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资料_北京肝炎医院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83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什么是肝炎?答: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涉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份病例出现黄疸。
病毒性肝炎(Virus)-----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肝炎的分类:酒精性肝炎(Alcohol )药物性肝炎(Drug)自身免疫性肝炎(Immune )化学性、中毒性肝炎(Poisoning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按病原学分类:(HA V)(HBV)(HCV)(HDV)(HEV)庚型肝炎病毒(HGV)、输血传播性病毒(TTV)、Sen病毒是否引起肝炎尚末定论,但不排除有末发现的肝炎病毒存在。
其它病毒,如EBV、CMV、单疱、风疹、SARS等也可引起肝炎症状,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不在此列。
慢性肝炎是一危害全球健康的问题甲型、戊型肝炎不会慢性化,但因其为消化道传染病,故可引起流行或大流行。
血源性传播的乙肝、丙肝慢性化率高、危害程度大,因此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CHB发病情况及其危害25 – 40%的HBsAg 携带者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肝癌在中国,50%的男性和14%的女性慢性携带者最终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5年生存率:CPH 97%,CAH 86%,伴肝硬化的CAH 55%CHC发病情况及其危害我国HCV 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
HCV相关的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
生率为1%~7%。
各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1,甲肝病毒(HA V)单股正链RNA,7.5kb人嗜肝RNA病毒(Heparnavirus)科直径27~32nm,无包膜,20面体体外培养:人、猴细胞株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抗-HA V IgM:起病后3~6月消失抗-HA V IgG:存在多年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室温1周,粪便、污水,贝类中存活数月,对uv (紫外线)敏感2,乙肝病毒(HBV)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约3.2kb,环状部分双股DNA4个开放读码区(S、C、P、X 区)传染性标志:HBeAg 、HBV DNA、DNAP、前S1蛋白、前S2蛋白易感动物:黑猩猩、树鼩(?)对外界抵抗力很强HBV结构: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结构:完整的HBV病毒颗粒(Dane颗粒),呈球形,42nm,具有双层衣壳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前S抗原(Pre-S1.2)2.核衣壳: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3.核心:双股环状DNA及DNA聚合酶病原学:HBV颗粒形式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由HBsAg组成柱状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1 000nm,由小球形颗粒成串排列组成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体,直径42nm,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包膜: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厚7nm核心:直径28nm,含环状双股DNA、HBcAg、HBeAg 、HBV DNA和HBV DNAP HBV基因结构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未闭合环状双链DNA)长链-----负链(L-)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短链-----正链(S+)OFR重叠应用使HBV基因组利用率达150%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的4个OFR编码的蛋白HBV DNA复制过程1正股(短链)先延伸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2以此为模板在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复制中间体(前基因组RNA)3以此为模板在病毒RDDP作用下逆转录成第一股子代DNA4前基因组RNA模板即被病毒RNA酶H降解5以第一股子代DNA为模板合成第二股子代DNA6双股DNA部分环化HBV的基因型B中国南方、印度尼西亚、越南C 中国北方、越南、朝鲜、日本HBsAg血清亚型:10个,主要为adr、adw、ayr、ayw等长江以北以adr占优势;长江以南adr和adw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当地民族几乎均为ayw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具有共同的亚型交叉免疫不完全HBV的抗原组成: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上均有大量存在于患者血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弱),其抗体(HBsAb)为中和抗体,建立免疫标志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2.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上血中不能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抗原性强,其抗体HBcAb——无中和作用——IgM—提示HBV正在复制——IgG—持续时间长3.e抗原(HBeAg)存在于内衣壳,为可溶性蛋白,可游离存在于血中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其消长与DNA聚合酶消长一致有抗原性,抗体HBeAb无中和作用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破坏受感染细胞,建立部分免疫力Pre-C突变株( G1896A 点突变),不被HBeAb识别HBV病毒标志检测(两对半):两对半结果分析HBsAg——特异性感染标志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
胁痛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主要通过血液或体液而传播。
相当于中医胁痛范畴。
一.诊断参照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1.湿热毒盛瘀毒型症状:目白睛发黄,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口渴,口苦,恶心,呕吐,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胁胀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毒散瘀。
方药:降黄合剂Ⅰ号。
茵陈30g,山栀10g,生大黄10g,虎杖20g,龙胆草6g,赤芍30g,丹参20g,刘寄奴15g,生查30g,白茅根30g,泽泻30g,猪苓20g。
2.脾虚湿阻瘀毒型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治法:健脾养肝,排毒散瘀。
方药:降黄合剂Ⅱ号。
茵陈30g,党参15g,云苓12g,升麻15g,白术10g,煨葛根20g,丹参20g,炒三味各20g,薏仁30g,猪苓40g,桂枝6g,生甘草9g。
中成药制剂:1.茵栀黄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2.清开灵注射液60~8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疗效评估:经临床观察:湿阻瘀毒型多于湿热瘀毒型,约占黄疸的60%以上。
降黄合剂Ⅱ号为本专科主持完成的咸阳市科技局科研课题。
临床总有效率大于70%。
经过10多年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在退黄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曾连续获得我院院内制剂一等奖。
3.气阴不足瘀毒型症状:两胁隐隐作痛,疲乏,手足心热,头昏,双目干涩,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肝,活血排毒。
方药:养木丹颗粒。
黄芪24g,党参16g,灵芝12g,汉防己16g,郁金10g,丹参20g,赤芍20g,首乌12g,枸杞12g,山楂12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