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形成社会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客家话的起源?
起源: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 Hakka。
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而形成一个汉族民系。
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美洲及世界各地。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一般认为,客家方言的底层是唐初的正音,客家先民迁居粤闽的过程中,也有受到粤闽先居汉语方言和粤闽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现代各地口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客家话(唐音,至今梅县人仍称客家话为唐音)。
粤方言则是秦朝正音,融合南楚古音而成(秦音);闽方言则是晋朝正音,融合瓯闽古音而成(晋音);赣方言则是江淮古音融合而成(淮音)。
当然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
闽、粤、客等民系经过历代相互通婚,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根据血统来区分。
目前大陆地区的民系常以方言作区别标志,海外则以其父系血统的来源为根据。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客家方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客家方言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形成了多个分支。
客家方言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多个方面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许多客家人逐渐迁移到大城市,与外地人交流的需要导致了客家方言的使用减少。
再者,新一代客家人更多地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导致客家方言在家庭和社群中的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网络语言,对客家方言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然而,客家方言的未来仍然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
首先,客家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传承,可以保留和弘扬客家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文学作品。
其次,随着重视地方文化的兴起,客家方言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这为客家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促进客家方言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客家方言的教育。
在学校中加入客家方言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和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使用客家方言。
其次,传媒机构和社交平台应推动客家方言的普及。
鼓励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节目制作和社交媒体交流,提高公众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方言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使用,同时建设客家方言的档案和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在未来,客家方言的发展趋势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客家方言可能会逐渐与其他方言融合。
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加剧,客家方言可能会与周边方言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态。
其次,客家方言可能会通过现代科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
了解客家方言|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客家方言又称客方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
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上杭等8个县。
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
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也讲客家话。
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
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
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地,大,弟读作【t’-】,在,字,坐读作【ts’-】, 旧,舅读为【k’-】。
古非敷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 扶,肥,饭也念【p’】。
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 话黄换念【v-】。
古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k’h】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声调上,多数地区是6个更多客家方言资料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
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
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
闽西客家话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略谈客家民系与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特色的移民运动的产物。
由于战乱或灾荒等种种原因,客家先民和客家人在历史上曾先后经历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运动。
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有过"秦开五岭"和中原汉人的两次南迁。
秦灭六国以后,为进一步扩张,秦始皇派屠睢、任嚣等统率50万大军,越过五岭,平定百越,建立了桂林、象、南海三郡。
在平定南越之前,负责秦军"转饷"的御史临史禄,开凿了沟通湘江与漓江,全长达30公里的"灵渠",从而开通了岭南的水路,使军粮能自北源源南运,为平越立下大功。
史禄后裔史定,曾侨南越揭阳令,家于揭阳。
他?quot;武帝元鼎六年闻汉兵至降,封为安道侯"。
梅县秦汉时无独立县名,属南海郡揭阳县,故《光绪嘉应州志》把史定列为梅县历史上最早的县官。
由此可以推知,史禄等一批秦戍卒移民有的并末北返,他们的后裔在秦亡后滞留岭南(包括粤东地区),在"与越杂处"过程中,多数成为广府民系,但有少数则可演变为客家先民。
中原汉人第一次南迁是由西晋末的五胡之乱至唐初,为避战乱而大举南下,有的迁到湖北、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西一带;有的沿长江南北岸,迁入赣江上下游。
第二次南迁是唐末受黄巢事变影响,客家先民由第一次南迁旧居,再迁至安微南部、江西东南、福建西南以及广东东北边界。
上述的"秦开五岭"及中原汉人的两次南迁运动,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先民毕竟不多,较少先民居其地的各系人群(如畲、瑶等族)尚处于劣势,故无法保持自身的特性而成为一种新兴的民系。
根据梅州各性氏的族谱、家谱考查,其定居于本地的开基祖,多在宋末至明初迁来。
一些志书也有所记载。
如《光绪嘉应州志》说:"今之土著(即客家人),多来自元末明初。
"《五华县志》说:"客家系在北宋末年始迁入长乐,明初渐多"。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入和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东北、东南的及鄂东山区、南部的安庆、池州及、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可我长大了梅州客家话怎讲摘要:1.梅州客家话的起源与发展背景2.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及方言词汇3.学习梅州客家话的方法与实用场景4.推广梅州客家话的意义与价值正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会对家乡的方言产生更多的兴趣。
梅州客家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方言,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本文将从梅州客家话的起源、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实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一方言。
一、梅州客家话的起源与发展背景梅州客家话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原雅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梅州客家话。
在梅州地区,客家话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及方言词汇梅州客家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发音、词汇和语法都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例如,梅州客家话中的“子”字,可以用来表示小、少、年轻等含义。
此外,梅州客家话中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词汇,如“跋葛”(意为麻烦)、“啰嗦”(意为唠叨)等。
三、学习梅州客家话的方法与实用场景学习梅州客家话,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发音规则,多听、多说、多练习。
此外,可以通过阅读方言文学作品、观看方言影视作品、参加方言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梅州客家话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与梅州地区的亲友交流、参加当地的客家文化活动等,都是练习梅州客家话的好机会。
四、推广梅州客家话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梅州客家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
推广梅州客家话,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同时,掌握梅州客家话也有助于人际交往,拓宽人际沟通渠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总之,学习梅州客家话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梅州客家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话造档
东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饥荒等原因造成大量汉族南迁。
唐末至元初,由于黄巢起义、金兵、元兵南侵,众多各地中原汉族纷纷举家举族南迁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地。
由于闽粤赣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反而成了“世外桃源”。
这些南迁汉人在这里开疆拓土繁衍生息。
由于南迁汉人众多,逐渐融合人数不多的原著民(通常认为是百越族、闽越族或畲族),形成了客家先民。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移民史很早就开始了,从唐末至元初大约三百年间,客家人才得以在闽粤赣边得以正式形成,因此赣南、闽西、粤东被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先民的后裔即是“客家人”。
元明清时,客家人因种种原因继续往各地迁徙,但不管迁徙到哪里,他们及其后裔一般也被认为是“客家人”。
客家话就是客家人的方言,客家人的口语。
所谓方言,是相对于“国语”或“标准语”而言的地方语言。
从文字学上看,汉民族各支系的口语或方言为汉语,少数民族的口语或方言则为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
客家话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其方言有哪些特点呢?
客家人自唐末至元初从中原迁徙而来,居住在大山深处,较少与外界交流,受外面的影响也小,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所以说客家话是中华民族中古语言的“活化石”。
而由于受时代发展、对外交流多等影响,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古代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相差较大。
客家方言的微观社会语言学分析客家客家方言的微观社会语言学分析一、前言“客家”或说“客家人”、“客人”,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根据客家研究者、史学家们的意见,大都认为“客家光民原自,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尝再度迁移,总计大迁徙五次”(见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关于客人南迁的次数,还有二次说、三次说、六次说、九次说,这里我们不去计论它几次大迁徙,一句话,客人是从北而南迁移过来的。
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诗“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
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宾。
检音宗唐魏,盖由三代民。
”(见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又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传山,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见黄遵宪?《梅水诗传序》)。
从卜述意见肴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l客家人原祖居地在古原河、洛一带,抓史载,或因战乱、或因饥荒经多次迁徙到南方。
是炎黄子孙,中原汉族。
(2)客家人把语言’看作民系的标志,坚定不移地保留和使用它,甚至迁徙多代后仍‘。
迁出地的语言没有多大差别。
一、综述早期的客家方言研究始于嘉庆初年,黄钊的《石窟一征》和杨恭担的《客i舌本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客家方言词汇研究,运川的是传统的:训释与考证法。
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受西方现代语一言学和国内兴起的汉语方言调查的影响而出现的。
这一时期,罗香林和王力分别先后出版了《客家研究导论》(1933)和《中国音韵学》(1935)。
这是两部较早较有系统论及客家方言语音的著作。
其中《中国音韵学》第七章记录了梅县方言的音系,不过个别地方有失误,例如多出舌叶音声母,缺少ina韵母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三大语占政策的深入贯彻,以及整个语言研究水平的提高,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血发展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客家方言研究者,除了大陆学者,还有不少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学者,包括国外汉学家,成果多,论及客家方言的各个方面,根据温吕衍在《客家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文中的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著作、论文有300多篇,在这些丰硕的成果后面,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儿个问题:l客家方一言分布在全国8个省、地区约200个县市,现在己经涉足进行了调查的只是这200多个县市中的1/5。
不同地区方言的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方言则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形式。
方言是特定地区或群体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并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方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
一、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北方方言主要包括官话、东北话、京剧腔等。
官话作为中国的国家语言,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北京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官话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北京。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也使得北京方言成为了官话的基础。
京剧腔则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结合了曲艺、音乐和舞蹈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京剧腔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历史故事等紧密相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话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它的文化背景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区域,这使得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工人阶级文化和农民文化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特殊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如“哈尔滨话”中的“瞅”(看)和“咋回事”(怎么回事)等。
二、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南方方言主要包括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南方方言的文化背景与南方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特点密切相关。
粤语是广东地区的方言,广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粤语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广东地区的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如“嘢”(东西)和“噉”(那么)等。
闽南语是福建地区的方言,福建地区是中国的沿海地区,闽南语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福建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渔民文化,如“儂”(你)和“食飯”(吃饭)等。
客家话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方言,客家话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语法结构反映了客家人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妳”(你)和“食飯未?”(吃饭了吗?)等。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地貌地形结构上,它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文化区域。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
《礼记·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这就论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区域的发生作用。
与客家文化的生成一样,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客家方言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也好,探讨客家方言的形成也罢,如果离开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必将无从谈起。
粤闽赣三角地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叠山丛嶂,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也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与客家方言形成的空间条件。
对此,王东先生在《客家学导论》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将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生成的作用分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对客家方言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
但是,联系到客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则又是顺理成章的。
因为,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使得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事变,很少波及到这里,从而有“乱世好读书”之说;而在天下太平之时,出于健身、防备的需要,则必须习武以自强、自卫。
浅谈环境对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影响摘要:客家方言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形成。
客家方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字:客家方言环境语言的产生、发展及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本身是环境的产物①。
方言的形成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人们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
现代语言学认为,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某一地方特有的现象,也能揭示一些地方的共同联系,显示古今。
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久而久之,总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景观。
客家方言是中原汉族南迁的产物,是北方移民语言与华南土著居民语言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客家方言音韵极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时的中原地区语言,但词汇则受南方土著语言影响深刻②。
同时客家方言的形成史就是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向南迁移,并向各地辗转迁移的历史。
1、客家方言的产生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迁徙中。
第一次迁移以五胡乱华引起,自东晋至隋唐,主要迁入赣江上下游地区;第二次迁移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主要迁入赣南、闽西、粤东北;第三次迁移是自宋高宗南渡,元人入侵起,主要由赣南、闽西迁往粤东北;第四次迁移是基于人口膨胀和满族人入主中原,主要由客家聚集区迁往粤中、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部分迁往贵州;第五次迁移自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和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
一部分客家人分迁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③。
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祖先多因中原战乱等原因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民族新民系。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可见客家方言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客家方言的演变及发展客家话,本是中原先民经过长途迁移逐渐形成的,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中原词汇。
为什么说客家话就是畬语,其是一种南方山区土著方言?今天恰好翻了翻资料,看一些关于客家话的事情。
游手好闲的我还去看了一会儿梅州电视台的客家话电视剧,居然发现能听懂一部分(我是华北地区人)。
先看客家关于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事情,我认为没必要争论,太多古代现代专家学者已经论证的事情。
我们只是在这个大概念下面去讨论一下细枝旁叶。
客家话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南方六大方言中仅次于闽语的,主要原因是分布广泛,自闽粤赣三省交界逐步辐射到湖南、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人南下的过程是南方六大方言的形成史,也伴随着逐步融合古代百越各族土著语言,以及后来南下新的中原汉音。
这就是我们说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结构,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代表了每一次融合的效果。
但它的基础核心层次结构则代表了它的发音系统(语音系统),由此而延伸出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发现每个人自己的方言,都有发音规则,特定词汇和一些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不同的句法。
每种方言的核心语言系统产生,都有特定的年代。
将语言系统相近相似的小片方言联结起来,就是大方言区。
我们普通认为客家话的语音系统,定型于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宋代末年),客家话也被学术界誉为中古汉音的活化石。
当客家话语音系统被明确之后,它便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核心,不论与任何语言融合,它的基础本质没有被改变。
黄遵宪《梅州诗传序》说:“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
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识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诟谇之声,儿女噢咻之语,考其由来,无不可笔之于书。
”'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
再看畲语畲族被发现得很晚,直到1956年才被国务院确认为少数民族,约有70多万人。
99%讲客家方言和其他归属地汉语方言。
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分析20160305016广告董迁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之一,其具有有独特鲜明的特点。
客家方言区主要为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省,在国外,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客家方言区分布分散但内部差别不大,客家人虽间隔遥远但彼此可以交流,这点较为特殊,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从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过程中进行深刻分析。
一.客家方言形成的原因1.从经济方面分析,中国在西晋之前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但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中国北方饱受战乱的蹂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客家人的先祖也跟随着人潮,从北方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迁至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
可以说客家方言的形成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基本上是同步的,都是从东晋开始,到南宋完成。
就此也可以说,客家方言的形成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附属产物。
2.从地理方面分析,客家人的迁移过程主体是由北至南,即由北方平原迁至南方山区,在南方山区,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其口音变化不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口音基本上以北方官话为主。
口音的变化不大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较多保留了古汉语的字词和发音。
二是是各地客家人可以互相交流,障碍较少。
形成了独特特点。
3.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一方面,当地人对外来人会或多或少产生排斥心理,当地人主动与客家人交流较少,另一方面客家人到陌生环境的陌生感,和先进生产力拥有者这一身份的优越感,导致客家人与外界交流较少,使其语言较为稳定,在一较长时期变化不大,这也是客家方言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之一。
二.客家方言形成的过程总体来说,客家方言形成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由北至南,即由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至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
这一时期,北方官话对客家方言的形成产生了主导作用。
当地方言对客家方言的影响虽有,但影响较小。
2.第二阶段是由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至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省的其他地区。
试析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摘要作为由汉族南迁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民族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客家方言。
通过研究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了解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是本文的主要思路。
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广泛的分布范围和丰富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客家方言是由以下社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
关键词:客家方言分布范围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中国客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及感情特征,其中尤以它的语言特征——客家方言为主。
虽然客家的先民经过了无数次的南迁和回迁,客家人民在全国范围分布广泛,可是它们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并以广东的梅县话为其“标准语”。
对于客家方言是在怎样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通过分析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和语言特点,本文认为,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地域文化因素、移民因素、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五方面。
一客家方言的分布范围当前,客家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五千多万,在我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都有分布:一方面,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全国的九大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九大省包括粤、赣、闽、桂、湘、川、黔、海南和台湾。
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由粤北、粤东、闽西和赣南连成一体的地理区域。
在客家方言的北面,主要是闽西和赣南,这也是客家民族的摇篮地。
在客家先民进行南迁的历史中,上犹和崇义东部,兴国和于都南部,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等地区被誉为客家先民从中原到赣南的第一站,而汀州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则被称为宋元以前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在客家方言的南面,主要是粤北粤东及闽西赣南的边界,是客家民族活动的中心地带,其中梅州市、大埔等则是明末清初年间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民族生活的粤闽赣地带有著名的嘉应(梅州)文化,被客家人的先祖视为神圣。
虽然这一带人口现已星散各地,有很多迁至湘、川、桂、黔、琼等省乃至海外各国的客家方言岛,但是他们的口音却基本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世界五大洲,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南亚、欧洲、大洋洲、东非等。
客家人的广泛分布,使得客家方言得到迅速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各方言中继普通话、粤方言之后的重要方言之一。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在语音方面,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体现在声母上。
如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它们大都是送气音,不分平仄,如古晓、匣母的合口字,多变读f-等。
其次,在词汇方面,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方面。
如词汇的来源差异,客家方言中一部分古词语在客家方言中被普遍用在日常口语中,而在普通话中却一般用于书面表达或做词素使用,基本不用于日常口语;又如,词义本身的差异,有些是同义异形的,如叫和哭、狗虱和跳蚤等,而有些则是同形异义的,如“古典”一词,在客家方言中指“故事”,而在普通话中则是被古代流传下来的正宗的典范。
最后,在语法方面,包括构词上的差异和其他表述方式的不同两种。
对于构词上的差异,如存在词素次序的不同,紧要和要紧,闹热和热闹等;又如,客家方言的单音名词、量词等较普通话有较多的重叠,且重叠后有“每一”的意思,如刀刀是每一刀的意思,只只是每一个的意思等。
对于其他在表达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的领属格表示法、特殊动名词的搭配、双宾语的不同位置、对不同深浅程度所用形容词的不同表达方式等。
三客家方言形成的社会因素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所特有的地形地貌等结构特点,客观地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进而相对影响人们的文化形成。
对于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我们不可忽视其特有的民族地理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前面已经介绍过,粤闽赣是客家人的主要活动中心,因此,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一三角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方言的形成影响。
粤闽赣三角地区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地理位置,不仅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条件,而且也为其保存地方的浓郁特色和个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粤闽赣三角地区的独特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是富有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特征的客家方言形成的有力空间条件。
其次,在粤闽赣三角地区内,存在通往岭南的多种通道,使得赣南、闽西和粤东等地区形成了地理位置上的紧密相连,有利于这个三角区域中人们之间的相互迁移。
最后,粤闽赣三角地区与外界存在着天然的分割,主要是这个大本营内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山脉,使得它们北与鄱阳湖流域、南与珠江流域、东与闽南都形成明显的分割。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客家人所处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来理解以客家方言为代表的客家文化较少发生变化的原因,客家民族能长期保持强烈自我认同意识的原因,以及客家方言能够快速、稳定发展的原因。
归根结底,客家民族所处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与世隔绝),使得客家民族和客家文化以及客家方言能够不受外界周边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呈现一种逐渐稳定、成熟的发展势头。
2 地域文化因素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客家方言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形成的社会因素当然要考虑地域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原始的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存在的战乱、饥荒等原因,他们开始从中原向长江以南地区进行迁移,到了北宋末年,以前的中原客家先民主要迁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形成了粤闽赣的三角集聚区。
从此,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广阔的平原变成偏僻的丘陵山地,其文化也由原先的麦作文化变为盆地稻作文化。
而且由于地域环境的变化,客家人逐渐脱离了与中原汉人的联系,开始与粤闽赣的当地人进行密切往来,形成了不同于古汉语文化的融合粤闽赣地区文化的独特客家方言。
然而,客家方言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和汉语相同或同步的文化现象,因此客家方言也被称为汉语的一种,只是其更具有地方性特色。
如邓晓华先生认为,客家方言存在的与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和变化,以及在客家民族内部存在的差异和变化,都是地理区域环境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地域文化因素对客家方言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是我们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移民因素由于客家先民是在不断的迁移历史中形成的民族,因此其形成的客家方言也具有了迁移的独特性质。
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方言,客家方言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迁徙性方言。
客家家族起源于定居于中原的汉族,受早年不断发生的由北向南的迁徙影响,形成现在的客家家族和客家方言。
可以说,南迁的性质贯穿于客家人和客家方言发展的整个过程,客家方言的形成史是一部汉族先民进行不断迁徙的流亡史,是在汉族先人的流亡过程中形成的,并于他们定居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在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中,首先起重要作用的是中唐的安史之乱,是这件历史事件引起了江西人民的迁徙,而随后发生的唐末乱世则对人民的迁徙起了催化作用。
同时北方发生的辽、金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混化,使得北方各地的方言发生重大变更,对于客家方言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使其形成一个独立于南北各地语言的系统。
在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中,客家祖先首先是在宋朝末年南迁到广东的,其声母系统形成于宋朝末年,且至今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虽然客家方言在其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它的整个语言系统构成却基本仍沿用宋朝时候的结构。
在客家方言的界定方面,我们将之理解为汉语言中的一支重要方言,主要是因为其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不断吸收途经各地的词汇和发音,同时其还兼具南北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总体而言,本文认为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不断南迁中的历史产物,是客家人不断刻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的形式体现。
4 家族因素客家人的家族主要以小家庭为单位,且大都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山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正是客家人的这种家族特点,使得客家方言能够在长时间内进行良好的保持。
在偏僻的丘陵山地,客家人较少与外界进行交往,客家方言能够不受周边那些“本地化”人的语言影响,不容易被同化,能够长期保持其独有的特征。
虽然有不被同化的地理优势,但是对于那些受广阔中原文化影响的客家方言,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反同化策略——严格的家庭规仪,即为了增强客家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保持客家民族的独特特征,客家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很注意对客家方言的保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对下一代,他们时刻注意对他们的语言教育,让他们时刻铭记祖训——“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其次,对新的家庭成员——新媳妇。
对于那些不是客家人的新媳妇,她们必须学习客家话,且要求婚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的清明节能用客家话报菜名,如果不能准确报出可以被原谅,而对于第三年仍未能报出菜名的媳妇就要被休回家。
再次,对于外出家庭成员,如远嫁的闺女,她们在回娘家探亲的时候必须说客家方言;又如在外长期打工的其他家庭成员,在他们回家后也要求必须说方言。
最后,对于那些不说客家方言的家族成员,则采取对其责备的方式,对其形成群体压力,迫使他们不敢忘祖宗语言。
客家家族存在的这些严格的家族规仪,在客家方言的演变和保持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客家家族成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客家家族内部凝聚力的减弱等因素的作用,有些客家家族规仪已经被逐渐抛弃,如对新媳妇必须学习客家话的规定已经随着不断上升的妇女地位而成历史。
5 政治因素相对于其他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对客家方言的形成具有相对较小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通过间接作用于其他因素起作用。
在政治因素对客家方言的间接影响方面,试以攸县的政治作用对当地客家方言的影响为例:首先,对于吸引客家人进行迁移方面,政府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
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攸县当局推行“增丁不增税”和“摊地入丁”的政策,吸引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进行迁徙,这一现象主要记载于《攸县志·田赋附录·回春录》,其具体内容为:“明末兵灾,民窜田荒。
我朝定鼎,招徕开垦,难敷额数”。
其次,随着大量客家人的迁入,攸县出现了严重的土客矛盾,出现了管理客家移民和处理土客关系的问题。
如在嘉庆十五年间,攸县的知县裘行恕曾经就此问题进行如下阐述:“本地人民,非亲即友,偶有雀角,可以理释。
种山人太半闽粤,气类迥分,一有争讼,交构难解”。
最后,在管理客家移民方面,政府主要采取“引而近之”的政策,即通过将客家人进行编辑入册,使他们变成攸县户籍,从而间接推动攸县客家方言的发展。
如在同治版《攸县志·户口·附论》中阐述了对客家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窃以为欲化其性、驯其俗,不如引而近之,使其相习于文弱,相耀于甘美,日变月化,而桀骜犷悍不戢而自消也。
”综上所述,攸县的这一系列政治措施,对攸县客家方言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一定的间接催化作用。
四结语客家方言是客家民族的主要标志,研究客家方言的形成对于了解客家民族的发展、推进客家山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客家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