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_0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摘要】目的:讨论颅内肿瘤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和观察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颅内肿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0),参照组(n=50)。
参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98%明显优于参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内肿瘤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与观察颅内肿瘤指脑瘤,发病部位以大脑半球最多。
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好发于20至50岁人群。
大多数颅内肿瘤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视力减退等临床表现,在临床中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化疗、放疗。
但是颅内手术难度大、危险性较高,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
因此,我院对100例颅内肿瘤患者给予不同方式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临床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颅内肿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0),参照组(n=50)。
参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措施。
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1~57岁,平均年龄(42.63±2.49)岁,其中原发性肿瘤36例(脑膜瘤16例、垂体腺瘤11例、神经肿瘤9例),继发性肿瘤14例。
参照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4~60岁,平均年龄(45.57±2.52)岁,其中原发性肿瘤33例(脑膜瘤12例、垂体腺瘤10例、神经肿瘤11例),继发性肿瘤17例。
两组一般资料数据P>0.05为比对无意义。
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摘要:观察并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儿在围术期需要关注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干预措施,总结护理经验,为手术成功和患儿康复做最好的保障。
方法:对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颅内肿瘤病例做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儿均采取手术治疗,在临床中做好患儿的术前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一般术前准备工作,并于术后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加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针对性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16%(4/49),患儿治疗的显效率明显提高,治愈率99.0%(98/99),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3.88%(46/49)。
结论:对于颅内肿瘤患儿,在围术期做好相关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护士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能够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早期果断处理,明显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小儿颅内肿瘤的发生部位以后颅窝居多,症状和体征在早期不典型,易误诊,CT和MRI检查是小儿颅内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尽可能将肿瘤全部切除,解除脑脊液梗阻,术后再辅以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入肿瘤与颅内重要结构粘连紧密,不应勉强切除,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主要对98例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儿围术期观察与护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颅内肿瘤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57例,女性患儿4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7.8±0.8)岁,病程7天-8个月。
其中髓母细胞瘤41例,星形细胞瘤35例,室管膜瘤16例,脑膜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听神经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畸胎瘤1例。
1.2 围术期观察与护理1.2.1 术前的观察与护理(1)高颅压、脑疝患儿术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如高颅压、脑疝症状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为烦躁和易激惹,若有意识障碍、脉缓、呼吸减慢、血压增高说明已进入脑疝前期,需做紧急降颅压处理,可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缓解颅内压,为手术创造条件。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作者:赵红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29期作者单位:274300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通讯作者:赵红梅【摘要】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围术期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有记载的颅内肿瘤围术期护理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前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肺部感染、良好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采取正确的卧姿、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是确保患者渡过术后危险期、提高脑肿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结论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必须科学严谨。
【关键词】脑肿瘤;围术期;护理颅内肿瘤有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
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和肿瘤的定位症状[1]。
手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
围术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顺利地康复。
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实施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41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14~73岁。
其中胶质瘤25例,髓母细胞瘤4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
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萎缩多见。
本组患者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1.2 护理方法脑部肿瘤在明确诊断后,为解除颅内压增高及保障生命安全,必须经过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1.2.1 术前护理常规全身检查和局部定位检查,如脑CT、磁共振、脑电图等,以及各项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检查。
术前准备同常规手术。
对有反复呕吐、颈项强硬、强迫体位的患者及早采取紧急措施。
病情许可先理发剃头、钻孔,安置脑室引流管以备急用。
对突然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眶侧脑室穿刺减压,挽救生命。
1.2.2 术后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后回重症监护室观察、护理。
监护室内有专职人员护理,有齐全的抢救设备和物品、药品,如抢救车、氧气、吸引器、监护仪、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包、脑室引流包等,便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的作用。
方法:选取自2020年8月~2022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72例颅内肿瘤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36)。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加用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
结果:实验组的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程度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
结论:优质围术期护理对里内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护理满意程度提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颅内肿瘤;优质围术期护理;负性情绪;护理满意程度。
颅内肿瘤是指发生在颅腔内的一类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其主要特点是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癫痫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颅内肿瘤的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目前,颅内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疾病之一[1]。
为了预防和治疗颅内肿瘤,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并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同时也需要进行综合支持护理,如营养支持、疼痛管理、抗癫痫职称等。
但常规护理干预内容较少,对患者的实际干预效果不足。
有鉴于此,本文特研究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20年8月~2022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72例颅内肿瘤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36)。
纳入标准:(1)符合颅内肿瘤的相关诊疗标准;(2)年龄≥18岁;(3)均行手术治疗;(4)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2)合并器官功能不全;(3)合并严重心理问题;(4)合并手术禁忌症。
实验组男女之比为20:16。
年龄27~78岁,均值为(54.26±9.33)岁。
探讨颅内肿瘤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颅内肿瘤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42例进行观察,其中对照组21例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21例接受全面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在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手术有积极影响,该护理方案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肿瘤;手术;护理干预To investigate intracranial tumors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observedBi Jingfa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aian Central Hospital,Taian,271000Abstract:Objective: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tumors.Method:4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 were selected,21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operating room nursing,21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effect.Result:The occurr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 comparison,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P <0.05).Conclusion:Perioperativ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brain tumor surgery,the nursing program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clinic.Key words:intracranial tumors;surgery;Nursing intervention颅内肿瘤又称脑肿瘤,发生于颅腔内,属于神经系统肿瘤。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发表时间:2019-09-04T11:27:24.463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胡丹[导读]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需要接受优质的护理,通过科学严谨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率,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更好的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12000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相关内容。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需要接受优质的护理,通过科学严谨的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率,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更好的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观察颅内肿瘤属于风险性较高的肿瘤疾病,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很容易压迫患者神经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或者视觉神经受损等情况,手术治疗是颅内肿瘤治疗中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临床应用中需要配合以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1]。
为具体了解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本文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38例,女性19例,男性19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0.39±3.25)岁;对照组患者38例,女性18例,男性20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1.65±2.86)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三二〇一医院陕西汉中市723000【摘要】目的:对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接收的颅脑肿瘤患者120例,对全部患者进行随机性分组,即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60例。
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采取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完成后,干预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内肿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护理效果甚是理想,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颅内肿瘤;围手术期;优质护理Perioperative nursing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 Methods: A totalof 120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 who were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from August 20 to August 2019 were enrolled.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hat is,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 Among them, the reference group implemente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ook perioperative high-quality care to 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nursing, the nursing efficienc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quality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intracranial tumors is very ideal, so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intracranial tumor; perioperative period; qualitynursing颅内肿瘤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通常是20-50岁比较多见,情况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价值。
方法:将我院2008年至今收治的132例颅内肿瘤住院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人性组,各66例,常规组在围手术期仅进行常规护理,人性组围手术期提供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人性组护士综合素质、护理满意度、按期进行手术、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预后等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手术前患者资料核对、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心理、讲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准备手术器械、术后饮食指导等。
人性化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于围手术期提供人性化护理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人性化交流:手术前采用人性化语言与患者交流,多说“您”、“我们”、“好的”、“请”等用语,了解其心理动态,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其不良心理,保持最佳身体状况【2】。
对于患者的忧虑要耐心细致的解释,说完后加句:“您还有什么疑问吗?”,对于多次反问的患者,可以说:“我们能理解您的心情,如果是我也有一样的担心,但请您放心,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②人性化环境。
俗话说:环境能改变人,尤其对于比较严肃的医院,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大,很多的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不由自主的紧张、害怕。
对此,护士可为患者营造温馨的环境,可将白色的墙壁装饰,也可更换素雅的床单等,让患者拥有一个好心情。
③术中人性化服务。
热情接待患者,且可在接病人过程中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打消其因陌生感而造成的紧张,提前让其适应。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其小声交谈,避免患者过于关注手术室一系列模式的器械而害怕。
对于仍有紧张和害怕情绪的患者,可轻握其手给予鼓励,指导其深呼吸,改善心情,并告之将要进行的步骤。
协助患者取体位,动作要轻,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对于受压部位,要加垫软垫。
麻醉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勿大声交流,以免影响患者,一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及时处理,对有感知的患者可以说:“没事的,我们正常处理,对手术没有影响”,稳定患者情绪。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总结护理经验,为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做最好的保障。
方法:对本院近年有记录的96例颅内肿瘤病例做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57例,大部切29例,部分切除10例,经治疗和护理后治愈出院57例,有效38例好转后出院,1例因并发症死亡。
结论:颅内肿瘤患者的护理需科学严谨、因人施护。
术前的病情评估与准备、手术中医护人员的无缝配合、良好的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护理的重点。
标签: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观察颅内肿瘤是颅内原发性及继发性的肿瘤总称,约占全身肿瘤的5%,发病可见于各年龄段,患者中青壮年、中年人群占比较高[1]。
颅内肿瘤手术的难度性和危险性高,围术期护理旨在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确保受伤的顺利进行,预防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2]。
现将本院实际工作中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3年3月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颅内肿瘤患者,男72例,女24例,年龄13~65岁,平均(47.9±5.2)岁。
患者肿瘤存在部位:额叶24例,桥小脑角22例,鞍内及鞍区18例,丘脑9例,例顶叶8例,颞叶5例,小脑半球5例,基底节3例,第四脑室2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听力不同程度下降、内分泌失调、多饮多尿等。
1.2 治疗方法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肿瘤部位及形态选择手术方法(其中肿瘤全切除57例,大部切29例,部分切除10例),配合治疗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 效果评判显效:患者经手术治疗和护理后颅内肿瘤清除后治愈;有效:肿瘤无法清除但病情得到控制;无效:经治疗和护理后无效,临床死亡[3]。
2 护理2.1 手术前护理2.1.1 术前的病情评估术前访视手术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颅内肿瘤患者因肿瘤占位情况及颅内高压,多伴生命体征改变和精神方面症状,患者病情、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有差异,应建立术前访视详情记录,记录患者的生活习惯,便于围术期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护。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围术期护理在颅内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内肿瘤患者为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比较每组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围手术期护理应用到颅内肿瘤患者中,可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应用效果;研究;观察颅内肿瘤通常是指脑瘤,分为继发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多发于20~50岁患者群体,患者常常出现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临床表现[1],针对该疾病可采取手术切除术,为降低手术风险,应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其中,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100例资料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其中继发性肿瘤患者20例、原发性肿瘤患者30例,平均年龄45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继发性肿瘤患者为25例、原发性肿瘤患者25例,比较各组护理干预效果。
纳入标准:经诊断患者均符合颅内肿瘤标准;均千户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无精神障碍;对此次研究不知情。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围术期护理:术前护理:手术治疗前,对患者基本病情详细了解,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方法,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基本的检查项目,严格监测患者的颅内高压,术前叮嘱患者禁食8~12小时[2-3]。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疏导,及时解决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术后护理:手术治疗后,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等情况密切观察,定时检查切口敷料,避免颅内感染发生,确保引流管的通畅[4]。
1.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予以X2值检验,通过P值判定数据差异大小,P值小于0.05时,代表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
作者单位:274300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赵红梅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围术期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有记载的颅内肿瘤围术期护理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前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肺部感染、良好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采取正确的卧姿、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是确保患者渡过术后危险期、提高脑肿瘤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结论颅内肿瘤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必须科学严谨。
标签:脑肿瘤;围术期;护理
颅内肿瘤有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
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和肿瘤的定位症状[1]。
手术是基本的治疗方法。
围术期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顺利地康复。
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实施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41例,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14~73岁。
其中胶质瘤25例,髓母细胞瘤4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6例。
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或萎缩多见。
本组患者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1.2 护理方法脑部肿瘤在明确诊断后,为解除颅内压增高及保障生命安全,必须经过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1.2.1 术前护理常规全身检查和局部定位检查,如脑CT、磁共振、脑电图等,以及各项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检查。
术前准备同常规手术。
对有反复呕吐、颈项强硬、强迫体位的患者及早采取紧急措施。
病情许可先理发剃头、钻孔,安置脑室引流管以备急用。
对突然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眶侧脑室穿刺减压,挽救生命。
1.2.2 术后护理患者手术结束后回重症监护室观察、护理。
监护室内有专职人员护理,有齐全的抢救设备和物品、药品,如抢救车、氧气、吸引器、监护仪、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包、脑室引流包等,便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1 卧位全麻者同全麻术后护理,待清醒后头部抬高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转向健侧,避免压迫手术伤口、挤压减压窗,引起ICP
的增高。
后颅窝脑干及邻近组织的肿瘤术后取健侧卧位,严禁患侧卧位,因手术切除肿瘤后,脑干附近留有空隙,患侧卧位会引起脑干移位,造成脑干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1.2.2.2 严密观察病情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运动,并按Clasgow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并记录[2]。
术后24 h内注意血压与脉搏的变化,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颅内出现术后血肿的可能。
尤其是脑膜瘤术后,由于脑膜瘤周围血供丰富,易引起术后颅内血肿。
1.2.2.3 伤口置引流条的患者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
淡红色为正常引流液,若引流液为新鲜的血样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液为无色的液体而且量多可能是脑脊液引流过多。
均应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一般引流条24 h后拔除。
观察时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果潮湿说明有脑脊液漏,应及时请医生处理,以防逆行感染。
1.2.2.4 术后3~7 d为术后反应期,此阶段是关键时期,也是脑水肿高峰期。
除严密观察病情外,根据医嘱准确使用脱水治疗,给予20%甘露醇250 ml静滴与速尿40 mg每6 h一次交替使用,使用过程中观察脱水治疗的疗效,以顺利渡过此关[3]。
另外此阶段还可出现高热,尤其是鞍上近下丘脑区域手术可出现持续高热,要及时给予物理或化学降温。
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法为宜。
对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的患者采取保暖措施。
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发热或持续高热不退者应考虑有否继发感染(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头皮下积液等),如怀疑颅内感染可通过腰穿留取脑脊液化验来证实。
1.2.2.5 额、颞部位手术后患者可能有癫痫发作,注意防止坠床。
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加以保护性约束,以免自伤或伤及他人。
尿潴留患者及时给予导尿,以免引起继发性ICP增高。
1.2.2.6 饮食护理术后24 h,患者清醒,吞咽、咳嗽反射恢复、肠鸣音恢复可进流质饮食。
以后视胃纳情况可改为半流、正常饮食。
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
1.2.2.7 术后有脑室体外引流的患者按脑室引流常规护理。
1.2.2.8 手术后7~10 d伤口可酌情拆线[4]。
对颅压较高,头皮有一定张力的伤口及体质虚弱的患者的伤口采取间断拆线,拆线后观察伤口有无脑脊液漏。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41例,行肿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21例治愈出院,19例症状改善,1例因继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死亡,治愈率52.5%,有效率97.56%。
3 讨论
颅内围手术期患者病情重、危险性高,随时有意外情况发生的可能而导致并发症(出血、脑水肿、癫痫、脑积水、继发性脑缺血等),而这些情况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所以,严密的观察非常重要,正如Schmidek所说:由有技能的护士持续观察至关重要,由训练有数和具有洞察力的护士观察和评估患者比监护设备可靠得多,围手术期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5]。
另外术前评估,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术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监护是成功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能确保治疗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贞.脑肿瘤手术的护理.河北医学,2007,13(8):1000.
[2]袁巧玲,甄云涛,管桂凤.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观察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79.
[3]金锦华,尹香花.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现代护理,2006,12(24):2317-2318.
[4]刘丽君,管骅.经单鼻子L蝶窦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护士进修,2007,22(19):1767-1768.
[5]周云,宋晓莲,闰大为.后循环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现代医药,2009,11(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