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情绪启动对认知任务转换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06.8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4月中一、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控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反应冲突范式,例如Stroop 范式,Flanker 范式等制造认知冲突,以探究认知控制是如何分配资源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水平变化。
在Flanker 任务(Eriksen &Eriksen ,1974)中,中心目标呈现一致与中心目标呈现不一致的试次相比,参与者对一致试次反应更快。
重要的是,参与者会根据这些不一致的试次调整他们的行为。
二、正文1、理论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认知控制的研究不再是“冷”理论,而是近一步的认知情绪整合模型。
近年来,认知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是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和情绪加工中起着核心作用。
关于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冲突监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ACC 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和调整了认知控制水平,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认知系统提高了对当前任务中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任务相关信息加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无关信息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在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着广泛的经验证据表明,前扣带皮层(ACC )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理论是结果评价说,该理论认为ACC 主要功能是检测、登记和评估行为表现,尤其是消极的行为,如果评估后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会被视为接下来选择行为动作的回避信号。
根据该理论,Botvinick (2007)提出了功能整合理论,他认为ACC 的功能实际上是监控和检测正在进行加工的处理流中的任何消极信号。
而ACC 对消极信号的监测的功能,往往对后续的选择来说是一种消极信号,因此认知冲突也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对后续加工产生消极影响。
2、实证研究为了探究认知冲突到底是消极信号还是积极信号,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情绪启动范式(Dreisbach&Fischer,2012;Dreisbach&Fischer,2015;Fritz &Dreisbach,2015)。
情绪对认知任务完成的影响(任务负荷的调节作用)
情绪对认知任务完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任务负荷的调节作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于相同的任务,
人们对其负荷的承受能力是有所不同的。
研究发现,高负荷任务时,积极愉快的情绪能够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准确性,而消极情绪则
会降低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准确性。
但是在低负荷任务下,负面情绪
表现出的性能结果更好。
这说明情绪对任务负荷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与任务的难度相关。
2. 情绪的注意力倾向:情绪可以增加或减少人们对某些信息的
注意力倾向。
比如,焦虑情绪会让人们注意到一些对于任务来说不
太重要的信息,从而分散注意力。
而积极情绪则会使人们更关注任
务所要求的主要信息,提高了完成任务的准确性。
3. 工作记忆的影响:情绪对工作记忆也有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
情绪可以促进工作记忆的记忆和补充,而负面情绪则会干扰工作记
忆的记忆和执行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们的情绪
水平,从而改善了大脑的神经代谢和认知控制,更利于处理任务。
4. 行为反应的影响:人们的情绪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反应。
不
同的情绪状态下,人们对于任务的反应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高
兴情绪下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思维策略,而另一些情绪可能会
使人们更趋向于选择更复杂的策略。
综上所述,情绪对认知任务完成的影响要根据任务性质、情绪
类型和情绪水平等因素来考虑。
在一定条件下,情绪可以对任务完
成效率和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也可以通过调节任务负荷、注意力倾向、工作记忆和行为反应等方式来影响任务的完成。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5, 785–79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0785785・研究前沿(Regular Articles)・抑制范式下的情绪注意偏向*白学军 贾丽萍 王敬欣(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摘 要 与中性信息相比, 情绪信息会引起更快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
在注意实验中, 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 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且引起注意偏向。
个体对情绪信息的适度偏向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活意义。
本文介绍了情绪注意偏向的注意成分理论、图式理论、注意资源理论和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型, 并分别对抑制范式下以不同情绪材料展开的正常被试和特殊被试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 同时指出了未来在抑制范式下利用ERPs 、fMRI 新技术研究不同被试群体情绪与注意关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 情绪; 注意偏向; 抑制范式 分类号B8421 情绪注意偏向及其理论在2005年彭晓哲和周晓林的文章中对情绪注意偏向及其理论做了相应的介绍, 本文在此仅简要回顾。
1.1 情绪注意偏向在日常生活中, 当看到一个人面带微笑时, 我们会倾向于上前与其打招呼, 即产生趋向行为; 相反, 当看到一个人面露愤怒时, 我们会避而远之, 这是因为负性情绪携带了潜在的危险信息, 使个体表现出退缩性的行为。
由上可知, 能否快速而有效地识别情绪, 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正因为如此, 人们在生存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种对情绪信息的特殊敏感性, 与中性信息相比, 情绪信息会引起更快更多的注意并具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
研究者们发现在注意实验中, 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 具有情绪含收稿日期:2012-1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XL X26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XL X05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规划课题(FBB080556)。
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抽取了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大一二本科生共60名被试,被试分为三组,分别对他们进行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的诱导,以词语归类作为干扰任务,主要考察三种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不同情绪状态对词语归类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数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基于时间文献综述1.前瞻记忆:1.1含义: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
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
1.2 分类: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虽然Kvavilashvili (1992)提出了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但目前研究中多采用前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
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
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
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
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
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自我发动的认知过程,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启动情绪以及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摘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尤其是情绪与记忆的关系是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一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抑郁或焦虑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各种手段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从而研究这种实验性情绪对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情绪启动方式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考查启动的情绪对正常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情绪启动下,材料的呈现方式(分类呈现或随机呈现)不同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关键词】:情绪启动、呈现方式、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 引言1.1 情绪启动的相关概念启动最初出现在认知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研究测验情境对测验成绩影响的技术,也就是说测量首次呈现的刺激对目标刺激操作任务影响程度的技术。
一般来说,首次出现的刺激被称为启动刺激,目标刺激被称为靶刺激,这样的实验模式通常被称为启动范式。
而启动效应则是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样一种实验范式被运用到对情绪的研究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经典的研究情绪的实验范式,即情绪启动研究范式。
情绪启动效应也就是指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效价时,即都是积极的或者都是消极的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将加速对目标刺激的加工;反之,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情绪效价相反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则会阻碍对目标刺激的加工。
在典型的情绪启动研究中,一般先呈现积极或消极的启动刺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呈现目标刺激,让被试对目标刺激进行效价的评定,再以反应时或错误率为指标来衡量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影响。
就概念而言,已有文献中,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1、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主要体现在加工速度和注意选择上;2、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3、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是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
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情绪如何影响大脑的决策过程情绪是人类情感反应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脑作为情绪和决策的关键执行者,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讨论情绪如何影响大脑的决策过程,并探索其机制。
1. 情绪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情绪对大脑中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有影响。
首先,情绪能够影响感知阶段,即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注意。
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注意到积极的刺激,而具有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注意到消极的刺激。
这提示情绪可以引导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性感知。
其次,情绪对记忆阶段也有显著影响。
情绪具有记忆增强的作用,即情绪体验更易于被记忆。
这一现象被称为“情绪记忆效应”。
例如,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中时,我们更容易记住与此情绪相关的事件和细节。
2. 情绪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情绪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偏好和风险态度上。
具体而言,积极情绪往往会增加人们对积极结果的偏好,而消极情绪则会增加对消极结果的偏好。
这被称为“情绪偏袒效应”。
例如,当我们处于愉快情绪中时,我们更倾向于接受一个有益的决策选项,而在消极情绪下我们更容易接受一个伤害较小的决策选项。
此外,情绪还能够影响风险态度。
研究发现,愉快情绪会使人们更愿意承担风险,而消极情绪则会使人们更加谨慎小心。
这表明情绪能够调节我们对未来结果的风险评估,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3. 情绪对大脑区域的影响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参与了情绪和决策的加工过程。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执行决策的主要区域之一,其两侧的活动差异与决策倾向相关。
大脑中的杏仁核和扣带回等情绪相关区域也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与情绪和奖赏有关,它们与前额叶皮层相互连接,共同参与决策的加工和执行。
研究还发现,情绪对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有调节作用。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和愉快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的变化可以影响决策行为。
这进一步证实了情绪对大脑决策过程的影响。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
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文献综述1.前瞻记忆:1.1含义: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
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
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
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
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
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
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
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
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的作用二、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影响的理论基础情绪唤起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理解这一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深入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情绪唤起,通常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各种情绪刺激时,所引发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种唤起可以是积极的,如喜悦、兴奋,也可以是消极的,如焦虑、恐惧。
当情绪被唤起时,个体的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都会受到影响。
执行功能则是指一系列高级认知过程,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计划决策等,它们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有效决策,实现目标导向的行为。
执行功能在个体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情绪唤起时,个体的执行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取决于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在理论层面,情绪唤起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多个理论框架进行解释。
最具代表性的是资源有限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
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情绪唤起占据大量资源时,执行功能可用的资源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其表现。
这一理论强调了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的潜在干扰作用。
而情绪调节理论则强调个体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根据这一理论,当情绪唤起时,个体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减少对执行功能的干扰,从而提高认知表现。
情绪激活理论也为理解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唤醒状态产生的,强烈的情绪由高唤醒产生,温和的情绪由低唤醒产生。
不同程度的唤醒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
情绪唤起可能会通过影响唤醒状态来影响执行功能。
情绪唤起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理解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影响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优化个体认知表现、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实践价值。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不同动机强度的积极及消极情绪对执行功能的作用机制,并细致区分情绪唤起与情绪刺激的不同效应。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阈下情绪启动是指在个体内部的某种外部刺激触发下,引起情绪产生的过程。
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作出情绪反应的一种机制,与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阐述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其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
阈下情绪启动机制首先要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
情绪产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识过程生成的明显感知,并伴随有清晰的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上情绪;二是在无意识或非明确意识的情况下生成,没有明显的感知和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下情绪。
阈下情绪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启动:第一是潜意识信息,即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无意识加工。
大脑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会快速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其中部分信息被自动加工并储存在潜意识中。
这些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信息对情绪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看到一个陌生人的脸孔时,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判断这个人是否友好或可怕,从而引发情绪反应。
第二是情绪记忆的激活。
在人类的情绪记忆中,有一些与负向情绪相关的经历或事件被储存在潜意识中,并在受到类似的刺激时被激活。
比如,一个人曾经遭受过恐惧的经历,当他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境时,潜意识中的恐惧记忆会被激活,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第三是条件反射。
人类的大脑会在某种外界刺激与情绪产生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某人在激烈运动后会感到高兴,当他再次参与激烈运动时,大脑会自动将这个运动与高兴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首先,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设计广告,并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广告中会使用某些符号、音乐、颜色或场景等刺激来触发潜意识中的情绪,从而增强广告的效果。
比如,某个汽车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令人愉悦的音乐和色彩,这些刺激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愉悦情绪,帮助消费者更容易与这个品牌建立情感联系。
其次,在教育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绪。
阈下启动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感知或认知任务中,当刺激的强度低于被感知的阈值时,仍然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或启动反应。
具体来说,通常认为只有当刺激的强度高于感知阈值时,才能够被感知到或引起相应的认知反应。
然而,阈下启动效应的观察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刺激的强度低于感知阈值,仍然能够对个体的感知、情绪、决策或行为产生影响。
阈下启动效应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1. 亚阈值刺激的加权融合:根据这种解释,亚阈值刺激可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相关刺激或上下文信息进行加权融合,从而在感知或认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潜意识加工:亚阈值刺激可能在个体的潜意识层面产生一定的加工或识别,尽管在意识层面上无法察觉刺激的存在。
3. 隐性学习和条件反射:经过反复的暴露和学习,个体可能会对亚阈值刺激形成某种条件反射或隐性学习,导致对刺激的注意、情绪或行为上的启动效应。
总的来说,阈下启动效应表明了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存在一些复杂的机制,即使在没有意识察觉的情况下,亚阈值刺激仍然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中,情绪调节被定义为人们在应对各种情绪体验时,通过内在或外在的方式来管理、调整情绪的能力。
情绪调节在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一、情绪调节对认知的影响情绪调节对认知功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好的认知灵活性、注意力集中和创造性思维。
相反,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如注意力偏向、记忆减退等。
1. 认知灵活性情绪调节对认知灵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灵活性,使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调整思维策略。
而消极情绪则会引发认知僵化,使个体难以灵活思考和适应变化。
一项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们在认知任务中采用更多的启发式策略,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消极情绪则使得个体更加倾向于采用严谨的、分析性的思维方式,有时可能导致思维的狭窄和僵化。
2. 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对注意力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人们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处理认知任务。
积极情绪的提升可以增加探索行为和注意资源分配,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更好。
相反,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情绪相关的信息所吸引,导致对任务的干扰和分心。
消极情绪可能使得个体产生注意力缺陷,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影响认知任务的执行。
3. 创造性思维情绪调节对创造性思维也有着显著影响。
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问题解决和创意生成方面更具表现力。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柔韧性,使其更加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而消极情绪则会导致思维的狭窄,使个体难以以全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二、情绪调节对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不仅对认知有影响,还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会显著影响其行为选择、决策过程和自我控制能力。
1. 行为选择情绪调节对个体的行为选择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