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与“功夫茶”详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功夫茶和工夫茶,很多人都分不清!“功夫茶”和“工夫茶”,一字之差,却是十万八千里。
汉字代表了我们华夏儿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喝茶的同时正确使用相关字句,可是非常必要的。
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说法?今天华祥苑茗茶小编为大家分享。
“工夫茶”很费工夫2008年,“潮州工夫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工夫茶”,不是指某一种茶,而是一种泡茶的方式。
因冲泡过程有一定步骤,每一步都精细讲究,所以很费工夫,工夫茶的名字由此而来。
目前潮州地方颁布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就确定了工夫茶泡法的21道步骤。
比如“乌龙入宫”,就是将茶叶倒入茶壶的动作,把茶比作乌褐色的龙,一个普通的过程也变得美了。
再比如“关公巡城”,我们将茶壶中的茶均匀分给每一个杯子。
这个分杯的工序中,茶壶在杯子上方匀速环绕,就像关公骑马巡视。
工夫茶不仅每一步都有实用的价值,而且已经升华到了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功夫茶”的用法不准确日常的使用中,我们常写作“功夫茶”,两个词意思相近,但这样使用并不准确。
潮州作为工夫茶的发源地,两个词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截然不同,潮州话中“工”读gang(刚),“功”读gong(公),含义也不一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功夫”指本领,造诣,比如中国功夫,而“工夫”指花费时间与精力,将某件事达到极致。
因此工夫茶才能表达出这种泡茶方式的真正含义。
“功夫茶”其实是一种误用。
我们日常用紫砂壶、盖碗等冲泡,小品茗杯喝茶,其实就是传统工夫茶的日常化,下次遇到就要知道咯。
许多好茶都叫工夫红茶“工夫茶”其实还有第二个用法,就是表示一类红茶。
我们在购买红茶的时候,是不是看到很多写着工夫红茶?这一类红茶,都是经过很多繁复的精制工艺制作,也是“很费工夫”。
工夫红茶由小种红茶演化而来,是一种条形红茶,经过初制之后,还要经历筛分、风选、拣剔、补火、拼和等等十余道工艺才能制成。
目前国内除了云南的滇红工夫,安徽的祁门工夫,还有四川的川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福建的坦洋工夫等等。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介绍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下面就详细介绍“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
笔者拜访并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观点: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1.清僧释超全,布衣。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与武夷茶结缘。
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jing,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
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
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茶”和“功夫茶”有什么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是“工夫茶”,源于广东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如果是“功夫茶”有点注重表演形式的意思,例如四川长嘴壶沏茶的表演形式,属于当地一种特色的民间技法,是一种后演绎出的泡茶形式代表(个人见解)。
那么我们追本溯源,着重介绍下传统意义上的潮汕“工夫茶”
相信大多数茶友认知上,一说到工夫茶,大家都会联想到广东潮汕地区的茶文化,如果你曾经去过潮州,或者在当地茶馆喝过茶,一定感受到了当地的浓浓茶文化气息,三人成品,对了,在当地喝茶三人为佳,茶杯也是三只,寓意了天地人的文化思想。
走在街头路边,随便问一个泡茶沏茶的人,你问他,您喝的是什么茶,他会告诉你是工夫茶,追问:您泡的是哪种工夫茶呢,他会告诉你是离超周长不远的凤凰山工夫茶。
那么为什么是“工夫茶”而不是“功夫茶”呢,据史料《梦厂杂著》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
其实在潮州话中,“工夫”二字是细心、仔细、精细、细致、有内涵的意思。
比如这个人种地如绣花,乡亲们就说这个人做事很“工夫”,也就是很仔细、很认真的意思。
回到当地人泡的“工夫茶”上,是不是泡的当地茶才可以叫做“工夫茶”,比如像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一样有地域性之说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真正的“工夫茶”对于品茶喝茶的人来说,是一种细心认真品茶的情怀和过程。
于制茶人来说是一种认真做茶认真做好茶的态度,那么广义上来说追求茶叶制作的匠心精神、品质化、优异话,我们皆可以把手中的这款精制茶叫做“工夫茶”,把认真品味杯中的这碗茶汤叫做喝“工夫茶”此工夫非彼功夫,对于习茶人不是小事,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意义甚远。
想要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欢迎访问华祥苑。
功夫茶的“工夫”作者:秦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1年第12期唐先生是个生意人也是位糖友,患病5年他说他患病跟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生意忙了应酬多了,饮食起居上都不够健康,然后慢慢的身体开始发福,啤酒肚也起来了。
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唐先生也没当回事,一来是身体确实没有任何的不适感觉,二来是根本就没有概念,糖尿病究竟是个什么病,跟普通的发烧感冒有什么区别,在唐先生看来根本没概念。
就这样迷迷糊糊的过了一年,有一次因为应酬喝酒长时间没有吃东西,差点晕倒而进了医院,后来才知道那是低血糖。
从此以后他就不敢掉以轻心了。
喝茶是他患糖尿病后开始慢慢喜欢上的,唐先生说,喝茶的好处有很多,抛开那些对身体健康的种种理论来说,他也有很多别的受益。
修身养性就是他最受益的一点。
或许只是人们赋予了喝茶那么多的内涵,喝茶本身虽有保健解毒养身的功效,但喝其实就只在喝的那一瞬间,喝的时候又哪会想那许多,但功夫茶就不一样,因为需要一定的工夫来冲泡品饮,茶水慢慢煎熬,器具也都有精致的讲究,杯子很小,一边冲泡一边品饮一边聊天,确实很能修身养性。
刚开始喝也是因为茶的保健功效,加上刚知道糖尿病的危害时,郁闷心理难抒,经常一个人泡茶喝茶,慢慢的他一天不喝茶都会不习惯了。
而且后来发现其实许多应酬也可以换成这种更为健康高雅的方式,现在他约客户经常以喝茶的方式,自己冲泡接待客人,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我国功夫茶主要分潮汕、福建、台湾三个派系,其中又以潮州功夫茶流传最广,但从冲泡方法上来说,这三者是共融共通的。
唐先生先给记者介绍了一下茶具。
工夫茶最讲究的首先就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
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有十种以上。
1.茶壶。
茶壶选择,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
壶的式样很多,壶的色泽也有多种,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
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五、六版编校新规备课研修2013-06-02 22:50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五、六版编校新规总结了《现汉》第五版、第六版,新旧《数字用法》国标、新旧《标点符号》国标的变化,整理了这个《2012年编校新规》,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编校新规第一部分第6版现汉改动之处1.第5版293页,只有“抵消”一词。
第6版281页,增加“抵销”一词。
并标明“抵销”意为“冲抵勾销”,比如“抵销债务”。
“抵消”两版相同,都是“作用相反而消除”,比如“药力抵消”。
2.第5版314页,“调换”“掉换”,“掉换”为首选。
6版301页,“调换”为首选。
“掉头”两版同为首选,未变。
“掉转”“调转”后都有详解,通用。
3.第5版372页,“幡然”“翻然”,“翻然”为首选。
6版355页,“幡然”为首选。
4. 第5版405页,第6版387页。
“丰采”美好的容貌和姿态。
“风采”风度神采;文采。
举例“一睹英雄风采”“风采动人”。
5.第5版485页,“够呛”“够戗”中首选“够戗”。
第6版461页,首选“够呛”。
6.第5版564页,只有“红彤彤”。
第6版538页,既有“红彤彤”也有“红通通”。
举例为“红通通的脸”“红彤彤的晚霞”。
7.第5版461页,“隔三岔五”“隔三差五”,首选“隔三差五”。
第6版440页,首选“隔三岔五”。
8.第5版468页,“工夫”后有“也作功夫”一词。
8版447页,没有这句话了。
工夫①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时候功夫①本领,造诣;②武术;③做事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下功夫”“费功夫”“苦功夫”9.新增词条“工夫茶”。
“功夫茶”原有详解,现“同工夫茶”。
10.第5版605页,“恢宏”“恢弘”,首选“恢弘”。
第6版576页,首选“恢宏”。
11.第五版728页,“倔强”“倔犟”,首选“倔犟”。
6版711页,首选“倔强”。
12.第5版782页,有“空当”一词。
6版744页,除“空当”外,增加了“空档”一词。
潮州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在我国的茶叶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么特别的历史特点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结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
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
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
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潮州功夫茶吧……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起源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
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
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
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
"功夫茶"与"工夫茶"有哪些区别?功夫茶,是唐宋以来茶艺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主要流行于潮汕和闽南人之间,流行地区有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汕尾、揭阳、陆丰,还有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
现在很多人容易将“功夫茶”和“工夫茶”混淆,或者认为两者为一。
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华祥苑茗茶小编带你了解何为“功夫茶”,何为“工夫茶”,顺便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差别。
一、何为功夫茶?1、功夫茶是指茶的冲泡方式,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茶人泡茶的艺术。
功夫茶的泡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茶人具有一定的功夫,此功夫非彼功夫,是沏茶的学问,品饮的能力。
2、“功夫”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纯粹指茶人的素养和艺术,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3、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潮汕本地人家,每户必备功夫茶具,并且每天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的习惯。
有人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4、功夫茶以高浓度著称,初喝嫌其味苦,旧喝后则嫌其他茶滋味不够。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泡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叶才能达到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二、何为工夫茶?1、工夫茶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和部分武夷岩茶。
民国以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全指红茶。
2、工夫茶指的是茶叶的品质,茶叶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者,如工夫红茶,闽红工夫等。
3、工夫茶是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这里的功夫显然是指力气和时间。
例如武夷佳茗,是靠“细工夫”制作而成,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尤其指较为珍贵的茶。
介绍了这么多两者的特点,总而言之,功夫茶和工夫茶有着根本的区别,功夫茶侧重于冲泡的艺术,而工夫茶侧重点在茶叶。
“工夫茶”与“功夫茶”详辨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
“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布衣。
明亡后在清康熙三十年入武夷山为僧 与武夷茶结缘。
其作《武夷茶歌》中有“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他看到的武夷佳茗,是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这里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 后来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2.清人刘埥,雍正十年在福建崇安县为令三年,他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次则花香……”说明在200多年前“工夫”就是指茶之名称,且为较珍贵之茶。
3.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民国之后,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
如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休宁工夫、川红工
夫、滇红工夫等等。
4.民国肖一山主编《清代通史》卷中载: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
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国。
这里工夫茶就是红茶的一种,也说明“工夫”系茶品。
“功夫茶”则是指泡茶之法
1.清人俞蛟所编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写的主要是饮茶时的炉、壶、杯等 后半篇则是泡法技巧。
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
是后人误将“功”写为“工”,还是俞蛟(浙江人)不知潮州方言 将潮州语音“功”、“工”混为一谈?不得而知。
2.“功”、“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
茶圣吴觉农指出:在潮州方言中,“工”音“刚”,“功”音“攻”。
我们闽南话中的“工”、“功”的音与潮州相同。
义也不一样:“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功、本领、火功。
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
如今盛行的闽式、粤式、台式功夫茶,也完全是指冲泡技法。
只要到闽、粤访谈,并用闽南话和潮州方言研究“工夫”与“功夫”,不但能明了其区别,且能搞清其由来,因为历史上此地区均系“功夫茶”品饮法的时兴地。
“功夫茶”起源于武夷山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的一些明代遗臣不服清廷统治,入武夷山为僧,种茶、制茶、品茶、销茶。
清代才子、浙江钱塘文人袁枚于雍正
四年到武夷赏茶,记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此法与俞蛟所记相比,只是潮州之器具更为讲究,程序更为繁复而已。
俞蛟出生于乾隆十六年,明显比袁枚游武夷山迟了25年,其文章问世肯定更迟了,说明武夷茶品饮方法是“潮州功夫茶”之雏形。
且武夷山由于是正山小种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当时制茶者又多为闽南人,因此对“工夫茶”、“功夫茶”是分得很清楚的:即前者为茶叶,后者为冲泡技巧。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经发展、完善,程序虽繁复,却富涵文化,因而为饮者效仿、沿用。
如今的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化而来的,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近几年来功夫茶艺已向中国北方传播,为北国饮者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