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CBD发展借鉴系列
- 格式:pdf
- 大小:219.11 KB
- 文档页数:4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更新的政策创新实践【摘要】随着苏州工业园区走过大规模开发、高速度增长阶段,开始步入深度调整期,对园区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制定了一系列工业用地创新政策,有效推动了工业用地更新实践。
本文在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现状、更新困境的基础上,总结了政策突破的创新举措,以期对其它地方工业用地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下称“园区”)土地资源约束压力凸显。
增量工业用地较少,存量工业用地更新量大、面广。
以政府为主导的更新模式资金成本高、实施难度大。
市场自主更新积极性高,但缺乏政策通道,“一事一议”效率低。
因此,亟需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与机构设置,规划工业用地更新行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更新的活力。
1.现状情况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所剩余工业用地较少,目前园区的产业发展,以盘活存量用地为主,不断推动一系列工改项目,工业用地更新方向主要是工改工、工改研发,还有少量的工改商等[1],具体有以下几种操作方式:一是政府主导,即整片区拆除重建,用地回购后重新拍地,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上市企业产业园、金光科技产业园、总部经济区等。
这类改造成本高、进展慢;二是零星地块调控规后改研发,这类改造均通过一事一议,通过控规落实;三是自行改造,这类企业自主更新意愿强,如苏虹路沿线、通园路沿线东侧,但改造一般未办理相关手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2]。
总体而言,工业用地更新量大、面广,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实施难度大,市场自主更新积极性高,但缺乏政策通道。
因此,亟需完善城市更新政策、充分调动市场参与城市更新的活力。
1.更新困境2.1低效用地约束管控不够。
一方面,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的项目在后续考核评估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细则,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力不足。
另一方面,针对A、B、C、D类的差异化奖惩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差别化的价格政策、用地政策、排污机制、信贷政策还需进一步落实。
2.2更新积极性难调动。
2024年东莞房地产市场环境分析引言东莞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大陆知名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东莞的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本文将对东莞房地产市场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了解和把握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东莞房地产市场概况东莞房地产市场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市场之一,以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获得了广大购房者和投资者的青睐。
该市场主要包括住宅、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等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
住宅市场东莞的住宅市场主要以楼盘为主,多数为高层住宅和小区式住宅。
这些住宅项目的定位主要是中低价位,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购房需求。
同时,东莞也有少量高端住宅项目供高收入人群选择。
商业地产市场东莞的商业地产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周边。
这些商业地产项目包括写字楼、商铺和酒店等。
随着东莞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地产市场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东莞的工业地产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该市场主要包括厂房、仓储和物流设施等。
随着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工业地产市场也在不断壮大。
东莞房地产市场的环境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东莞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我们需要对其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下是对东莞房地产市场环境的综合分析:经济环境东莞作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拥有发达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住宅和商业地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政策环境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东莞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
例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住房消费和投资,这对于东莞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环境东莞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香港和广州,交通便利。
这为该市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该市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对于开发高端住宅项目和度假地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东莞文化之旅的魅力100字简介
摘要:
1.东莞文化之旅的概述
2.东莞文化之旅的魅力所在
3.具体活动及亮点
4.总结
正文:
东莞,这座位于广东省中部的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东莞文化之旅,旨在让游客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感受其独特魅力。
一、东莞文化之旅的概述
东莞文化之旅是以展示东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发展为内容的旅游活动。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体验东莞的独特文化魅力,加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二、东莞文化之旅的魅力所在
1.历史文化底蕴:东莞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便是商贸重镇。
游客可以在文化之旅中,探访古迹,领略历史的魅力。
2.民俗风情:东莞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独具特色,如莞香、木雕、剪纸等。
游客可在文化之旅中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技艺。
3.现代发展: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现代产业发展迅速。
文化之旅也将展示东莞现代都市风貌,让游客感受其蓬勃发展。
三、具体活动及亮点
1.古迹探寻:游览东莞著名古迹,如南社古村落、的可园等,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2.民间艺术体验:参与莞香制作、木雕、剪纸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3.美食盛宴:品尝东莞特色美食,如莞式早茶、荔枝柴烧鹅等,满足味蕾的同时,了解当地饮食文化。
4.现代都市风貌参观:游览东莞科技产业园区、CBD等地,感受东莞现代化发展成果。
四、总结
东莞文化之旅,既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东莞的历史文化,又能体验其现代发展成果。
在这里,您将收获一段丰富多样的旅程,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文档格式为PDF,如需转换为TXT,可免费下载转换软件:/file/dpikfiut解压密码:/byby777go 【南城】 【南城】 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南城街道积极落实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启动访企解困行动。
上半年“总体平稳、转型加速、质量提升”。
辖区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3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6亿元,增长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12.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0.1:22.2:77.7,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总部经济雏形初现、“三重”建设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优势凸现、成为拉动经济增速“破十”的“三驾马车”。
南城坚持经济社会“两手抓”,既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又强力推进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改善民生福祉,让辖区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南城”。
南城街道党委书记钱超表示,市委、市政府提出未来5年,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样板区、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成为广东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之城、生态文明之城、平安和谐之城。
南城要在东莞“三区四城”建设中勇于开拓,探索经验,按照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城镇片点评会上的要求,在推进产业高级化、提升城市集聚能力、狠抓“三重”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上走在全市前列。
【关键词】总部经济 科学发展道路宽 过去十年是南城从城市郊区向城市中心区转变的10年,今天的南城已经从过去“工业立区”的传统发展模式,走上“一个龙头,三大产业”的科学发展道路。
尽管风雨兼程,但这条科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敞。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始终是南城发展的重点。
南城以“一个龙头,三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初步显现。
总部经济是南城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去年以来,南城企业总部引入强劲。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玫瑰园(爵世):别墅还是玫瑰园碧水庄园:3000亩私家湖景宅邸,北美庄园生活优山美地:创富精神成就卓越达华庄园:天天回家泡温泉清凉盛景:私人领地,占山为王西山美墅馆:上流生活一脉相传东方太阳城:全新退体生活领跑者观唐:追溯先贤的庭院生活天籁红螺湖:聆赏世界级绝版山水,收藏国际化湖畔名别墅天地美墅:可以逛街的别墅东莞首席山水别墅:行云山水间,归来御花苑历德雅舍:“国际典范,超然生活”;广地花园:“都市人的生态家园”;珠江帝景:“每天的水岸心情”长城锦绣华庭:“纯商务,宜投资”波尔多庄园:“生活就在不远处”保利百合:“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天誉华庭•伊顿十八:“居优越之上”鼎极:“以人文,丈量豪宅江山”银河世纪经典:“错层,创意来自美国山地别墅”弘基•书香园:“高雅,是咖啡的心境;高贵,是名画的表情;高尚,是时代的风景;在这里,人生开始一段美丽的旅行。
”海口新世界花园度假村:“海市盛楼新世界,世外桃源幸福岛”青青美庐:“青青美庐别墅,呼吸郑州第一缕春风”华贸中心的广告语:“巨擘——东长安街百万平米建筑集群”企业一号公园的:“智慧之园,财富之源”广州奥林匹克花园:“运动就在家门口”思念•果岭山水:“择隐山水,淡定天下”冠德•丽池国宝:“不做总统,就做生活的国王”万科:“建筑无限生活”森林半岛:“永不落幕的森林派对”东方新世界:“凝聚梦想的传奇”蓝调街区:“蓝色是一种信仰”;“智者,择水而居”“精英卫星城”“让生活同步入世”“居住与世界同步”时代玫瑰园:“新解构生活”龙力•天润苑:“景色于外,境界于内”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丰乐花苑:“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太阳城:“建筑承载生活方式”建业新天地•桂圆:“桂花深处有人家”“方寸间见证完美”“家,是放心的地方”“绿荫相伴,商贾为邻”“生活就是高尔夫”“崭新黄金海岸,展望都市繁盛气象”锦江国际广场:“坐拥黄金旺铺,钱进私人账户”“空间是财富的玩具”“会呼吸的会所,邂逅自由的愉悦感受”“老街坊,新邻居”“一切都好,孩子更好”“88年来,你是我不变的追求”“让我们住在繁华的心里……”“一个心情盛开的地方”“艺术与自然相互辉映”“涵养优越气质,鉴赏主流生活”“拥有美,就拥有对抗时间的资本”“7+0度假生活方式,天天享受。
36 小康 INSIGHT CHINA建设高品质国际商务区正当其时——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专访10月22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举行东莞国际商务区招商交流会。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出席并致欢迎辞。
据了解,今年东莞提出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梁维东说,商务区作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提升城市首位度的核心抓手,东莞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高品质商务区,为东莞的制造业体系提供支撑,为创新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东莞建设高品质国际商务区的背景是什么?东莞具有哪些优势?又将出台哪些政策措施?《小康》记者就此对梁维东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东莞发展正迎来历史最好的时期《小康》:梁书记您好。
前不久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东莞是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您如何理解李希书记对东莞的评价?梁维东:东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毗邻广州、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精彩缩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与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外资企业超过1.3万家,连续3年位列“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发布的“2018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榜”中,东莞首次跻身全国十强、位列第十。
2019年上半年,我市GDP 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20位。
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广东省“1+1+9”工作部署,确立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明确了“1+1+6”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奋力开创新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今年东莞提出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
东莞当前正面临“三区”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投资东莞、抢滩湾区是越来越多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选择。
【东莞CBD发展借鉴系列】——广州CBD的发展回望
一、广州CBD建设背景
1990年初,广州市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准备建设地铁。
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的目标,靠土地收益支持地铁建设。
这项决策在客观上可以避免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过于分散,无法形成集约优势的弊病。
另外,也与1992年市委市政府刚刚提出的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地位,准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高标准、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是一致的。
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1300万m2,处在城市中心区大组团与东翼大组团之间,新旧区交汇处。
城市商务设施的需求取决于城市在所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广州市将来在区域中的地位可以维持得起一个完整的城市CBD,珠江新城和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商务办公区无疑是CBD最好的选址,城市发展结构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广州市的未来。
再也找不出像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区这样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与CBD如此恰当地结合:(1)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居中,易于培养良好的城市中心意向,使市民产生认同感;(2)位于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易于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意向,形成有魅力、易识别的城市空间。
二、新城规划构想
在境内外三家规划设计单位规划方案咨询的基础上,广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州市环境艺术委员会和市规划局的意见,决定以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方案为基础,编制控制性规划。
按市政府的意图,珠江新城将建设成为:未来的广州新城市中心,将统筹布局,综合商贸、金融、康乐、文化、旅游、行政、外事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
规划将用地划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与北部天河中心区内的商务办公用地一同构成广州市新的CBD,而东区以居住、康乐为主要功能,依据原规划预测,全区人口17-18万,就业岗位35-40万。
新城共分15个功能区,402个地块,除农民留用地123个地块、约456hm2和公建配套用地99个地块、约556hm2外,可供出让的建设用地
共180个地块,建筑面积约780hm2,其中商住约占30%,商务、办公、公寓占70%。
按目前价格计算,珠江新城预计可收取土地出让金220亿元,扣除征地、开发成本后,将为城市建设、特别是地铁建设提供超过100亿元的土地收益。
根据当时房地产开发形势,市政府对珠江新城的规划提出了若干具体意见:要求保留三个自然村;保留原规划确定的猎德污水处理厂;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并
且“按小块用地公开招标”的开发模式。
三、珠江新城开发的困难
自1992年开始酝酿,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的开发已经十年了。
虽然到1999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44.2634亿元,但对多数广州人而言,珠江新城还只是一个地图上的概念。
除居住用地正在积极开发外,只有若干政府办公机构迁入。
目前,尚无一家真正的商务办公建筑建成,原因何在?
1、全市办公设施过剩
据统计,至1998年末,广州市已竣工及已获规划批准建设的商务办公楼总面积约933.8万m2(包括珠江新城批出的26.26万m2)。
其中,目前已经建成的商务办公楼510.9万m2、已获规划局批准但尚未建成的422.9万m2。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在1993-1994年曾经十分繁荣、供不应求的办公楼市场转向低迷,大量商务办公楼积压闲置。
据广州市房地产局1999年6月调查,全市办公楼空置率达到27.2%,销售基本停止。
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写字楼建筑面积共计645.3万m2,虽然已经获准预售的建筑面积达到355.4万m2,但是其中只有230.5万m2完成租售,目前广州市写字楼存量面积还有415万m2。
粗略估计,即使现在开始不再批准新建写字楼项目,按1998年写字楼售出32.6万m2,出租17万m2,合共每年平均消化约50万m2的基数计算,消化目前的写字楼存量还要8时间。
如果将未出让的潜在供应量133万m2加进来,则还要多2年时间。
设想以珠江新城为核心开发CBD,再建设655.10万m2商务办公设施,则广州全市已建和准备建设的办公楼建筑面积总量将达到1588.90万m2,但已建成的商务办公用房,却还大量积压难以消化。
广州市商
务用地供应失控,办公设施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写字楼开发缺少动力。
市场需求难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强大而集中的商务中心区。
2、城市土地政策失当
(1)由于广州市土地供应市场长期的混乱,许多没有开发能力却能拿到廉价土地的“开发商”扰乱了地产市场。
1998年以前,几乎所有能拿出土地的单位都可以搞开发,有水快流,导致房地产开发遍地开花。
见缝插针的旧城改建既破坏了名城风貌,又分散了可以促进新区开发的有限市场需求。
正因为土地市场供过于求,导致珠江新城的土地有价无市。
而对许多开发商而言,珠江新城又成为一个“围城”:一方面,都明白将来新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极高,都想进入分一杯羹;另一方面,真正进入后又发现在支付了规范的地价款后,项目失去了竞争力。
近两年来随着市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范,一般的土地供给正常了,但珠江新城大量廉价的村留用地仍然扰乱着市场,农村土地问题十分突出。
(2)农村土地扰乱市场土地是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之一,珠江新城又采用了政府统一开发出让熟地的模式。
随着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土地不断增值。
然而珠江新城中的村庄用地和村留经济发展用地已经高达150hm2。
由于这些用地均采用村里自行寻找合作方的开发模式,政府从土地出让中所获得的收益大大减少,投入产出效益大打折扣。
另外,这种情况还会严重干扰政府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计划的实施。
据广州市有关规定,征用农村土地要留所征的4%用地作为村镇建设发展用地,另外还要将所征用地的8%返还村镇,由村镇自行开发,作为失去农田以后村镇新的经济来源。
这政策对于解决远郊农民的出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应用于市区范围内的农村时,则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加大了城市发展和改造的难度。
根据相关规定,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建设的村留地,农民分成的部分免收地价,合作方分成部分只收开发商700元/m2地价;另外,在珠江新城还专门划出5%土地给区、镇(街)政府,只收取1400元/m2地价。
仅此一项,按2800元/平方米的出让价格,对区、镇(街)政府和各村的让利已达到17.94亿元以上,而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却仍然由政府负担。
按规划,珠江新城内保留有猎德村、冼村和谭村等几个自然村,留地规模较大,约87hm2。
“都市里的村庄”虽然在地域上已完全进城了,
但土地仍然是农村集体所有,管理上也没有进城,违法建设严重,基础滞后,社会控制困难,环境恶劣,与新城的发展目标极不协调。
目前,由农村自己改造旧村的可能性极小,由政府斥资进行改造又难以平衡效益。
因此,采取何种改造方式,尚需市政府决策。
由于未能明确具体的改造方式,目前所编制的这两个村的规划难以实施。
这种情况出现在广州的未来新城市中心,集中反映了城市土地政策的失当。
供过于求的土地市场、旧城区见缝插针的旧城改建既破坏了名城风貌,又分散了有限的市场需求。
大量廉价的村留用地扰乱市场。
土地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影响土地市场的良性发育,削弱了政府利用土地调控方地产市场的能力,迟滞了新区开发。
三、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1、总体的失败
从1992年至2001年底,珠江新城卖地99宗,已建成19宗,在建11宗,没有开发的有69宗之多,其中烂尾2宗。
合同地价102亿,到去年底收回45亿。
虽然目前的珠江新城东西两翼住宅楼林立,但中央商务区却空白,经营性的商务办公项目尚未有一例建成,与政府和公众的预期有较大的差距。
2、失败后的检讨
2000年,广州市政府办公会议提出,对珠江新城前期规划和建设管理应进行全面的检讨,理由是,1993年国家正处于短缺型经济高涨期,土地开发采用的是高密度、小地块、高容积率开发模式,每块地建一幢楼,这种开发模式对城市形象、城市公共建筑面积、城市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主要的硬伤是缺少绿地规划。
2002年6月,市政府正式审议基本通过《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新规划提出“珠江新城占地6.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万人(面积人口相当地越秀区),共划分为14个20-40公顷的街区,包括商务、行政办公街区、高层居住区、金融贸易街区、文化活动街区、商业购物街区等,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行政和居住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于一体,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