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方言调查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16.65 KB
- 文档页数:6
客家方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客家方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客家方言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形成了多个分支。
客家方言的发展现状体现了多个方面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客家方言的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许多客家人逐渐迁移到大城市,与外地人交流的需要导致了客家方言的使用减少。
再者,新一代客家人更多地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导致客家方言在家庭和社群中的传承面临挑战。
此外,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使用普通话和网络语言,对客家方言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然而,客家方言的未来仍然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
首先,客家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传承,可以保留和弘扬客家的传统价值观、习俗和文学作品。
其次,随着重视地方文化的兴起,客家方言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这为客家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促进客家方言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客家方言的教育。
在学校中加入客家方言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和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教育子女使用客家方言。
其次,传媒机构和社交平台应推动客家方言的普及。
鼓励使用客家方言进行节目制作和社交媒体交流,提高公众对客家方言的认识和了解。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方言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客家方言的保护和使用,同时建设客家方言的档案和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在未来,客家方言的发展趋势可能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客家方言可能会逐渐与其他方言融合。
随着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加剧,客家方言可能会与周边方言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新的语言形态。
其次,客家方言可能会通过现代科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梅州市中学生客家方言使用情况调查作者:陈思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城市语言调查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城市语言调查的基本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市42名中学生的语言背景、语言态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梅州当地客家方言占据强势地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传承。
关键词:客家方言;语言调查;中学生一、调查背景随着梅州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在此处的客家本地居民其语言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客家方言、粤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又是怎样的?我们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同时在聊天中观察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最后对调查结果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调查基本情况2017年夏天广东梅州当地举办了一次夏令营活动,借此机会,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夏令营中的42名中学生发放我们设计的城市语言调查问卷。
我们选取青少年进行城市语言(方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原因是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生的语言力量,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能够反应当下城市语言生活最鲜活、最真实的一面。
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共41份。
调查发现其中部分被调查对象读书较晚,他们的年龄与所读年级并不像一般的大城市中学生那样统一,所以我们在统计时忽略他们所在年级,而以年龄段的区别来进行比较。
此次调查对象的民族全部为汉族,因此民族背景对客家方言的影响在此不做讨论。
本文就调查对象个人信息中存在较大差异的选项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
本次调查女性多于男性。
其中女性27人,占65.85%,男性14人,占34.15%。
他们的年龄从12~21岁不等,其中15~17岁人数最多,共34人,占总数的82.93%;12~14岁共4人,占9.76%;18~21岁共3人,占7.32%。
调查对象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本次被调查的中学生主要出生在梅州市梅县,达到37人,占总数的90.24%;来自梅江区的有4人,占9.76%。
而他们的居住地也集中于梅县,其中35人住在梅县,占总数的85.37%,6人住在梅江区,占14.63%。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
”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
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
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可我长大了梅州客家话怎讲摘要:1.梅州客家话的起源与发展背景2.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及方言词汇3.学习梅州客家话的方法与实用场景4.推广梅州客家话的意义与价值正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会对家乡的方言产生更多的兴趣。
梅州客家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方言,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本文将从梅州客家话的起源、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实用场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一方言。
一、梅州客家话的起源与发展背景梅州客家话源于中国古代的中原雅音,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梅州客家话。
在梅州地区,客家话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及方言词汇梅州客家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发音、词汇和语法都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
例如,梅州客家话中的“子”字,可以用来表示小、少、年轻等含义。
此外,梅州客家话中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词汇,如“跋葛”(意为麻烦)、“啰嗦”(意为唠叨)等。
三、学习梅州客家话的方法与实用场景学习梅州客家话,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发音规则,多听、多说、多练习。
此外,可以通过阅读方言文学作品、观看方言影视作品、参加方言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梅州客家话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与梅州地区的亲友交流、参加当地的客家文化活动等,都是练习梅州客家话的好机会。
四、推广梅州客家话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梅州客家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间智慧。
推广梅州客家话,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
同时,掌握梅州客家话也有助于人际交往,拓宽人际沟通渠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总之,学习梅州客家话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梅州客家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收稿日期]2001-02-21[作者简介]曹冲(1962—),男,广东梅县人,梅州人民广播电台。
第19卷 第2期 2001年4月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 RNAL O F J I A Y I N G UN I V ER S IT Y (Ph il o sophy &Social Sciences ) V o l .19 N o.2 A p r .2001客家方言研究的喜与忧——几位专家谈客家方言研究现状○曹冲(梅州人民广播电台,广东梅州514000) [摘 要]从20世纪开始,就有学者对客家及客家方言进行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各地的客家研究机构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更是向纵深发展。
客家方言研讨会也多次召开,研究客家方言的专家学者,也不断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面世。
但专家们认为:客家方言的研究,比起粤方言、闽方言的研究成果,还是落后了。
[关键词]客家方言;研究成果;专家;研讨会;现状[中图分类号]H 17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1)02-0114-02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汉族中的重要民系,人们对客家及客家方言的研究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
特别是20世纪以来,对客家的研究此起彼伏,相当热闹,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学。
对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文化的传统、客家语言、客家多姿多彩的习俗民情及至客家子孙在海外如何成功创业等,都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其中关于客家方言的讨论和研究更是沸沸扬扬,这门新兴的客家学牵动着越来越多客家学者的心。
众所周知,客家方言通行的地域很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方言。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其中最集中的是广东东北部(梅州地区)、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是客家方言最集中的地方。
客家方言一向以广东梅县客家话作为代表,梅县语音被各地客家人认为是“标准客家话”。
另外,由于广东客家的县数在全国客家县(市)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广东理应在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中多下功夫、多出成果。
古汉语的活化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兼论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的缘由古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古汉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只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以及古代语境中得到活化。
然而,在我国的客家地区,特别是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古汉语仍然保留着活化的痕迹,成为了古汉语的活化石。
本文将从客家方言的特点和梅县话的发展缘由入手,探讨古汉语在客家地区的活化现象。
古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的标准语言,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书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变化,古汉语逐渐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现代汉语具有更加丰富和灵活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失去了古汉语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我国的客家地区,古汉语的活化现象显著。
客家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客家方言充满了古汉语的痕迹,保留了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词汇,使得古汉语在客家方言中得以继续存在并得到传承。
而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更是古汉语活化的典型。
梅县话是一种在广东省梅州市境内广泛使用的方言,它是客家话的一种变体。
梅县话在结构和语音上更接近于古汉语,保留了古代汉字的音韵和读音规律,将古汉语的韵味和特点传承下来。
例如,在梅县话中,“兔(tù)”读音与古汉语“图(tú)”相同,“白(bái)”读音与古汉语“伯(bó)”相同。
这些共通点使得梅县话成为古汉语活化的代表。
为什么在客家地区的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的活化现象?这与客家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关。
客家人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面临了许多迁徙和流动。
这些移民经历使得客家人在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并且对外界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汉语作为客家人的语言根基得以保存,通过后代的传承和使用,成为了客家地区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作文范文一、调查背景客家方言是中国方言的主要分支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由于客家族群的迁徙与交流,客家方言不仅在华南地区广泛使用,也在其他大中城市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特点,本报告开展了一项客家方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调查对象:选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等的调查对象,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
2. 调查内容:问卷主要包含了关于调查对象是否说客家方言、学习方言的原因、方言使用频率、方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 调查方式:为了方便调查对象填写问卷,我们采用了线上调查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邮箱等渠道,发送问卷链接并收集回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经过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的调查结果:1. 方言使用情况:在受访者中,约有70%的人会说客家方言。
其中,在广东地区方言使用率最高,达到85%;而福建地区的方言使用率最低,仅为45%。
2. 学习方言的原因:当问及学习方言的原因时,超过80%的人选择了"文化传承"。
这显示出人们对于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视。
3. 方言使用频率:近半数(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都会使用客家方言进行日常交流,而有28%的人表示他们偶尔使用方言,大约有15%的人表示他们很少使用方言。
4. 方言与身份认同:对于方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0%的受访者认为方言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30%的人表示方言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影响不大。
四、调查结论本次调查表明,客家方言在华南地区仍然有较高的使用率,并且受到许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虽然在一些地区,客家方言的使用率较低,但通过相关的文化传承和促进措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梅县客家方言概况财经传媒系汉语言文学(经济秘书)王丽萍141602127摘要:客家方言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先民南迁以后,多在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和广东东北部为原居住地,定居于偏僻闭塞的山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受外来的渗透较少,而且在与当地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保存了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礼俗,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
梅县话属客家方言,而且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标准音关键词:梅县客家方言来源、语音、词汇、语法一、梅县客家方言的来源客家先民是中原的华夏民族,在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华夏族)的一个新民系。
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
一个新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征。
二、梅县客家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一)梅县话的声母有17个(包括零声母)b、p、m、f、v、d、t、n、l、z、c、s、g、k、ng(以及ng的变体)、h、零声母梅县话声母特点:1、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舌尖后音[zh ch sh]和[r]2、[zh ch sh] 、[g k h]与齐齿呼相拼的字,其声母与普通话里的[j q x]相对应。
3、舌根音[g k]与齐齿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有前移现象,与开口呼或合口呼拼合时,发音部位一般不前移。
(二)梅县话的韵母有74个,其中“开(元)尾韵”22个,“鼻尾韵”26个,“塞尾韵”24个,自成音节的“鼻韵”2个。
梅县话的韵母有如下特点:1、没有“撮口呼”。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引言:客家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地区。
其方言特征独特而丰富,本文将对客家方言特征词进行研究,从词汇的构成、发音、语法等方面来探讨其特点。
一、客家方言特征词的构成客家方言特征词的构成十分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声母和韵母的变化客家方言中,与普通话相比,声母和韵母的变化较为明显。
例如,“普通话”的“春天”在客家方言中通常发音为“清天”;“普通话”的“中心”在客家方言中则发音为“中兴”。
这种声母和韵母的变化使得客家方言在词汇的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味。
2. 声调的变化客家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多,与其他方言相比声调运用较为灵活。
例如,“普通话”的“饭店”在客家方言中通常发音为“番店”,声调由阳平变为阳上。
这种声调的变化使得客家方言的语音特征更加鲜明。
二、客家方言特征词的发音客家方言的发音特点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入声的变化在客家方言中,入声的发音规律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的“心”字在客家方言中发音为“兴”,其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
“普通话”的“一”字在客家方言中发音为“世”,同样也存在声母和韵母的变化。
这种入声的变化使得客家方言在发音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2. 儿化音的出现客家方言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儿化音现象。
例如,“普通话”的“妈妈”在客家方言中发音为“妈咿”;“普通话”的“洋人”在客家方言中发音为“洋儿”等。
这种儿化音的出现增添了客家方言的特色,使其在词汇表达上更加多样化。
三、客家方言特征词的语法客家方言的语法特点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1. 重叠结构客家方言中常见的一种词语结构是重叠结构,即在表达某个意义时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词汇。
例如,“普通话”的“好好”在客家方言中发音为“好好好”,其意思仍然是“很好”。
这种重叠结构的特点使得客家方言的语法更加独特。
2. 未定式的变化在客家方言中,动词未定式的变化也较为常见。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汇报人:日期:•调查背景和目的•粤西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粤西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目录•粤西客家方言的语法特点•粤西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结论和建议01调查背景和目的粤西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粤西地区,包括河源、梅州、惠州等市。
分布地区形成历史语言特点粤西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历史上多次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粤西客家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存在明显差异。
030201粤西客家方言简介通过调查了解粤西客家方言的分布、使用情况和语言特点,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和传承深入了解粤西客家方言,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促进交流粤西客家方言调查可以为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学术研究调查目的和意义收集关于粤西客家方言的历史文献、语言资料等,为后续调查提供参考。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录音等方式,收集粤西客家方言的使用情况、语音特点、词汇等方面的数据。
实地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提取出粤西客家方言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数据分析将调查结果以报告形式呈现,包括粤西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特点、语法结构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
结果呈现研究方法和步骤02粤西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读塞擦音、擦音的,不论平仄,多读送气音:如“同”、“徒”、“文”等字。
古知、彻、澄声母字白读多读为舌尖塞擦音或擦音,如“地、除、池”等字。
古非、敷、奉声母字白读多读为舌根音h,如“福、斧、粉”等字。
古帮、滂、榜、磅、谤、方等声母字多读为双唇塞擦音、擦音,如“榜、磅、谤、方”等字。
输入标题02010403除四邑片以外,多数字的韵尾为n或ng,如“唐、光、纲”等字。
古溪母字和古群母字今读为声母时,相应字的韵母多读为以舌根音h为韵尾的韵母,如“枯(h)、葵(h)”等字。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
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