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及监管
- 格式:pdf
- 大小:157.01 KB
- 文档页数:2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5期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防控措施张继东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巩义市分校/河南省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巩义451200摘要动物源性食品原料种类较多,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也较多,如饲料质量、添加剂使用的不规范、药物使用的不规范、动物疫病、环境、饲养管理、生产加工和运输、储存过程的不规范等。
在实际生产中,要从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诸多因素入手,采取科学选址、合理规划,选用配方科学、健康均衡的饲料,合理使用药物和添加剂,搞好疫病防控、加强监督检疫,规范加工程序、保证环境安全,防止运输、储存过程中有污染等措施,科学防控,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为人类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食品安全;影响因素;防控措施收稿日期:2020-02-04张继东,男,1979年生,硕士,现从事畜牧兽医行业技术工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疯牛病”“SARS ”“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猪流感”“非洲猪瘟”等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断出现,这些事件都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美好的生活。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是饲料、饲养管理、药物、疫病、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环境等,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规范操作、科学防控,这些因素的影响大都是可以避免的。
1动物源性食品本文所说的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加工原料来源于动物的各种食品。
2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2.1饲料质量饲料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可能遭到病毒、细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1],或发生霉变等情况,另外,饲料原料自身也可能存在的卫生不达标、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超标等,也会影响饲料的品质。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措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猪肉、牛肉、禽肉等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措施1. 养殖标准的制定:制定合理的养殖标准,包括饲养环境、养殖密度、饲料合成等方面。
养殖场应该遵守相关规定,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
2. 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要求畜牧业者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和隔离疫病动物,防止疫病的传播。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确保添加剂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
二、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措施1. 食品加工设备的卫生条件:食品加工企业应该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无菌,避免交叉污染。
2. 加工过程的监管:加强对食品加工过程的监管和把控,确保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受到细菌、有毒物质等的污染。
3. 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制度,对每一批次的食品进行检测,杜绝有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
三、食品销售环节的安全措施1. 进货渠道的管理:确保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资质,进货渠道来源安全可靠。
2. 储存条件的控制:储存食品时要注意温度、湿度等条件,避免变质和细菌感染。
3. 有效期的管理:食品销售商要定期检查食品的有效期,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销售。
四、消费者个人的安全措施1. 合理选择食品: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品牌和渠道,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留意食品标签信息:仔细阅读和理解食品标签上的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选择合适的食品。
3. 健康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摄入量。
总结: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其质量和安全。
从食品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监管和有效的控制。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建议论文标题:1.食品加工过程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控制 2.生产环节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保障 3.食品检测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4.动物源性食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 5.动物源性食品消费安全的教育与引导 6.法律法规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保障 7.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一、食品加工过程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控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问题是关键。
那么应该是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加强生产车间和员工的卫生意识,加强生产车间的整洁和操作规范。
此外,适量的添加防腐剂可以更好地保护食品。
当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我们也应该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防止该污染扩散。
二、生产环节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保障在生产环节中,除了污染问题,我们也需要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如兽药残留、激素等问题。
我们要对生产环节中的兽药和激素的使用严格管理,减少兽药的使用和使用量,使用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
三、食品检测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食品检测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监管和掌握食品质量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对食品检测技术的要求更高。
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保障食品的安全,也为食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的含量可直接和快速地检测激素残留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产品损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动物源性食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安全性。
应该遵循规定的储存和运输标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规范管理运输设备,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和变质。
此外,运输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食品与其他物品的分离,同时保持食品干燥、清洁和避免暴晒。
五、动物源性食品消费安全的教育与引导食品安全是消费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安全需要广大买家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安全知识,例如如何判断食品的质量、如何正确处理食品、如何购买安全的食品等等。
关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动物源性食品是指来源于猪、牛、羊、禽、马属动物、犬、兔、蜜蜂及水产类动物的可供人食用的肉、乳、蛋及制品和副产品。
我国是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不断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面临重大挑战。
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
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蛋、奶、水产品及动物制品已成为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食品,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共识,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
本文就如何解决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归纳如下。
目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药残留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的残留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已烯雌酚、磺胺类、二甲硝咪唑/甲硝咪唑、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和盐酸克伦特罗等。
其危害作用主要有:1.是毒性作用。
人若长期摄入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将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可产生急性、慢性毒性作用,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残留引起的群体急性中毒事件。
2.是过敏反应。
许多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具有抗原性,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并危机生命。
3.是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三致”作用),药超标,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
如苯丙咪唑抗蠕虫药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和致畸胎作用;磺胺二甲嘧啶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甾体激素(如已烯雌酚)能引起女性早熟、子宫癌和男人女性化特征;氯霉素能阻碍血细胞形成,从而导致人类的白血病;硝基呋喃类、砷制剂以及喹已醇的同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致癌作用。
誅农牧产品工程绿色食品是特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动物源性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的绿色食品,既具有动物源性食品的特点,又要满足绿色食品的要求。
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不同于其他绿色食品,其生产产业链有别于其他产品,涉及养殖、屠宰加工、储藏、运输、包装、标签和销售等环节,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产品的不安全。
因此,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涉及生产的全过程,需要实施“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现将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与监管措施介绍如下。
1要求动物源性绿色食品作为特殊的绿色食品,具有产业链长、影响质量安全的环节多、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复杂等特点。
因此,确保动物源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其生产加工过程就必须严格执行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标准。
目前已发布实施的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饲料使用准则》等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包装、标签、标志使用管理方面的标准等。
简要概括起来,生产动物源性绿色食品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从选择改善养殖场生态环境入手,严格执行《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保证动物健康和动物环境卫生,以及保证动物及其产品对人体无害的一切措施。
《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为依据,从动物源性绿色食品的特点出发,对动物源绿色食品的饲养、屠宰及其产品的加工、贮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卫生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包括产地卫生条件、屠宰加工卫生条件、储藏运输卫生条件,规范了养殖场、养禽场的卫生条件、畜禽肉产品加工企业的卫生规范,明确了动物源性绿色食品常规监测的动物疫病名录。
选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良畜禽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物种、类群齐全,而且种质特性各异。
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如淮南黑猪、麻黄鸡、秦川牛、北京鸭等,具有抗病并消化饲料能力强等优点。
202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范文____年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畜产品是指由动物生产的食品,是我国人民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制度缺陷,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饮食。
2. 原则:(1) 防范为主,综合施策。
(2) 切实加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
(3) 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责问责。
(4) 鼓励创新,持续改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三、措施和具体工作1.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1)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管能力。
(3) 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4) 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
2. 强化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1) 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的宣传和培训,严禁使用禁用药物和添加剂。
(2) 加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3) 建立畜产品生产环节的溯源体系,追溯畜产品的生产、饲养等环节,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4) 加强养殖场、屠宰场等生产场所的规范管理,提高生产环境卫生标准。
3. 强化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1) 加强对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加强对批发市场和超市的日常监测。
(2) 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监管,确保畜产品冷链运输中的质量安全。
(3) 完善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加强对产品标签的抽检,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行为。
4. 强化畜产品市场监管(1) 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无照经营、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
(2) 加强对畜产品市场的日常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市场秩序。
(3) 加强对网上畜产品交易平台的监管,打击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
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品的消费也越来越普及。
然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现代科技已经能够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但是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呢?一、提高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首先得从生产环节入手。
农民养殖、屠宰及其销售的环节做好生产环节的管理、合格证明、疫苗注意等工作,都是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关键。
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加强监管,构建起食品安全较为完善、科学的机制,防止非法操作和违法生产养殖的现象,从源头上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原材料安全和卫生。
二、严格的检测标准政府应严格贯彻检验检疫标准,确保动物性食品经过药品检测和化学成分检测的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生产厂家要建立高效的监控体系,对原材料、加工环境、存放和储存环境等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控。
此外,大力提升国家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能力,加强对各环节卫生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
三、推广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是目前较为时髦的食品,接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它有机会成为一种潮流。
绿色食品无化学污染,对人体无害,并能够本质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
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户、生产厂家和商家做有机养殖、绿色制造、整体流通和销售服务,不仅能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而且能够设置更严格的质量检查流程,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地吃到高品质的有机产品。
四、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在这个信息时代,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取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变得扩展和方便了。
政府有条件地可以大力开展食品健康安全教育,提高公民食品安全互助自救意识,改变人们不安全的饮食习惯,建立大众食品安全观念,以全民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此外,可逐步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组织或社团,通过宣传、讲座、展览等方式,让懂得营养、健康、卫生保险的专业人士融入公民,让公民更加科学地了解营养和饮食,以确保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