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48.51 KB
- 文档页数:7
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摘要概述影响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奎水平。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不安全因素;对策动物性食品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V A和VB等营养物质,是人类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动物性食品的产量大大增加。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中肉、奶、蛋的消费比例也日益增加,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日益关注,特别是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知道所消费的食品中有何种药物残留、具体的残留量以及危害等,同时要求消费不含任何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
动物性食品污染方式、来源及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出于治疗、疾病预防和促进动物生长的目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应用广泛,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残留率很高;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和农药的滥用,都会引起大气、水体、土壤及动植物的污染,造成畜产品的不安全。
通常治疗、预防动物疾病的用药一般是间断、个别的,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用药是持续、普遍的,而且常在动物性食品上市前才停药。
没有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因而极易造成兽药残留量超标。
1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1.1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有些药物容易残留在动物可食组织中,而且残留期长、对人体危害较大,因而我国规定禁止用于食用动物。
但有些饲养者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使用,往往造成残留,如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如瘦肉精等)后,在动物眼组织、肺组织、毛发中有显著蓄积。
食用组织中以肝、肾中残留最高,肌肉脂肪中最低。
当人体累计摄人量超过一定值或食人高残留(>100ng/g)的内脏组织(如肝、肾等)时,就会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震颤,其中四肢和面部肌肉最明显,轻者感觉不适,重者行走不稳、无法握物;其他中毒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腹痛、肌肉疼痛、恶心和眩晕等。
使用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后,通过动物源性食物链进人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内分泌相关肿瘤、生长发育障碍、出生缺陷和生育缺陷等问题。
浅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作者:杨晓东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3期[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由动物源性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旧的污染尚未得到解决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不断发生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人们对畜禽产品的恐惧和对畜禽产品安全的担忧。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即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畜禽产品中不应含有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因素。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原因;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47-0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由动物源性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旧的污染尚未得到解决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不断发生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人们对畜禽产品的恐惧和对畜禽产品安全的担忧。
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全部可食用的动物组织以及蛋和奶,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含动物脏器)、水生动物产品等。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即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指畜禽产品中不应含有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因素。
一、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存在于多个环节。
(一)根据其性质分为生物性因素:包括细菌、真菌及它们产生的微生物毒素、病毒、寄生虫及其虫卵、昆虫等,可引起食物中毒、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以及其它人畜共患病等。
目前全球已知的300 多种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有100 多种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等。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5期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防控措施张继东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巩义市分校/河南省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巩义451200摘要动物源性食品原料种类较多,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也较多,如饲料质量、添加剂使用的不规范、药物使用的不规范、动物疫病、环境、饲养管理、生产加工和运输、储存过程的不规范等。
在实际生产中,要从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诸多因素入手,采取科学选址、合理规划,选用配方科学、健康均衡的饲料,合理使用药物和添加剂,搞好疫病防控、加强监督检疫,规范加工程序、保证环境安全,防止运输、储存过程中有污染等措施,科学防控,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为人类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关键词动物源性食品;食品安全;影响因素;防控措施收稿日期:2020-02-04张继东,男,1979年生,硕士,现从事畜牧兽医行业技术工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疯牛病”“SARS ”“三鹿奶粉”“瘦肉精”“禽流感”“猪流感”“非洲猪瘟”等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事件不断出现,这些事件都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美好的生活。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是饲料、饲养管理、药物、疫病、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环境等,然而,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规范操作、科学防控,这些因素的影响大都是可以避免的。
1动物源性食品本文所说的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加工原料来源于动物的各种食品。
2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2.1饲料质量饲料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可能遭到病毒、细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1],或发生霉变等情况,另外,饲料原料自身也可能存在的卫生不达标、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超标等,也会影响饲料的品质。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措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猪肉、牛肉、禽肉等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对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制定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食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措施1. 养殖标准的制定:制定合理的养殖标准,包括饲养环境、养殖密度、饲料合成等方面。
养殖场应该遵守相关规定,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
2. 动物疫病防控: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要求畜牧业者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和隔离疫病动物,防止疫病的传播。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确保添加剂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
二、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措施1. 食品加工设备的卫生条件:食品加工企业应该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无菌,避免交叉污染。
2. 加工过程的监管:加强对食品加工过程的监管和把控,确保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受到细菌、有毒物质等的污染。
3. 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制度,对每一批次的食品进行检测,杜绝有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
三、食品销售环节的安全措施1. 进货渠道的管理:确保供应商具备相应的资质,进货渠道来源安全可靠。
2. 储存条件的控制:储存食品时要注意温度、湿度等条件,避免变质和细菌感染。
3. 有效期的管理:食品销售商要定期检查食品的有效期,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销售。
四、消费者个人的安全措施1. 合理选择食品: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品牌和渠道,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留意食品标签信息:仔细阅读和理解食品标签上的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选择合适的食品。
3. 健康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动物源性食品的摄入量。
总结: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其质量和安全。
从食品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监管和有效的控制。
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供给水平的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然而,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动物性食品原料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包括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其他因素。
本文将对动物性食品原料的不安全因素及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一、化学污染物化学污染物是动物性食品原料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其主要来源为环境污染和疾病治疗等过程中的药物残留。
动物遭受化学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药物残留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药物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如中毒、过敏等。
化学污染物不易被消化和排泄,因此难以从体内清除。
化学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强制执行合理管理方法,并开发更为安全的化学药品来保证动物遗产的质量。
此外,对于动物性食品原料的检测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二、生物污染物动物性食品原料中的生物污染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生物污染物在动物体内产生时会破坏食品质量,影响动物的健康。
其中,常见的细菌污染物包括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会导致肠胃炎等疾病。
真菌污染会导致食品变味变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而病毒污染不仅会导致动物的死亡,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控制生物污染,应遵循生物食品卫生管理和生物食品加工规程,对动物遗产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确保食品符合生物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遵守相关规定,注意清洗环境和保健。
三、物理污染物物理污染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性食品原料不安全因素,常见的物理污染物包括玻璃碎片、铁丝、塑料片等。
这些物理污染物会从养殖环境中进入动物的体内,导致食品污染。
物理污染物主要是由于养殖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当操作所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养殖和加工环境,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来减少这些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那梅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8年第5期那梅云南省文山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6630991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存在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可能。
(1)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很多饲料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碱、有毒蛋白、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肌胃糜烂毒等。
饲料中含有害物质,影响畜禽的健康。
(2)饲料霉变或受污染。
饲料霉变或受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并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其大致包括致病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和其他有害物质(如农药、二噁英、城市泔水、垃圾)等对饲料卫生的影响。
饲料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传播途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饲料,这些不洁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给人。
(3)添加过量的微量元素引起重金属污染和中毒。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是必要的,但在现实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养殖户,科学养殖意识浅薄,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于是盲目大量使用微量元素。
如果饲料中过量添加某种和几种元素,积聚在动物体内,就可以通过其产品传递给人而影响人体健康。
如铜、锌容易在肝中聚集,人食用铜、锌残留高的猪肝可引起中毒。
砷化物可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使动物和人出现过敏、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4)滥用兽药,过量使用添加剂及残留问题。
在疾病治疗中,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过多过滥使用兽药。
部分基层兽医人员和一些个体兽医从业人员,不管遇到什么病,不论病因及临床症状如何,就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
这样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而且势必造成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
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药物,不执行休药期规定,即可造成药物残留。
(5)动物疫病给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的威胁。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正式)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9614-88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瘦肉精”, “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
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出口的瓶颈。
我国仅20xx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20xx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1.生产环节:农畜产品的生产环节包括种植、养殖、收获和加工等多个环节,其中不合理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不良的环境条件、使用过多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等都会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运输和储存环节:农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遇到不良的运输条件和储存环境,或者使用不当的包装材料等都会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不良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不合理的食品搭配、不合规的食品添加剂使用等都会对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控制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和安全问题。
2. 优化运输和储存环节,确保农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污染和损失。
3. 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监管等渠道,加强消费者对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认知和监管。
4.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等使用的监管,确保其使用符合规定,减少对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
5. 强化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管力度,及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
- 1 -。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饲料、养殖方式、疫病防控、加工过程等。
下面将分章节介绍这些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污染会导致农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水质、土壤等。
气候:气候对农畜产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和降水量等方面。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进而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湿度过高则容易导致病菌滋生,降水量过多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水质:水质是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中的污染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长,进而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保证水源的质量对于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会通过饲料和水源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长,进而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保证土壤的质量也是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饲料因素饲料是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饲料中的污染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长,进而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饲料因素包括饲料成分、饲料加工、饲料质量等。
饲料成分:饲料成分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饲料成分可以保证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进而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饲料加工:饲料加工可以有效地降低饲料中的污染物质含量,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长,进而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饲料质量:饲料的质量对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优质的饲料可以保证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进而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养殖方式养殖方式也是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养殖方式会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殖方式包括散养和圈养两种方式。
散养:散养方式可以保证动物的自由活动,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进而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及预防措施(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新版)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和潜在威胁,国内相继发生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应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换取畜产品量的增加,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连国内市场也将失去立足之地。
美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等)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量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动物产品
出口的瓶颈。
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食品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近几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的鸡肉中常有被检出违禁药物超标事件;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对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的药物残留,其后不久,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食品的决议。
该决议称:近期欧盟食品兽医局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问题出在兽医使用了受禁的药物。
因此,只有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才能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畜牧业长期持续发展。
畜产品安全生产隐患主要来自于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安全教育等问题。
涉及畜禽养殖环节,畜禽运输,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
本文仅就畜产品生产阶段不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加以探讨。
1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1饲草、饲料的污染饲草、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前提和保
证。
它包括饲料的金属毒物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和农药污染。
污染饲料的金属毒物有汞、镉、铅、砷等,上述有毒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地区土壤,饲料原料和饮水中某些有毒元素含量过高以及工业三废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危害最重的当属黄曲霉毒素污染,感染霉菌后饲喂动物,可使动物中毒;我国每年有数万吨有机氯和有机杀虫剂撒在地上,直接导致饲料的农药污染。
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饲料,不仅诱发各种疾病,而且严重影响畜禽肉品质的质量。
1.2疾病多年来,一些严重的畜禽疾病,特别是畜禽传染病在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1.3滥用激素、抗生素激素、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原因。
有的饲料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饲料配方中大量使用激素、抗菌素类药物,以达到加速畜禽生产的效果,有些个体养猪户在生猪出栏前的一段时间给猪喂食含瘦肉精的违禁饲料,以提高瘦肉率。
1.4药物残留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主要是由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中的抗菌类药物、激素、安眠酮类药物所致。
由于饲养者对药物
添加剂的性能和使用添加剂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对药物残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盲目追求生产利润,不严格按规定使用国家批准的兽药和添加剂,随意在饲料中添加某些药物,出栏前又不注意休药期,导致药物残留严重超标。
畜禽肉中、植物里的药残,通过生物大循环,都会作用与人体,影响人类健康,污染环境.
1.5饲养环境生产规模小,畜禽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
很难做到畜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饲养环节净化,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大,此外,养殖户无公害养殖意识淡薄,养殖环境污染。
畜舍选址、栏舍设计不科学,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畜舍周围环境、空气和水源污染。
客观上造成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难以规范,严重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
2生产安全畜产品的措施
防重于监,注重源头监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一项国际通行做法。
2.1加强饲料的质量控制,开发无公害饲料添加剂首先,重视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控制和防止饲料中外源性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农药残留和工业“三废”对饲料的污染,
切断传染性病原微生物进入食物链,确保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其次,开发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
微生态制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保健防病,提高繁殖力,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及畜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效益;最新研究的免疫调节剂及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益于生产安全畜产品。
2.2发展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推进健康养殖。
要创造合适的动物生长、发育环境,培养健康的种畜群,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可追溯制度,抓好产品质量认证。
2.3严格防疫,搞好生物安全措施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疾病的防治密不可分,尽管有些疾病可以治疗,但疾病所带来的危害和治疗的药物所产生的残留都会严重影响畜产口的品质。
防重于治,保持清洁的饲养环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和蔓延,适时接种,科学免疫,将疫病消灭在萌芽之中。
2.4控制药物残留合理、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及抗菌药物,遵
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通过药敏感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抗生素的交替使用等方法延缓耐药性产生,提高疗效。
同时遵守休药期。
在出售或屠宰前`5-7天停止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添加剂。
生产安全畜产品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强人民健康,利国利民,是摆在兽医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