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河中石兽》导学案(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扎实掌握“竟”“棹”“而”“遂”“但”等重点文言文词语的含义,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第一环节】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纪昀..()河干.()圮.()木杮.()棹.()曳.( ) 铁钯.()坎穴.()湮.( ) 啮.( ) 溯.( ) 臆.( ) 欤.()2、朗读课文A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B标出疑难字词C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词典翻译课文(男女生同作,你读我译的方式)【第二环节】务实基础,合作探究1、解释下列加黑的字或者是词语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乃石性坚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盖.石性坚重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欤..天下之事但知其一可据理臆断【第三环节】精讲点拨,能力提升翻译下列重要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四环节】过关检测,能力提升1、解释下列词语一寺临河干.()竟.不可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遂.反溯流逆上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 积累“圮、物理、啮”等文言词汇,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 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3 .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2.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流程:一. 激趣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体积和形状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 预习检测:1.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着很大贡献。
2. 给加点字标注拼音纪昀(jǐ)(yún)河干(gān)圮(pǐ)于河募(mù)金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yān)于沙上5.词义(生抢答):圮、并、求、竟、物理、暴涨、啮、然则、但如:如.是再啮如.其言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之: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6.重点文言语句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 初读感知:第六单元为我们推荐了浏览的读书方法,通过浏览,能够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请同学们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能不能用5个字提取核心信息?四. 精读研析:师:如果照我们的常情去理解,你们会去哪找?文中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人?他们是怎么找石兽的?2.学生质疑:记录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并在全班讨论交流中寻找答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一、修:心性是修出来的,心性决定高度
1.心灵正念引领的导学全过程。
2.领悟校训的内涵,使之成为牢固的人生观,用十五德的标准修正心念、语言及行为,秉承学风,确立人生志向,生发人文情怀,成为具有中华文化根基的世界精英。
3.以生命观和学生观为指导,遵守课堂礼仪及课堂常规, 营造兰心喜悦即定静安乐、真诚协作、张弛相济、礼敬修德、仁达向道的课堂氛围。
4.经典学习:
庄子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庄子·天道》【译文】庄子说:“用敬来行孝容易,用爱来行孝难;用爱来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适难;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使天下安适难;使天下安适容易,让天下忘我难。
”
5.对学案中修的思考: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课题:22、河中石兽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准字音,读顺课文。
2、掌握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大意。
3、积累有关文学常识及文言虚词。
【学习重难点】掌握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知识链接: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给加点字注音。
(学法指导:注意生字的字音要注意多音字、平舌与卷舌、边音与鼻音、前鼻与后鼻。
)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是非木杮.()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掷.坎穴中()溯.流而上()据理臆.断()募.金()欤.()【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词语理解:(学法指导:重点实词的掌握应以课下注释为主,典型用法记住例句。
)一寺临.河干.临:干:山门圮.于河圮:阅.十余岁.阅:岁: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棹.数小舟棹:曳.铁钯曳:设帐..携之去暴涨:..寺中设帐:岂能为暴涨乃石性坚重..坚重:湮.于沙上湮:不亦颠.乎颠:众服为确论..确论:啮.沙为坎穴啮:溯流..逆上溯流:然则..欤臆断:..天下之事然则:可据理臆断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学法指导:古今异义,古义指词语在文中的义,今义指其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如是.再啮古义:今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但.知其一古义:今义:阅.十余岁古义:今义: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学法指导:一词多义,要根据平时积累再结合上下句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指出下列“之”和“于”的用法。
闻之.笑曰当求之.于上游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山门圮于.河湮于.沙上当求之于.上流5、翻译课文(1)同桌互译课文。
同步学案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
如是再啮()不亦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古今异义
并:古义:
今义:
物理:古义:
今义:
是:古义:
今义:
阅:古义:
今义:
盖: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课堂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拓展练习】
阅读纸上谈兵、盲人摸象、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并加以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定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导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ﻩﻩ2。
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翻译.第二课时要点:回顾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
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指导:1.组员独立完成检测的内容;2。
24.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本文作家作品;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河干.( ) 圮.( ) 棹.数小舟(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于沙上( ) 啮.( ) 遂.( ) 臆.断( ) 坎穴.( ) 溯.流(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山门圮.于河: ②僧募.金重修: ③棹.数小舟: ④曳.铁把: ⑤是非..木柿: ⑥湮.于沙上: ⑦不亦颠.乎: ⑧啮.沙为坎穴 : ⑨反溯流..逆上: ⑩可据理臆断.. : (3)作者作品介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朝代)学者、 家。
《四库全书》的总篆官。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本文选自《 》。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 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2、【拓展延伸】1.朗读课文;2.就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先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3、【归纳总结】1.古今异义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阅.十余岁: ③是.非木杮: ④但.知其一: 2.一词多义⎪⎩⎪⎨⎧⎩⎨⎧橘生于淮南则为橘()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坎穴()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为西蜀之去南海()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③②①②①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4.汉字通假不亦颠.乎: 四、课堂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2.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河中石兽导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 河中石兽导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 河中石兽导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2.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
反复阅读,能够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仔细揣摩语言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
自主学习1。
知识链接: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 )于河募.( )金重修棹.( )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 )湮.( )没啮.( )沙溯.( ) 欤.( )3.解释加点的字词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竟.不可得: 臆断..: 如是.再啮: 但.知其一: 尔辈..: 然则..: 4.古今异义词物理 古义: 今义: 是非 古义: 今义:暴涨 古义: 今义: 阅 古义: 今义:5。
22.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
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分段: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
这部分以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学习检测案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4、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