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修学的不二法门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培訓師守則……十大信條第一條:成就別人才能成就自己第二條:採集別人的智慧而不是體力第三條:不斷的重複就是真理第四條:貪婪會是你失去所有的記憶第五條:淡泊才足以明志;寧靜才足以致遠第六條:廣結善緣才是致富的根本第七條:只有看不懂的人沒有用不了的才第八條:把別人的缺點變成優點,才是人才第九條:博學多聞不如一門深入第十條:育人為樂,終生不渝【培训师十大信条注解】第二条:采集别人的智慧,而不是体力.老子曰: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道是方法,德是标准;道可道,非常道,释迦摩尼说:实无一法可得!哪有一个标准法则可以执着?万法因缘生灭,随机而生,随缘而灭,都是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而已。
所以、无时无刻采集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就是采集智慧。
可变的就是智慧,不可变的就是体力;能分享的就是智慧,不能分享的就是体力。
第四条:贪婪会让你失去所有的记忆。
(舍之在我,戒之在贪)万恶淫为首!淫是过度的意思,不单是指色欲?凡是一切事物贪婪过量、过分、过度而不懂得节制,就叫做淫。
这里的记忆包括甚广,包括了一切圣贤教诲、道德礼教、轻重分类、缓急损益,甚至包括了亲情友谊和自己的良知良能。
第四条的原文:舍之在我,戒之在贪。
这里的“我”就是我执、我见、我慢、我得,因为有“我”而产生一切的贪婪。
所以,“我”放下了,贪婪自然就没有了!没有了贪婪?智慧就会现前,记忆就能恢复,一切能力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滴展现在面前。
培训师的道德修养,列为成就的第一关键,而戒贪?是培训师必备的功夫!培训师最上乘的功夫是无我,但是无我境界太难了。
所以,十大信念只要求了戒贪,起码要做到不贪,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培训师。
贪婪是培训师能力和功底的毒药;同样!也是学员的毒药!任何事物不能贪,同样学习也不能贪?贪多嚼不烂,这里学学,那里听听,不能专一于一个老师的教授,一门学科的专注,学了一大堆知识,而不是学问,只能起到记问的作用,对于实质上的应用,根本毫无效果。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世上确有这样的人,不必吸取前人的办法,做事情却都能做好,最差也不至于让自己做坏事。
这样的人,也就是子张所问的“善人”。
平实而论,能如此,已是相当难得的了。
但孔子指出“善人”的一个问题,即“不入于室”,不能优入圣域。
凡事能做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做的恰与道理是暗合的,但却未必真正明白道理。
人真能如此,似乎也可满足,但其实人并不可能总能如此。
世事变化,美质有限,学问无穷。
如果不学习,终究是难以把事情做好的。
解释翻译: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
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在这里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是善人,要怎么做?「善人」,那就是心地善良,比较喜欢帮助别人,做善事这种人,但是还没有成为圣贤,离圣人和贤人还有距离,他只是正在学习这样的一个人。
要学圣、学贤,首先要学善,善是圣贤的基础。
我们恩师现在提倡要落实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就是教我们善人之道的,所以『子张问善人之道』,那就是落实三个根。
在佛经里面,你能够落实三个根,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要想成为圣人,还需要努力。
做什么努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选择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真正帮助你成圣成贤的,当然儒释道的法门都可以。
具体而说,就是一部经典。
你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下去,你最后能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了。
智慧是从定而来,没有定就不会开慧,定就一定要一门深入,这才容易得定。
譬如说你有心要深入《论语》,先把三个根扎好,扎好就是你对照一下三个根,细细的对照,看看是不是至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那才能够符合善的标准,最好是百分之百落实。
对于三个根里面的内容要深入了解,要透彻,那要听讲,然后你再选择一科,花上十年的工夫,在这上面用功。
《论语》,假如你一年讲一遍,十年讲十遍,那你才能够算深入。
博学多闻的案例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
据民间传说,此尊王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
“多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门深入;多次反复地读一部经。
此外一个意思是博学多闻;可以学习许多经典,也就是俗话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到处参学。
这两个意思,是学习经典的两种方法,两种目的,两个阶段,两个层次。
一烦恼无尽誓愿断多次反复地读一部经,指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佛门的“四弘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尚誓愿成。
”这种重复的多闻属于发愿以后,学习的第一阶段:烦恼无尽誓愿断。
目的是修根本智。
第一阶段是要在一部经里面不断的薰修,就是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去听、去读、去研究,一门深入。
用这个方法多闻,听一遍再听一遍、再听一遍,然后业障才干消除。
业障消除,你的信心就清净,《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这是业习重的人,我们常讲业障很重,用这个方法。
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史称“韦编三绝”,就是说一部《周易》孔子读了许多遍,不断地重复才会有成就。
同样,德国哲学家狄慈根也说:“重复是学习之母。
”我们看到中国过去那些祖师大德,许许多多人都是用这个方法。
《坛经》看到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要三千日,将近十年。
你就晓得多闻是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多闻。
所以,多闻就是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去读诵,一门深入。
《四弘誓愿》里面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那个戒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要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师承,没有师承,想自己成就的,跟诸位说没有这桩事情,看你相信不相信?你要不相信,你去念《六祖坛经》。
《坛经》里面,玄策禅师对永嘉讲:“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威音王以前,你自己修行成就还能说得过去;威音王佛以后,如果说没有师承,自己学出来的统统是天然外道。
威音王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是久远劫以前的古佛。
长时薰修
一个现象,一生当中看了很多次,过去看的时候都没有觉悟,这一次突然觉悟,是怎麽回事情?过去每次看是薰习,薰习的次数多了,不定在什麽时候再一次就觉悟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薰习的重要。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教之道,贵以专」,学习也是贵以专,佛法讲的更明白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麽?长时薰修帮助你定下来。
一样东西看得遍数愈多愈有耐心,耐心是定力的前方便,长久的耐心自然就得定了,定就能开悟,定生慧。
我们看一样东西反覆看,就是训练耐心,一遍看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想,想是妄想,妄想决定不能开智慧。
现在人的毛病是喜欢去研究,怎麽研也研不出来、怎麽究也究不出来,这是什麽原因?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原因在此地。
一样东西、一本书、一个光碟,你果然一天看十遍、十天看百遍、百天看千遍、千天看万遍,你开不开悟?准开悟!一万遍三年多,哪有不开悟的道理!然后你就能相信古人讲的道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
为什麽其义自见?因为你自性裡头有圆满的信息。
我们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有圆满的信息,怎麽会不开悟?
我们这信息为什麽透不出来?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每个细胞信息都透不出来,能量起作用非常有限。
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我们信息是圆满的、能量是圆满的,这不是科学吗?是高等科学,科学裡面求这个没求到,佛法裡面是现成的,可贵的是你真的清楚明白了,然后好好去学习。
学习不是学别的,就是学放下,坏脾气放下、坏习性放下、与自性相违背的统统放下。
110221《2010年刘素云居士香港演讲第二集(精编高清
版)》
刘素云居士香港演讲(二)上
刘素云居士讲座2010/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关键词: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各位同修,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上午好!昨天晚上,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了两个小时的佛法,让我们大家在一起分享学佛的快乐。
今天在这里我还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再一次和大家分享学佛的快乐。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题目是「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这个问题在师父讲法的过程当中,曾经多次重点的做以强调,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听没听明白。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在我们修佛的人们当中,对于这个理念,一门精进、长时熏修,认不认可,承不承认,相不相信?我把我这几年的修学体会,跟大家做以如下汇报。
也可能因为我得的这场重病,也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愚、比较笨,太多的东西我也弄不清楚,所以学佛这十几年来,我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我就坚持老法师告诉我的这个理念,一门精进,长时熏修。
通过实践证明,我觉得这个方法是见成效的,就是说,末法时期念佛成就,一门精进,长时熏修,今生一定能够成就。
我是怎么落实这一门精进长时熏修的?第一,这几年,我的所做所为,我的所有修持方式方法,都是围绕着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没有换题目,没有什么变更,十几年一直坚持到现在,还是这样。
因为我认为,老法师告诉我们的,都是佛说的,是符合佛法的,所以我就坚持这一理念,并且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
我把我这
几年修学的过程,是怎么样一门 1。
第一集幸福其实是下对了抉择,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
六方面:择偶(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择业(入对行业,跟对主管才能事业有成);择食(身体健康才会幸福);择友(交对朋友很重要,家庭才会幸福,出外靠朋友);教育(轻重缓急,至要莫若教子,身教)。
择念,思想观念西方企业由全面品质(产品)管制到全面道德伦理管理发展。
教育不是金钱万能,不是理论越多。
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做善也。
例子(生日感恩孝顺,饭前祈祷文)孝才幸福。
施比受幸福。
第二集理智、智慧——判断力——抉择家庭是教付出、感恩、认知尽本分、懂得尽孝道的地方。
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印证,圣贤智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抉择当中择念最重要,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决定——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人与人冲突的根源在思想,因为现在人思想普遍是自我为中心(即自私)(受功利主义、欲望、物质的影响)——(损人利己)竞争——斗争——战争——末日解决21世纪的问题要用孔孟学说(核心仁爱)和大乘佛法(核心慈悲)。
西方圣者(核心博爱)仁爱——互助——互爱——大同奢侈——物质的奴隶天堂——战场——坟墓生涯规划(仁爱):从小培福、积福——年轻造福——老年享福从自身做起,一定可以影响周围和社会福田心耕第三集读书志在圣贤,道德学问奉献社会,仁爱,处处为别人着想。
人生格局的经营,垂范后世还是不饿死就行?仁慈的根本是孝。
《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名为悖德。
不学孝道,恩义、道义的人生态度没有办法形成。
长利害(好恶),离婚率上升,带来犯罪率。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贵立志。
学贵力行。
佛即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即明白道理的人。
学佛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道:辶即实践。
道,首先实践。
道是做到的意思。
教育要慎于始。
第四集《三字经》说,小学终,至四书。
学要重视次序。
学一句做一句。
林则徐在《十无益》中说,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好书推荐——《弟子规》孩子心灵成长的家园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有幸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弟子规》。
从事教师工作已经有七个年头,我常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但始终苦于无门,不得要领,直至2011年我接触到了《弟子规》,从了解到学习到今天的实践,这才觉得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终于有典可依了。
今天就我粗浅的认识言谈于下:一、了解《弟子规》《弟子规》是李毓秀先生依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教材,为我们后世人订立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讲信用、泛爱人、言谨慎、勤修学、断劣习等等一切不良习性的教理,更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对现在中小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弟子规》2011年的 5月,承蒙学校对我的信任得到了一个机缘能够参加中华传统文化培训这样一个活动,活动中真正学习了《弟子规》。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不难发现《弟子规》的核心就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剖析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来感受《弟子规》的带给我们的感动。
《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坏学生成了老师》1月9日,22岁的兰州青年胡斌来到高碑店市,再次坐在讲台上,面对市委书记等上千名观众,做传统文化的讲师。
从古至今做学问成功的秘诀: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反复听经-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修学方法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
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我觉着自己很聪明,听一遍就能明白,没必要这么做,后来经常听到老法师说起这件事,还是不以为然。
直到2012年6月的“大经解分享报告会”,又一次听到刘素云老师亲自说起她的听经方法,我有点动心了,我反问自己:要是我真聪明的话,怎么没有刘素云老师的成就呢?干脆我也‘老实/听话/真干’一把,试试呗,不行就算了呗,呵呵。
第二部分:重复的力量无穷大这一试,可不得了啊,我的天啊!从此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换回去了,哈哈。
没想到经教反复听一遍,一个新的意思冒出来,几小时重复下来,在同一段话上,得到的居然是前所未有的悟处、新鲜感,看来佛法确实是‘无尽藏’,有无穷大的含义,深不见底。
‘重复’从此成了我的爱好,我总是在没完没了地重复听一首梵呗、一段开示、做一件事、念一句佛,来获取‘新鲜感’!这种收获,是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
现在,如果能够真心的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不会感到枯燥。
如果总是换来换去,不能停留在一件事上,反而觉着有些枯燥,靠着‘换来换去’得到的新鲜感,很片面、肤浅,好像不如‘定在一处’那么博大精深。
在科学上也找到了证据,科学家说:对一件事情过分的重复,会让掌管逻辑思维的左脑感到无聊、无意义,这时如果你再继续重复下去,左脑的活动就‘渐弱’了,这时,长期受左脑压制的右脑,就会逐渐启动,把不可思议的灵感、新鲜感呈现出来。
右脑能力惊人,可以实现‘照相式记忆、不学就会(无师智)’的奇迹。
开智慧,怎么也应该包括开发右脑吧。
从这个角度出发,好像科学家们也在劝人一心念佛。
学习传统文化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学习传统文化要「一门深入」,而《弟子规》就掌握了道德的纲领,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先从《弟子规》这一门去深入。
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应」,理解之后,一定要去落实。
你去力行就会帮你更加体会到圣贤道理,体会得越深理解得就越深,理解得越深力行得就越扎实;解帮助行,行又帮助解。
所以,我们学一句一定要懂得赶快去力行。
还要「长时熏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
比如只要你持续不断,每天早晚把《弟子规》念一遍,保证三个月以后,你会觉得道德、学问有很大的进步。
做到这一条的人,学习效果都很好,大家可以试试看。
有一位老师因为立志教学生们《弟子规》,所以他长时不间断,早晚都念一遍,提升得特别快。
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要做到《弟子规》当中的这些教诲;晚上念的时候,又反省一下,今天哪些做到了,给自己一些鼓励;哪些没做到,要更加警惕,后不再造,后不再犯。
这样长期熏修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修」是修正。
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
修正往往都是在你与人相交往当中就要去修正,不能等到错了再来修正。
有一位朋友分享说,他最难修正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因为几十年来说长道短习惯了。
因为他真的要改,所以他很用功的早晚各念一遍《弟子规》。
结果每次当他要说长道短的时候,突然《弟子规》里面这句「人有短,切莫揭」就进了他的大脑,他的嘴巴马上就闭上了。
这叫历事炼心,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断地在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去修正。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五篇模板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五篇模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来公司第三周,有幸学习培训了将近一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我觉得这个学习真的去除了我心里的娇贵,浮躁,把我引向纯正的文化道路上,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成长为成功的自己。
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__x》继承了五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详尽的阐述,总体概括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自古信奉百善孝为先,万恶懒为首。
而回顾自身,每天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我娇贵,懒散,父母做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把父母辛勤换来的我们所谓的学识、素养当成了轻视父母,骄傲自满的资本。
学习弟子规,让我明白何为孝,为人子就要有儿子的作风,严于律己,躬身实践,不已小得而自得,不已父母不识而嫌鄙。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懂得感恩,不忘本,并能为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承诺付出终身。
父母要求的不多,一句问候,一介帮扶,多顺承,少冷淡,人这一辈子什么都能丢,不能丢了父母之命,感恩之心。
从小事做起,践孝,积德。
如果说孝悌是根本,那谨信就是枝干。
从小到大听过了太多太多的勤奋奋斗故事,也听闻了很多的成功人士,因诚信得人心,对于我而言,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听说过这样的道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正如“五项管理”里面所说的,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就是将工作分类,分轻重缓急,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解决最重要的事,勤奋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就是做好时间管理,生活管理,让每一秒都忙碌起来。
一天比别人多一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这可以多读很多书,多学很多知识。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修学的不二法门
学习一定要记住老祖宗的话,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真的学到。
看个一遍、二遍、三遍,这个东西虽然学过了,但没用处。
我们每个人自己想想,从小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也学了二十几年。
今天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你能用上几分之几?百分之九十九是所学非所用。
我们的时间、精力浪费了,白费了。
为什么古大德他学了管用?没有别的,他学得少,一个科目,同时不准学两个科目。
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的教学方法,一门学会了再学第二。
一门要怎样才叫学会?务必要学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变成自己的言论行为,这叫学会了。
你全用上,你才可以学第二门。
有些同学要跟我学,我说我没有别的方法教你。
古圣先贤、我的老师教导我这个方法,我可以传给你,你可以如法泡制会有成就,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学一样东西,我的标准是三十遍,认真学三十遍,我得利益。
得什么利益?我在生活上用得上。
基本的课程不多,按照印光法师的顺序《感应篇》、《了凡四训》这摆在第一,这是德行教育。
有这个基础,你再学《弟子规》,再学四维八德,非常有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