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 格式:ppt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刘裕在东晋末打垮桓玄,夺取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宋。
到第三个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向新的方向有所开拓,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把东晋以来由于玄言诗所造成的衰颓的诗风振作起来,使诗坛为之耳目一新。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异之点,就是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大量进入诗篇,诗坛上出现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度的局面,山水诗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朓等人。
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
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
当时人将“鲍谢”并称,又将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谢灵运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的出现有其社会思潮的背景。
当时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
因为玄学家把对自然山水的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纵情山水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风尚,名士必须有的教养。
同时,当时多以自然物的美来比拟人的才情风貌。
所以,注重山水自然之美,成为士大夫普遍的习尚。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此时不但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过去本来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也被强调起来,突出出来,如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画。
所以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
谢灵运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谢玄叔父乃宰相谢安,谢、王二族为晋朝世宗大族。
谢灵运入仕时,已是刘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的“兵”——刘裕,刘裕又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爵位也由公爵降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5.1 复习笔记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1.南朝山水诗歌(1)山水诗的发展①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③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④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以山林为乐,自然景物很自然反应在诗中。
(2)山水诗兴起的背景①山水诗的产生,与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③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3)山水诗的意义①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山水诗人——谢灵运(1)谢诗的鲜丽清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