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启动
- 格式:docx
- 大小:295.07 KB
- 文档页数:4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外界环境刺激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启动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本文就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与焦虑的影响进行综述。
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一个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与各种心理变量有关联,包括个体心理健康、性格特质、情感表达方式等。
1.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情绪启动效应有一定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的任务中,往往出现了更为显著的情绪反应。
相关脑机制研究表明,这种明显的情绪反应可能与负性心理状态下个体大脑对负性情绪信号的更高敏感性有关。
2.个体性格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会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
多项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个体在情绪启动效应中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内向性格的个体在这种任务中表现相对较弱的情绪反应。
内向性格的个体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来感受和表达情感,而外向性格的个体则更擅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3.个体情感表达方式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产生了显著影响。
1.焦虑与情绪反应2.焦虑对情绪启动反应的时间限制与普通个体相比,焦虑病人在情绪启动效应任务中表现出了更短时间的情绪反应。
这种短暂的情绪反应可能与焦虑病人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威胁性刺激物上,而忽略了其他的相关信息有关。
3.焦虑对情绪记忆的影响总体而言,情绪启动效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一项心理过程,其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焦虑是影响情绪反应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其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反应性和记忆能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网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积极面对自己的焦虑,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2018年4月中一、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控制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反应冲突范式,例如Stroop 范式,Flanker 范式等制造认知冲突,以探究认知控制是如何分配资源以及不同情况下的水平变化。
在Flanker 任务(Eriksen &Eriksen ,1974)中,中心目标呈现一致与中心目标呈现不一致的试次相比,参与者对一致试次反应更快。
重要的是,参与者会根据这些不一致的试次调整他们的行为。
二、正文1、理论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认知控制的研究不再是“冷”理论,而是近一步的认知情绪整合模型。
近年来,认知控制最具代表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是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和情绪加工中起着核心作用。
关于前扣带皮层(ACC )在认知控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冲突监测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ACC 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和调整了认知控制水平,所以能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认知系统提高了对当前任务中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任务相关信息加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减少了无关信息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在脑成像研究中,存在着广泛的经验证据表明,前扣带皮层(ACC )在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种理论是结果评价说,该理论认为ACC 主要功能是检测、登记和评估行为表现,尤其是消极的行为,如果评估后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会被视为接下来选择行为动作的回避信号。
根据该理论,Botvinick (2007)提出了功能整合理论,他认为ACC 的功能实际上是监控和检测正在进行加工的处理流中的任何消极信号。
而ACC 对消极信号的监测的功能,往往对后续的选择来说是一种消极信号,因此认知冲突也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消极信号,对后续加工产生消极影响。
2、实证研究为了探究认知冲突到底是消极信号还是积极信号,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情绪启动范式(Dreisbach&Fischer,2012;Dreisbach&Fischer,2015;Fritz &Dreisbach,2015)。
情绪启动的方法介绍情绪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学会启动和调节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情绪启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调整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理解情绪在探讨情绪启动方法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通常伴随着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我们的情绪可以受到外界事件、个人经历、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情绪启动方法1. 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启动方法。
通过深呼吸,我们可以改变自身呼吸模式,减轻身体紧张感,并帮助恢复冷静和放松的状态。
2. 引导自己思考积极的事物当我们陷入消极情绪中时,可以尝试引导自己思考积极的事物。
例如,回想一些令自己开心的经历,或者寻找一些积极的方面,来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3. 进行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可以释放自身的紧张情绪。
例如,散步、跑步、做瑜伽等运动可以帮助释放身体内的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4. 与他人交流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
和亲友、同事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交谈,分享自己的情绪和烦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5. 音乐疗法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启动和调节工具。
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专注于某种舒缓的音乐类型,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6. 注意力集中练习通过集中注意力来引导情绪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可以开始练习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例如冥想、阅读、画画等,从而帮助我们恢复冷静、放松的状态。
如何选择合适的情绪启动方法每个人的情绪启动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建议:1.监测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和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启动方法。
2.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某种方法不起作用,可以尝试其他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情绪启动方式。
3.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己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情绪启动效应的个体差异焦虑的影响研究综述情绪启动效应是指,人们在观看情绪导向的信息时,往往会出现与信息相符合的情绪体验,这种效应会激发个体的情感反应、记忆、判断和行为。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探讨了个体差异和焦虑的影响。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的人在遇到情感信息时所产生的反应不同。
人们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基本差别,经常显示出不同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在情绪启动效应研究中,有一些个体差异影响了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并且与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差异相关。
一方面,年龄是个体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婴儿和儿童在处理情绪信息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情绪启动效应可能更小。
相反,成年人对情感信息的反应更加明显,并且在长期的情感信息暴露和累积之后,情绪启动效应的效应可能会减弱。
另一方面,性别也是一个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情感信息的启动,因为女性更加重视情感体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接收情感信息。
因此,女性的情绪启动效应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长,而男性则相对较弱。
进一步分析个体差异,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它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首先,焦虑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幅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对负面情感信号的反应要比非焦虑人群更强烈。
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正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启动效应相对较低,这表明焦虑人群具有明显的负面偏向。
最后,焦虑还会对个体的情感调节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人群在处理负面情感信号时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意味着焦虑人群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
综上所述,个体差异和焦虑是影响情绪启动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理解情绪启动效应时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识别焦虑人群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以降低焦虑对个体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 张霎芳;薛明伦;张锋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中州大学学报
页码: 84-8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认知活动;情绪启动效应;记忆
摘要:心理学家们对情绪启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记忆作为认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情绪的关系也受到心理学家们的研究重视。
文章阐述了情绪启动的含义、不同类型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启动情绪以及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摘要】: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尤其是情绪与记忆的关系是认知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一研究以前主要集中在抑郁或焦虑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各种手段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从而研究这种实验性情绪对个体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情绪启动方式引发被试的实验性情绪,考查启动的情绪对正常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情绪启动下,材料的呈现方式(分类呈现或随机呈现)不同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是否有差异。
【关键词】:情绪启动、呈现方式、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 引言1.1 情绪启动的相关概念启动最初出现在认知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研究测验情境对测验成绩影响的技术,也就是说测量首次呈现的刺激对目标刺激操作任务影响程度的技术。
一般来说,首次出现的刺激被称为启动刺激,目标刺激被称为靶刺激,这样的实验模式通常被称为启动范式。
而启动效应则是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样一种实验范式被运用到对情绪的研究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经典的研究情绪的实验范式,即情绪启动研究范式。
情绪启动效应也就是指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效价时,即都是积极的或者都是消极的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将加速对目标刺激的加工;反之,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情绪效价相反时,启动刺激的呈现则会阻碍对目标刺激的加工。
在典型的情绪启动研究中,一般先呈现积极或消极的启动刺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呈现目标刺激,让被试对目标刺激进行效价的评定,再以反应时或错误率为指标来衡量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影响。
就概念而言,已有文献中,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1、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主要体现在加工速度和注意选择上;2、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3、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是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情绪启动主要是用来研究情绪和认知关系的手段,在已有文献中指出情绪启动也即情绪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至少已包括如下三种含义:指个体对于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指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效价的刺激后,使得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视个体的情绪状态即为一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启动状态)将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称为情绪启动。
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如下几类: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1986年,Fazio等人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Fazio等人采用了词——词启动范式研究情绪启动效应。
该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单词(如“友好”、“丑恶”)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个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在可评价含义上存在关联),反应记录为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果揭示: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是在情绪启动实验中,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无法被有意识地觉察,被试根本不知道曾经呈现过启动刺激,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又称“无意识情绪启动”(Unconscious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或“自动情绪启动”(Automatic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方 平 1 陈满琪1 姜 媛2(1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3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 要 情绪启动是探讨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其研究范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产生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以及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相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研究范式。
文章分别梳理了这些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绪 情绪启动 实验范式进化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机会或威胁都会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在无需意识参与情况下,迅速地分辨 好 与 坏 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量研究也证实[1],人们拥有自动评价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无需意志努力地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从而为随后行为做准备。
自动评价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是情绪启动研究[2]。
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将启动范式扩展至情绪领域,不仅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而且促进了情绪的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将自身所具有的自动性及无意识性应用于态度的测量,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测量方法。
鉴于其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但由于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目前缺乏对实验范式的系统梳理。
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的研究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1.1 经典情绪启动范式Fazio 等人[3]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研究先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态度物体)200ms,间隔100ms 或者800ms 后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靶刺激(形容词),从而形成评价一致、评价不一致及中性等三种条件,同时控制SOA 分别为300ms 或1000ms(SOA 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方 平 1 陈满琪1 姜 媛2(1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北京,100037)(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摘 要 情绪启动是探讨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近期其研究范式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产生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以及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相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研究范式。
文章分别梳理了这些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所采用的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绪 情绪启动 实验范式进化论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机会或威胁都会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因此在无需意识参与情况下,迅速地分辨 好 与 坏 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量研究也证实[1],人们拥有自动评价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无需意志努力地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的刺激,对其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从而为随后行为做准备。
自动评价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是情绪启动研究[2]。
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将启动范式扩展至情绪领域,不仅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而且促进了情绪的实验研究。
另一方面将自身所具有的自动性及无意识性应用于态度的测量,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丰富了现有的测量方法。
鉴于其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产生了不同的实验范式,但由于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目前缺乏对实验范式的系统梳理。
本文分别介绍了经典情绪启动实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向后情绪启动实验、情绪启动与其他范式结合的实验等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的研究范式并展望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1.1 经典情绪启动范式Fazio 等人[3]最早的情绪启动实证研究已成为经典的情绪启动范式。
研究先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态度物体)200ms,间隔100ms 或者800ms 后呈现积极、消极和中性等不同效价的靶刺激(形容词),从而形成评价一致、评价不一致及中性等三种条件,同时控制SOA 分别为300ms 或1000ms(SOA 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
心理学探新2020,Vol.40,No.1,30-35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情绪启动条件下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注意偏向*杨宏飞黎松陈滋正李慧中(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型、消极型和低型反刍思维者对不同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
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区分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大学生,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不同反刍思维类型个体注意偏向特点。
结果:无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未产生注意偏向。
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积极型和低型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消极型产生对消极刺激的注意警觉和注意解脱困难。
消极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且积极型的警觉水平高于低型和消极型。
结论:积极和消极启动对三种反刍思维类型注意偏向的影响不完全符合情绪一致性效应。
关键词:反刍思维;积极型;消极型;低型;注意偏向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20)01-0030-06Nolen-Hoesksema(1991)提出的反刍思维指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地反复思考消极情绪及其本质和影响的现象。
Nolen-Hoesksema和Morrow (1991)编制的《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Respon-ses Scale,RRS)被广泛使用,但这些研究聚焦于反刍思维的消极面,忽视反刍思维的积极面。
为此,Mar-tin和Tesser(1996)区分了正常反刍思维和病理性反刍思维,Watkins(2008)提出了建设性和非建设性反刍思维。
此外,其他反刍思维量表大多包含积极和消极因子,如Sukhodolsky等(2001)编制的《愤怒反刍思维量表》(AngerRumination Scale,ARS),Cann等(2011)编制的《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Event-relatedRumination Inventory,ERRI),等等。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
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文献综述1.前瞻记忆:1.1含义: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
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
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
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
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
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
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
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
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
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
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在情绪启动研究中,实验范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制造情绪:通过向受试者提供各种图片(如悲伤图片、焦虑图片)、视频(如可怕的场景)、音乐(如悲伤的歌曲)来产生正面和
负面情绪;
二、问卷测量:通过让受试者填写一些情绪相关的问卷,测量受试者
个人情绪状态变化情况;
三、行为指标:观察受试者在房间内的走动、发言、表情等肢体行为
变化,来评估受试者的身体反应情况;
四、发言行为:让受试者发表相关的意见(比如他们对某件事的感受等),以及其他同组中的受试者如何回应及评价来衡量受试者的情绪;
五、搭积木实验:利用搭积木的实验,来反映受试者对各种不同情绪
背景下的行为反应;
六、心理实验:通过不同的心理实验(比如抉择实验、评估实验),
来测量受试者在不同情绪背景下的选择及评价方式;
七、游戏实验:在不同的游戏实验环境下,可以看到受试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偏好变化,从而判断他们的情绪反应和决策方式。
通过以上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对受试者的情绪启动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有效控制受试者情绪启动变化,从而有效地应用在一些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为受试者带来一种自我调节和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
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应用阈下情绪启动是指在个体内部的某种外部刺激触发下,引起情绪产生的过程。
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作出情绪反应的一种机制,与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阐述阈下情绪启动的机制及其应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
阈下情绪启动机制首先要理解情绪的产生机制。
情绪产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意识过程生成的明显感知,并伴随有清晰的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上情绪;二是在无意识或非明确意识的情况下生成,没有明显的感知和主观体验,我们称之为阈下情绪。
阈下情绪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启动:第一是潜意识信息,即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无意识加工。
大脑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会快速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其中部分信息被自动加工并储存在潜意识中。
这些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信息对情绪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看到一个陌生人的脸孔时,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判断这个人是否友好或可怕,从而引发情绪反应。
第二是情绪记忆的激活。
在人类的情绪记忆中,有一些与负向情绪相关的经历或事件被储存在潜意识中,并在受到类似的刺激时被激活。
比如,一个人曾经遭受过恐惧的经历,当他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境时,潜意识中的恐惧记忆会被激活,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第三是条件反射。
人类的大脑会在某种外界刺激与情绪产生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某人在激烈运动后会感到高兴,当他再次参与激烈运动时,大脑会自动将这个运动与高兴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阈下情绪的产生。
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首先,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设计广告,并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广告中会使用某些符号、音乐、颜色或场景等刺激来触发潜意识中的情绪,从而增强广告的效果。
比如,某个汽车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令人愉悦的音乐和色彩,这些刺激会引发人们内心的愉悦情绪,帮助消费者更容易与这个品牌建立情感联系。
其次,在教育领域,研究阈下情绪启动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绪。
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的影响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的影响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中饮酒者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酒精滥用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秩序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大学生饮酒者的相关行为和决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在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中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饮酒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100名大学生饮酒者作为被试对象,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无心理疾病和重度酒精依赖问题。
采用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被试分为情绪启动组和对照组。
情绪启动组在任务开始前先进行一段20分钟的情绪启动程序,通过观看一些引发情绪的影片片段以及回忆过去有关酒精的经历等方式来调动情绪。
对照组则没有进行情绪启动程序。
所有被试都接受了一个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任务中包含酒精相关和非酒精相关的刺激。
结果:结果显示,在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中,情绪启动组的饮酒者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更强的注意偏向酒精相关刺激。
具体来说,情绪启动组在酒精相关刺激出现时反应时间明显缩短,错误反应率也有所增加。
而对照组则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控制能力,对酒精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较小。
这些结果提示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的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讨论:大学生饮酒者的酗酒行为往往与情绪调节有关,患有情绪障碍的人更容易滥用酒精以缓解负面情绪。
情绪启动在短期内能够显著激发饮酒者的相关情绪,进而影响其决策过程。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的行为影响。
然而,研究结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干预情绪启动来降低饮酒者对酒精相关刺激的偏向?以及情绪启动效应是否在长期酗酒行为中仍然存在?结论:本研究表明情绪启动对大学生饮酒者在酒精相关刺激Go/no-go任务中产生明显影响,加强了他们对酒精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
实验一:
2.1实验目的
研究发现,焦虑个体更容易产生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自我分化者被认为等同于慢性焦虑者,他们将经历更多的焦虑体验,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行为,本研究将以情绪词语作为实验材料,以不同分化水平的个体作为被试,探讨高低自我分化个体的注意偏向是否存在差异,低自我分化者在无情绪情绪启动条件下是否会对负性刺激产生注意偏向。
2.2方法
2.2.1被试
随机选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50人,考虑性别均衡。
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
全部数据用SPSS16.0处理。
根据自我分化得分,取上下限各10%的被试作为高低自我分化组,共150人作为实验研究的被试。
其中,高分分化组被试45人,低自我分化组42人。
2.2.2实验材料
从中国情绪系统的情绪词库中选取60个正性词语,60个负性词语和120个中性词作为正式实验材料。
另选10对词语作为练习。
所选情绪词的熟悉度和愉悦度信息见表一。
运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实验任务参照Macleod(1986)的实验方法设计。
每对词语呈现之前,黑色屏幕中央会有白色十字图形作为凝视点。
所有配对词语以随机顺序对称呈现在屏幕上下。
两语词在屏幕上垂直距离间隔5.5cm。
词对消失,在其中一个词语出现过的位置上出现探测刺激白色大写字母“E”,持续时间为从出现到被试反应结束,如果被试在5000ms内没有做出应答,则探测目标消失并进入下一个。
要求被试又快有准确的反应。
本实验采用2(自我分化水平:高、低组)*2(词语类型:负性、正性)*2(探测刺激的位置:一致、不一致)三因素混合设计。
其中自我分化水平是组间因素;组内因素有词语类型、探测刺激的位置。
2.2.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指导语:“你好,欢迎你参加本次实验。
请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中央的“十”字上。
“十”字图像消失后,屏幕上会呈现一对中文词语,其中一个为情绪词,一个为中性词,这对词语消失后会在其中一个词语的位置上出现大写字母“E”,如果字母出现在情绪词的位置上,则认为是一致性条件;如果字母出现在中性词出现过的位置上,则认为是不一致性条件。
当您看到字母后,请迅速按键作出判断,“1”键代表字母的位置与情绪词的位置一致,“9”键代表字母的位置与情绪词不一致。
在你做出按键反应后,实验会自动进行,直至屏幕呈现“实验结束”为止。
如果您明白了实验操作方法,请点击下面的“练习实验”按钮进入实验操作练习阶段。
练习部分:练习部分的词语刺激不使用正式实验的词语,由10对词语组成,呈现方式与正式实验一致。
刺激呈现及反应:如图1点探测流程图。
2.2.4.2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采用SPSS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被试的成绩分为被试按键的时间,以及按键是否正确。
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剔除反应时小于300ms和大于300ms的数据。
如果小于300ms,表现出明显的不切实际的快;如果大于300ms,则表明可能因注意转移或者丧失,也有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
被试在点探测任务中出错的数据点若超过总数据点的10%,那么该被试的数据将被剔除。
注意偏向的分值计算方法:通过不同探测刺激位置下对词语刺激的反应时进行计算,即用不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减去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即为个体的注意偏向分数,它不但反应个体的注意偏向,也说明个体的注意偏向的大小。
对于负性-中性配对与正性-中性配对而言,都存在着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
2.2.5统计处理
2.2.5.1自我分化者的注意偏向的方差分析
实验一中,被试分为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刺激配对由正性-中性配对与负性-中性配对组合,其中每对包括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于是就存在六种实验条件,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见,低分化组对负性情绪词的反应低于对正性词语的反应时,且低于高分化组对负性词语的反应,而高分化组在这两种词性上的反应时相差不大。
以自我分化水平为组间变量,以词语类型和一致性为组内变量,注意偏向为因变量,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见表3:
2.2.5.2高低自我分化组注意偏向的差异检验
根据注意偏向的原理,被试的注意偏向值是根据每位被试对所有词语刺激与探测刺激不一致的反应时减去词语刺激与探测刺激一致的反应时之差,据此对不同被试组别之间的注意偏向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高分化组的平均注意偏向值为35.27,低自我分化组的平均注意偏向值为95.99。
说明在总体水平上来看,低分化组的被试注意偏向值比高分化组的被试要高,且存在明显差异(P=0.028)。
2.2.5.3高低自我分化组对正性、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的差异检验
根据注意偏向原理,分别计算出所有被试在正性-中性和负性-中性词语刺激上的注意偏向值。
从表可以看出,高低分化组在加工负性-中性词语时才会出现显著的注意偏向差异,高分化组的注意偏向值为47.48,而低分化组对负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值为98.09,且两者之间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在加工正性-中性词语时,高低分化组反应时差异并不显著差异。
结果如表5:
同时,通过比较高低自我分化组对正性和负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值,发现低分化组在加工负性词语刺激时,平均注意偏向为98.09,而在加工正性词语时为23.66,两者差异显著,说明低分化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更容易产生注意偏向;高自我分化组虽然对正性和负性词语刺激都出现注意偏向,但是差异并不显著,说明他们几乎将注意力平均分配给不同性质的词语刺激,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