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习题 (219)
- 格式:pdf
- 大小:157.25 KB
- 文档页数:3
有机化学各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 在下列化合物中,偶极矩最大的是 ( )A.CH3CH2ClB. H2C=CHClC. HC≡CCl2. 根据当代的观点,有机物应该是 ( )A.来自动植物的化合物B. 来自于自然界的化合物C. 人工合成的化合物D. 含碳的化合物3. 1828年维勒(F. Wohler)合成尿素时,他用的是 ( )A.碳酸铵B. 醋酸铵C. 氰酸铵D. 草酸铵4. 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之一就是多数有机物都以 ( )A.配价键结合B. 共价键结合C. 离子键结合D. 氢键结合5. 根椐元素化合价,下列分子式正确的是 ( )A.C6H13B. C5H9Cl2C. C8H16OD. C7H15O6. 下列共价键中极性最强的是 ( )A.H-CB. C-OC. H-OD. C-N7. 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 )A.C2H5OC2H5B. CCl4C. C6H6D. CH3CH2OH8. 下列溶剂中最难溶解离子型化合物的是 ( )A. H2OB. CH3OHC. CHCl3D. C8H189. 下列溶剂中最易溶解离子型化合物的是 ( )A.庚烷 B. 石油醚 C. 水 D. 苯10. 通常有机物分子中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结构部位是 ( )A.键B. 氢键C. 所有碳原子D. 官能团(功能基)第二章烷烃1. 在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中,不同类型的氢被取代活性最大的是 ( )A.一级B. 二级C. 三级D. 那个都不是2.氟、氯、溴三种不同的卤素在同种条件下,与某种烷烃发生自由基取代时,对不同氢选择性最高的是( )A.氟B. 氯C. 溴D.3. 在自由基反应中化学键发生 ( )A. 异裂B. 均裂C. 不断裂D. 既不是异裂也不是均裂4. 下列烷烃沸点最低的是 ( )A. 正己烷B. 2,3-二甲基戊烷C. 3-甲基戊烷D. 2,3-二甲基丁烷5. 在具有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构造异构体中,最稳定的是 ( )的异构体 ( )A. 支链较多B. 支链较少C. 无支链6. 引起烷烃构象异构的原因是 ( )A. 分子中的双键旋转受阻B. 分子中的单双键共轭C. 分子中有双键D. 分子中的两个碳原子围绕C-C单键作相对旋转7. 将下列化合物绕C-C键旋转时哪一个化合物需要克服的能垒最大 ( )A. CH2ClCH2BrB. CH2ClCH2IC. CH2ClCH2ClD. CH2ICH2I8. ClCH2CH2Br中最稳定的构象是 ( )A. 顺交叉式B. 部分重叠式C. 全重叠式D. 反交叉式9. 假定甲基自由基为平面构型时,其未成对电子处在什么轨道 ( )A. 1sB. 2sC. sp2D. 2p10. 下列游离基中相对最不稳定的是 ( )A. (CH3)3C.B. CH2=CHCH2.C. CH3.D. CH3CH2.11. 构象异构是属于 ( )A. 结构异构B. 碳链异构C. 互变异构D. 立体异构12. 下列烃的命名哪个是正确的? ( )A、乙基丙烷 B. 2-甲基-3-乙基丁烷C. 2,2-二甲基-4-异丙基庚烷D. 3-甲基-2-丁烯13. 下列烃的命名哪个不符合系统命名法? ( )A.2-甲基-3-乙基辛烷 B. 2,4-二甲基-3-乙基己烷C. 2,3-二甲基-5-异丙基庚烷D. 2, 3, 5-三甲基-4-丙基庚烷14. 按沸点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以下四种烷烃①庚烷②2,2-二甲基丁烷③己烷④戊烷 ( )A. ③>②>①>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④15. 异己烷进行氯化,其一氯代物有几种? ( )A. 2种B. 3种C. 4种D. 5种16. 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2一元氯代产物只有一种,结构式是 ( )A.C(CH3)4 B. CH3CH2CH2CH2CH3C. (CH3)2CHCH2CH317. 下列分子中,表示烷烃的是 ( )A. C2H2B. C2H4C. C2H6D. C6H618.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属同系物的是 ( )A. C2H6和C4H8B. C3H8和C6H14C. C8H18和C4H10D. C5H12和C7H1419.甲烷分子不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平面结构,而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其原因之一是甲烷的平面结构式解释不了下列事实 ( )A. CH3Cl不存在同分异构体B. CH2Cl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C.CHCl3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D. CH4是非极性分子20. 甲基丁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能生成一氯化物异构体的数目是 ( )A. 1种B. 2种C. 3种D. 4种21. 实验室制取甲烷的正确方法是 ( )A. 醇与浓硫酸在170℃条件下反应B. 电石直接与水反应C. 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和物加热至高温D. 醋酸钠与氢氧化钠混和物加热至高温第三章烯烃1. 在烯烃与HX的亲电加成反应中,主要生成卤素连在含氢较( )的碳上 ( )A. 好B. 差C. 不能确定2. 烯烃双键碳上的烃基越多,其稳定性越 ( )A. 好B. 差C. 不能确定3. 反应过程中出现碳正离子活性中间体,而且相互竟争的反应是 ( )A. SN2与E2B. SN1与SN2C. SN1与E14. 碳正离子a.R2C=CH-C+R2、 b. R3C+、 c. RCH=CHC+HR 、 d.RC+=CH2稳定性次序为 ( )A. a>b>c>dB. b>a>c>dC. a>b≈c>dD. c>b>a>d5. 下列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最活泼的是 ( )A. (CH3)2C=CHCH3B. CH3CH=CHCH3C. CH2=CHCF3D. CH2=CHCl36. 下列反应中间体的相对稳定性顺序由大到小为( )CH 2CH 3CH 3CHCH 3CH 3C CH 3CH 3+++A. B. C.A. A >B >CB. A >C >BC. C >B >AD. B >C >A7. 1-己烯、顺-3-己烯和反-3-己烯三者相对稳定性的次序是 ( )A. 反-3-己烯>顺-3-己烯>1-己烯B. 1-己烯>顺-3-己烯>反-3-己烯C. 顺-3-己烯>1-己烯>反-3-己烯8. 在烯烃与HX 的加成反应中,反应经两步而完成,生成( )的一步是速度较慢的步骤( )A. 碳正离子B. 碳负离子C. 自由基 9. 分子式为C 5H 10的烯烃化合物,其异构体数为 (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10. 在下列化合物中,最容易进行亲电加成反应的是 ( )A.CH 2=CHCH=CH 2B.CH 3CH=CHCH 3C.CH 3CH=CHCHOD.CH 2=CHCl11. 马尔科夫经验规律应用于 ( )A. 游离基的稳定性B. 离子型反应C. 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D. 游离基的取代反应12. 下列加成反应不遵循马尔科夫经验规律的是 ( )A. 丙烯与溴化氢反应B. 2-甲基丙烯与浓硫酸反应C. 2-甲基丙烯与次氯酸反应D. 2-甲基丙烯在有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反应13. 若正己烷中有杂质1-己烯,用洗涤方法能除去该杂质的试剂是 ( )A. 水B. 汽油C. 溴水D. 浓硫酸14. 有一碳氢化合物I ,其分子式为C 6H 12,能使溴水褪色,并溶于浓硫酸,I 加氢生成正己烷,I 用过量KMnO 4氧化生成两种不同的羧酸,试推测I 的结构 ( )A. CH 2=CHCH 2CH 2CH 2CH 2B. CH 3CH=CHCH 2CH 2CH 3bC. CH 3CH 2CH=CHCH 2CH 3D. CH 3CH 2CH=CHCH=CH 215. 下列正碳离子中,最稳定的是 ( )CH 3CH 3CH 3CH 3CH 2CH 3++A. B.C.D.CH 3CH 3++16. 具有顺反异构体的物质是 ( )CH 3CH C CO 2HCH 3CH 3CH C CH 3CH 3CH 3C CH 3CHCH 2CH 3H 2C CH 2A. B.C. D.17. 分子式为C 4H 8的烯烃与稀、冷KMnO 4溶液反应得到内消旋体的是 ( )CH 2CHCH 2CH 3CH 2C(CH 3)2C CHHCH 3CH 3C CH CH 3H CH 3A. B.C. D.18. 下列反应进行较快的是( )A.B.CH 3CH 3Cl CH 3CH 3CH 3CH 3Cl CH 3CH 319. 下列化合物稳定性最大的是 ( )A. B.C. D.H 3C CH 2H 3CCH 3H 3CCH 3H 3CCH 3CH 3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1. 在含水丙酮中,p-CH 3OC 6H 4CH 2Cl 的水解速度是C 6H 5CH 2Cl 的一万倍,原因是 ( )A.甲氧基的-I 效应B. 甲氧基的+E 效应C. 甲氧基的+E 效应大于-I 效应D. 甲氧基的空间效应2. 下列化合物中氢原子最易离解的为 ( )A. 乙烯B. 乙烷C. 乙炔D. 都不是3. 二烯体1,3-丁二烯与下列亲二烯体化合物发生Diels-Alder反应时活性较大的是 ( )A. 乙烯B. 丙烯醛C. 丁烯醛D. 丙烯4. 下列化合物中酸性较强的为 ( )A. 乙烯B. 乙醇C. 乙炔D. H25. 在CH3CH=CHCH2CH3化合物的自由基取代反应中, ( )氢被溴取代的活性最大A. 1-位B. 2-位及3-位C. 4-位D. 5-位6. 下列物质能与Ag(NH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 )A. 乙醇B. 乙烯C. 2-丁炔D. 1-丁炔7. 下列物质能与Cu2Cl2的氨水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的是 ( )A. 乙醇B. 乙烯C. 2-丁炔D. 1-丁炔8. 以下反应过程中,不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的反应是 ( )A. SN1B. E1C. 烯烃的亲电加成D. Diels-Alder反应9. 在sp3, sp2, sp杂化轨道中p轨道成分最多的是()杂化轨道( )A. sp3B. sp2C. sp10. 鉴别环丙烷,丙烯与丙块需要的试剂是 ( )A. AgNO3的氨溶液;KMnO4溶液B. HgSO4/H2SO4; KMnO4溶液C. Br2的CCl4溶液;KMnO4溶液D. AgNO3的氨溶液11. 结构式为CH3CHCICH=CHCH3的化合物其立体异构体数目是 ( )A. 1B. 2C. 3D. 412. 1-戊烯-4-炔与1摩尔Br2反应时,预期的主要产物是 ( )A. 3,3-二溴-1-戊-4-炔B. 1,2-二溴-1,4-戊二烯C. 4,5-二溴-2-戊炔D. 1,5-二溴-1,3-戊二烯13. 某二烯烃和一分子溴加成结果生成2,5-二溴-3-己烯,该二烯烃经高锰酸钾氧化得到两分子乙酸和一分子草酸,该二烯烃的结构式是 ( )A. CH 2=CHCH=CHCH 2CH 3B. CH 3CH=CHCH=CHCH 3C. CH 3CH=CHCH 2CH=CH 2D. CH 2 =CHCH 2CH 2CH=CH 214. 下列化合物无对映体的是 ( )HCH 3H 3C H 3CH 3C CH C CH CH 3H 5C 6CH C CHC 6H 5H 5C 6N CH 3C 2H 5C 3H 7I -+A.B.C. D.15. 下列炔烃中,在HgSO 4-H 2SO 4的存在下发生水合反应,能得到醛的是( )A. B.C. D.CH 3C C CH3CH 3C CHHC CHCH 3CH 2CH 2C CH16.一化合物分子式为C 5H 8,该化合物可吸收两分子溴,不能与硝酸银的氨溶液作用,用过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用,生成两分子二氧化碳和一分子丙酮酸推测该化合物的结构式( )A. B.C. D.CH 3C CCH 2CH 3HC C CHCH 3CH 3CH 2CHCH CHCH 3H 2C C CH CH 2CH 317. 下面三种化合物与一分子HBr 加成反应活性最大的是( )A. B. C.PhCH CH 2p O 2NC 6H 4CH CH 2p CH 3C 6H 4CH CH 2第五章 环烷烃1. 环已烷的所有构象中最稳定的构象是 ( )A. 船式B. 扭船式C. 椅式2. A. 环丙烷、B. 环丁烷、C. 环己烷、D. 环戊烷的稳定性顺序 ( )A. C>D>B>AB. A>B>C>DC. D>C>B>AD. D>A>B>C3. 下列四种环己烷衍生物其分子内非键张力(Enb )从大到小顺序应该( )A. B.C.D.(CH 3)3CCH 3(CH 3)3CCH 3C(CH 3)3CH 3C(CH 3)3CH 3A. A >B >C >DB. A >C >D >BC. D >C >B >AD. D >A >B >C4. 1,3-二甲基环己烷不可能具有 ( )A. 构象异构B. 构型异构C. 几何异构D. 旋光异构5. 环烷烃的环上碳原子是以哪种轨道成键的?( )A. sp 2杂化轨道B. s 轨道C. p 轨道D. sp 3杂化轨道6.碳原子以sp 2杂化轨道相连成环状,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与溴加成的一类化合物是( )A. 环烯烃B. 环炔烃C. 芳香烃D. 脂环烃7. 环烷烃的稳定性可以从它们的角张力来推断,下列环烷烃哪个稳定性最差? ( )A. 环丙烷B. 环丁烷C. 环己烷D. 环庚烷8. 单环烷烃的通式是下列哪一个? ( )A. C n H 2nB. C n H 2n+2C. C n H 2n-2D. C n H 2n-69. 下列物质的化学活泼性顺序是①丙烯 ②环丙烷 ③环丁烷 ④丁烷 ( )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①>②>④>③D. ①>②>③=④10. 下列物质中,与异丁烯不属同分异构体的是 ( )g oA. 2-丁烯B. 甲基环丙烷C. 2-甲基-1-丁烯D. 环丁烷11.CH 2CH 3CH 3HH的正确名称是 ( )A. 1-甲基-3-乙基环戊烷B. 顺-1-甲基-4-乙基环戊烷C. 反-1-甲基-3-乙基戊烷D. 顺-1-甲基-3-乙基环戊烷12.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中,12个C-H 键可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用符号( )表示 ( )A. α与βB. σ与πC. a 与eD. R 与S 13. 下列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A.B.C.D.CH 3+KMnO 4/H ++H 2¸ßÎÂ+Br 2hv+KMnO 4/H 3O +14. 下列化合物燃烧热最大的是 ( )A.B.C.D.15. 下列物质与环丙烷为同系物的是 ( )A. B.C.D.CH 3CHCH 316. 1,2-二甲基环己烷最稳定的构象是 ( )A.B.C.D.H CH 3CH 3HCH 3CH 3CH 3CH 3317. 下列1,2,3-三氯环己烷的三个异构体中,最稳定的异构体是 ( )A. B.C.ClClCl ClClClCl ClClth第六章 对映异构1. 下列物质中具有手性的为( )。
有机合成一、选择题(共14题)1.下列反应可以在烃分子中引入卤原子的是( )A .苯和溴水共热B .甲苯蒸气与溴蒸气在光照条件下混合C .溴乙烷与NaOH 水溶液共热D .溴乙烷与NaOH 的醇溶液共热2.可在有机物中引入羟基的反应类型是( )①取代 ②加成 ③消去 ④酯化 ⑤还原A .①②B .①②⑤C .①④⑤D .①②③ 3.1,4二氧六环可通过下列方法制取:烃A ―→B ――――――→NaOH 水溶液△C ――――――→浓硫酸,△-2H 2O1,4二氧六环,则该烃A 为( ) A .乙炔B .1丁烯C .1,3丁二烯D .乙烯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有机合成的思路就是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化合物的分子构架,并引入或转化成所需的官能团B .有机合成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基础原料→中间体→目标化合物C .逆合成分析法可以简单表示为目标化合物→中间体→基础原料D .为减少污染,有机合成不能使用辅助原料,不能有副产物5.卤代烃能发生下列反应:2CH 3CH 2Br +2Na ―→CH 3CH 2CH 2CH 3+2NaBr ,下列有机物可以合成环丙烷的是( )A .CH 3CH 2CH 2BrB .CH 3CHBrCH 2BrC .CH 2BrCH 2CH 2BrD .CH 3CHBrCH 2CH 2Br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发生消去反应引入碳碳双键B.可发生催化氧化引入羧基C.CH3CH2Br可发生取代反应引入羟基D.与CH2===CH2可发生加成反应引入环7.用丙醛(CH3CH2CHO)制取聚丙烯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类型依次为()①取代②消去③加聚④水解⑤氧化⑥还原A.①④⑥B.⑤②③C.⑥②③D.②④⑤8.某有机物甲经氧化后得乙(分子式为C2H3O2Cl);而甲经水解可得丙,1 mol 丙和2 mol乙反应得一种含氯的酯(C6H8O4Cl2),由此推断甲的结构简式为()A.B.C.D.HOCH2CH2OH9.某石油化工产品X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X→Y是加成反应B.乙酸→W是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C.Y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D.W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不能与稀硫酸反应10.结构为的有机物可以通过不同的反应得到下列四种物质: ② ③ ④,生成这四种有机物的反应类型依次为( )A .取代、消去、酯化、加成B .酯化、消去、缩聚、取代C .酯化、取代、缩聚、取代D .取代、消去、加聚、取代11.A 、B 、C 都是有机化合物,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A 去氢加氢B ――――→催化氧化C ,A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 大2,C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 大16,C 能与A 反应生成酯(C 4H 8O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是乙炔,B 是乙醇B .A 是乙烯,B 是乙炔C .A 是乙醇,B 是乙醛D .A 是环己烷,B 是苯12.以乙醇为原料,用下列6种类型的反应:①氧化;②消去;③加成;④酯化;⑤水解;⑥加聚,来合成乙二酸乙二酯()的正确顺序是( )A .①⑤②③④B .①②③④⑤C .②③⑤①④D .②③⑤①⑥13.对氨基苯甲酸可用甲苯为原料合成,已知苯环上的硝基可被还原为氨基:――――――→Fe ,HCl ,H 2,产物苯胺还原性强,易被氧化,则由甲苯合成对氨基苯甲酸的步骤合理的是( )A .甲苯――→硝化X ――→氧化甲基Y ――→还原硝基对氨基苯甲酸B .甲苯――→氧化甲基X ――→硝化Y ――→还原硝基对氨基苯甲酸C .甲苯――→还原X ――→氧化甲基Y ――→硝化对氨基苯甲酸D .甲苯――→硝化X ――→还原硝基Y ――→氧化甲基对氨基苯甲酸14.某优质甜樱桃中含有一种羟基酸(用M 表示),M 的碳链结构无支链,分子式为C 4H 6O 5;1.34 g M 与足量NaHCO 3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0.448 L 。
⾼⼆下学期有机化学综合练习题(附答案)⾼⼆下学期有机化学综合练习题⼀、单选题1.⽣产⽣活中的⼀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棉花、⽺⽑、蚕丝、油脂均为天然⾼分⼦化合物B.蛋⽩质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可降解的⾼分⼦化合物,其⽔溶液有丁达尔现象C.硝化⽢油、TNT、酱油和⽜油都诚于酯类D.⽯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组成的混合物2.下列实验操作(括号内)不正确的是( )A.鉴别环⼰烯和苯(加⼊溴⽔,振荡、静置)B.证明CH2=CH-CHO分⼦中含有碳碳双键(先加⼊⾜量银氨溶液并加热,冷却后加稀盐酸酸化,然后再向其中滴加溴⽔)C.检验氯⼄烷中的氯元素(先加⼊⾜量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滴加AgNO3溶液)D.确定苯中有⽆甲苯(加⼊酸性⾼锰酸钾溶液,⽤⼒振荡)3.对羟基⾁桂酸的结构简式如图所⽰,下列有关对羟基⾁桂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式为C9H6O3B.苯环上的⼀氯代物有2种C.能发⽣加成反应,但不能发⽣取代反应D.能使酸性⾼锰酸钾溶液褪⾊,但不能使溴⽔褪⾊4.以⼄醇为原料,合成⼄⼆酸⼄⼆酯()所经历的反应的正确顺序是( )①氧化;②消去;③加成;④酯化;⑤⽔解;⑥加聚A.②③⑤①④B.①②③⑤④C.①⑤②③④D.②③⑤①⑥5.某化⼯⼚因附近采⽯场放炮,致使该⼚异丁烯成品储罐被砸坏,造成异丁烯CH2=C(CH3)2外泄事故。
有关异丁烯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异丁烯与环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B.异丁烯的沸点⽐1-丁烯的沸点要低C.异丁烯分⼦⾥的四个碳原⼦位于同⼀平⾯D.聚异丁烯的结构简式可表⽰为6.被誉为"紫⾊黄⾦"的蜂胶中含有的丰富⽽独特的⽣物活性物质—咖啡酸苯⼄酯(CAPE)已经被鉴定为蜂胶中的主要组分之⼀,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所以CAPE在医学上具有⼴阔的应⽤前景。
CAPE可由咖啡酸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APE的分⼦式是C17H18O4B.可⽤⾦属Na检测上述反应是否残留苯⼄醇C.咖啡酸分⼦中所有原⼦可能处在同⼀个平⾯上D.1mol CAPE与⾜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4mol NaOH7. 核黄素⼜称维⽣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有利于增进视⼒,减轻眼睛疲劳,核黄素分⼦的结构为:已知: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分⼦式为C17H22N4O6B.酸性条件下加热⽔解,有CO2⽣成C.该分⼦中有3个⼿性碳原⼦D.能发⽣酯化反应8.稻瘟灵是⼀种⾼效内吸杀菌剂,是防治⽔稻稻瘟病的特效药剂。
有机化学练习题库+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石油属于( )。
A、化合物B、单质C、混合物D、纯净物正确答案:C2.丙烯和溴化氢反应的类型是 ( )。
A、取代反应B、氧化反应C、聚合反应D、加成反应正确答案:D3.化合物 CH3CH2-O-CH3 属于( )A、醚类B、酚类C、醇类D、烃类正确答案:A4.乙烯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水反应属于( )A、聚合反应B、加成反应C、取代反应D、氧化反应正确答案:B5.下列物质是叔胺的是( )A、苯胺B、二甲胺C、三甲胺D、甲胺正确答案:C6.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油脂B、苯酚钠C、麦芽糖D、葡萄糖正确答案:D7.下列物质中, 属于多糖类天然药用高分子衍生物的是( )A、聚氯乙烯B、羟丙基纤维素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D、明胶正确答案:B8.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
A、苯B、甲烷C、甲苯D、乙烯正确答案:D9.下列糖中存在苷羟基的是:( )A、β-D-吡喃葡萄糖B、α-D-吡喃葡萄糖- 1-磷酸酯C、β-D-吡喃葡萄糖甲苷D、蔗糖正确答案:A10.临床上作外用消毒剂的酒精浓度为( )A、50%B、25%C、75%D、95%正确答案:C11.下述有关单糖和多糖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单糖较多糖甜B、单糖可溶于水,多糖不易溶C、多糖与单糖的实验式相同D、多糖可水解,单糖则不能正确答案:C12.下列哪种烃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最高, 常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
A、丁烷B、甲烷C、乙烯D、乙炔正确答案:D13.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水解的是( )A、尿素B、乙酰苯胺C、乙酸乙酯D、苯胺正确答案:D14.某炔烃加氢后得 (CH3)2CHCH2CH3 ,该炔烃可能是 ( )A、2- 甲基- 1-丁炔B、3- 甲基- 1-丁炔C、3- 甲基-2-丁炔D、2- 甲基-2-丁炔正确答案:A15.苯和酚都属于( )A、饱和烃B、芳香族化合物C、脂肪族化合物D、芳香烃正确答案:B16.鉴别脂肪醛和芳香醛可用( )A、托伦试剂B、斐林试剂C、希夫试剂D、FeCl3 溶液正确答案:B17.下列基团属于吸电子基的是( )A、-CH3B、-CH2CH3C、-OHD、-CH(CH3)2正确答案:C18.生物碱不具有的特点是( )A、氮原子多在环内B、具有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C、具有碱性D、分子中多有苯正确答案:D19.下列化合物中具有对映异构体的是( )A、CH3CH(OH)CH2CH3B、HOCH2CH2CH2CH2OHC、CH3CH2CH2CH2OHD、CH3CH2CH2CH3正确答案:A20.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下列化合物,能生成酮的是( )A、3- 甲基-2-戊烯B、3- 甲基环己烯C、1-丁烯D、2-戊炔正确答案:B21.下列属于多元醇的是( )A、乙醇B、丙醇C、苯甲醇D、丙三醇正确答案:D22.下列化合物结构中,属于隔离二烯烃的是( )A、丙二烯B、1,3-戊二烯C、1,3-丁二烯D、2,5-庚二烯正确答案:D23.下列何种试剂可用于区分正丁醇和叔丁醇( )A、重铬酸钾(酸性溶液)B、氢氧化钠C、溴水D、硝酸银溶液正确答案:A24.下列有机物属于取代羧酸的是( )A、乙酸B、甲酸C、水杨酸D、草酸正确答案:C25.卤代烃与氨反应的产物是( )A、腈B、醚C、醇D、胺正确答案:D26.缩二脲反应在下列哪种条件下进行( )A、中性B、酸性C、任何条件D、碱性正确答案:D27.乙酸与乙醇的化学性质相同的是( )A、能与金属钠反应B、能与 Na2CO3 反应C、能与 NaOH 溶液反应D、能与 KMnO4 溶液反应正确答案:A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无水酸催化下,醛与醇发生缩醛反应B、醛都可以发生碘仿反应C、醛和脂肪族甲基酮都能与氢氰酸发生加成反应D、醛和酮都可以发生催化加氢的反应正确答案:B29.下列化合物水溶性最弱的是( )A、呋喃B、吡咯C、噻吩D、吡啶正确答案:C30.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甲醚和乙醇B、苯酚和苯甲醇C、乙醇和乙醚D、甲醇和甲醚正确答案:A31.正常人血糖浓度为(mmol/L) ( )A、6.2~7.5B、7.6~8. 1C、2.9~3.8D、3.9~6. 1正确答案:D32.2010 年版《中国药典》鉴别阿斯匹林的方法之一:“取本品适量加水煮沸,放冷后加入 FeCl3 试液 1 滴,即显紫色”。
《有机化学》习题第一章 烷烃1.下列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季碳原子的是( )。
A .戊烷B .2-甲基丁烷C .2,2-二甲基丙烷D .丙烷答案:C2.下列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叔碳原子的是( )。
A .3,3-二甲基戊烷B .异戊烷C .戊烷D .癸烷答案:B3.化合物2,2-二甲基-4-乙基己烷分子中( )。
A .只含伯和仲碳原子B .只含伯、仲和叔碳原子C .含有2个季碳原子D .含有3个仲碳原子答案:D4.在化合物2,2,3-三甲基戊烷分子中,含有( )仲氢原子。
A .15个B .1个C .2个D .12个答案:C5.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相同的化合物的是( )。
A . 和B . 和C . 和D . 和CH 3CH 2CH 3CH 2CH2CH 3CH 3CH 3CH CH 2CH 3(CH 3)2CH CH 2CH 3CH (CH 3)(CH 3)2CH CH 3CH CH 3CH 3CH 3CH CH 3CH 3CH C 2H 5CH 2CHCH (CH 3)2(CH 3)2(CH 2)2CH 3CH (CH 3)2答案:C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 和B . 和C . 和D . 和 答案:B7.下列化合物按沸点降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2,3-二甲基丁烷>2-甲基丁烷>己烷>丁烷B .2-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丁烷>己烷C .丁烷>己烷>2,3-二甲基丁烷2-甲基丁烷D .己烷>丁烷>2-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答案:D8.卤素与烷烃反应的相对活性顺序是( )。
A .F 2>Cl 2>Br 2>I 2B .Br 2>I 2> F 2>Cl 2C .Cl 2>F 2>I 2>Br 2D .I 2>Br 2>Cl 2>F 2答案:A9.分子式为C 6H 14的烷烃的异构体数目是( )。
A .2 个B .3 个C .4 个D .5个答案:D10.不同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时,由易到难的次序是( )。
有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醇的是:A. 甲烷B. 甲醇C. 甲酸D. 甲胺答案:B2.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醚的是:A. 甲烷B. 甲醇C. 乙醛D. 乙醚答案:D3.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酮的是:A. 丙酸B. 丙醇C. 乙酮D. 乙醛答案:C4.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醛的是:A. 乙醇B. 丙酸C. 丁醛D. 丁酸答案:C5.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羧酸的是:A. 甲醛B. 甲酸C. 甲胺D. 甲烷答案:B二、填空题1. 甲醇的结构式为______。
答案:CH3OH2. 乙醚的结构式为______。
答案:CH3-O-CH2CH33. 乙酮的结构式为______。
答案:CH3COCH34. 乙烷的结构式为______。
答案:CH3CH35. 丙酸的结构式为______。
答案:CH3CH2COOH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同分异构体?答: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构型和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在同一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组合形式,从而导致分子结构的变化。
2. 请简述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答: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标识主链:找到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用根号表示。
- 根据主链上的取代基进行命名:在主链上找到取代基,按照一定的顺序命名,例如用号码或字母来表示。
- 确定取代基的位置:通过给主链中的碳原子编号,确定取代基的位置。
- 考虑立体异构:对于存在立体异构的有机化合物,需要通过E-Z 命名法或R/S命名法来表示立体化学特性。
四、综合题1. 请写出以下化合物的结构式并进行命名:A. 2-溴-2-甲基丙酸B. 苯甲醛C. 1,2-二氯-2-甲基甲烷D. 2,3-二溴丁烷答:A. CH3CBr(CH3)COOH2-Bromo-2-methylpropanoic acidB. C6H5CHOBenzaldehydeC. CHCl2CH2Cl1,2-Dichloro-2-methylmethaneD. CH3CH(Br)CH2CH2Br2,3-Dibromobutane以上为有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实验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1.在干燥下列物质时,不能用无水氯化钙作干燥剂的是()A.环己烯B.1-溴丁烷C.乙醚D.乙酸乙酯2.下列哪一项不能完全利用蒸馏操作实现的是()A.测定化合物的沸点B.分离液体混合物C.提纯,除去不挥发的杂质D.回收溶剂3.下列物质不能与Benedic试剂反应的是()A.苯甲醛B.甲醛C.麦芽糖D.果糖4.可以用来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试剂是()A.Molish试剂B.Benedict试剂C.Seliwanoff 试剂D.Fehling试剂5.环己醇的制备实验中,环己醇和水的分离应采取()方法。
A.常压蒸馏B.减压蒸馏C.水蒸气蒸馏D.分馏6.鉴别苯酚和环己醇可用下列哪个试剂()A.斐林试剂B.土伦试剂C.羰基试剂D.FeCl3溶液7.甘氨酸与茚三酮试剂有显色反应,说明甘氨酸结构中有()A.游离氨基B.芳环C.肽键D.酚羟基8.重结晶是为了()。
A.提纯液体B.提纯固体C.固液分离D.三者都可以二、填空题1.当重结晶的产品带有颜色时,可加入适量的脱色。
2.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干燥应在中进行。
3.某些沸点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在加热未达到沸点时往往发生或现象,所以不能使用蒸馏进行分离,而需改用蒸馏进行分离或提纯。
4.甲基橙的制备中,重氮盐的生成需控制温度在,否则,生成的重氮盐易发生。
5.在加热蒸馏前,加入止暴剂的目的是,通常或可作止暴剂。
6.乙酸乙酯(粗品)用碳酸钠洗过后,若紧接着用氯化钙溶液洗涤,有可能产生现象。
7.碘仿试验可用来检验或两种结构的存在。
三、是非题(对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1.毛细管法测熔点时,一根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可连续使用,测定值为多次测定的平均值。
2.乙醚制备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液面以下。
3.在薄层吸附色谱中,当展开剂沿薄板上升,被固定相吸附能力强的组分移动快。
4.Abbe折光仪在使用前后应用蒸馏水洗净。
5.在肉桂酸的制备中,水蒸气蒸馏的目的是为了蒸出肉桂酸。
有机化学练习题有机化学题练习题⼀、命名或写结构式(有⽴体异构的要写出)1. (S)—3—甲基—2—庚酮肟2. 马来酸酐3. DMF (N,N —⼆甲基甲酰胺) CHN(CH 3)2 O4. ⼆⼄烯基铜锂5. N,N ’—⼆环⼰基碳⼆亚胺6.氯化三⼄基苄基铵7. 偶氮苯8.吲哚9.β—D —吡喃葡萄糖的椅式构象 OH HOHHOHHOHHOHOH10. 或H11. 苄基氯12. TMS (四甲基硅烷)13. NBS (N —溴丁⼆酰亚胺)OONBr14.苯并—15—冠--515. 2,3,4—三甲基⼰烷16. (E )--2—甲基—1—氯—2—戊烯17. 反—1—⼄基—4—溴—环⼰烷18. (2R ,3R )--1,2,3,4—丁四醇H 2C OH 2OH OHH HHO(标出R 、S 构型)19. ⼆环[4.3.2]⼗⼀烷20. 1-对甲苯基-2-氯丁烷CH 3CH 2CHCH 2ClCH 321. N ,N-⼆甲基-对异丙基苯甲酰胺CH(CH 3)2CNCH 3CH 3O22.⼆苄醚 H 2C OH 2C23.四氢呋喃 O24. 3-甲氧基-1-戊醇25.苯基环氧⼄烷CH CH 2O26.(R )3-苯基-3-氯丙酸C ClHCH2COOH27. E -4-甲基-4-烯-3-⼰炔酮C CCH 3H 3CHCOCCH28.对苯氧基苯甲酸COOHO29.3-甲基-4-异丙基庚烷30.5--(1,2--⼆甲基丙基) 壬烷31.(R)- -溴代⼄苯32.2-甲基-3-⼄基⼰烷33.顺-1,2-⼆甲基环⼰烷 (优势构象) 34.5—⼄基—4—⾟醇H 3CCH 3HOCH 335.ClCO CClO 对苯⼆甲酰氯36.CH 3ON(CH 3)2对甲氧基—N ,N —⼆甲苯胺37.CH 24N +Cl - 氯化四苄基铵38. CH 3SCH 3O⼆甲亚砜 39.CH 3SCH 3O⼆甲砜BrCH 3HCH 3H H 340. CH 3NO 2Br Br 3,5-⼆溴-2-硝基甲苯⼆、选择填空1. 最稳定的碳正离⼦是( D )(A )H 2CC HCH 2(B )H 2CC HH 2C CH 2(C )H 2CC HH CCH 3(D )H 2CC HC(CH 3)22. S N 2反应历程的特点是( D )(A )反应分两步进⾏(B )反应速度与碱的浓度⽆关(C )反应过程中⽣成活性中间体R + (D )产物的构型完全转化 3 .具有顺反异构体的物质是( A )(A )H 3CC HC COOH3(B )H 3CC HC CH 33(C )H 3CC C HH 2C 3CH 3(D )H 2CCH 24. 与AgNO 3—C 2H 5OH 溶液反应由易到难顺序正确的是( C )(1)2—环丁基—2—溴丙烷(2)1—溴丙烷(3)2—溴丙烷(4)1—溴丙烯(A )(1)>(2)>(3)>(4)(B )(1)>(2)>(4)>(3)(C )(1)>(3)>(2)>(4)(D )(2)>(3)>(4)>(1) 5. 2—氯丁烷最稳定的构象是( A )(A )3H 3 (B )3H 3 (C )3H 3(D )3H 36.HBrCH 3CH 2CH 3 的对映体是( A )(A )HBr CH 2CH 33(B )BrH CH 2CH 33(C )H 3CH 2CCH 3BrH(D )H 3CCH 2CH 3H7. 下列物质中具有旋光性的化合物是( C )(A )(B )(C )(D )8. 下列物质中具有芳⾹性的化合物是( B )(A )(B )(C )(D )9. ⽐较下列各离⼦的亲核性⼤⼩正确的是( A )(1)HO - (2)C 6H 5O - (3)CH 3CH 2O - (4)CH 3COO -(A )(3)>(1) >(2) >(4) (B )(4)>(2) >(1) >(3) (C )(3)>(1) >(4) >(2) (D )(2)>(3) >(4) >(1) 10. 1,2—⼆甲基环⼰烷最稳定的构象是( D )(A )(B )(C )(D )11. 下列羰基化合物发⽣亲核加成反应的速度次序是( D )(1)HCHO (2) CH 3COCH 3 (3)CH 3CHO (4)C 6H 5COC 6H 5 (A ) (1)>(2) >(3) >(4) (B )(4)>(3) >(2) >(1) (C )(4)>(2) >(3) >(1) (D )(1)>(3) >(2) >(4) 12.能⽤紫外光普区别的⼀对化合物是( C )(A )与(B )与(C )O与O(D )CH 3与13.下列羧酸酯在酸性条件下发⽣⽔解反应的速度次序是( A )(1)CH 3COC(CH 3)3O(2)CH 32CH 3O(3)CH 3COCH(CH 3)2O(4)CH 3COCH 3O(A ) (4)>(2) >(3) >(1) (B )(1)>(3) >(2) >(4) (C ) (4)>(3) >(2) >(1) (D )(1)>(2) >(4) >(4) 14 .利⽤迈克尔(Michael )反应,⼀般可以合成( B )(A )1,3—⼆官能团化合物(B )1,5—⼆官能团化合物(C )α,β—不饱和化合物(D )甲基酮类化合物 15. 下列化合物的酸性次序正确的是( A )(1)CH 3CH 2CNH 3O(2)ClCH 2CH 2NH 3 (3)CH 3CH 2CH 2NH 3 (4)CH 3CH 2SO 2NH 3(A ) (4)>(1) >(2) >(3) (B )(1)>(3) >(2) >(4) (C ) (2)>(3) >(1) >(4) (D )(4)>(3) >(2) >(1) 16.下列化合物能发⽣碘仿反应的是( C )(A )CH 3CH 3CHO (B )CH 3CH 2CH 2OH (C ) C 6H 5CHOHCH 3 (D )C 6H 5CH 2CH 2OH 17 .可⽤于Reformatsky 反应的溴代物是( A )(A )CH 3CH 2CHCOOEt(B )BrCH 3CH 2CHCOOH(C )CH 3CHCH 2COOH(D )BrCH 2CH 2CH 2COOEt18. 下列化合物的烯醇式含量由多到少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A )(1)CH 3COCH 2CH 3 (2)CH 3COCH 2COCH 3 (3)CH 3COCH 2COOC 2H 5(4)CH 3COCHCOCH 33(5)CH 3COCHCOOC 2H 5COCH 3(A ) (4)>(5) >(2) >(3) >(1) (B )(1)>(3) >(2) >(5) >(4) (C ) (4)>(2) >(5) >(3) >(1) (D )(1)>(2) >(3) >(4) >(5) 19. 能够发⽣Cope 消去反应的化合物是( D )(A )N CH 3CH 3CH 3Cl - (B ) NCH 3H O -(C ) CNH 2O (D )NCH 3CH 3O -20.下列化合物中酸性较强的为(D )。
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饱和烃 (3)第三章不饱和烃 (7)第四章环烃 (14)第五章旋光异构 (22)第六章卤代烃 (27)第七章波谱分析 (33)第八章醇酚醚 (34)第九章醛、酮、醌 (41)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50)第十一章取代酸 (58)第十二种含氮化合物 (65)第十三章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72)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 (74)第十五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78)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 (82)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 (88)第一章绪论1.1 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2是否相同?如将CH4 及CCl4各1mol混在一起,与CHCl3及CH3Cl各1mol的混合物是否相同?为什么?答案:NaCl与KBr各1mol与NaBr及KCl各1mol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液中均为Na+ , K+ , Br-, Cl-离子各1mol。
由于CH4 与CCl4及CHCl3与CH3Cl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混合物。
1.3 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它们是怎样分布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
当四个氢原子与一个碳原子结合成甲烷(CH4)时,碳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是用来与氢成键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C+624HCCH 4中C 中有4个电子与氢成键为SP 3杂化轨道,正四面体结构CH 4SP 3杂化2p y2p z2p x2sH1.4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Lewis 电子式。
a. C 2H 4b. CH 3Clc. NH 3d. H 2Se. HNO 3f. HCHOg. H 3PO 4h. C 2H 6i. C 2H 2j. H 2SO 4答案:a.C C H H H HCC HH HH或 b.H C H H c.H N HHd.H S He.H O NO f.O C H Hg.O P O O H H Hh.H C C HHH H HO P O O H HH或i.H C C Hj.O S O HH OO H H或1.5 下列各化合物哪个有偶极矩?画出其方向。
有机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A. 乙烷B. 石墨C. 甲醇D. 碳酸钠答案:D2.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饱和脂肪酸的是:A. 丙烯酸B. 亚油酸C. 癸酸D. 苯甲醛答案:C3. 以下哪种反应不是有机氧化反应?A. 燃烧反应B. 氢化反应C. 酸化反应D. 氧化还原反应答案:B4. 下列哪种官能团在有机化合物中含氮?A. 羧酸B. 醇C. 醚D. 胺答案:D5. 以下哪个分子是光学异构体?A. 甲烷B. 乙烯C. 天然脂肪酸D. 乙醇答案:C二、填空题1. 乙烯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C₂H₄2. 以下哪种官能团在有机化合物中含氧?答案:羧酸3. 以下哪个有机化合物是酸性物质?答案:乙酸4. 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分异构体5. 以下哪个官能团使有机化合物具有碱性?答案:胺三、简答题1. 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和官能团的概念,并列举各自的例子。
答案: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碳与碳或碳与其他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
例如,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就是共价键。
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一组原子或原子团。
例如,羧酸官能团由一个羰基和一个羟基组成,丙酮中的羰基就是官能团。
2. 解释光学异构体的概念,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光学异构体指的是化学结构相同、但空间构型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之间不能通过旋转键或结构简单互相转化。
例如,天然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油酸就是光学异构体,它们的分子式相同,但双键的位置不同。
3. 解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区别,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饱和脂肪酸指的是碳链上的碳-碳键全部为单键的脂肪酸,它们的化学结构中没有双键或三键。
不饱和脂肪酸则至少含有一个或多个碳链上的碳-碳双键或三键。
例如,癸酸是一种饱和脂肪酸,而亚油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
4. 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何区别?答案: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失去电子或氧原子,形成氧化产物。
1
3
4
5
2
H
OEt
ClCH 2COCl, Et 3N Et 2O, –78 °C to rt
54%
MeLi, THF,–78 °C;TFAA;basic work up
76%
h !, PhH;evap;toluene, reflux
65%
BnO
R
R BnO
OH Cl Me
O
O
Me
Me
Me
R=
R. L. Danheiser et al., Org. Lett., 21, 3407 (2000)
O N H
O Me Me TBSO
Me
Me H H
O
Cl
O
Me
Me Me H Cl
N H O
Me
H 1) DBU (1 eq.), THF; COCl 2 (10 eq.) Et 3N, 0 °C to rt; filt; evap
2) SmI 2 (8 eq.), LiCl,
t -BuOH, –78 °C 89% (2 steps)
H 2SiF 6MeCN 60 °C 95%
Martin sulfurane (ex.)CH 2Cl 2-benzene
73%
C 20H 24ClNO 3
C 26H 38ClNO 4Si
C 20H 22ClNO 2
J. L. Wood et al ., J. Am. Chem. Soc ., 130, 2087 (2008)
1) 10 °C;
NaHCO 3, NaHSO 3 H 2O, –20 °C, 62%2)
n -BuLi (4 eq.) CuI (2 eq.)
THF, –30 °C, 54%
NaOH aq.Et 4NBr 91%
Br
1) TBAF, rt, 57%2) CBr 4, Ph 3P rt, 64%
3) n-Bu 3SnH, AIBN toluene, reflux 41%
N O
H
H
H OTBS
J. D. Kilburn et al ., Tetrahedron Lett ., 41, 10347 (2000) S. J. Mickel et al ., Org. Synth ., 64, 135 (1987)
bicyclic
compound
OAc
N ·O ClO 2S NH 2
CHO
N
Me
BsO (1.2 eq)DMF-CH 2Cl 2, rt;DBU (1 eq);(CO 2H)2, H 2O
91%
O
H. Rapoport et al., J. Am. Chem. Soc., 104, 4446 (1982)
N H
O
H N O CO 2H
O 2N 1) Ac 2O, THF 2) PhBr, reflux; air
35% (2 steps)
P(OEt)3reflux 54%
N H
N H
H N
O
C. J. Moody et al., J. Org. Chem., 57, 2105 (1992)
(4 eq.)
Me
1
3
4
5
2
N H N
MeO 2C
PhOCOCl DMAP
ClCH 2CH 2Cl
reflux
66%
Tf 2O
CH 2Cl 20 °C to reflux;TMSCN, rt
68%
COCl
NH
N CO 2Me
COCl
P. Magnus et al., Tetrahedron , 58, 3423 (2002)
toluene 75 °C
NC
Me Me
H
Me
Me •
Me
O AgNO 3 on SiO 2hexane-DCM(5:1)
rt, 90%
C 20H 30O ! = 7.21, d, 1H ! = 6.12, d, 1H
n -BuLi TMSCl THF rt, 95%
* MB = "methylene blue"
1) O 2, MB*, h " CDCl 3, rt 30 sec
2) O 2, MB*, h " MeOH, 8 °C 2 min
3) SiO 2
rt, 30 min, 73%
H
Me
Me O
O Me
O O
Me G. Vassilikogiannakis et al., Org. Lett., 9, 5585 (2007)
Me
TsN
I
CO 2t Bu
Pd(OAc)2 (15 mol%)PPh 3 (33 mol%)
norbornene (7 eq)Cs 2CO 3, DME
62%
CO 2t Bu
TsN
M. Lautens et al ., Angew. Chem. Int. Ed., 46, 1485 (2007)
Me
I
Me OH
n -C 6H 13
MT-sulfone Bu 3P=CHCN benzene 120 °C 72%
C 17H 28O 2S 2
1) SO 2Cl 2
CHCl 3, reflux 99%
2) AgNO 3
MeCN-H 2O 81%3) LAH
THF, 0 °C
OH
Me
n -C 6H 13
T. Tsunoda et al., Tetrahedron Lett., 36, 2531 (1995)
NaH (2 eq.)DME, 60 °C;
4'-methylacetophenone
70 °C
83%
Br
PPh 3Br
1) CHBr 3, NaOH BnEt 3NCl
CH 2Cl 2-H 2O reflux, 54%2) Zn, AcOH, 56%
C 13H 16
O
Me
Ar
Me 5 mol% [RhCl(cod)]210 mol% DPPP CO (1 atm)
p -xylene, 130 °C
82%
Ar = 4-MeC 6H 4
M. Murakami et al., J. Am. Chem. Soc., 129, 12596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