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1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文综复习21: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模拟练习题一.默写: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王孙游》,沈约《别范安成》,何逊《与胡兴安夜别》,王籍《入若耶溪》,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夜宿石门诗》,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游东田》,沈约《石塘濑听猿》,吴均《赠王桂阳》、《山中杂诗》,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送》,阴铿《晚出新亭》,江淹《杂体诗三十首·陶征君田园》,萧纲《咏内人昼眠》,徐陵《关山月》,江总《玉树后庭花》。
二.解释:1、陶谢 2、元嘉三大家 3、永明体 4、宫体诗 5、山水诗三.填空1、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等。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文学的传统。
四.简答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4、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五.论述1、试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2、简述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3、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4、试论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5、为什么说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5.1 复习笔记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1.南朝山水诗歌(1)山水诗的发展①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③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④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以山林为乐,自然景物很自然反应在诗中。
(2)山水诗兴起的背景①山水诗的产生,与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③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3)山水诗的意义①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山水诗人——谢灵运(1)谢诗的鲜丽清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3.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