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参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64.95 KB
- 文档页数:3
盘龙参研究进展
张伟;金传山;周亚伟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10(014)007
【摘要】通过查阅研究盘龙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盘龙参药理及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盘龙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748-750)
【作者】张伟;金传山;周亚伟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北京大学世佳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濒危药用植物盘龙参 rDNA ITS 序列分析
2.名贵畲药盘龙参种子快繁技术研究
3.盘龙参组织培养与快繁研究
4.大兴安岭野生盘龙参人工组织培养繁殖
5.HPLC法测定盘龙参中的盘龙参黄酮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预试法对盘龙参的化学成分进行预实验的初步分析摘要】目的对盘龙参的各类化学成分进行初步预实验,研究盘龙参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方法对盘龙参的水提取液、95%乙醇提取液及石油醚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鉴别,初步研究盘龙参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
结果检查项目中三萜类、挥发油、强心苷、油脂类成分、植物甾醇、生物碱、有机酸、多肽、黄酮类、氨基酸、糖类、鞣质、酚类等成分。
结论盘龙参中可能含有三萜类、挥发油、强心苷、油脂类成分、植物甾醇、生物碱、有机酸、多肽、黄酮类、氨基酸、糖类、鞣质、酚类等成分。
【关键词】系统预实验法盘龙参化学成分盘龙参是兰科绶草属植物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的全草或根,是一种多年生国际濒危的草本植物,是兰科绶草属唯一的一种植物,具补肾壮阳、滋阴益气、凉血解毒、消炎解毒、润肺止咳、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
目前,盘龙参已分离出如盘龙菲(spirantho1)、盘龙酚(spiraneo1) 等二氢菲类成分,其可能具有抗乙肝病毒、抗SARS病毒等作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 2]。
目前,国内外对盘龙参的研究较少,其研究主要在植物学方面[3]。
盘龙参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所以在提取分离其有效成分前,应先了解其可能含有什么类型的化学成分,为其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提供参考[4]。
本实验拟采用系统预实验法,对盘龙参的各类化学成分进行初步预实验,为盘龙参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试药及仪器1.1 药材盘龙参为市售(产地:湖南),经我院天然药物化学系教授鉴定为兰科绶草属(Spiranthes)植物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的干燥全草。
1.2 试剂95%乙醇、石油醚(60-90℃)、氯仿、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硫酸、盐酸醋酐、冰醋酸均为分析纯,其他均为自配溶液。
1.3 仪器万能粉碎机(型号:DFY-200型,温岭市林大机械有限公司);电子天平(型号:HX502T,慈溪市天东衡器厂);超声波清洗器(型号: KQ52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型号:HH-6,国华电器有限公司);三用紫外仪(型号:ZF-2,上海市安亭电子仪器厂)。
基于SRAP分析的盘龙参DNA提取李家敏;周秀玲;喻鹏【摘要】Genomic DNA was isolated by CTAB method using Spiranthes sinensis as materia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NA concentrations in SRAP reaction system on an amplification reaction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D260/OD280 values of DNA obtained by the modified CTAB method was about 1. 81, and concentration of DNA was 4. 35 μg/μL. The genomic DNA in this experiment was purified and no significant degradation,in 20μL reaction system,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D NA was 3.0 ng/μL.%以盘龙参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探讨SRAP-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浓度对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该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的OD260/OD280为1.81,浓度为4.35 μg/μL.该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好,片段完整,无降解;在20 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浓度为3.0 ng/μL 时,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适于SRAP-PCR技术.【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2(031)012【总页数】4页(P32-34,46)【关键词】盘龙参;DNA提取;SRAP-PCR【作者】李家敏;周秀玲;喻鹏【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2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
兰科植物盘龙参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农林工程———l_—ChinaNewTechnologiesandProducts兰科植物盘龙参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宋晓明刘光万群芳(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黑龙江加格达奇165000)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野生药材资源是森林资源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天然药材手掌参和盘龙参,通过人工栽培,科学种植,掌握药用植物年限,活性成分积累动态和最适采集期方面的技术,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药材资源,实行家种,野生并重.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这两种珍稀濒危药材,不仅能增加林区药材后备资源的贮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对发展林业生态优先的战略也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关键词:盘龙参;人工繁育技术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A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北药"产区,林区药材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生长环境,天然药材种类丰富,药用成分高.既为珍贵兰科植物,又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盘龙参,成为医药保健等行业的重点开发药材.因此,市场上对这种药材的需求量很大,尤其在大兴安岭地区纯净无污染,天然土质的良好环境下生长的上等药材.然而这种药材在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分布较少,很难采集,属于珍贵濒危物种,且由于兰科植物独特的种子结构,使得野生兰花不易成活,若不加以物种保护和繁殖,很容易导致物种濒临灭绝.所以,对兰科植物盘龙参的人工扩繁,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和野生药用植物永续利用的目的,还可以增加林区药材后备资源的贮量,有利于发展林业生态优先战略.1盘龙参的药用价值盘龙参(Spiranthessinensis)含香豆精苷和生物碱,全草入药.具有益阴清热,润肺止咳,消炎解毒之功效,用于病后虚弱,阴虚内热,头晕, 腰酸,淋浊带下,扁桃体炎,咽喉炎,咳嗽吐血, 疮疡肿毒,毒蛇咬伤和带状疱疹等治疗.因此盘龙参具有极高的药用疗效和保健作用.2盘龙参生物学特l生与地理分布特征Z1生物学特性①形态特征:盘龙参(Spiranthessinensis)多年生草本,高13-50cm.根数条,指状,肉质,簇生于茎基部.茎较短,近基部生2_5枚叶.叶片宽线形或宽线状披针形,极罕为狭长圆形,直立伸展,长3-10cm,常宽5-10m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狭具柄状抱茎的鞘.花茎直立,长10-25cm,上部被腺状柔毛至无毛;总状花絮具多数密生的花,长4-10cm,呈螺旋状扭转;花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下部的长于子房; 子房纺锤形,扭转,被腺状柔毛,连花梗长4_5ram;花小,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在花序轴上乘螺旋状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呈兜状;侧萼片偏斜,披针形,长5mm,宽约2mm,先端渐尖;花瓣斜菱状长圆形,先端钝,与中萼片等长但较薄;唇瓣宽长圆形,凹陷,长4mm,宽2.Smm,先端极钝,前半部上面具长硬毛且边缘具强烈皱波状,唇瓣基部凹陷呈浅囊状啮齿,囊内具2枚胼胝体.蒴果椭圆形,有细毛.花,果期6_8月.由于本种植物分布很广,其植株的大小,叶形, 花的颜色和花茎上部被毛的有无等可能因地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②物候学及生殖特性:每年秋末(大兴安岭地区在8月下旬),盘龙参暴露于地上的营养叶和花柄部分枯萎死亡.次年春季(大兴安岭地区在5月上旬),肉质根的顶芽萌动后,营养叶和花首先穿出地表.在花和叶展开以后,当年苗顶端继续向前生长,形成新的茎部,并不断形成鳞片.到了6月下旬开始结果,7月中下旬果实开始成熟,8月下旬果实脱落.到了每年的生长季末期,当年苗前端即具有一个着生许多鳞片的茎部,而其顶端又形成了新的更新芽.盘龙参具有肉质根,种群的扩展主要由种子繁殖来完成. 盘龙参的根系主要着生在肉质根上,一般为须根系.植物体吸收营养主要靠须根系完成.2.2地理分布根据对国内各大标本馆标本的查阅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盘龙参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至不丹,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也有分布.盘龙参在我国大兴安岭的分布目前发现于呼中,塔河,加格达奇等地.2.3生态学特I生及群落特征盘龙参常生于田畔或湿润草地,喜阴湿,气候冷凉和肥沃,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据我们于2007年至2009年的野外调查,盘龙参可以生长于林间草地,河谷,山坡,灌丛草甸,分布海拔为200-3400m,属寒温带.该带气候寒冷, ≥1的积温15o0,植物生长期100d左右,土壤冻结期长达7~8个月,年降水量400~550mm;土壤为山地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森林土,而盘龙参仅生长于该土壤10-30cm厚的腐殖质层中.盘龙参在大兴安岭地区生存的群落类型主要是落叶松林和扇叶桦林.灌木层的主要种类有越橘属(Ericaceae)的笃斯越桔(Vac—ciniumuliginosum)等;草本层主要种类有藜芦(Veratrumnigrum),地榆(Sanguisorbaomci—nalis),龙牙草(Agrimoniapilosa),二岐银莲花(Anemonedichotoma),兴安乌头(Aeonitumam—biguum),沼兰(Malaxismonophyllos),密花舌唇兰(Platantherahologlottis)等.盘龙参是一种生态指示性植物,它的生长,繁殖都需要真菌,动物的静,形成一个小生物链,所以盘龙参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反应, 在植物研究上很有价值.合适的生境存在,盘龙参种群就存在;生境消失,盘龙参种群也会随之消失.盘龙参种群所在群落如果受到外界干扰, 盘龙参种群的生长状况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生长不良,块根腐烂等.如果所在群落受到严重破坏,如挖掘,羊啃等,盘龙参种群就会大批消失.3野生单株人工化培育植物种群的特定生长环境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野生单株能否人工化培育成功,关键在于人工培养提供的环境条件能否满足植株的生长需要. 本研究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盘龙参从野生到人工培育所需要的必要环境条件, 分析了驯化成活的原因,旨在为盘龙参人工培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盘龙参移栽之前要在选好的地段搭棚遮荫.参棚前檐立柱高90cm,后檐立柱高70cm,用水泥柱,分立参畦两边.立柱_E』顶畦向固定好横杆,横杆用拉紧的铁丝.上面覆盖1.2m宽的苇帘,使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畦面上.雨季到来之前,覆盖第二层苇帘.参棚平正,防止高低不平.其上以苇帘覆盖,透光率为250/o--30%.从野外挖回的盘龙参(保留野外挖回时所带的土壤以及盘龙参周围的草本植物)移栽人已经搭建好的遮阴蓬.根据表中数据,对搭建好的遮阴棚以及棚下土壤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 3.1人工移栽管理中注意事项移栽时不宜去除盘龙参根部的土壤以及参苗周围的植物,在盘龙参苗成活以后,土壤板结,土壤湿度过大,畦面杂草较多时,应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减少杂草为害,但宜浅松,次数不宜太多,清除杂草不宜全部清除,采取只除大草,保留较为矮小的草,以利于保墒.移栽后,若遇干旱,适时喷灌或渗灌.雨水过多,应挖好排水沟,及时排出积水.移栽当年一般不追肥,第二年春苗出土前,将覆盖畦面的秸去除,撒一层腐熟的农家肥,配施少量过磷酸钙,通过松土,与土拌匀,土壤干旱时随即浇水.在生长期可于6_8月间用的过磷酸钙溶液进根外追肥.因覆土过浅或受风摇动,参根松动时,要及时培土.靠近参畦前沿或参地边缘的参株,由于趋光性,茎叶向外生长,夏季高温多雨易引起斑点病,疫病等多种病害,因此应把向外生长的参株往畦里推压,并培土压实,使其向里生长.进入冬季,盘龙参茎叶枯萎时,应将枯叶及时清除地面,深埋或烧毁.封冻前视畦面l青况,浇好越冬水,并加盖畦面秸秆.3-2病虫害防治①立枯病5月始发,6_7月严重危害幼苗.防治方法:适当增加光照,疏松土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或浇灌.②疫病6月始发,危害全株.防治方法: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1:1:120倍波尔多液喷施, 或用乙磷铝400倍液喷施.③锈腐病5月始发, 主要危害根部.防治方法:移栽时减少伤口,并用药剂浸根;降低田间湿度;发病时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④黑斑病5月下旬初至6月上旬始发,危害全株.防治方法: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可用多抗霉素200国际单位,浸泡24小时后取出阴干,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清除病残株;发病初期用多抗霉素100-200国际单位喷施,进入雨季改用1:l: 100-180倍波尔多液或敌菌灵500倍液,或代森锌800-1000倍液交替喷施.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主要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采用毒饵诱杀和人工捕杀等.采取这种移栽管理方法可以使野外移栽的参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一359———一ChinaNewTechnologiesandProducts农林工程浅谈针叶人工纯林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房君生(哈尔滨市阿城区吉兴林场,黑龙江哈尔滨~5oooo)摘要:目前我省的针叶人工纯林,是由于五十年代或八十年代为了索取木材供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而大面积皆伐后人工栽植而形成的.现在已出现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植物群落的巨变,动物没有栖息繁衍的好环境,土壤急剧恶化,不利于森林保水,防火,病防以及森林更新.针对上述弊端,应采取的措施:避免单纯采伐掠夺木材尤其是天然林;坡地尤其是退耕还林地应营造阅叶混交林;改造现有人工纯林,尽多地保留天然萌生目的树种;加大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针叶人工纯林;弊端;措施中图分类号:$72文献标识码:A1大面积人工纯林形成的背景我们黑龙江省阿城区地处张广财岭西坡余脉,由于20世纪50--60年代没有很好的保护天然次生林,把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20世纪70年代,全省掀起了林场年造"万亩林"竞赛,这一举措的结果是:先造的地方十之八九的天然次生林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者全军覆没.'',落后"的地方十之五六的天然次生林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针叶人工纯林,客观地产量,改善林场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次生林.现在这些纯林都已经成材,每年生产的大批中小径优质木材销往全国各地,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成了不少市县林业部门的经济支柱,为振兴地方林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针叶人工纯林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1针叶人工纯林一旦都郁闭成林后,林内的物种群落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观察发现有这一现象,长势较好,排列整齐,高低粗细相当的针叶人工纯种林中,出了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针叶外,很难找到其他植被包括杂草等植物.在林区了解作业程序的人都知道,在整地前,乔灌木都要被砍光,针叶树苗栽植后,还有3—5年的抚育期.在这期间要割除所有妨碍幼苗生长的其他植物.即将成林时还有一次"人工林解放",也有人将其戏称为"清理阶级队伍".把那些在纯林中顽强生长的其它树种斩尽杀绝,给针叶幼树仓U造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这势必形成单一植物同一天下的局面.2.2野生动物遭殃凡是针叶人工纯林成片的地方,野生动物食物链不复存在.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大量减少, 除了乱捕乱猎外,大规模地营造人工林也是一害.在针叶人工纯种林内,各种动物因无处觅食而逐渐迁徙其它地方,就连生存的能力最强的老鼠也日趋减少.2-3土壤恶化森林植被是森林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植物群落的改变,导致了土壤中水,热,养料等各种物质发生明显变化.单就养料而言,森林凋落物是腐殖质形成的主要原料.针叶人工纯种林只有极为单一的凋落物针叶.事实证明,针叶的分解速度比阔叶或枯草都要缓慢的多.在天然林内,枯枝落叶层的积累和分解是森林土壤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主要形式,能长期地保持土壤理化性质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山常在,永续利用".2.4不利于水土保持阔叶树的落叶松软,易于分解,能很快的形成一种天然特有的腐殖质层,天旱时能发挥蒸腾作用,遭大雨能大量吸收水份,减少地表径流,94年7月我市发生山洪爆发,发生地表径流绝大多数地块就是发生在纯针叶林分中,针叶人工纯林恰相反,腐殖质的减少,造成土壤板结,孔隙度缩小,其持水量比天然林减少60%以上,给人最明显的感觉是在天然林内随处可见的林间清泉,在针叶纯林中内难觅踪影.2.5不利于防火针叶树林分,树木本身具有松胶质及易燃烧,地被是松针落叶层,燃点低且具有松胶质助燃,非常不利于防火.Z6易患病针叶树纯林中易发生天然有害生物,如针锈病,早落病等的侵害,并且不易使有害生物的天敌存活,这样很不利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2.7更新困难为了提高人功林的经济效益,这些年不少林场都靠生产松木中小径材获得资金,有的地方甚至进行了带状皆伐,然后再营造第二代针叶林.据观察,第二代针叶林的长势,已无法和当年向比.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这样一味营造针叶人工林,同"造福子孙"的初衷就不相符了.我们应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尤其提倡营造和保留人天混交林.3针对针叶人工纯林诸多弊端应采取的科学技术措施如果要改变以上所述针叶纯林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做到:3.1避免单纯索取经济利益所进行的采伐,特别是天然林,从现在起一草一木均应进入保护之列,划分责任区,并设专人负责.3-2对现有的坡耕地及林问耕地,在3-5年按适造树原则,优先阔叶树和灌木的营造,切有利于恢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植物,都要引种.3.3改造现有人工林.在10--20年内,将林地中萌生的天然目的树种有效地保护起来,逐步将现有针叶人工纯种林改造成针阔叶混交林.3.4保护野生动物.除禁猎外,还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渐恢复起完整的食物链,尽一切可能创造出—个供飞禽走兽栖息的环境.参考文献『】1吕瑞恒,抚育问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20lO_051.f2]李国雷.密度调控对针叶人工林地被和土壤影响的研究lD1.北京林业大学,2007-05-01.f31张双燕.两种针叶材人工林小径圆柱材干燥特性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06--06--01.4人工扩繁与采收41种子扩繁研究从野外采回的盘龙参种子采用两种播种方式:①趁鲜播种,种子在土中经过后熟过程,第二年春观察出苗情况.②趁新鲜将种子进行沙埋催芽.方法是选向阳高燥的地方,挖15-20cm 深的坑,其长和宽视种子量而定,坑底铺上一层小石子,其上铺上一层过筛细沙.将鲜参籽搓去果皮,或将于参籽用清水浸泡2小时后捞出,用相等体积的湿细沙混合拌匀,放人坑内,覆盖细沙5--6cm,再覆一层土,其上覆盖一层杂草,以利保持湿润,雨天盖严,防止雨水流人烂种.每隔半月检查翻动1次,若水分不足,适当喷水; 若湿度过大,筛出参种,晾晒沙子.经自然变温, 种子即可完成胚的后熟过程.在4月下旬种子尚未萌动时进行播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5cm,株距3cm条播,覆土2cm,再覆3-5cm厚的秸秆,以利保湿.半个月以后观察出苗情况. 以上两种方法均能得到盘龙参实生幼苗.4.2分株扩繁研究一360一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将从野外挖回的植株移栽成活后,于秋季分株栽培.分株时选用根部继壮,分根较多的植株,无病虫害,芽胞肥大,根条长的壮苗.栽前可适当整形,除去多余的须根,分株时注意不要碰破根皮,并用100-200倍液的代森锌浸根10分钟.次年春季观察分株成活率.分株田间管理措施同移栽苗.结果发现:分根植株不能长成新的植株,说明盘龙参不适合用分株扩繁..4.3种子及块根采收期的研究盘龙参生长3年以后,每年都能开花结籽,因此收种和不收种的地块应分开管理.对不收种只收根的地块,及时摘除花蕾.在用于收种的地块中,选择无病害健壮植株进行采种,为使种子饱满,每个花序上部1/3要及时摘除,待蒴果开裂前,连果壳一起采回后,去除果壳,种子进行新鲜播种或者湿沙催芽处理.盘龙参生长3—5年后,于8-9月茎叶枯萎时即可采收块根.采收时,先拆除参棚,从畦的一端开始,抖去泥土,去净茎叶,并按大小分等.将参根洗净,剪去须根及侧根,晒干或烘干,即为生晒参.选择体形好,浆足,完整无损的大参根放在清水中冲洗干净,刮去疤痕上的污物,掐去须根和不定根,沸水后蒸3—4h,取出晒干或者在6℃的烘房内烘干,即得红参.5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医疗模式也正发生重大转变,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医疗实践与现代医学的互补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世界医药领域独树一帜.参考文献『1]孙明学.大兴安岭森林植物fM1.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3。
盘龙参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高宁;毕珊珊;胡凤;王振月;程玉鹏【摘要】目的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盘龙参内生真菌.方法以12种细菌作为供试菌种,采用纸片法进行盘龙参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在分离得到的盘龙参内生真菌中,共有32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供试菌种具有抑制效果,占全部内生真菌的65.3%.结论盘龙参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Objective To screen endophytic fungi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solated from Sprianthes sinensis (Pere. ) Ames. Methods Twelve species of bacteria were selected as the indicators for human pathogenic microbes. Antibacterial tests of the isolated endophytic fungi were carried out by paper disc diffusion method. Results Thirty-two strains (65.3% of the total strains isolated) showe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at least one human pathogenic microbe. Conculsion The prospect of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Sprianthes sinensis ( Pers. ) Ames, was highlighted.【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4【总页数】4页(P367-370)【关键词】盘龙参;内生真菌;纸片法;抑菌活性【作者】高宁;毕珊珊;胡凤;王振月;程玉鹏【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0;黑龙江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盘龙参又名一线香、天龙抱柱、清明草等[1-2],原植物为兰科绶草属植物绶草Spri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以根或全草入药,因其花螺旋状排列向上,如龙缠柱,故而得名。
盘龙参研究进展张 伟1,金传山1,周亚伟2(1.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2.北京大学世佳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要:通过查阅研究盘龙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盘龙参药理及临床应用和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盘龙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盘龙参;药理;化学成分 盘龙参来源于兰科植物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Pers.)A2 mes[Neottia sinensis Pers.],以根或全草入药,别名猪辽参、龙抱柱、龙缠柱、猪牙参等[1],其原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2],最早记载于《诗经·陈风》[3],做为药材最早记载于《滇南本草》称其“味甘,性温。
入肺、肝、肾三经。
滋阴补虚,治腰脊痛、遗精、诸虚百损”,具有滋阴益气、凉血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1]。
国内文献较少对盘龙参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进行全面的归类报道,现将近年来关于盘龙参的药理和化学成分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1 药理及临床应用盘龙参做为中草药的民间应用在古代早有记载。
《天宝本草》记载盘龙参“添精壮阳,治头晕,腰痛酸软。
”《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补病后虚弱”;《湖南药物志》:“止虚热口渴”,并且由于其分布广泛,还被藏医,蒙医使用[4]。
作者简介:张 伟,男,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金传山,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学与中药材加工学教学与科学研究,E2mail:jcs4@s 1.1 药理作用 盘龙参中含有二氢菲类[5]、黄酮类[6]和苯丙素类[7,8]化合物,为盘龙参的抗癌等药理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Tezuka等[9]研究发现盘龙参根的乙醚提取物对He La2S3细胞有较弱的毒性作用。
李文丽通过药理实验证明盘龙参对S180肉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其有良好的抗癌开发前景[10]。
另外Peng等[11]在Sp iranthes australis(R.B r own)L ind的根中发现一种新的二氢黄酮对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BE L27402,食管癌细胞HT-29,乳腺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白血病细胞K562和肾癌细胞A498有一定毒性,其中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I C50小于1.0μg·L-1。
L in等[12]研究发现盘龙参地上部位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具有抗乙肝病毒抗原(HBe Ag)的活性,并对肝癌细胞株M S-G2有一定的毒性。
盘龙参中所含的阿魏酸长链烃酯类化合物脂溶性好,据文献报道阿魏酸酯类能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3],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4],对过氧化氢损伤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5],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比阿魏酸具更强[16]。
1.2 临床应用 盘龙参主治病后体虚,阴虚内热,咳嗽吐血,头晕,腰酸,遗精,淋浊带下,疮疡痈肿等症[3],在藏药中认为该种植物能强身健体,生精,但是在效能上弱于手参[17]。
也有文献认为其做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18]。
[14]A rteel GE.Oxidants and anti oxidants in alcohol-induced liver dis2ease[J].Gastr oenter ol ogy,2003,124(3):778-90.[15]Nanji AA,Rahe m tulla A,Daly T,et al.Cholester ol supp le mentati onp revents necr osis and infla mmati on but enhances fibr osis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the rat[J].Hepat ol ogy,1997,26(1):90-7. [16]Takahashi H,Wong K,Jui L,et al.Effect of dietary fat on It o cellactivati on by chr onic ethanol intake:a l ong2ter m serial mor phometric study on alcohol-fed and contr ol rats[J].A lcohol Clin Exp Res, 1991,15(6):1060-6.[17]杨致富,韩德恩,张新宇,等.大鼠酒精肝模型的制备[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2):111-2.[18]河福金,贲长恩,王德福.小柴胡汤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3):19-21.[19]丁 霞,蒙一纯,贲长恩,等.酒精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7):45-7.[20]王 磊,季 光,郑培永,等.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复合模型的建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81-4.[21]Augustyniak A,W aszkie wicz E,Skrzydlewska E.Preventive acti on ofgreen tea fr om changes in the liver anti oxidant abilities of different aged rats int oxicated with ethanol[J].Nutriti on,2005,21(9):92 5-32.[22]Tsukamot o H,Horne W,Ka m i m ura S,et al.Experi m ental liver cir2rhosis induced by alcohol and ir on[J].J Clin I nvest,1995,96(1):620-30.[23]L i m SP,Batta K,Tan BB.Calci phylaxis in a patient with alcoholicliver disease in the absence of renal failure[J].Clin Ecp Der mat ol,2003,28(1):34-6.[24]Yokoya ma H,Nagata S,Moriya S,et al.Hepatic fibr osis p r oduced inguinea p igs by chr om ic ethanol adm inistrati on and i m munizati on with acetadehyde adducts[J].Hepat ol ogy,1995,21(5):1438-42. [25]Bode C,Bode JC.Effect of alcohol consump ti on on the gut[J].BestPract Res Clin Gastr oenter ol,2003,17(4):575-92.[26]Uesugi T,Fr oh M,A rteel GE,et al.Toll-like recep t or4is involvedin the mechanis m of early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 ice [J].Hepat ol ogy,2001,34(1):101-8.[27]Yin M,B radf ord BU,W heelerMD,et al.Reduced early alcohol-in2duced liver injury in CD14-deficient m ice[J].J I m munol,2001,166(7):4737-42.[28]Mur ohisa G,Kobayashi Y,Ka wasaki T,et al.I nvolve ment of p latelet2activating fact or in hepatic apop t osis and necr osis in chr onic ethanol-fed rats given endot oxin[J].L iver,2002,22(5):394-403. [29]彭景华,方志红,崔剑巍,等.健脾活血方对酒精复合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库普弗细胞活化信号通路的干预[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302-6.[30]Nie mel O,Parkkila S,Yla2Herttuala S,et al.Sequential acetaldehydepr oducti on,li pid per oxidati on,and fibr osis in micr opig model of alcohol-induced liver disease[J].Hepat ol ogy,1995,22(4):1208-14.(收稿日期:2009-12-18)·847·安徽医药 A nhui M edical and Phar m aceutical Journal 2010Jul;14(7)2 化学成分据文献报道,盘龙参中主要含有二氢菲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甾醇类、三萜类和脂肪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2.1 二氢菲类 Tezuka 等[19,20]在盘龙参根的乙醚提取物中得到一个已知的红门兰酚(5)和七个新化合物Sp iranthes ol(1),Sp iranthoquinone (2),Sp irant ol -C (3),Sp irant ol -B (4),Sp irant ol -A (6),Sp iranthes ol -B (7),Sp iranthes ol -A (8)(见图1),L in 等[12,21]在盘龙参地上部分的乙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sinens ol A ~H (1-8)(见图2)。
图1 盘龙参根中的二氢菲类化合物图2 盘龙参地上部位的二氢菲类化合物2.2 黄酮类化合物 Peng 等[22]在研究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色谱的分离化学成分效能的比较时,在盘龙参的根中得到5-hydr oxyl -7,4′-di m ethoxy 2flavone 和5-hydr ox 2yl -7,3′,4′-di m ethoxy 2flavone,并在后期的研究[11]中得到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二氢黄酮(2S )-5,2’,6’-trihydr oxy 26-la 2vandulyl -4’’-(γ,γ-di m ethylallyl )-2’’,2’’-di m ethyl pyrano 2[5’’,6’’:7,8]-flavanone;董美伶等[23~25]在盘龙参全草中先后得到s p iranthetin 2I,5-hydr oxy 24’-[(2-is opentenyl )oxy ]-3,7,3’-Tri m ethoxyflavon,3-O -{[O -β-xyl opyranosyl ]-(1→2)-β-D -glucopyranosyl}-8-(p -hydr oxy 2benzyl )–kae mpfer ol,3-O -{O -[2-O -(E )-p -cou mar oyl -β-D -xyl opyranosyl]-(1-2)-β-D -glucopyranosyl}-8-(p-hydr oxy 2benzyl )-kaempfer ol,3-O -[β-D -xyl oyranosyl -(1-2)-β-D -glucopyran osyl]-kae mpfer ol,7-O -β-D -glucopyranosyl kae mpfer ol,槲皮黄苷,retusine,3,5-di 2hydr oxy 24’,7-di m ethoxyflavone 等黄酮类化合物(见图3),并对其中的s p iranthetin 2I 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s p iranthet 2in 2I 在全草中含量为0.005316%,根中含量为0.00104%,地上部分含量为0.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