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的相似性
中国清代时期,女装服饰是严格遵循着宫廷礼仪和文化传统的规范化,注重服饰色彩、纹饰和质地的细节。
而洛可可时期的女装服饰,则是追求自由、轻松和优美的艺术风格,
强调服装的精致、浪漫和色彩,且常常受到法国宫廷和社交场所的影响。
尽管两种时期的女装服饰在设计和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相
似性。
首先是服装材料的选择。
在中国清代,贵族女性通常穿着由丝绸、金银线织成的细
腻软滑的衣料,同时还增加了皮毛、犀牛角、象牙、珠子等贵重材料来装饰,其目的在于
展示出家族的财富和地位。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也是使用珠绣、蕾丝、蕾丝及缎带等材质来
装饰,让服装更具艺术感。
其次,两个时期的服装都非常讲究细节和造型的构成。
在中国清代,服饰往往由多件
衣品组成,包括上衣、褶裙、长袍、披帛等,其中每个衣品都有很多细节的设计,如衣袖
的宽窄、衣领的高低等。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则采用马蹄形的裙子、巴洛克风格的袖子和V
形的领子等特点,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最后,两种时期的女装服饰也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
清代服饰重视象征意义和吉祥色彩,如红色代表祥瑞,黄色代表皇家,绿色则代表春天和生命。
而洛可可时期则主张使用
明亮、清新和充满生气的颜色,如粉色、蓝色和浅黄色等。
总的来说,尽管中国清代时期的女装服饰和洛可可时期的女装服饰在风格和文化传统
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服装材料、细节设计和色彩运用等方面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
种相似性也表明,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服装,也存在着很多共性和共同点。
浅析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的相似性洛可可时期是指18世纪末期的法国洛可可时代,而中国清代是指17世纪至19世纪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女装服饰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洛可可时期和清代的女装服饰都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
在洛可可时期,女性服饰通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常常添加花卉和羽毛等装饰品。
同样,在清代,女性服饰也非常注重色彩搭配和装饰,使用各种缎绣、珠片、丝带等来装饰衣服,以突显女性的美丽和高贵。
洛可可时期和清代的女装服饰都强调腰线的塑造。
在洛可可时期,女性服装的腰线通常比较高,以突出女性的纤细腰部。
而在清代,女性服饰也注重腰部的塑造,通过束带、腰带等来突出女性的身材优势。
洛可可时期和清代的女装服饰都注重平衡和对称的设计。
在洛可可时期,女性服装的设计通常采用对称的方式,强调整体的平衡感。
而在清代,女性服饰的设计也注重整体的平衡和对称,追求服饰的和谐美。
洛可可时期和清代的女装服饰都注重质地和面料的选择。
在洛可可时期,女性服装通常选用轻薄、柔软的面料,如丝绸、绢、蕾丝等。
而在清代,女性服饰也注重面料的选择,尤其是宫廷贵族的服饰更是选用了高档的面料,如宝蓝绸、云锦等。
洛可可时期和清代的女装服饰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注重细节和装饰,强调腰线的塑造,注重平衡和对称的设计,并且注重质地和面料的选择。
这些共同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审美趋向。
但由于两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女装服饰的样式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同。
要准确理解和描述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的相似性,还需深入研究两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服饰设计的具体特点。
浅析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的相似性【摘要】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女装服饰在款式设计、面料颜色、配饰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相似性。
两个时期的服饰都注重细节和华丽感,采用丰富的立体剪裁和繁复的装饰。
面料选择上,都偏好丝绸和贵族金银线,颜色也多以浅粉、浅蓝、浅绿等柔和色调为主。
配饰方面,都喜欢使用珠宝、绣花等装饰物,突出华丽感和精致度。
在礼仪与礼服的联系上,两个时期都重视服饰的等级与身份象征,礼服更显尊贵和华美。
宫廷文化的影响也在服饰设计中体现,体现了皇家气派和优雅品味。
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交流充满启示,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洛可可时期、中国清代、女装服饰、相似性、款式、设计、面料、颜色、配饰、礼仪、礼服、宫廷文化、影响、文化交流、现代服饰设计、启示1. 引言1.1 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女装服饰的背景洛可可时期,是欧洲18世纪中期至晚期的时代,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时期为代表,被称为“洛可可时代”。
这个时期的服饰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和优雅的气息,强调女性的柔美和娇媚,热衷于运用华丽的装饰和精致的细节设计,表达出一种奢华和典雅的审美情感。
相比之下,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也是充满着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清代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流畅,讲究简洁大方,以传统的刺绣和花纹为主要装饰,展现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
清代女装更加注重礼仪和等级分明,服饰的款式和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规范。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服饰和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在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两者都追求优美的线条和华丽的细节,注重色彩的搭配和面料的选择,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洛可可时期和中国清代的女装服饰风格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精致和典雅的气质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为当今的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洛可可时期与中国清代女装服饰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两个时期在服饰款式、面料、配饰、礼仪以及宫廷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点和联系。
康乾时期服饰与洛可可服饰的比较
康乾时期服饰与洛可可服饰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它们在设计风格、面料及颜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康乾时期(1661年-1795年)是中国清朝的盛世之一,其服饰设计师借鉴了中国古代
服饰的特点,并注重体现尊贵和庄重的气质。
康乾时期的服饰通常采用丝绸面料,而丝绸
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标志之一。
它们的设计风格注重细节、线条的简洁和对称,整体感
觉较为沉稳。
康乾时期服饰的颜色多以深色为主,如红色和蓝色,以及金色等。
这些颜色
不仅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也代表着吉祥与繁荣。
与之相比,洛可可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属于欧洲巴洛克时期后期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与康乾时期的服饰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设
计轻盈、飘逸,注重表达个人的优雅与精致。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多采用轻柔的面料,如蕾丝、绸缎和丝网等。
这些材料往往带有透明、蓬松和流线形状,能够突显女性的柔美和婀
娜多姿。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设计更加复杂,注重细节和装饰,经常使用绣花、刺绣、蕾丝
和缎带等装饰品,让整体效果更加绚丽多彩。
从面料选择、设计风格到颜色运用,康乾时期的服饰与洛可可时期的服饰之间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
康乾时期的服饰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庄重与典雅,注重对称与细节的处理;而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突出女性的柔美与婀娜,强调装饰的繁复和细致。
而且,康乾时期的
服饰注重深色调的运用,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而洛可可时期的服饰则倾向于粉色、蓝色和
浅黄色,呈现了浪漫与梦幻的感觉。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清代工艺美术与罗可可工艺美术之异同摘要:一个时代的艺术,就是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种折射。
中国清代与西方罗可可风格盛行时代在年代时期上非常接近,在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与风格上也具有许多的相似性。
关键词:风格特征技术宫廷艺术康乾盛世为清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宫廷风格的装饰艺术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
西方的洛可可风格装饰艺术也在18世纪的西方宫廷盛行一时,并表现出与中国清宫美术风格诸多的相似性。
一.整体观之清代的装饰艺术在内容上主要延续了元明以来的吉祥寓意题材。
在形式上,则将马背民族的独特喜好——繁缛精巧的装饰风格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崇。
为使装饰效果更加完善,在工艺技巧方面竭尽所能。
中国清代工艺美术风格多有矫饰之气。
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
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这与当时法国宫廷的审美趣味颇为一致,并立即被融汇于法国的艺术中.清代设计艺术作品中的精描细绘、镶金嵌银、喜用嫩绿粉红及用尽曲线之美的装饰,也就融入到法国罗可可装饰艺术之中.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华贵妩媚,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以艳丽的色彩、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和不均衡、不对称,甚至带有反秩序、反常规倾向的装饰构成,给人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
二.工艺技术可以说,清代装饰技艺之精湛是前无古人的,凭着精熟的技艺将繁琐的内容堆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将装饰艺术推到了一种极端化的边缘。
从整体看,清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虽然做到了技艺精绝,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
在科学上,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使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同样的,罗可可时期在工艺技巧上的突破和制作技艺上的精湛,也将工艺美术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三.宫廷艺术清代的宫廷艺术是京城绘画、工艺的主要成就。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 doc在清代和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有许多显著的差异,下面是对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服饰款式和设计在清代,女性的服饰基本上可以分为汉服、满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三类。
其中,汉服的特点是色彩单一,款式较为朴素,以“襟、领、袖”为主要设计要素;而满族女子的服装则以颜色鲜艳、华丽装饰和多层次设计著称,它们穿着的是较为宽松的长袍,并且腰部会缠绕一条鎏金的腰带。
而少数民族服饰则是多种多样,以花色装饰和特殊材质为主要特点。
而在西方的洛可可时期,服饰的款式和设计则以突出身体曲线和流畅的线条为主要特征。
女性服装常常是宽裙和鼓小腰,上面配有低襟和褶皱饰边。
衣服总体上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面料和装饰,同时也经常出现裙撑和胀裙等辅助性饰品来营造出更加饱满的感觉。
二、颜色的差异清代服饰的颜色主要以红、绿、黑、蓝、黄等为主。
其中,红色是最高级的颜色,一般只有皇室家族和高级官员可以穿着红色的衣服。
而在满族服饰中,更加鲜艳、豪华的颜色被广泛使用。
而西方的洛可可时期则以粉色、咖啡色和海洋蓝等浅而柔和的色调为主,这种颜色组合旨在营造出一种柔美、温柔的感觉。
三、面料的差异清代服饰的主要面料是丝绸,它有凉爽的感觉,适合夏季穿着;同时也有布质的服饰,比较适合冬季穿着。
满族服饰则以金色镶边和贵族专用的绣花面料为主要特点。
而在西方的洛可可时期,服装的面料有丝绸、棉绸、麻绸和绢缎等多种材质,这些材料既能满足身体的需求,还能使穿着者显得更加华丽。
总而言之,在清代和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两种文化的服饰款式、设计、颜色和面料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所决定的。
这些差异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中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
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清朝服饰文化背景: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
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洛可可服饰文化背景: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
二、中国清代的服饰特点1)、官服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2)、帝后的宫廷服皇室帝后的宫廷服制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3)、黄袍皇帝的袍服以龙为章,皇帝吉服袍用明黄色,织绣五爪金龙。
满族钦定清朝冠服冠帽,与中国前朝历代也有所不同。
4)、男子服饰男子服装,有袍、褂、袄、衫、裤等。
清官员主要的礼服是袍褂;满清长袍多开衩,官吏市庶开二衩,皇族宗室开四衩。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
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男子四种制服之一。
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
5)女子服饰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三、西方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点1、女子服装洛可可风格的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这个时代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挖空心思装扮自己,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用紧胸衣勒细腰部以及用裙撑增大下半身体积,以及众多的装饰和淡雅的着色。
这个时期的服饰美的本质,就是用这种夸张的外形强调女性肉体的吸引力和美感。
洛可可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洛可可初期从1715-1730年的15年间属于洛可可初期,也成为奥尔良公爵摄政时期。
这个时期是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过度期,出现了穿着方便的“华托服”,它一种宽松长袍,很少用琐碎装饰,面料选用图案华美的织锦或素色绸缎。
2)、洛可可鼎盛期在路易十五时期洛可可风达到鼎盛,女装的最大特征是裙撑越来越大。
出现了“双巴尼尔”裙撑,下摆更为夸张。
在一时期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制作技术更加进步。
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女性更有吸引力和美感。
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洛可可女服日益华丽,注重额外的装饰,以无数花边、蕾丝。
缎带花结、花状饰物和繁复的褶皱缀满全身,整件衣服如花似锦,充分体现了洛可可的艺术特色。
3)、洛可可末期这时期的裙子的体积逐渐变小,出现了“阿拉波罗内”罗布,它是下垂式的,并可露衬裙的长袍或晚礼服,裙子后侧分两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这种垂到脚踝的布裙,相对来说较实用,通常配有带跟的鞋子。
这种样式的裙子逐渐取代了“巴尼尔”。
洛可可艺术用精致的蔓藤花纹、贝壳等来装饰建筑、生活物品以及艺术作品,使其体现出轻快柔美、漂亮精致的特色,多带有一种迷幻、罗曼蒂克的色彩。
2、男性服装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
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
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
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
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
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
1715年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
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
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
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
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
3、装饰与饰物女子服饰的形象也是极尽奢华夸张。
人们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美,引导出极为夸张的风气。
在18世纪60年代后半期,女子发型出现了高发髻,最高可达到三英尺左右,但仅仅把头发做高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装饰欲,在这高高的发髻上又做出了许多特制的装饰物,如小鸟,帆船,山水盆景等。
洛可可时期的女子帽子样式也是非常多,包括头巾帽、带檐帽和三角帽。
女子在出门骑马或运动时可带三角帽,帽上经常装饰羽毛、绸带及其他饰物,显得十分时髦。
在洛可可时期,女式高跟鞋变得更为多样。
比起巴洛克时期,鞋跟变得更高更细,鞋头变成尖形,鞋舌上方往往有搭扣,几乎都是用丝绸、织锦、缎子或亚麻布做鞋面,也有少量使用柔软的小羊皮。
四、总结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
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和厚重风格,摒弃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而追求纤细与精巧,从繁缛的纹样中表现出流动和活力。
虽然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但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却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