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介绍潮汕功夫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品,以其独特的冲泡技巧和口感而闻名于世。
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非常讲究冲泡流程和技巧,以保留茶叶的原始风味和香气。
本文将介绍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让您能够在家中轻松享受正宗的潮汕功夫茶。
所需材料•潮汕功夫茶:可以选择红茶、乌龙茶或普洱茶等。
•温水:建议使用85°C~95°C的温水。
•茶具:推荐使用紫砂壶或玻璃茶具。
•其他工具:茶杯、茶盘、茶漏等。
冲泡流程1.准备茶具:将茶壶、茶杯、茶盘等茶具清洗干净,并预热茶壶和茶杯,用开水冲洗一遍。
2.称茶叶:根据个人口味和茶壶容量,称取适量的潮汕功夫茶。
一般推荐每100ml水使用5~8克的茶叶。
3.温水冲洗茶叶:将温水倒入茶杯中,然后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用温水冲洗茶叶。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唤醒茶叶的香气和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
4.第一泡:将茶叶倒入茶壶中,注入适量的温水,然后盖上茶壶盖,保持茶壶内的温度和湿度。
第一泡的时间一般为10秒钟左右,然后将茶水倒入茶海中。
5.第二泡:继续倒入适量的温水,然后等待一段时间,一般为10~15秒。
然后慢慢地倒入茶杯中。
第二泡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以便让茶叶充分展开,释放更多的香气。
6.第三泡及后续泡:每一泡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调整,一般建议茶水的浓度由淡到浓,茶叶的浸泡时间由短到长。
建议最多冲泡5~6泡,以保证茶叶味道的稳定。
7.倒茶技巧:在倒茶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茶杯和茶壶的距离。
通过高差的方式倒茶,可以使茶水的气味更加清新,口感更加顺滑。
8.品尝茶水:品尝潮汕功夫茶时,可以用鼻子先闻一下茶香,然后用舌头轻轻尝一下茶汤的甘甜和滑爽程度。
慢慢品尝,感受茶叶的变化和口感。
注意事项1.温度控制: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温度一般为85°C~95°C,过高的温度会烫伤茶叶,导致茶汤的苦涩味增加,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2.时间控制:每一泡茶的时间应根据茶叶的种类和个人口味来决定,一般茶叶越嫩,时间越短。
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方法潮汕功夫茶是很有名的茶叶之一,对于潮汕功夫茶的泡法大家都了解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是治疗设备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排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批提起,淋罐淋怀,再将砂挑置炉上。
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那查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满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喝茶吧。
每次泡茶都是基于茶壶的。
足够放70%的茶了。
如果泡菜太多,不仅泡菜太厚太苦,而且好的茶叶大多是嫩芽,在沸水中浸泡后会伸长变大。
如果茶太多,水就冲不进去。
但不是太少,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债务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泡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日,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只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
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由于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潮汕的功夫茶作文(精选12篇)潮汕的功夫茶作文1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2潮汕功夫茶是我们家乡传良的传统文化之一。
潮汕人四海为家,遍布全球。
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驰名中外了。
在潮汕地区,喝功夫茶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和习惯。
不管走到哪家,客厅里都有茶几,在大家闲的时候,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或一边看电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尤其是来了客人,请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潮汕功夫茶,它里面还蕴藏着不少学问呢!它对茶具、茶叶、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讲究。
茶具包括茶池、茶壶和茶杯。
茶池整个就像一个小圆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
分为一个圆盘和一个圆钵。
圆盘上面有几个小孔,这是便于泡茶和倒废水用的。
茶壶的好处是泡出来的茶不变味。
茶杯一般三个,放在一起像“品”字,意为“品茶”。
泡茶前先下茶叶,茶叶大约茶壶的三分之二。
方法是泡前要用开水将茶具消毒。
消毒后,把茶叶放入茶壶,然后往茶壶里倒开水,水面会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壶盖将泡沫刮掉。
潮汕工夫茶冲泡方法潮汕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茶,冲泡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1. 准备茶具:一只茶壶、一只茶杯、一只茶漏、茶叶等。
2. 温水预热:将茶壶、茶杯、茶漏用热水先进行清洗,然后倒入热水对茶具进行预热,以提高冲泡温度。
3. 加入茶叶:根据个人口味,将适量的潮汕工夫茶叶放入茶壶中。
通常使用2克茶叶泡100毫升水。
4. 进行冲泡:取开水,将水温控制在90-95摄氏度之间,冲泡时水量要刚好能完全覆盖茶叶并不过多。
倒入茶壶中,让茶叶充分展开,并稍微摇晃茶壶让茶叶与水充分接触。
5. 第一泡:初次冲泡时,只需倒入茶壶中静置30秒钟左右,待茶叶充分展开。
6. 淋水:将第一泡的茶汤倒入茶杯中,同时进行淋水,即用稳定的速度和角度将热水从茶杯的一侧缓缓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这样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
7.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出,同时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8. 第二泡:第二泡的冲泡时间一般在40秒左右,同样将茶汤倒入茶杯中。
9. 淋水:进行第二次淋水,将热水以相同的方式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
10.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11. 重复步骤:持续进行冲泡,每次茶汤倒入茶杯后都要淋水,直至茶叶的味道逐渐变淡。
12. 最后一泡:最后一泡茶通常较淡,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决定是否再次进行淋水。
13. 倒出茶汤:将最后一泡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注意事项:- 茶叶的选择要新鲜,最好储存在避光、低温、干燥的环境中。
- 冲泡时的水温要注意,如果水温过高会烫伤茶叶,若水温过低会导致茶叶无法充分展开。
- 淋水时要注意稳定的速度和角度,以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 潮汕工夫茶适合多次冲泡,每次冲泡时间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 冲泡完成后,茶壶、茶杯、茶漏等茶具要及时清洗干净,以免影响下次的冲泡质量。
以上是潮汕工夫茶的基本冲泡方法,具体根据个人喜好和茶叶品种可以有所调整。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潮汕功夫茶,是一种以潮州传统技艺为基础所研制出的茶艺制品。
它以红茶、铁观音为主要原料,以独特的冲泡工艺和茶道表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茶香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潮汕功夫茶源自潮汕地区是一种融合了文化与历史的饮品。
潮汕地区是广东最具有传统文化的地方之一,这里的饮食文化、茶道文化、歌舞文化等等都非常独具特色。
在这个地方,人们善用传统技艺制作茶艺制品,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食享受,也为人们传承了中国传统茶道文化。
潮汕功夫茶有着独特的冲泡工艺,并注重茶艺表演,一份功夫茶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像一场艺术表演,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制作功夫茶需要有专业的师傅进行操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每一份茶艺品都需要经过甄选优质原料、配方、精心制作等多个环节,才能呈现出最佳的口感与茶香。
而在茶道表演中,师傅们不仅需要热情洋溢的服务态度,还需要优雅的动作,或潇洒不羁,或温柔婉约,或霸气四溢,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而在潮汕地区,许多茶楼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功夫茶。
这里面不仅有正宗的潮汕功夫茶,也有各种创新口味的茶品,比如荔枝茶、槟榔茶以及花茶等等。
同时,茶楼内的优雅环境、精美的茶具、甜点、小吃等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感受。
潮汕功夫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元素,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而潮州茶业也正因为功夫茶的推广而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双重融合,也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潮汕功夫茶,不仅是品尝美味饮品,更是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茶道文化的一种方式。
我们应该尝试去体验这种茶道文化,了解茶艺的历史沿革和精致的制作工艺。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茶品的品质,选择更加优质的茶叶和茶艺品。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尝到精致的茶香,更好地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潮汕功夫茶冲茶程序 [功夫茶文化的冲茶方法]功夫茶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的冲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的冲茶方法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马上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
这时就是其次件事开头了。
其次: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雪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由于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简单发苦,同时也简单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匀称,茶味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
假如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伸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流程
潮汕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茶道,它注重茶叶的品质和精细的泡茶技巧。
以下是潮汕功夫茶的常见泡茶流程:
1. 准备器具:准备一个潮汕功夫茶具套装,包括茶壶、茶杯、茶盘(或盖碗)、闻香杯、茶荷、茶筅、茶叶、茶巾等。
2. 温水准备:将开水烧到80℃-90℃的温度。
潮汕功夫茶一般使用温水冲泡,温度较低是为了保留茶叶的鲜香。
3. 温器:先倒开水在茶壶、茶杯、茶盘、闻香杯等器具上,起到预热的作用,也可以将器具表面的灰尘洗净。
4. 盛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根据茶叶种类和个人口味确定茶叶的量,一般为茶壶容量的三分之一。
5. 冲洗茶叶:用温水冲洗茶叶,只需轻轻倒入开水,然后迅速倒掉。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唤醒茶叶,去除茶叶表面的杂质。
6. 泡茶:缓慢倒入热水,尽量保持流动的方式,以避免茶叶受伤害。
首次冲泡时间较短,大约10秒钟,然后快速倒入茶杯,将茶
汤倒空。
7. 续泡:随后的泡次可以逐渐延长时间,一般为15-30秒。
在倒茶之前,可以用闻香杯先将茶香闻一闻,增加泡茶的乐趣。
8. 倒茶:用高把手握住茶壶,以逆时针方向绕圈倒茶,轻柔而均匀。
茶汤需倒满,但要注意保留适量的茶汤在壶内,避免茶叶过度浸泡。
9. 品味:将茶杯拿起,用鼻子闻茶香,再将茶汤小口品尝,细细感受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注意保持味蕾的清洁,可以用温水漱口。
以上是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流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验进行微调。
泡茶过程中的时间、比例、温度和倒茶的技巧都需要不断练习和掌握。
潮汕功夫茶种类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产的一种功夫茶,有多种不同的种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潮汕功夫茶种类:
1、铁观音:潮汕地区的铁观音功夫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茶汤呈红褐色,口感醇厚,回甘持久。
2、黑茶:潮汕地区的黑茶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功夫茶,茶汤呈深红色,口感浓厚且香气独特。
3、龙井茶:潮汕地区的龙井茶受到许多茶友的喜爱。
其茶叶形状扁平,色泽翠绿,口感清爽,具有鲜香的花果香气。
4、文山包种:潮汕地区也有生产文山包种功夫茶。
文山包种茶叶条索紧结,茶汤呈金黄色,口感醇厚,带有馥郁的花果香气。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
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的基础。
翁氏在序言中说明白:“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挑,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
”潮州工夫茶以“精细”的工夫“收工夫茶之功”,就是鲜明个性中的“特质”。
潮州工夫茶特点之二,是运用工夫茶艺追求“真美”。
好茶好味,“酽、热、香、滑”,人各一杯,不玄虚,不造作,平易自然。
翁辉东《潮州茶经》对传统工夫茶艺的择茶、选水、备具及冲泡法有如下概述:1.茶之木质,(有名区、品种、制法之别)“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2.取水:(本之陆羽《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潮人嗜饮之家…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3.活火:“潮人多用绞积炭”(坚硬木烧的炭),“更有(用)橄榄核炭者”。
4.茶具:茶壶(俗名冲罐),盖瓯(代替冲罐),茶杯(宜小宜浅。
径不及寸),茶洗(一正二副),茶盘,茶垫,水瓶(备烹茶),水钵 (贮水),龙缸(容多量水),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著,茶罐,竹箸,茶桌,茶担(用于登山游水烹茗),茶罐锡盒。
(共18器)。
5.烹法:(1) 始器:洁器,候火。
淋杯。
(2) 纳茶:先“淋罐淋杯令热”,再纳茶至罐约七八成。
(3)候汤:木之《茶说》“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冲点:“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又不可迫促。
挑宜提高倾注”。
(5)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
(6)淋罐:“复以热汤淋壶,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咪盈溢于壶中”。
(7)烫杯:“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8)洒茶:“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洒则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
“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一缀而尽,三嗅杯底”寻韵,闻香。
近数十年来,与翁氏时期相比,程式依然,而茶品、取水、用火、茶具,均有新的发展。
其原因,一是科技进步,潮汕单丛茶产区大大扩大。
茶品丰富多彩:电器的应用,茶具型、制、花色多样化;二是闽、台、潮茶艺交流,进人新的交汇融合期。
闽、台、潮工夫茶,本是“同源分流”,如今融汇,共创“中国工夫茶”。
《潮州茶经》“三嗅杯底”;钱塘陈于厚。
……金茎邑露只闻杯演化为台式“闻香杯”;“茶漏”、“公道壶”加入潮州茶具的行列;凤凰单秘迸人台式茶艺馆,潮汕人喜爱铁观音,冻顶乌龙。
为何都属“中国工夫茶”。
三、工夫茶由来与“潮式工夫茶”探究工夫茶由来,一从茶器茶具。
一从泡饮方式,一从称谓。
翁辉东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工夫茶之特别赴,不在茶之本质(指茶类),而在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因此,翁氏又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在泡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翁氏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出了工夫茶的泡制法的初始,沿用了绿茶、焙茶的泡制法。
从工夫茶己有的茶具来看,其“萌芽期”似可追溯到明代后期,即16世纪下半叶。
明代是我国制茶技术有较多创新的时期,绿茶的制作由蒸、焙改为炒青,饮茶方法由煮饮改为开水冲泡,随之适于冲饮的茶具型制也趋向小型、多样。
1597年,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许次纤撰《茶疏》有如下记录: 产茶……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炒茶生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旋摘旋炒……。
以半熟为度,微似发香,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焙)笼,纯棉大纸,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
秤量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
瓯注茶瓯古取建窑……碾茶用之宜耳。
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饮啜一壶之茶,只堪再巡。
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所以茶注要小,小则再巡已终。
……若巨器屡巡……何论品尝。
何知风味乎。
这里,许次纾强调绿茶的品饮,茶注小则香气氤氲,茶瓯以自为佳,兼贵于小。
这个观点,在后期工人茶的品饮中是一脉相承的。
《茶疏》问世40多年后,1642年。
明末冯可宾撰《岕茶笺》,则说得更为明白,他在论及茶壶、茶杯时说。
或问茶壶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办得趣,何也,壹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工夫茶品饮程式的“成型期”,应在乌龙茶创制之后才得以确立。
庄任《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全《武夷茶歌》(清18世纪)和阮晏《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见之文献明确描述武夷品茶的,是清代袁枚在乾隆五十一年 (786)游武夷天游寺僧道献茶的记载,见之于《随园食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逮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味之,果然请香扑鼻,舌有余甘。
但袁枚在武夷品茶,并未提到品饮“工夫茶”这一名目。
袁枚的记载距乌龙茶创制已近百年,期间有关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的沿变就有待于查考了。
工夫茶饮法之传人潮汕,当与茶叶商旅有密切关系。
武夷品茶技艺。
主要集中在寺观僧道,前述袁枚天游寺品茶即为一例。
1804 年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转述崇安县令柯易堂的话: 言茶之至美,名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予以金定此树…惟寺僧乞得一、二两,以饷富商大贾求檀施。
此前(约1753以后),清代刘靖撰《片刻余闻集》论及武夷茶高下,分岩茶、洲茶二种,岩茶由各岩僧道采制,远近贾客于各寺庙求购。
洲茶中“芽茶为属真伪相参……惟粤东人能辨之”,说明粤东人(广东人)也是评茶能人。
它如《崇安县志》(807)、《崇安县新志》(1940)、《武夷山志》 (1710)均记录了清初至乾嘉以至民国期间,“潮帮”、“厂府帮”在闽北采办茶叶极为活跃,工夫茶品饮方式传人潮汕,商旅的作用应是主要途径。
但是,“工夫茶”这一名目,由“茶名”转化为“品饮”名称,是武夷寺僧,抑或“潮帮”还不清楚,而工夫茶的品饮方式,源于闽北武夷,是毫无疑问的。
潮州工夫茶品饮方式,至迟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确立了。
据黄挺《潮汕文化源流》的论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于乾隆五十八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曲史,《潮嘉风月》记载了当时韩江六篷船上饮茶习俗,从用茶,器具,茶具到品呷等程式和今天相同。
《潮嘉风月》最重要的话是:“工夫茶烹治之法……”翁氏《茶经》在列出“工夫茶”的茶具之后,作出结论: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看来,茶具是“工夫茶”的要件之一。
潮式工夫茶,简而言之,就是:茶具器具配备精良和闲情逸致的烹制。
四、潮人饮茶的历史从潮人。
识茶、种茶,惟断潮人。
饮茶。
潮人对于茶的认识,经历了启蒙、普及、提高再普及三个阶段。
位于岭东的潮州地域,与岭南韶州(东昌、仁化、南雄等)不同,岭东不属于茶树自然分布区,近代的地方群体品种,如丰顺乌图茶,大埔石筒茶,平远锅三茶,均带有“北种南引”的印记:叶小,抗寒,味薄。
海阳(潮安)、饶平的栽培种则带有“闽种西迁”的印记。
叶大,小乔木,味厚,耐寒性一般。
茶树人工传播往往是与人口迁移同步的,潮地引人茶种,早期可能源于宋代中后期(13世纪中期),所以潮人识茶相对较晚,是自然条件使然。
潮人“识茶”的“启蒙”阶段。
即由宋代至明代初期,由闽人移潮和人仕潮州的官宦阶层推动的。
茶树引种,以饶平一县最为突出。
许州《广东茶叶》1987.10)调查饶平待诏山下林姓族谱,林姓家族是在宋代淳拓年间(1250年)从福建福清迁入的,大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从福建引人“黄茶”(武夷茶?)种于沙米坝,此前,己有当地“土人”在待诏山种茶。
又据饶平柏峻乡刘姓族谱第六代 (1684)后从台湾带回乌龙茶种籽种于柏峻。
又据《饶平茶叶志》(1988,末刊稿)资料,从19世纪下半叶至加世纪,仅饶平一地,从福建引进的品种,达16个之多。
这里,存在一个疑案,就是位于凤凰山“凤凰水仙”的来源,潮人认为是本地种,福建人认为来自福建某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拿出有力证据。
但无论如何,“凤凰水仙”这个群体,确是一个“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许多“单丛”,对潮汕茶叶贡献殊大,对“潮州工夫茶”,更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