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癫痫性发作的抽搐
- 格式:pdf
- 大小:607.01 KB
- 文档页数:27
惊厥持续状态名词解释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是一种严重的癫痫发作类型,特指持续时间较长且未能立即停止的癫痫发作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癫痫发作是一种短暂的脑电异常活动,通常持续数秒到几分钟。
然而,在惊厥持续状态下,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往往超过5分钟,长达30分钟或更长,或者病人连续发生多次癫痫发作而未有恢复到神经系统正常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抽搐状态和抽搐状态。
非抽搐状态指的是没有明显的肢体抽搐和痉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思维清楚度下降、眼睑下垂、面色苍白等。
抽搐状态则是病人明显的肢体抽搐和痉挛,可能伴有尖叫、舌咬伤等症状。
无论是哪种类型,惊厥持续状态都是一种神经系统紊乱,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惊厥持续状态是一种危急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脑缺氧、心脏骤停、高热、酸中毒等。
造成惊厥持续状态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癫痫病发作、药物过量、神经系统感染、中风、脑肿瘤以及系统性代谢性疾病等。
治疗惊厥持续状态的首要目标是停止发作,并尽快纠正可能导致持续状态的潜在原因。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地西泮、氟马西尼等抗癫痫药物。
此外,针对潜在病因的治疗也非常重要,如控制高热、处理药物过量等。
在急诊医学中,对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是一项紧急任务,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况,同时实施适当的抗癫痫药物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镇静、机械通气等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尽管现代医学对惊厥持续状态的认识和处理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一状况仍然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和严重后遗症的可能。
因此,对于癫痫患者和高风险人群,如脑损伤患者或新生儿,应该加强防控措施,及早识别和处理惊厥持续状态,以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热性惊厥名词解释热性惊厥是由于高温环境下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抽搐,多发生在幼儿阶段,通常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后发作。
以下是热性惊厥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热性惊厥: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婴幼儿或幼童突然发生的由高热引起的抽搐,是最常见的儿童发作性疾病之一。
通常发作时,儿童会出现全身肌肉抽搐、热度高于39℃、意识丧失等症状。
2. 高温环境:是指环境温度升高导致人体发生热应激反应的状况。
高温环境是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之一,儿童在高温环境中暴露时间过久,容易导致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热性惊厥。
3. 遗传因素:热性惊厥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有些家族中热性惊厥的发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有参与其中。
4.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指的是位于脑内的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
热性惊厥可能与个体的体温调节机制有关,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发生异常。
5. 癫痫发作:热性惊厥是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癫痫样发作。
癫痫发作是由于脑神经元不规则放电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表现为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热性惊厥属于非癫痫性发作。
6. 长期预后:大部分的热性惊厥患儿发作后症状会迅速恢复,预后良好。
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或者在成年后易患其他类型的癫痫疾病。
因此,对于热性惊厥患儿需定期复查及随访,及时监测。
7. 镇静剂:在热性惊厥发作时,使用镇静剂可以缓解抽搐和症状。
常见的镇静剂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在家长观察到患儿出现热性惊厥的征兆时,可提前准备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使用镇静剂进行应急处理。
总起来说,热性惊厥是一种由高温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抽搐。
热性惊厥在高温天气和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遗传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大部分患儿的预后良好,但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
在发作时,可以使用镇静剂进行紧急处理。
抽搐急救的正确方法
抽搐是一种症状,表示肌肉不受控制地剧烈收缩与放松,常伴随意识丧失。
如果遇到某人抽搐,应立即采取以下正确急救方法:
1. 保证安全:首先,确保自己和周围环境安全,以防止额外的伤害。
将受伤者从尖锐物体或危险区域移开,使其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2. 保护头部:保护患者的头部,将柔软的物体(如折叠好的衣物)放在头部下面,以避免头部与地面直接接触。
3. 不要约束:切勿试图约束患者活动,因为抽搐时肌肉会剧烈收缩,可能会导致骨折或其他损伤。
同时,不要把物品放置在患者口腔内,以免引起窒息。
4. 清理周围环境:将患者周围的物品、家具等迅速移走,以免伤及患者。
确保抽搐时患者周围环境安全、宽敞。
5. 记录持续时间:注意抽搐开始的时间,并观察其持续时间。
如果抽搐超过5分钟或频繁发生,则需要紧急就医。
6. 在抽搐结束后:当患者的抽搐停止后,将他们转到一个稳定的侧卧位,以防止排出物体。
保持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是否正常。
7. 寻求医疗帮助:尽早联系专业医疗人员,向他们提供抽搐发
作的有关信息,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重要提示:以上方法仅适用于非癫痫性抽搐。
如果您不确定患者的情况,或者患者有抽搐史,请谨慎对待,尽快就医。
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26例
王守磊
【期刊名称】《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04)001
【摘要】临床表现为突然而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称为发作性事件。
癫痫发作以外者称为非癫痫发作事件。
我院专科门诊2001年2月~2003年2月诊治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26例,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39)
【作者】王守磊
【作者单位】青海省妇产儿童医院,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
【相关文献】
1.儿童癫痫与非癫痫性发作的动态脑电图观察 [J], 于昕;李爱红;张惠琴;柯开富
2.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与癫痫、难治性癫痫的鉴别诊断 [J], 李树华;庞保东;曹丽华;刘寅;董琰;吴家骅
3.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的临床与动态脑电监测 [J], 李冲;谭春英
4.儿童非抽搐性癫痫发作与心因性发作肌酶变化对比分析 [J], 刘继凯
5.儿童非抽搐性癫痫发作与心因性发作肌酶变化对比分析 [J], 刘继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癫痫性肌阵挛*导读:肌阵挛是肌肉简单、快速的不自主运动。
肌阵挛累及的范围可为局灶性、全身性或多灶性,对称或不对称,反复节律性或孤立性出现,自发或诱发出现。
肌阵挛仅为一种临床症状,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对肌阵挛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肌阵挛具有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
……肌阵挛是肌肉简单、快速的不自主运动。
肌阵挛累及的范围可为局灶性、全身性或多灶性,对称或不对称,反复节律性或孤立性出现,自发或诱发出现。
肌阵挛仅为一种临床症状,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对肌阵挛有多种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肌阵挛具有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
癫痫性和非癫痫性肌阵挛癫痫性肌阵挛癫痫性肌阵挛性脑病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癫痫性负性肌阵挛病毒性脑炎(包括慢病毒感染)代谢性(包括内分泌性)脑病中毒性(包括药物副作用)脑病缺氧性脑病其他脑损伤非癫痫性肌阵挛肌张力不全性肌阵挛或其他不自主运动的片断原发性肌阵挛过度惊跳睡眠肌阵挛及睡眠周期性运动节段性肌阵挛腭肌阵挛扑翼样震颤肌阵挛的起源及性质皮层起源皮层下起源脊髓起源皮层反射性肌阵挛(癫痫性)网状反射性肌阵挛(癫痫性或非癫痫性)节段性肌阵挛或腭肌阵挛(非癫痫性)对肌阵挛症状首先应确定其为癫痫性或非癫痫性肌阵挛。
除详细了解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对临床症状的仔细观察外,电生理检查对确定肌阵挛的性质非常重要。
最好进行EEG和表面肌电图(EMG)的同步记录。
非癫痫性肌阵挛中的很多种类已在前面介绍。
此外以下非癫痫性肌阵挛在临床也可见到:1.肌张力不全性肌阵挛和其他不自主运动性疾病的片断在肌张力不全或舞蹈症的病人,可有快速的肌阵挛抽动及缓慢的不自主运动。
锥体外系病变如Wilson氏病、神经元轴突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akinson氏病等均可有肌阵挛的症状。
诊断主要基于全面的临床评价。
有报道丙戊酸可改善Huntington's病的肌阵挛,其机制可能涉及GABA系统。
抽搐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引言抽搐是一种紧张性的肌肉收缩,常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活动。
抽搐可以是病理性的,例如癫痫发作,也可以是非病理性的,例如惊跳反应。
抽搐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身体和精神负担,因此提供恰当的护理诊断和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抽搐的护理诊断及措施,旨在帮助护士和护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护理诊断在处理抽搐患者时,以下护理诊断对于确定恰当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1.风险倾向:抽搐危险 - 患者可能存在抽搐的危险,需要密切观察和评估。
2.自我危害 - 抽搐发作时,患者可能会自我伤害,如撞击物体或跌倒。
3.感觉-知觉障碍 - 抽搐可能对患者的感觉和知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视觉异常或意识丧失。
4.焦虑 - 抽搐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恐惧,需要提供安全和安抚的环境。
护理措施以下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护士和护理人员有效地应对抽搐患者的需要:1. 预防措施•对于已知癫痫病史的患者,建议合理控制癫痫病情,遵循医嘱服用抗癫痫药物,并定期复诊。
•对于未知癫痫病史的患者,密切观察其行为和症状,及时发现可能的抽搐迹象。
•保持患者环境的安全性,移走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如锋利的器具或不固定的家具。
2. 应急护理•当抽搐发作时,首先确保患者周围的安全,防止患者碰撞到物体或跌倒。
可以在周围铺垫柔软的物品,如枕头或毯子。
•将患者侧向安置,以便呼吸道通畅,并防止窒息。
•松开患者的衣领或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不要用手或硬物阻止患者的抽搐动作,避免进一步伤害患者。
•观察抽搐的持续时间和类型,并尽快就医。
3. 症状管理•提供舒适和低刺激的环境,减少外界噪音和光线刺激。
•关心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
•在抽搐发作后,帮助患者清理口腔,防止窒息,但要避免用硬物清理。
4. 心理支持•在抽搐期间保持镇定和冷静,传递安全和安抚的信息。
•向患者解释抽搐的特点和原因,消除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鼓励患者与家庭成员或支持团体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