱分析200~300毫升(应取满瓶)。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水电厂技术监控必备标准、规程(2012.6.7查新)一、绝缘监督(含直流监督)1、DL/T 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2、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3、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电气绝缘技术监督制度4、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和绝缘配合》5、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6、GB 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及验收规范》7、GB/T 5582-1993《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8、DL/T 573-2010 《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替代DL/T 573-1995)9、DL/T 595-1996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气体监督导则》10、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11、DL/T 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线诊断技术应用导则》二、金属、压力容器及承压部件监督1、DL/T 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2、DL 647-2004《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3、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4、劳锅字[1990]3号《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5、国质检锅[2003]207号《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6、DL/T 869-2012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替代DL 869-2004,新标准实施日期2012-3-1)7、JB/T 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JB/T 4730.3-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JB/T 4730.4-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JB/T 4730.5-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JB/T 47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6部分涡流检测》8、DL/T 678-1999《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9、DL/T 679-2012 《焊工技术考核规程》(替代DL/T 679-1999,新标准实施日期2012-3-1)10、DL/T 710-1999《水轮机运行规程》11、GB/T 7894-2009 《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替代GB/T 7894-2001)12、DL/T 838-2003《发电企业检修导则》13、SL 36-2006《水工金属焊接结构通用技术条件》14、DL/T 839-2003《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15、DL/T 5019-1994 《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16、DL/T 5017-2007《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替代DL 5017-1993)17、DL/T 5018-2004《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18、DL/T 709-1999《压力钢管安全检测技术规程》(有压力钢管电厂)19、DL/T 5039-1995《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三、自动化监督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国务院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3、国家计量局 /电力部法规《水利电力部门电测、热工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的规定》4、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热工技术监督制度5、JB/T 8185-1999《电站自动化装置:术语》6、DL/T 578-2008《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代替DL/T 578-1995)7、DL/T 619-2012 《水电厂自动化元件(装置)及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规程》(替代DL/T 619-1997 《水电厂机组自动化元件及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规程》,新标准实施日期2012-3-1)8、JB/T 8207-1999《工业自动化仪表用电源电压》9、GB/T 14394-2008《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替代GB/T 14394-1993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10、JJG 49-1999《弹簧管式精密压力表和真空表检定规程》11、JJG 52-1999《弹簧管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检定规程》12、JJG 59-2007《标准活塞式压力计检定规程》(替代JJG 59-1990)13、JJG 105-2000《转速表检定规程》14、JJG 130-2011 《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检定规程》(替代JJG 130-2004)15、JJG 134-2003《磁电式速度传感器检定规程》16、JJG 229-2010 《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替代JJG 229-1998)17、JJG 236-2009 《活塞式压力真空计检定规程》(替代JJG 239-1994 《二、三等标准活塞式压力真空计检定规程》)18、JJG 310-2002《压力式温度计检定规程》19、JJG 326-2006《标准转速装置检定规程》20、JJG 327-1983 《电子计数式转速表试行检定规程》已作废,被JJG 105-2000替代21、JJG 328-1983 《磁电式转速表试行检定规程》已作废,被JJG 105-2000替代22、JJG 544-1997《压力控制器检定规程》23、JJG 624-2005《动态压力传感器检定规程》24、JJF 1171-2007《温度巡回检测仪检定规程》(替代JJG 718-1991 《温度巡回检测仪检定规程》)25、JJG 860-1994《压力传感器(静态)检定规程》26、JJG 875-2005《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27、JJG 882-2004《压力变送器检定规程》28、JJF 1030-2010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替代JJF 1030-1998)29、JJF 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30、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31、JJG 1027-1991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改标准号为JJF 1027-1991,名称和内容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UDC 621.892.098
∶543.06
水溶性酸测定法(比色法)GB 7598—87 Determination of water-soluble acid in transformer
and turbine oils in service by colormetric method
国家标准局1987-03-26批准1988-01-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的水溶性酸pH值。
在试验条件下,试油与等体积蒸馏水混合摇动,取其水抽出液,通过比色确定其pH值。
1 仪器
1.1 pH比色计:pH为3.8~7.0,间隔为0.2,比色管直径为15mm,容量10mL。
1.2 比色盒:如右图。
1.3 锥形瓶:250mL。
1.4 分液漏斗:250mL。
1.5 温度计:0~100℃。
1.6 水浴。
2 试剂
2.1 pH指示剂
2.2.1 指示剂的配制方法及变色范围见表1。
表1 指示剂的配制
2.1.2 指示剂应盛在严密的棕色试剂瓶内,保存于阴暗处。
2.2 试验用水
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煮沸后,pH为6.0~7.0,电导率小于3μS/cm(25℃)。
2.3 化学试剂
2.3.1 所用固体试剂均应进行干燥(苯二甲酸氢钾、磷酸二氢钾的干燥温度为100~110℃)。
2.3.2 苯二甲酸氢钾:保证试剂或基准试剂。
2.3.3 磷酸二氢钾:保证试剂或基准试剂。
2.3.4 氢氧化钠:分析纯。
2.3.5 盐酸:分析纯,比重为1.19。
3 准备工作
3.1 配制缓冲溶液
3.1.1 0.2mol/L苯二甲酸氢钾溶液
称取40.846g苯二甲酸氢钾,溶于适量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移入1000mL 容量瓶,再用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3.1.2 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称取27.218g磷酸二氢钾,溶于适量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移入1000mL容量瓶,再用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3.1.3 0.1mol/L盐酸溶液
用量筒量取16.8mL浓盐酸注入1000mL容量瓶,用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浓度约为0.2mol/L),再用硼砂、无水碳酸钠、无水碳酸钾或已知的相近浓度的标准碱溶液进行标定,然后稀释成0.1mol/L。
3.1.4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
迅速称取8g氢氧化钠放入小烧杯中,加入50~60mL蒸馏水使其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再加2~3mL10%的氯化钡溶液以沉淀碳酸盐,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静置澄清。
取上层清液(此溶液浓度约为0.2mol/L),用苯二甲酸氢钾或已知的浓度相近的标准酸液进行标定,然后稀释成0.1mol/L。
3.1.5 pH标准缓冲溶液
按表2之比例用上述溶液配制。
表2 标准缓冲溶液表(20℃)
续表 2
4 试验步骤
4.1 量取50mL试油于250mL锥形瓶内,加入等体积预先煮沸过的蒸馏水,加热(禁用明火)至70~80℃,并在此温度下摇动5min。
4.2 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内,待分层并冷至室温后,取10mL水抽出液加入比色管,同时加入0.25mL溴甲酚绿指示剂①放入比色盒进行比色②,记录其pH 值。
注:①当油的pH值大于5.4时,按表1酌情采用溴甲酚紫或溴百里香酚蓝作指示剂。
②也可用海立奇比色计进行比色。
具体方法见附录A。
5 精确度
5.1 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pH差值不超过0.1。
5.2 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附录A
水溶性酸测定法(海立奇比色计法)
(补充件)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变压器油、汽轮机油的水溶性酸pH值。
在试验条件下,试油与等体积蒸馏水混合摇动,取其水抽出液,通过比色确定其pH值。
A.1 仪器
A.1.1 海立奇比色计:如右图。
A.1.2 比色盘:pH为3.8~5.4(溴甲酚绿),pH为6.0~7.6(溴百里香酚蓝),间隔为0.2。
A.1.3 比色管:容量8mL。
A.1.4 锥形瓶:250mL。
A.1.5 温度计:0~100℃。
A.1.6 水浴。
A.2 试剂
A.2.1 pH指示剂
A.2.1.1 指示剂的配制方法及变色范围见下表。
A.2.1.2 指示剂应盛在严密的棕色试剂瓶内,保存于阴暗处。
A.2.2 试验用水
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煮沸后pH为6.0~7.0,电导率小于3μS/cm(25℃)。
A.3 试验步骤
A.3.1 量取50mL试油于250mL锥形瓶内,加入等体积预先煮沸过的蒸馏水,加热(禁用明火)至70~80℃,并在此温度下,摇动5min。
A.3.2 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内,待分层并冷至室温后,取5mL水抽出液,加入比色管里,同时加入0.3mL溴甲酚绿指示剂注,摇匀后放入海立奇比色计的比色槽里与比色盘进行比色,记录其pH值。
注:当试油的pH值大于5.4,可用溴百里香酚蓝。
A.4 精确度
A.4.1 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pH差值不超过±0.1。
A.4.2 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提出,由水利电力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西安热工研究所、华东电力试验研究所、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德、魏士富、温念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