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95.72 KB
- 文档页数:3
米非司酮治疗胎盘植入32例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植入保守治疗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胎盘植入病例32例,对于分娩时出血少、子宫收缩好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mg,2次/日,1~2周,同时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B超复查,未出现大出血。
结果 32例胎盘植入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大量阴道流血,有蜕膜组织排出,术后1月行B超复查,17例产妇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15例产妇B超提示宫腔内见强回声,后经追踪未发生晚期阴道流血,产后42天妇科检查子宫恢复正常。
结论米非司酮可用于治疗胎盘植入。
【关键词】米非司酮胎盘植入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因子宫蜕膜发育不良等原因,而植入子宫肌层,通常在产后徒手剥离胎盘时才能确诊,可引起严重出血、DIC、子宫穿孔、继发感染等。
继往治疗胎盘植入多行子宫切除,我院近几年对32例部分性胎盘植入使用米非司酮治疗疗效较好。
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抗孕激素,是法国Roussel-Uclaf公司于1982年首先合成,与孕酮的亲和力比黄体酮强5倍,作用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广泛用于终止早孕[2],近年来期妊娠引产、紧急避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异位妊娠及妇科手术操作等多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2006年-2010年我院在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时发现的胎盘植入病例32例,年龄30-42岁,初产妇2例,经产妇30例,有剖宫产史者24例,孕周37-41w,足月顺产3例,剖宫产29例,怀孕次数1-6次。
32例胎盘植入患者无内外科并发症,产前无症状,均于产时或剖宫产术中发现。
经阴道分娩病例于胎儿娩出后3小时胎盘未娩出,手取胎盘时发现胎盘粘连紧密,部分胎盘组织与子宫壁分界不清。
剖宫产术中手取胎盘时发现部分胎盘组织与子宫壁分界不清,无法完整取出胎盘,术中尽力钳取植入子宫肌层胎盘组织(植入面积5-10cm×8-15cm),同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术后给予米非司酮治疗。
米非司酮治疗部分胎盘植入和部分胎盘粘连的临床作用探讨探讨米非司酮治疗部分胎盘植入和部分胎盘粘连的临床效果。
胎盘植入是由于子宫底蜕膜发育不良,胎盘绒毛侵入或穿透子宫肌层所致的一种异常的胎盘种植。
米非司酮治疗部分植入性胎盘和胎盘粘连具有安全简便、止血效果好,不易形成胎盘残留的优点,减少了晚期产后出血,避免了子宫切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米非司酮;胎盘植入;胎盘粘连前言:植入胎盘和胎盘粘连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随着刨宫产和人工流产的增多,植入胎盘也随之增加。
植入性胎盤和胎盘粘连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随着人工流产、剖宫产手术的增多,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趋势[1]。
胎盘植入是产科中较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也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原因之。
既往多采用化疗,甚至子宫切除。
子宫切除虽解决了出血问题,但使患者失去生育功能,并在心理、生理上蒙受重大创伤。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例胎盘植入者,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35岁,平均年龄30岁。
其中中孕引产2例,足月顺产2例,此次妊娠前清宫次数最少者2次,最多者3次,末次清宫至本次妊娠时间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8个月。
1.2方法:1.2.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排除:生命体征均趋于稳定:部分胎盘植入和部分胎盘粘连诊断。
胎盘植入:B超检查可见,胎盘与子宫附着面界线不清晰:两者接触面可见胎盘内部腔隙;子宫肌层有异常血流[2]。
排除标准:穿孔性和植入性胎盘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肝、肾功能异常者。
1.2.2疗效评定痊愈:胎盘完全自然排出,B超示宫内回声正常或无组织残留;有效:胎盘部分排出,B超示宫腔内残留物面积缩小,子宫缩复;无效:未见残留物排出,B超示宫腔内残留物面积无缩小。
1.2.3 超声诊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仪进行诊断探头频3.5 MHz。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很好地反映血流情况。
1997 年,Chou等[3]建议用以下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标准判断胎盘植入:广泛胎盘实质内腔隙血流:胎盘回声暗区厚度大于lcm,内含多个小暗区,占据胎盘基板到绒毛板的全层;加大频率后可见到脉冲式或层流式血流,胎盘与子宫肌层或宫颈组织之间界线不清,非胎盘组织内可见扩大的带有脉冲搏动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