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9
赣方言特征词研究赣方言作为中国方言的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赣方言的特征词入手,探讨其历史渊源、语音特点、词汇丰富度等方面,以期为深化对方言文化的认识提供有益参考。
一、赣方言特征词的历史渊源赣方言源远流长,与历史上多次北方人民南迁密切相关。
这些移民带来了新的词汇和语言习惯,使赣方言在与其他方言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赣方言还受到邻近方言的影响,如客家话、吴语等,其相互之间的借词现象也丰富了赣方言的词汇。
二、赣方言特征词的语音特点赣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差异。
首先,赣方言的声母系统较为复杂,包括大量的声母多音现象,如“波”、“柏”等字在赣方言中发音不同。
其次,韵母方面,赣方言的韵母数量较多,且有着与其他方言不同的独特韵母,如“入声韵”、“撮口呼”等。
最后,声调方面,赣方言具有六个基本声调,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变调、连读等语音现象。
三、赣方言特征词的词汇丰富度赣方言词汇的丰富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赣方言拥有大量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在其他方言中难以找到对应,如“牯牛”、“耬耙”等。
其次,赣方言吸收了大量的古语词和外来词,如“捱得”、“喔叱”等。
最后,赣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其词汇更加生动形象。
四、赣方言特征词的例子下面举几个赣方言特征词的例子,以展示其与其他方言的区别和独特性。
1、肐搁:意为“全部”,如“肐搁家伙都在这儿了”。
2、�五里一徘徊:形容做事不果断,犹豫不决。
3、七搭八搭:形容说话含糊不清,如“他七搭八搭地说了一通”。
4、肋力:指“努力”、“使劲”,如“你要肋力工作啊”。
5、喔叱:指“责备”,如“他被父亲喔叱了一顿”。
五、赣方言特征词的优势和不足赣方言特征词的优势在于其丰富性和独特性,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赣地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统,还反映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赣方言特征词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例证。
一、客赣语词汇的横向渗透关系客家方言与赣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两个地缘相连的方言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点,而在本方言内部显得有所不同。
由于我们有面上的材料作支持,所以,对于客家方言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我们认为它们明显属于渗透的结果。
当然,极个别地缘相距甚远的条目,如梅县的“快菜[,韭菜]、灶间[,厨房]”等似未必与南昌话有什么联系,这些词极有可能是偶合。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凡是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条目绝大多数都是地缘相连的,应该都是受赣语影响的结果。
而且,地缘越靠近,受渗透的条目就越多。
如本文调查的江西境内的3个点中,除去下列共同的部分,石城另有62条、大余另有56条,安远另有20条与赣语相同。
福建境内的3个点中,长汀另有17条,岩前另有12条,永定另有2条与赣语相同。
而广东境内的3个点除上举梅县的“快菜、灶间”外,基本上没有哪个点单独有与赣语相同的词语。
但是,对于客家方言数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要分清哪些词是同源关系,哪些词是渗透关系,则并非易事。
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若是某种说法只见于江西省内或少数边界地区而不见于多数其他地方,又与赣语说法相同,则可认为是渗透的结果。
有的词尽管古已有之,但因多数点不说,就应该是与渗透有关。
客、赣方言同源不同区客家方言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唐末五代至宋初,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山区之后。
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皆源于古赣语包括赣南客家方言区在内的今江西省,夏商周时属扬州;春秋时分属吴、楚、越三国(因此史称江西为“吴头楚尾”);秦汉时大部分地区属豫章郡。
东汉时的豫章郡空前繁荣。
据公元2年和公元14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全国总人口减少,但是豫章郡人口由公元2年的351965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68906人,户数由公元2年的67462户猛增至公元140年的406496户。
在当时全国100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第53位跃居第4位;在扬州的6个郡中,则由第5位跃居第1位。
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一个豫章郡方言。
由于豫章郡与今湖南等地属南楚(《史记·食货志》:“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因而在扬雄《方言》中,豫章郡方言属“南楚方言”。
南北朝时,九江、豫章一带居民仍是“楚人”,称作“傒”。
但“傒”人不是纯楚人,其中有不少北方人。
因为在东汉末年,有不少南下北民迁至江西。
晋永嘉丧乱后更有不少北民南迁至江西尤其是浔阳郡即今九江一带,朝廷为此还先后在那里设置侨郡、西阳郡、新蔡郡、安丰郡、松滋郡、弘农郡、太原郡等。
“傒”人的语言是“傒语”,与当时的“正音”即通语有差别。
《南史·胡谐之传》说:“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为给事中、骁骑将军。
上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谴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
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但“傒语”与“正音”的差别应该不大,否则,很难“二年后”“遂使宫人顿成傒语”。
这与上文说到的“傒”人中有不少北方人的情况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傒语”不可能是纯楚语,里边肯定有不少北方话成分。
这使得“傒语”与当时的通语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正音”有了联系纽带。
《【客赣方言语体标记比较研究】赣方言》摘要:“V+稳”语法义南昌话仍用“+V”或“+N+V”表示,南昌话表示完成体标记有“了”和“撇”上犹话表示完成体标记有“哩”和“了”,如南昌话进行体只用词汇手段“+V”而上犹既要用到词汇手段“+V”又要用到形态手段“V稳V稳”摘要客祖先北方南迁并非次到位使得客方言成种“地方化”“合成语言”,它含有北方汉语、南方汉语、土著语言成分其客南迁及定居程,与赣语居民关系尤密切客话和赣方言分合也就成现代汉语方言分区存已久问题详尽语基础上从语体角探讨客方言与赣方言关系分析两种方言语体表达上异关键词客方言;赣方言;语体;标记、引言客是由历史原因华民族汉族南迁形成独特稳定民系其突出特就是它语言――客方言各地客人语言基上相或相通“客话”这名称应当是与“客人”这名称产生今天客人子孙代散布世界各地总人口已达5千多万全国九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客人居住客方言主体部分主要粤北、粤东、闽西、赣南赣南地区客人分布打上了客先民历次南迁烙印宁都、石城、兴国以及都北部、赣县北部、瑞金北部客人基上是前三次从原南迁和闽西回迁客裔南康以及赣县南部、都南部、上犹东部、会昌西北部、信丰北部、安远北部、余北部客人主要是元明际从赣诸县迁客先民裔约占赣南现有客总数70%左右龙南、定南、全南、寻乌诸县(安远、信丰两县南部)崇义以及余县南部上犹县西部会昌南部、瑞金南部这些地区客人都是明清际由闽西、粤北粤东等地回迁入赣南客人及其裔讨论赣方言和客方言语体表达标记和型语法形式异“体”是指动作、事件定进程状态主要包括进行体、完成体、持续体、历体选择方言代表是赣语南昌方言和客话上犹方言南昌是江西省省会地处江西省部偏北南昌方言是赣方言代表上犹县位江西省西南部赣州市西部、赣江上游东邻南康南连崇义西接湖南桂东北界遂川赣粤湘三省交界处根据谢留、黄雪贞先生《客方言分区(稿)》上犹县纯客县客话分区属信片周边分别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区二、赣语和客话各种语体比较南昌话和上犹客话语体表达共主要是主要用虚词、助词等词汇手段表示各种“体”其不我们分语体具体分析()进行体南昌话进行体用“”表示“”有两种用法是作副词直接加动词前构成“+V”表示某种动作行正进行;二是作介词构成“+N+V”其动作发生处所表示动作行某地进行如①外头落雨②渠房里写上犹话除了用与南昌话相“”以外还可以用“稳”作进行体标记“V+稳”语法义是V动作正进行又出现了另种情况“V+稳”语法义南昌话仍用“+V”或“+N+V”表示如两人说着话我们两人说着话候他了③南昌话渠两人话事我两人话事渠了④上犹话渠两人话事我们两人话稳事渠哩上犹话“V+稳”还可以重叠“V稳V稳”形式强调正进行般单独成句主语不出现如⑤话稳话稳渠就哩(我们正说着他他就了)⑥做稳做稳水就冲哩(我们做着事水就冲了)(二)完成体南昌话表示完成体标记有“了”和“撇”上犹话表示完成体标记有“哩”和“了”如他买了菜白白等了这么久⑦南昌话渠买了菜冤枉等撇港久⑧上犹话渠买哩菜冤枉等了�久上述例子“渠买了菜”“了”我们称“了”“冤枉等了�久”“了”我们称“了”“了”与“哩”语法义致“了”与“撇”语法义致南昌话谓词“了”可分四种种是动词作结补语“完”念[l3]记作了0如“吃得了”“吃不了”;二种是助词用句谓词面作完成体标记念轻声记作了如“吃了饭”;三种也是助词用存现句兼表完成和持续记作了四种是语气词用以谓词结尾句末兼完成和已然也念轻声记作了3上犹话“哩”可分两种种是助词用句谓词面作完成体标记记作哩二种是语气词用作已然体标记记作哩哩和哩都念轻声南昌话谓词“撇”也有两种用法种是动词只作补语与普通话“”相对应念[]记作撇0 如“吃撇该碗饭”连动句撇0放动词面可兼表完成如“卖撇东西到广州”;二种是完成体标记由动词“撇0”虚化而念轻声记作撇上犹话“了”与南昌话“撇”完全对应因而也有两种用法与撇0用法相记作了如“食了该碗饭”与撇用法相记作了B了和了B都念[l3](三)持续体赣语和客方言持续体都主要借助词汇和形态两种手段表示南昌话表示持续体语法形式有V+倒、V+了、紧+V或者是使用动词重叠方式;上犹话表示持续体则不使用“了”而是使用了语法标记“稳”与进行体标记“稳”区分我们将这里出现“稳”称“稳”V+倒形式“倒”念轻声相当普通话念轻声“着”“倒”南昌话只用两种句式(1)V+倒(+O)多祈使句;(2)V+倒(+O)+V(+O)“V倒”可以作V方式或手段而“V+倒”上犹话可用各种句式如你坐着⑨南昌话(你)坐倒不要坐倒�倒⑩上犹话(你)坐倒不要坐倒�倒不要坐着着南昌话不要坐倒�倒上犹话不要坐倒栖倒你坐着说3南昌话你坐倒话上犹话你坐倒话他拿着几块钱上街了5南昌话渠拿倒几块钱上街了6上犹话渠拿倒几块钱上街紧+V若要表示动作没完没了持续着可用“紧+V”形式南昌话和上犹话都是这样“紧”面还可以出现进行体标记“”或是“港”、“�子”(这样)等词以强调动作正没完没了持续着多含有腻烦情绪“紧V”也可重叠“紧V紧V”有加强语气作用如不要老是说他7南昌话不要紧话渠8上犹话呒要紧话渠老说老说耳朵都要吵聋了9南昌话紧话紧话耳朵都等(被)渠吵聋了0上犹话紧话紧话耳朵都拿(被)渠吵聋哩3V+了南昌话存现句可用动词加“了”表示持续“了”表示完成兼表持续而且这类句式只能用“了”兼表示持续上犹话这种句式概用“倒”作持续体标记如墙上挂了幅画南昌话墙上挂了副画上犹话墙上挂倒副挂历V+稳上犹话“稳”除了作进行体标记外还可作持续体标记这是南昌话所没有用法如是表示“保持不让松动”动词如“钳、捧、霸、提”等上犹方言般要用稳作持续体标记而不用“倒”南昌话则仍用“倒”如钳住那根铁丝3南昌话钳倒该根铁丝里上犹话钳稳该根铁丝子除了上述型语法形式外以动词重叠形式表示持续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当表示某动作持续程又出现了另种情况其重叠形式是VVVV或是V啊VV;当表示动作不停地持续下且出现谓语位置上V啊V南昌话这两种形式都可以用且可换上犹话只用“V啊VV”这种形式如我坐着坐着坐得睡着了5南昌话我坐坐坐坐得困着了6上犹话我坐啊坐坐得歇沉哩他沟里摸啊摸摸到条鱼7南昌话渠沟里摸啊摸摸到只鱼8上犹话渠沟里摸啊摸摸到只鱼子(四)历体历体表示有某种历它标记比较简单南昌话和上犹话都是“”如他弟弟上海9南昌话渠老弟到上海30上犹话渠老弟到上海三、结语从上分析可以看到赣语和客话语体表达方式共是主要用词汇手段但有也用形态手段这里“词汇手段”指虚词“形态手段”指词重叠二者不是(1)表示种体所用手段不完全样如南昌话进行体只用词汇手段“+V”而上犹既要用到词汇手段“+V”又要用到形态手段“V稳V稳”(2)表示种体虽然都要用到词汇手段但所用到词不相如南昌话用助词“了”表示完成体上犹话则用助词“哩”表示(3)表示种体虽然都要用到形态手段但所用形态不尽相对客赣方言语体标记和表达方式进行了简单描述和对比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两种方言关系对语体表达所造成影响这种比较研究使用和扩展对客赣方言关系其他方面研究也是有所借鉴参考献【】陈昌仪赣方言概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99【】戴耀晶现代汉语体系统研究[]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997【3】李如龙周日健客方言研究[] 广州暨南学出版社, 998【】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报告[] 厦门厦门学出版社, 99【5】刘伦鑫江西客方言概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00【6】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995【7】胡松柏, 程熙荣赣东北方言动词完成体标记形式、功能及其类型[] 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008【8】黄雪贞客话分布与部异[] 方言, 987()【9】李国敏, 万海燕, 邓明普通话对赣南客话影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00()【0】饶长溶关客方言语貌助词“啊”[]韶关学院学报,00,()【】颜森江西方言分区(稿)[]方言,986,()相关热词语体方言标记研究。
分类号:___H317____ UDC:__400_____学号:___0603010__ 密级:_公开_____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西乐平方言词汇比较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ANGXI LEPINGDIALECT VOCABULARY作者姓名:陈 雪 英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方 言 学指导教师:盛爱萍 教授完成日期:2009年3月温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分类号:___H317____ UDC:__400_____学号:___0603010__ 密级:_公开_____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西乐平方言词汇比较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ANGXI LEPING DIALECT VOCABULARY作者姓名: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方 言 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09年3月温州大学学位委员会江西乐平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摘 要乐平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是赣东北交通要道,也是江西省的一个重要的城市。
近年来乐平市的经济和城市都有所发展和改观,但乐平方言作为汉语赣方言的次方言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在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对乐平方言词汇的系统描写和分析,只出现过个别例证。
近几十年来,方言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对一个地方方言词汇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就是对乐平方言词汇进行一次综合的深入探讨。
本文在对乐平方言词汇调查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对乐平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乐平方言词汇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揭示乐平方言词汇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和位于江西省南部属客家方言于桂片的于都方言词汇进行比较,揭示二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进而探讨两地方言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从词汇比较的角度来对乐平方言词汇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为进一步认识乐平方言、更好地研究乐平方言提供一些更为细致的语言材料,同时希望对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也能尽一点微薄之力。
“舔”的说法赣方言:萍乡:ʂɛ上声南昌:se阴平余干:ʃɛ阴平南城:ɕie阴平高安老屋周家:ɕiɛ阴平粤北土话:长江:ʃɛ阴平白沙:sA去声上窑:se去声腊石:sɛi去声犁市:sei去声梅村:sei阳上石塘:sei去声桂头:sei阳上长来:ʃei去声北乡:ʃɛi去声三江:ʃa阳上客家方言:宁都:sai 阴平梅县:sai 阴平上犹社溪江头:se上声全南县城厢镇:sɛi阴平连城新泉:ɕie阴平福州:siɛ阳去广州:sai黄锡凌《粤音韵汇》标成阳上,实际上多读高升变调《粤北土话音韵研究》说粤北这个说法“本字是‘舐’。
‘舐’同‘舓’,《广韵》上声纸韵神帋切:‘以舌取物。
’声母和声调完全符合对应规律,韵母读同齐韵,是纸韵的白读层。
”上面的一些文章中就将之写成“舐”。
看起来“舐”字的这种读法分布较广。
萍乡舐还说成keɛ或lia,上声,一些客、粤方言类似。
萍乡、南昌见《萍乡方言词典》(魏钢强)p165,余干、南城见《赣方言概要》(陈昌仪)p86,p195,高安老屋周家见《高安(老屋周家)的语音系统》(颜森)《方言》1981年p107,粤北土话见《粤北土话音韵研究》(庄初升)p281-282,宁都见《客家方言语音研究》(谢留文)p151,梅县见《梅县方言词典》(黄雪贞)p88,上犹社溪江头、全南县城厢镇见《江西客家方言语音概况》(刘纶鑫)p157,p190,连城新泉见《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项梦冰)p10,福州见《福州话音档》(梁玉璋、冯爱珍)p113,广州见《广州话元音变化举例》(白宛如)《方言》1984年p128-134。
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
本文对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了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出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标签:客家方言赣方言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
两者合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为两个方言区,这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实际上,对客赣方言分合判断应依赖于对两大方言尽可能详细的比较研究。
本文拟以人体类词语为例,选择客家方言点三点和赣方言点三点,对客赣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据此分析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以管窥客赣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
我们选择的客家方言点是梅县、长汀和石城,它们分别位于客家大本营区的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其中梅县、长汀方言材料出自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石城方言材料由温昌衍博士提供;赣方言点三点是南昌、新余和吉安,其中南昌方言的材料主要来自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以及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新余方言材料主要来自《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吉安方言系笔者母语吉安县横江话。
用来比较的人体类词语有59个,系《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条目,它们是:1.头;2.头发;3.头发旋儿;4.头屑;5.脸;6.眉毛;7.额头;8.囟门;9.眼睛;10.眼珠;11.鼻子;12.鼻涕;13.鼻屎;14.耳朵;15.耳屎;16.脖子;17.嘴;18.嘴唇;19.臼齿;20.龅牙;21.齿龈;22.牙垢;23.口水;24.下巴;25.胡子;26.皱眉头;27.乳房;28.乳汁;29.打赤膊;30.光腚;31.肚子;32.肋骨;33.胯下;34.男阴;35.女阴;36.交合;37.屁股;38.肛门;39.胳膊;40.胳膊肘;41.手腕;42.腋下;43.拳头;44.手指头;45.指甲;46.脶(指纹);47.箕(指纹);48.腿;49.腿肚子;50.膝盖;51.踝子骨;52.脚跟;53.脚印;54.脚掌;55.脚心;56.大拇指;57.小拇指;58.趼子;59.(身上的)污垢。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
练春招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2)003
【摘要】本文从词汇角度探讨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客家方言的大本营——闽粤赣三角地带,与赣方盲区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社会历史上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语的七大方言中,它们又以语音上的雷同而著称.然而,词汇方面却显示了较大的差异,很多基本或常用语词两者有别.文章主要从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探讨了这个问题.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练春招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从词汇看大本营地区客家方言的分片
2.从几个标记助词看赣方言与近代汉语的关系
3.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4.从词汇角度看赣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5.客家方言的源流及与赣方言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汉语本字与音韵调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
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赣方言分布)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合《唐韵》与《广韵》,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
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鸭ngæp5、不bêp5)、浊音(金jim6、我ngoe6)、字(厥jüɛ6、尔ng6、咀jüü3)、称呼(新妇xim1fu5.、爷娘yaa2yɔng、嬷嬷maa2mæ)。
用上颚送气塞擦浊音(zh ch sh)、清音(z c s)区分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和短元音(a o e i u v),对应阴阳二音,存古代高,中古音韵系统保存完整(川thɔn5、灌gwɛn4、惯gwan4),六音八调,语音细腻优美,韵味十足,合五行八卦。
除书面语像普通话需念得字正腔圆外,其日常沟通语速快,词句通过约定俗成的重读、弱读、变调达到准确表意之效。
如果想听宋人如何言语,就听江西话(gɔng6xi wa)。
本文收录了赣方言一地常用字词本字与发音,并在兼容普通话拼音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赣方言的特点制定了一套适合的拼音方案,而且做到了简洁明了,见音就能准确读写。
(赣方言声调)(赣方言声母)(赣方言韵母)作者废了大量心力写出本文,为方便推广赣方言之用,同时保留其知识产权。
文中多有纰漏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三、名词上昼(shong5dhiu4.)、当昼(dɔng6dhiu4.昼午dhiu4wo4.、昼间dhiu4gan)、下昼(haa5dhiu4.)、昼饭(dhiu4fan5)——上午、中午、下午、午饭抹昼(maa1dhiu4.)、昼后(dhiu4hau5)——快中午了;午后夜边子(yaa5biɛn6/ biɛn zu)、夜昼(yaa5dhiu4.夜头yaa5hau4.、夜里yaa5li6.)、夜午(yaa5wo4.)、天光(tiɛn6gwong5.)、见早(jiɛn4zao3)、清早(qing6zao3)、曥光(luu1gwong5.曥始光子luu1shɛ gwong zu)——傍晚、晚上、半夜、天亮、一天亮、清早、天刚亮上等(shong5dɛm)、下等(haa5dɛm)、中间(dhung6gæn6)、高等(gau6dɛm5.高埦gau6wɛn)、低处块(dii1thu kwai4)——上面、下面、中间、高处、低处底下(dii3hæ6.)、底旮(dit5ga)、叾旮(du5ga)——山或者村等的下面。
第一节xx学习普通话的词汇规律本部分主要从江西省内客赣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来总结方言词汇的规律。
一、词语构成的音节数量不同方言区的普通话练习者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对比关系,寻求练习的规律(以下例子,“——”前为方言,后为普通话)。
1.客赣方言中有一部分单音词,与之相应的普通话是复音词。
塘——xxxx——水xx壮——肥胖碱——肥皂2.有些词在客赣方言中是复音词,但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词。
脚鱼——鳖虾公——虾3.普通话中是双音词,但在客赣方言中是三音节词。
手指甲——指甲打摆子——疟疾檐老鼠——蝙蝠胸脯前——胸脯二、构词语素不同方言中存在许多与普通话同义异形的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当兵——参军晓得——知道告化——乞丐土狗——蝼蛄2.部分语素不同。
月光——月亮春上——春天裤脚——裤腿新妇——媳妇锁匙——钥匙对子——对联作田——种田面盆——脸盆番薯——红薯3.语素相同,但顺序不同。
xx——晴天干笋一笋干紧要——要紧闹热——热闹欢喜——喜欢碑石——石碑三、词义不同有些词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有,但词义却不尽相同。
1.方言词义范围大于普通话。
丑——普通话中主要形容人的容貌,客、赣方言中却还能形容“脾气”,指脾气不好时说“脾气丑”。
碗——普通话中主要指“吃饭的碗”,方言中还兼指茶杯。
茶——普通话中主要指“用茶叶泡成的饮料”,方言中所有喝的开水都能称为“茶”。
跌——普通话里,“跌”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摔倒;②(物体)落下:跌水③)物价下降:跌价。
客赣方言中除了上述意义外,还有④遗失:跌了钱;⑤家道衰微:跌苦;⑥丢丑:跌面子。
2.方言词词义范围小于普通话。
饭——方言中只指“干饭”,普通话中“饭”可指各种主食。
面——方言中专指“面条”,普通话中凡磨成粉的东西都叫“面”。
3.有些词在客赣方言中与在普通话中意义完全不同。
房——普通话中,“房”指整个房子;客赣方言中,“房”只指屋子,即房子里的房间。
屋——普通话中,“屋”指房子里的房间;客赣方言中“屋”指整个房子,所以建房称为“建屋”。
客赣方言动物类词语差异比较摘要:比较客方言代表点梅县话与赣方言代表点南昌话中的动物类词语,可以看出其差异表现最多的是构词语素部分不同,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也不少,最少的是构词语素顺序相反。
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传承的古语词不同、命名的理据不同以及区域的文化不同。
关键词:客方言赣方言梅县话南昌话动物类词语差异客赣方言的关系,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以动物类词语为例,以客方言的代表点梅县话和赣方言的代表点南昌话为调查对象,对两地方言进行比较,据此管窥客赣方言之间的一些特点。
梅县话的材料主要据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1]和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2],南昌话的材料主要据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3]、张燕娣《南昌方言研究》[4]以及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5]。
我们选取了74个常见的动物类词语,经比较发现,只有10个是两地方言完全相同,它们是(括号内是用普通话标明,下同):头牲(牲畜)、肉猪、鸡公(公鸡)、老鸦(乌鸦)、鲫鱼、黄鳝(鳝鱼)、田螺/螺蛳、黄蜂、土狗子(蝼蛄)、鸭子。
另外还有6个是两地说法数量不同,其中有一种说法相同,它们是:雁鹅(雁)、老鼠、脚鱼(鳖)、田鸡、蛤蟆(青蛙)、蚊子。
基于此,本文只比较两地动物类词语中的差异性。
在比较的64个动物类词语中,“鸟儿”“老鹰”“虱子”三个词因为有两种不同说法而分别比较,实际比较的是67个词语。
一、梅县话和南昌话动物类词语差异的表现从构词语素的角度来看,梅县话与南昌话动物类词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部分不同、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和构词语素顺序相反三方面。
在下文列举的例句中,一对词语的前一个为梅县话,后一个为南昌话,有的词某个语素可有可无,以括号标明。
每对词对比后括号内附出该词的普通话说法。
本字不明的字用同音字替代,并加下划线标记。
(一)构词语素部分不同,共44个1.纯属词根语素的不同,27个。
牛母①――牛婆(母牛)牛牯――沙牯(公牛)细牛子②――牛崽子(小牛)水牛牯――公水牛(雄水牛)狗牯――狗公(公狗)狗母――狗婆(母狗)猪牯――公猪(公猪)猪母――猪婆(母猪)鸡母――鸡婆(母鸡)熟鸡――?o鸡(骟鸡)鸟子――雀子(鸟儿)翠子――钓鱼鸟子(翠鸟)禾毕子――麻雀子、奸雀子(麻雀)雁鹅――雁燕(雁)黄鳝――鳝鱼(鳝鱼)康子――蚌壳子(蚌)虫另鲶子――蛤蟆仁子(蝌蚪)湖鳅――泥鳅、鱼鳅(泥鳅)团鱼――脚鱼(鳖)乌蝇――苍蝇(苍蝇)火炎虫――夜火虫(萤火虫)蜈蚣虫――蜈蚣(蜈蚣)狗母蛇――四脚蛇(蜥蜴)豹狼――狼、豺狗(狼)饭勺蛇――眼镜蛇(眼镜蛇)翼甲――翼膀(翅膀)呀衣子――借闹子(蝉)2.纯属词缀语素的不同,6个。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发布时间:2021-06-10T09:11:35.44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4期作者:朱媛旭[导读] 不忘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不遗忘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普通话和方言关系出发看从属二者的词汇之间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摘要: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众多种土语。
仅由现状,可知我国汉语内分之多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之复杂。
近些年随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争执不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关注。
人们通常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只在于语音方面的差异,其实不然,还有词汇方面的差异,且随着近年来的方言和普通话发展与冲突,作为从方言和普通话中分出来的小类别的词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逐渐受到重视,二者的比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关键词: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类差别;类等级;双重语言一、方言、普通话定义及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的定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而本文所讲的方言,主要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可以理解为”一方之言“,就是指的某个地域特有的语言特色,是一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积淀,是别的地区不常用或者没有的,而方言的形成与这个地区或民族的地理位置、所处地形以及自然环境有关1。
所谓地域方言词语就是指流行于个别地区而没有在标准文学语言里普遍通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某个地区虽然是常用的,但是在别的地区就不用或者不常用;他们有地域的局限,不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词语。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摘要亲属称谓研究具有语言学意义。
亲属称谓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属于使用频率很高、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功用及情感色彩。
拙文以亲属称谓为出发点,运用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将客方言亲属称谓与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拙文第二章分别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分布情况进行客观描写;第三章将客方言和赣方言的亲属称谓构成方式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言亲属称谓的异同;第四章将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计量比较分析,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来分析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关系,通过相关系数平均数表及分布情况观察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的亲疏关系。
通过对各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计量对比,更细致地从亲属称谓这个侧面观察客赣方言的亲疏关系。
关键词:客方言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计量分析COMPARATIVE RESEARCH OF KINSHIP TERMS OFHAKKA AND GAN DIALECTSABSTRACTThe research of kinship has meaning of linguistic. Kinship are basic vocabulary that commonly used in a language or dialect with very high stability, which has unique function and intense effect ion in communication. The dissertation starting with kinship , using methods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the kinship system of Gan dialect systematically.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i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separately,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d the constitute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and observ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kinship of the two dialects, The forth chapter will measure the kinship of the dialects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vi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verage table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who can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from the side of kinship meticulously.KEY WORDS:Hakka dialect;Gan dialect;Kinship;constitute;Quantitative Analysis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客赣方言概况 (1)1.1.1客方言概况 (1)1.1.2赣方言概况 (2)1.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2)1.2.1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 (2)1.2.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目的、意义 (3)1.3本文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3)1.4亲属称谓及亲属关系分类 (4)第二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5)2.1 客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 (5)2.1.1曾祖辈 (5)2.1.2祖辈 (5)2.1.3父辈 (6)2.1.4平辈 (8)2.1.5子辈 (10)2.1.6孙辈 (11)2.1.7曾孙辈 (12)2.1.8合称称谓 (12)2.1.9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13)2.2 赣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状况 (14)2.2.1曾祖辈 (14)2.2.2祖辈 (14)2.2.3父辈 (15)2.2.4平辈 (18)2.2.5子辈 (19)2.2.6孙辈 (21)2.2.7曾孙辈 (21)2.2.8合称称谓 (21)2.2.9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23)第三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方式分析 (24)3.1客方言亲属称谓构词特点 (24)3.1.1附加式 (24)3.1.2复合式 (25)3.2 同形异指特点 (26)第四章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比较研究 (30)4.1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的方法 (30)4.2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步骤 (31)4.3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结果和分析 (32)4.3.1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32)4.3.2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35)4.3.3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总体比较及分析 (38)4.3.4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及分析 (52)第五章结语 (67)参考文献 (68)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万安方言中的“阿”字疑问句陈建锋【摘要】万安县城话中“阿”字疑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问句形式,包括“阿P”、“阿是P”、“阿能P”三种类型.“阿P”问句一般用于未然时体,提问者持中立态度,“阿”字用于提示疑问焦点.“阿是P”问句用于未然或已然时体,提问者有主观预设.“阿能P”问句用于已然时体.“阿”字疑问句和县境内客家话的“格”字疑问句用法一致,表明县城赣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较大.【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6)002【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阿P"问句;"阿是P"问句;"阿能P"问句;方言接触【作者】陈建锋【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5万安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隶属于吉安市,以县城话为代表的万安话属于赣方言吉安片。
但万安县靠近赣南客家方言区,离吉安市中心城区较远,境内多个乡镇赣客方言混杂,使得万安方言呈现出与吉安片赣方言不同的一些特点。
典型的吉安片赣方言用句末语气词“啵”表示是非和反复疑问,而万安方言用前置词“阿”,例如:吉安市城区话万安县城话(1)你喫(吃)酒啵? 你阿喫酒?(2)老师客气(漂亮)啵? 老师阿标致(漂亮)?(括号内为与方言对应的普通话词语,下同)除“阿P”问句外,万安话中还有“阿是P”和“阿能P”两种问句形式,本文统称为“阿”字疑问句,下面对它们的用法进行描述。
一、“阿P”问句的用法1. 疑问副词“阿”字的作用主要是提示“疑问焦点”,用在动词、介词、形容词前面,组成“阿P”短语。
作为焦点标记,“阿”字总是重读。
如(3)你阿去吉安?(4)渠(他)阿在屋里看书?(5)你阿看得清?(6)你阿跟渠一起走?(7)电视机阿重?(8)苹果阿好喫?2. “阿”字一般用于未然时体,问句中动词表示的意思尚未发生,如例(3)、(6);或询问说话人内心不能确定的事情,如例(4)、 (5)。
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语的关系客赣关系是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关系中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
第一个通过具体语言材料对客赣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的罗常培先生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一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客赣语最为接近。
确实,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
然而,词汇方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对此作了一番考察——包括横向的渗透关系和纵向的渊源关系。
本文材料基于客家方言3000多条词汇对照。
调查点为闽粤赣各3点,它们是:梅县(文中出现时简称梅)、揭西(揭)、廉江石角(角)、永定(定)、武平岩前(岩)、长汀(汀)、石城(城)、安远(远)、大余(余)。
限于篇幅,客赣语相同或不同的词语本文只能列举少量例证。
一、客赣语词汇的横向渗透关系客家方言与赣语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两个地缘相连的方言之间必定会产生一些相互交叉的共同点,而在本方言内部显得有所不同。
由于我们有面上的材料作支持,所以,对于客家方言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我们认为它们明显属于渗透的结果。
当然,极个别地缘相距甚远的条目,如梅县的“快菜[,韭菜]、灶间[,厨房]”等似未必与南昌话有什么联系,这些词极有可能是偶合。
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凡是个别点与赣语相同的条目绝大多数都是地缘相连的,应该都是受赣语影响的结果。
而且,地缘越靠近,受渗透的条目就越多。
如本文调查的江西境内的3个点中,除去下列共同的部分,石城另有62条、大余另有56条,安远另有20条与赣语相同。
福建境内的3个点中,长汀另有 17条,岩前另有12条,永定另有2条与赣语相同。
而广东境内的3个点除上举梅县的“快菜、灶间”外,基本上没有哪个点单独有与赣语相同的词语。
但是,对于客家方言数点与赣语相同的词语,要分清哪些词是同源关系,哪些词是渗透关系,则并非易事。
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若是某种说法只见于江西省内或少数边界地区而不见于多数其他地方,又与赣语说法相同,则可认为是渗透的结果。
有的词尽管古已有之,但因多数点不说,就应该是与渗透有关。
有的词虽然相同的点少,但地域上不连成片,则当是偶合,未必与渗透有关。
这样,我们可以把下列这批词看作是向赣语借用的:词目客家话通行地域小年[,腊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江西3点卵[,男阴] 江西3点@①(单说)[,女阴] 江西3点土鸡[,小品种鸡] 江西3点清汤[,馄饨] 江西3点@②[,用虎口掐] 江西3点松油[,松脂] 江西3点姨爹[,姨夫] 江西3点作田佬[,农民] 江西3点树蔸[,树墩] 江西3点、汀作田[,种田] 江西3点、汀妹郎[,妹夫] 江西3点、汀词目客家话通行地域壮[,(人)胖] 江西3点、汀@③[,散(烟)] 江西3点、汀 nau[6][,毒(鱼)] 江西3点、汀打短命[,夭折] 江西3点、汀话事[,说话] 城余汀、远“话话”跌股[,丢脸] 城汀岩泻肚[,拉肚子] 城定汀(汀“泻腹”)甏[,装米、糠的大缸] 城余汀岩外甥[,外甥、外孙] 城远汀外甥女[,外甥女、外孙女] 城远汀禾蔸[,稻茬] 城余汀胜饭碗[,剩饭碗] 城余汀此外,多数点一致的词也不能排除渗透的可能。
例如,众所周知,客家话是不说“吃”的方言,凡“吃”都说成“食”,这已经被人们认为是客赣语的区别特征之一(颜森1986),但上犹县《黄氏族谱序》云:“记住口诀二十八,走遍天下都有@④”。
今赣南客家话称身体不适及嫉妒、忌恨的意思为“@④唔得”,称“吃亏”为“@④亏”。
[1]其中,“吃亏”一词除江西3点外,福建的长汀、岩前亦说“吃亏”(长汀音t∫[h]ia[27]k[h]ui[1]),广东3点、永定则说“食亏”或“蚀底”。
明显的,“食亏”是客家方言固有的说法,“蚀底”是向粤方言借用的说法,而“吃亏”则是赣语词在客家话中留下的烙印。
又如,相当于北方话的“@⑤”(交合),客家方言整齐地说“鸟”(都了切),赣语则整齐地说“戳”,这亦是客赣语的区别特征之一(颜森1986),但有趣的是,用粗话骂人在江西3点、长汀、岩前、梅县都可说“鸟戳”,这“戳”应该也是赣语词在客家话中留下的烙印。
从上列借用词表我们可以看到,地缘的过渡是明显的。
江西境内的客家话与赣语区连成一片,这些地方与赣语相同的词就多。
福建的长汀因毗邻江西,往往亦向江西靠,而岩前、永定则明显减少,到了广东,就基本上没有了。
从上述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个别点还是数点,客家方言受赣语的影响都不是很大,受渗透的条目并不多。
这或许由于赣语区历来是比较落后的农业文化区,因而其方言向外辐射的范围并不大,渗透力也不强。
当然,靠近客家方言区的赣语必定也会有受客家方言影响的一面,只是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二、客赣语词汇的纵向渊源关系2.1 内部论证众所周知,在汉语的七大方言中,客家方言与赣语在语音上的共同点是最多的,以致于中国语言学界对客家方言与赣语是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立为两个大方言区一直有不同看法。
早年李方桂、罗常培、赵元任等学者是主张合为一区的(李1937有“赣客家”的提法、罗1941—1942年认为它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赵1948年提出“客赣方言”的名称)。
尤其是罗常培先生,他最早注意到客赣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语言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他说:“在我研究江西临川话的时候,我发现这种方言和客家话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在分析了临川话和梅县话在语音上的七点相同之处和六点不同的特征之后,他结论说:“从音系的全部来看,总算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我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异派的方言。
”[2] 詹伯慧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一书中说:“近几年来颇有一些方言学者赞成客赣还是合为一区好。
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也许会逐步倾向于把客家方言和赣语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
”[3]关于客赣语的语音特征,李如龙、张双庆先生主编的《客赣语调查报告》已作了详尽的论述(193~194页)。
确实,要从语音上划分出客赣语的界线是很困难的。
《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客赣语分开,主要依据的是声调特点——古全浊上声、次浊上声及部分次浊平声归阴平,以及一些口语常用词的不同。
[4]王福堂(1998)则认为,“客家话古次浊上、全浊上、次浊平字归阴平的语音特点,还不是一个本质的特点,依靠它来和赣语相区别,至少就方言一级来说,还是不够的。
”“客家话和赣语不存在真正能成为方言分区的依据的语音差异。
”因此,他认为客家话和赣语无法合成一个方言的真正原因,是说客家话的人和说赣语的人在语言上相互排斥,不相认同。
[5] 我们认为,除了两者居民在语言上相斥、心理上不相认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事实难以把这两个方言合为一区,那就是客赣方言词汇方面的差异。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尽管“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异派的方言”,但还是认为“要断定两个方言的亲属关系单靠音韵的近似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得注意到词汇和语法的各方面”。
[2 ](P1 51)我们根据3000条词语的对照比较,客家方言内部5点以上一致的词语共计1566条,而客家方言内部3 点以上一致又与赣语相同的词语仅543条,不到总数的20%,也低于客家方言与粤方言相同的733条。
绝大多数条目两者并不相同,而且,这不相同的词语很多都是基本或常用词汇,它们或同于周边的闽、粤方言,或自己独树一帜,显示了“只此一家”的典型客方言特征。
试略举例如下:普通话客、粤方言赣语交合鸟戳是(不是)系(唔系)是(不是)连接(起来)驳接漂亮靓齐整(水很)烫 luk[8] 泡屁股屎窟屁股拇指手指公大手指脑尾指手指尾尾手指脑痱子热痱沙皮跳蚤狗虱狗蚤苍蝇乌蝇蝇瘸子 pai[1]脚拐脚活(鱼)生活鸡腿鸡髀鸡腿(鸟兽)窝窦窠、薮秕谷 p[h]a谷@⑥谷插秧莳田栽禾拔(草)@⑦拔手套手袜手筒积再(吃一碗)(食一碗)添(吃一碗)凑告诉学/话……知话信玩儿@⑧ niεt[7]、戏、耍不必唔使不要普通话客方言赣语我@⑨我、阿(阿)@⑩、@(11)(俗娘、妈母亲字)女人妇娘女个、女客女婿婿郎郎(哩)头头na[2] 头、脑壳乳房 nεn[56]姑奶(子)挑选择附图拣母鸡鸡@(12) 鸡婆螃蟹老蟹螃蟹蟑螂黄@(13) @(13)鸡婆蚂蚁蚁公蚂蚁(用菜)下饭傍饭咽饭、下饭吃晚饭食夜吃夜饭斗笠笠@(12) 斗笠睡觉睡目kùn@(14)觉家里屋下屋里上面上背上头、上脑里面里背里头、肚底很(好) an[3] 蛮普通话客、粤、闽方言赣语衣服衫裤衣裳上衣衫褂积吃(饭)、抽(烟)食吃不唔不乳汁 nεn[56] 奶(人)胖肥壮洗澡洗身(粤又说冲凉)洗澡进入进走行走(刀)锋利利快要(不要)爱(唔爱)要(不要)女性浪荡姣(胡茅切)骚说话讲话话事对(肯定)着对倒霉、背时衰背时用手把东西分开擘@(15高兴欢喜快活娘家外家娘屋下雨鞋水鞋套鞋陡崎陡客人人客客大后天大后日外后日大前天大前日先前日普通话客方言赣语坟墓地坟儿子 lai[56](子)崽姐夫姊丈姐夫花生番豆(落)花生舌头舌@(12) 舌头挑荷(俗写作@(16))担、挑放牛掌牛@(17)牛蚂蟥湖蜞蚂蟥(蜞)虱子虱@(12) 虱(子)、虱婆臭虫干@(18) 臭虫、壁虱干净伶俐干净吃早饭食朝吃早饭传染@(19) 惹、过哭@(20)、号哭忘记添忘来记屋脊屋@(21) 屋脊、屋顶下面下背下头、下底挨(打骂)分人(打骂)驮、挨太(多)忒(他德切,音同铁)太颜森(1986)认为,“客家话和赣语毕竟有明显的区别,应该画分为两个不同的方言区。
”“赣语和客家话的区别主要反映在词汇上的不同。
赣语说‘chī@④饭chī@④茶’,客家话说‘食饭食茶’。
赣语交合说‘戳’,客家话说‘鸟’。
赣语说‘我gè@(22)’,客家话说‘@⑨介’。
赣语说‘是’,客家话说‘@(23)’。
赣语说‘活鱼’,客家话说‘生鱼’(对‘死鱼’而言)。
”[6]罗杰瑞(1988 )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的10条标准的区分情况,把客家话定为南方方言,而把赣语归入中部方言。
又通过“我、一般否定、公鸡、儿子、鼻、系词”等6条词语的比较,认为“客家和赣语的相似已是表面现象”,“客、赣基本词汇很不同。
(1)从第一称看,上古歌部的发展,客家话中是*ar〉ai,赣语则是0或附了。
(2)客家话否定词同闽、粤,赣语否定词和北方及中部的方言相近。
(3)客家话动物性别标于词尾,赣语则可标于词头,也可标于词尾。
《汉语方言概要》(袁1960)载南昌方言动物性别标法,5 个词标于词头,4 个词标于词尾。
显然,标在词头是受北方话的影响,所以,南昌话、临川话受北方话影响大得多。
( 4)儿子的说法,赣、湘、粤一致,客家显得独特。
(5)“鼻”字,赣语来自入声,客家和粤、闽都来自去声。
(6)系词,客家用中古的‘@(23)’,赣语用‘是’。
”[7]其实,罗杰瑞所举(1)、(5 )实际上是语音问题,不过,由于(1)在客家话中读音特殊,@⑨已由语音特征上升为词汇特征,今粤西一带直称客家话为“@⑨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