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转体施工设计关键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35.04 KB
- 文档页数:4
北盘江大桥上盘施工工艺编制:颜畅复核:边泽民总工程师:陶建山大桥三处北盘江大桥指挥部2000年4月目录Ⅰ概述Ⅱ上盘构造Ⅲ工艺流程Ⅳ总体说明Ⅴ施工工艺一、上球铰安装二、转台施工三、底模板及钢筋、预应力孔道、预埋管脚施工四、灌注砼五、预应力张拉及体系转换六、交界墩修建及配套设置七、拆除上盘底模板及砂箱Ⅵ注意事项Ⅶ施工工期安排Ⅰ、概述上盘是转体结构的核心,上盘设有上球铰、转动平台、交界墩和钢管拱肋等。
转体时,通过张拉扣索、背索和上盘纵向预应力筋使钢管拱、交界墩与上盘形成内部相互平衡的整体,用配重调整重心的位置,使重心位于球铰垂直中心线上,所有转体重量均通过上盘转至球铰,由球铰承担,然后用连续牵引千斤顶牵引转动平台,使上盘沿着球铰中心转动,从而实施钢管拱的转体施工。
上盘在施工和转体过程中,支承体系的转换需三次。
第一次转台砼施工完成后,通过千斤顶起顶,抽去撑脚垫板,落顶使转台支承于球铰上;第二次为上盘砼施工完成,张拉上盘部分纵向预应力筋使上盘中央向上微拱,上盘大部分重量转移到硬支撑和球铰上,此时上盘顺拱轴线方向呈两点简支状态,垂直拱轴线方向成双悬臂状态;第三次为交界墩施工和钢拱预拼完成,通过张拉扣索、背索、上盘部分纵向预应力筋和设置配重,使上盘、钢管拱、交界墩和配重等全部转体重转移到球铰上由球铰单独支承,然后进行转体操作。
因此,上盘在整个转体过程中受力相当复杂,上盘纵、横、竖三向预应力钢筋密布,背索锚固端也全部设在上盘尾部底面上,同时有交界墩和钢管拱的重要,上盘形成一个多向、立体的受力结构,为转体施工的关键所在,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关系到转体以及整个桥施工的成败。
Ⅱ、上盘构造上盘横向宽度为26m,纵向长度16.53,厚度6m,球铰部分纵向突出3.5m,球铰中心离突出部位边线5.2m,离交界墩中心7.23m。
转台高度0.8m,直径Φ8.4m,转台底面距球铰中心3.5m半径的圆周上等距离布置6个保险腿撑脚,每个撑脚由两根Φ1000×16mm的钢管砼连接而成,与下盘顶面滑道配合,转体施工时使撑脚与滑道表面有3~5mm的间隙,既不影响转体又起到保险作用。
钢管拱桥单铰万吨转体施工工法中铁大桥局集团三公司2003年8月30日钢管拱桥单铰万吨转体施工工法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一、前言以转体法施工钢管拱桥的技术取代原先的拼装架设的施工方法是现代化桥梁施工技术中的一个“亮点”。
1996年三峡交通运输工程,位于陡峭的黄柏河和下牢溪峡谷上的两座单跨160m公路钢管拱桥,采用了转体法施工,合拢成功。
2001年贵州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主跨236m的钢管拱采用单铰万吨转体施工法,成功地跨越深达280m的北盘江峡谷。
钢管拱采用单铰万吨转体施工是贵州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关键控制技术,也是铁道部2000年科技攻关项目,该技术2003年1月,在北京由国家科委、铁道部科技司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目前正在申报铁道部优秀设计奖、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该桥已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二、工法特点转体法合拢的施工方法,是桥梁安全架设的新方法。
它避免了大量原比拼装钢管拱需要的拱下脚手支架。
具有适用于跨越深谷或不占用桥下净空的特点,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施工设备少,各工序平行作业,合拢速度快等特点。
三、适用范围本工法适合在险峻陡峭的峡谷间或繁忙的铁道干线上修建钢管拱,也可推广应用于转体T型刚构和斜拉桥等铁路或公路桥梁。
四、工艺原理1.转体结构组成转体结构组成:半跨钢管拱;交界墩索塔、扣索和背索系统;转体上盘及平衡重;转台和支脚;钢球铰和下盘基础;牵引拽拉系统。
图1 转体结构图2.工艺原理转体施工原理是将钢管拱肋分成两个半跨, 分别在两岸拼装支架上拼装焊接成半跨拱体。
然后使用张拉千斤顶,按设计张拉程序通过分级、交替、对称张拉上盘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束、背索、扣索。
并在交界墩后侧的上盘顶面布置平衡重(片石混凝土和中—60浮箱),直至转体重心移至钢管拱的另一侧。
偏离球铰中心一个微量距离e ,使半跨成型钢管拱脱架,拆除上转盘盘尾硬支撑。
此时转动体系自身重量基本平衡,它以钢球铰和其后两个保险钢支腿支承于下盘基础滑道上,其余各点均脱空成转体状态。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于云贵高原中部北盘江大峡谷上,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质地形复杂,施工环境极为恶劣。
系贵州水柏铁路线上一座结构新颖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单线铁路桥。
桥长468.20米,桥高280米。
桥梁概况大桥于2000年12月24日成功转体顺利完工,2001年11月建成通车。
该桥当时为国内第二大跨度铁路桥梁,钢管拱采用转体法施工。
桥面与江面高差为280米,是我国首次将钢管混凝土拱用于铁路的桥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最大单铰转体重量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
桥梁设计大桥桥跨布置为3×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236米提篮上承式钢管混凝土+5×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
大桥主跨236米,其拱轴线为悬链线,矢高为59米;每侧拱桁管中心高为4.4米,宽为1.5米,由4根直径1000×16毫米的Q345D钢管及H腹杆、腹板以栓焊连接而成;上下游拱肋之间则以直径800×14毫米及直径600×14毫米钢管组成Ж字型构件,管管相贯焊接;拱肋拱顶中心距6.16米,拱趾中心距19.6米。
拱肋钢管内灌注500号微膨胀混凝土。
拱上结构为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2米拱顶现浇П型混凝土梁+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拱上桥墩为钢筋混凝土刚架墩。
工程施工北盘江大桥位于水柏铁路中段全线最低点处(中心里程DK71+322),横跨北盘江,是一座结构新颖、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上承式钢管砼拱单线铁路桥。
236米主跨钢管桁架拱采用工厂内分单元制造,在大桥南北两岸陡峭峡谷的工地支架上进行栓焊连接成两个半拱,单铰水平转体合拢(南岸水平逆转180度,北岸水平逆转135度),钢管内混凝土以泵送顶升法施工;拱上结构用吊重60吨、跨度为480米的缆索吊机施工。
大桥桥跨布置为3×24米PC简支梁(六盘水岸)+236米上承式X 型钢管砼拱+5×24米PC简支梁(柏果岸)。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主桥为236m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钢管拱桁架采用有平衡重单铰平面转体法施工,转体施工重量104000kN,这些图片主要介绍该桥转体施工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转体结构高度68.128米,前臂长度115.87米,平衡端长度14.83米。
转体结构包括:半跨钢管拱;交界墩;扣索背索系统;上盘及平衡重;转台、撑脚;拽拉牵引系统,转体净重量10400t。
在转体结构全部施工完毕后,拆除钢管支架上的支承座并形成拱架脱空状态,在交界墩后侧的上盘顶面布置平衡重(浆砌片石和中-60浮箱),拆除上转盘盘尾硬支撑。
此时转动体系自身平衡,南北两岸可同时实施转体,北岸3号墩逆时针水平转动135°,南岸4号墩逆时针水平转动180°。
转动牵引体系安装、调试→检查转体空间清除障碍物,拆除上盘硬支撑形成转体状态→静置24小时观测→两岸钢管拱同时转体到位:4号墩逆转180º,3号墩逆转135º→线型测量,对横向倾斜、轴线横向、纵向偏差调整→上下盘间抄垫锁定、平面定位→安装合拢段的临时锁定结构吊装合拢段主钢管、按设计要求焊接→安装拱脚处拱肋嵌补段、临时转动铰固结→封填拱脚及灌注上下盘间混凝土→按设计程序交替拆除扣索、背索、上盘后批纵向预应力筋、交界墩墩帽全部横向预应力筋→回填拱座片石混凝土1、转体结构锁定(合拢段临时锁定桁架结构设计见附图):转体结构水平转动到位并微调后;在距拱脚80m的转体拱桁架下弦栓以150m长的Φ21mm钢丝绳,上下游缆风并拉紧;转体上转盘底部和尾部的横向、纵向和竖向以千斤顶顶紧,并以型钢垛抄紧;转台撑脚底以钢板抄紧;上转盘尾部填充对称于拱轴线各5m的150号片石混凝土,高度为7.25m。
2、跨中合拢口锁定:在上盘各向锁定后,按设计图纸要求,吊装底、顶、左、右的四面合拢桁架,并将南端的活动圆孔贴钣带上,打入Φ80mm锁定钢销。
南转体前端为合拢缝,合拢桁架的南端座板均为长圆孔,当气温在10℃~2 0℃时,将各个长圆孔外贴圆孔钢板焊接锁定,受时间限制,焊接工作必须在气温稳定的环境中即下午4点到早晨8点之间完成。
第八章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目录:1.施工组织机构框图2.质量保证体系框图3.现场平面布置图4.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5.时标网络图6.施工进度横道图、劳动力组织及调配计划图7.原材料供应计划图8.主要施工机械表9.资金流动计划10.水平转体施工工艺流程图北盘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概况(一)设计概况北盘江大桥位于水柏铁路中段,全长468.20m,中心里程DK71+322,线路标高1143.91m,为全线最低点。
全桥孔跨布置为3×24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236m上承式X形钢管混凝土拱+5×24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是全线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
桥梁拱肋:拱肋截面高5.4m,宽2.5m,每肋由4肢Φ1000mm钢管(16mm厚钢板卷制)和Φ500钢管(10mm厚钢板卷制)连接而成,钢管内灌注500号微膨胀混凝土;拱肋轴线立面投影为悬链线,立面投影矢跨比为1/4。
横向联接系:两拱肋之间采用Φ600mm(10mm厚钢板卷制)~Φ800mm(12mm厚钢板卷制)钢管组成的K字形和双K字形构件联结。
拱上结构:5×16m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2m拱顶п形刚性结构架+5×16m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钢筋混凝土刚架墩。
(二)桥址自然概况⒈地形、地貌北盘江大桥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境内,崇山峻岭地区,跨越北盘江。
大桥与北盘江呈80°交角。
河谷深切呈“V”型,六盘水岸崖高158m,呈直立状,崖底约有3m倒悬;柏果岸陡壁约71°倾角,高约177m,无倒悬。
六盘水岸基岩零星出露,在DK71+114.7~DK71+207范围,桥址纵坡约32°,横坡平缓;DK71+207~DK71+243范围,桥址纵坡约47°,横坡约14~24°;其中DK71+133为溶槽,土厚7.9m,DK71+195.5也为溶槽,土厚4.7m。
柏果岸DK71+545~DK71+582.95范围,纵坡约25~28°;柏果岸顶桥址基岩裸露,河床有卵石堆积,两岸及谷底有零星块石、漂石。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主桥设计特色陈克坚【摘要】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主桥为236 m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着重介绍该桥主桥结构设计中采用的钢管混凝土提篮拱,钢管拱肋上下弦管与腹杆连接节点板,拱肋横联Ж形横联,拱上刚架墩支座,拱顶带肋钢筋混凝土П形刚架等有特色的技术,以及转体施工,转体球铰,拱肋内混凝土灌筑次序,拱脚临时转动铰等设计.【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4(000)006【总页数】4页(P40-43)【关键词】北盘江大桥;铁路桥梁;拱桥;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转体施工【作者】陈克坚【作者单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桥隧处,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8.221 工程概况北盘江大桥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境内的崇山峻岭地区,从河底到桥面高达280 m,在全线最低点跨越北盘江,是水柏铁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
中心里程DK71+322,桥梁全长468.20 m,孔跨布置为3×24 m PC简支梁+236 m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5×24 m PC简支梁。
主桥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由2条拱助内倾6.5°形成提篮拱。
拱肋拱址处中心距为19.6 m,拱顶中心距为6.156 m,拱轴系数m=3.2,矢跨比1/4。
拱肋为等截面,肋高5.4 m,肋宽2.0 m,每条拱肋由4根φ1000×16 mm钢管组拼构成。
2条拱肋间横联由钢管组成的Ж形构件和直斜管构件组成,拱上结构为5×16 m PPC简支梁+82 m П形钢筋混凝土刚架+5×16 m PPC简支梁。
拱上支墩为空心钢筋混凝土刚架墩。
钢管拱肋桁架采用有平衡重平面转体法施工,转体重量104 000 kN。
水城岸转体135°,柏果岸转体180°。
全桥布置见图1。
图1 大桥总布置(单位:cm)2 主桥结构设计特色(1)采用钢管混凝土提篮拱北盘江大桥所跨U形峡谷谷口宽约160 m,陡壁岸坡稳定性要求,无论采用哪种桥型,跨度均需要超过200 m。
桥梁工程中转体桥的施工技术要点发布时间:2023-02-23T01:47:31.51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3年1期作者:周开拓[导读] 在我国的桥梁建设领域,转体法施工属于一种全新的桥梁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
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00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道路交通顺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桥梁工程已经成为我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转体桥是众多桥梁形式中的一种,是利用转体法施工建设而成的桥梁。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国的转体桥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施工水平显著提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文章以桥梁工程中转体桥的施工技术要点为核心展开分析,希望能促进我国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桥梁工程;转体桥;技术要点在我国的桥梁建设领域,转体法施工属于一种全新的桥梁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不断运用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
转体法施工在跨峡谷、河流等的桥梁工程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实现桥梁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鉴于转体法施工具备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等技术优势,通过对转体桥施工技术要点的详细分析促进该技术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是非常可行的。
1 转体施工的优势不同桥梁工程对应的环境和位置不一样,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用转体施工技术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优势。
转体桥施工就是在其他方向上进行桥梁结构物施工与预制,而后通过钢索拉动球铰结构转动,带动上部的桥梁结构扭转到一致的方向上,从而形成贯通的桥梁结构。
这一施工方式有如下优势:1.1 安全性高,不会对下部重要结构形成安全影响,转体桥的桥梁浇筑、桥面铺装等施工环节都是在其他方向上进行作业的,因此在桥梁上跨高铁等重要结构物时就不会对高铁形成安全影响,安全系数较高;1.2 可以实现多结构同时转体,施工精度高,控制便捷;1.3 桥梁转体施工效率高,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桥梁贯通施工。
下篇8、施工组织8.1 工程概况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北盘江大峡谷上,两岸岩体陡峭,河谷深切,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质地形复杂,施工环境极为恶劣。
该桥系水柏铁路线上一座结构新颖又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单线铁路桥。
该桥主跨结构居世界同类型桥梁之首。
大桥桥跨布置:3×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236米提篮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5×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
桥长468.2米,桥高280米。
大桥主跨为236米上承式钢管桁拱,其拱轴线为悬链线,矢高为59米,拱轴系数为m=3.2,矢跨比为1/4;每侧拱桁管中心高为4.4米,中心间距为1.5米,由4根Φ1000×16mm的Q345d钢管及H腹杆、腹板以栓焊连接而成;上下游拱肋之间则以Φ800×14及Φ600×14钢管组成Ж字型构件,管管相贯焊接;两拱肋横向倾夹角13°,形成X形布置,拱肋拱顶中心距6.16米,拱趾中心距19.6米。
拱肋钢管灌注500号微膨胀混凝土。
拱上结构为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2.8米拱顶现浇П型混凝土梁+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拱上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空心薄壁刚架墩,墩高达43.28米。
转体结构:转体高66.1米,前臂长115.87米,后平衡臂长14.83米,转盘宽26米,合拢口长2.6米,总重量10400吨。
半跨钢管拱下端以临时铰支承于转体上盘两侧前方,前端以钢绞线扣索锚固于交界墩墩顶;交界墩高58.878米,座于上转盘后方,其墩顶两侧以钢绞线束锚固于上转盘后下方;上转盘长20米宽26米高6米,采用三向全预应力;上转盘以1.2万吨钢球铰支座支承于转体基础上。
主跨钢管拱半跨裸拱净重12160KN。
大桥两施工场地狭窄,地势陡峭,地质复杂,溶洞溶槽多,给大桥两场地布置及场运输和主体结构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中铁大桥局三公司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暴风雷雨袭击的种种困难,于2001年1月20日胜利完成了北盘江大桥钢管拱单铰万吨转体合拢。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转体施工设计关键技术陈克坚【摘要】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主桥为236m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钢管拱桁架采用有平衡重单铰平面转体法施工,转体施工重量104 000 kN,主要介绍该桥转体施工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以及转体设计与施工的一些体会.【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4(000)009【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转体设计;转体施工【作者】陈克坚【作者单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桥隧处,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5.465;U448.22+41 概述图1 转体结构总图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境内,在全线最低点跨越北盘江峡谷,是水柏铁路唯一一座控制线路走向的桥梁。
孔跨布置为3×24 m PC简支梁+236 m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提篮拱+5×24 m PC简支梁。
由于桥址偏僻,不通水运,交通不便,既有公路和施工便道坡陡弯急,经试验,汽车运输的最大杆件长度仅为8.6 m,长大杆件无法运至工地。
钢管拱桁架只能分单元件工厂制造,再通过火车和汽车运至工地,现场组拼焊接,工地焊缝长度达5 600 m,焊接工作量大。
为确保钢管拱拱圈拼装线形、焊接质量,减少高空作业,并结合地形条件,钢管拱桁架采用有平衡重单铰平面转体法施工,转体施工重量104 000 kN,为当时世界单铰转体施工最大重量。
水城岸转体135°,柏果岸转体180°。
大桥于2001年1月20日非常平稳顺利地实现了转体合龙,转体历时约5 h。
转体结构总图见图1。
2 转体施工设计关键技术2.1 转体施工转动体系的形成平面转体施工一般分为两大类:滑道体系转体施工和单铰转体施工。
滑道体系转体施工稳定性好,转体重量分散在2个滑动铰上,滑动铰的设计相对容易,比较适用于大吨位转体。
过去的大吨位转体施工一般都采用滑道体系,如比利时于1991年建成的本·艾因斜拉桥,采用滑道体系平转法架梁,转体自重195 000 kN;国内采用滑道法架设的桥梁,最大重量为广州丫髻沙大桥,转体重量136 800 kN,但滑道体系需要宽敞平整的场地。
下篇8、施工组织8.1 工程概况贵州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北盘江大峡谷上,两岸岩体陡峭,河谷深切,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质地形复杂,施工环境极为恶劣。
该桥系贵州水柏铁路线上一座结构新颖又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单线铁路桥。
该桥主跨结构居世界同类型桥梁之首。
大桥桥跨布置:3×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236米提篮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5×24米预应力混凝土梁。
桥长468.2米,桥高280米。
大桥主跨为236米上承式钢管桁拱,其拱轴线为悬链线,矢高为59米,拱轴系数为m=3.2,矢跨比为1/4;每侧拱桁管中心高为4.4米,中心间距为1.5米,由4根Φ1000×16mm的Q345d钢管及H腹杆、腹板以栓焊连接而成;上下游拱肋之间则以Φ800×14及Φ600×14钢管组成Ж字型构件,管管相贯焊接;两拱肋横向内倾夹角13°,形成X形布置,拱肋拱顶中心距6.16米,拱趾中心距19.6米。
拱肋钢管内灌注500号微膨胀混凝土。
拱上结构为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2.8米拱顶现浇П型混凝土梁+5×16米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拱上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空心薄壁刚架墩,墩高达43.28米。
转体结构:转体高66.1米,前臂长115.87米,后平衡臂长14.83米,转盘宽26米,合拢口长2.6米,总重量10400吨。
半跨钢管拱下端以临时铰支承于转体上盘两侧前方,前端以钢绞线扣索锚固于交界墩墩顶;交界墩高58.878米,座于上转盘后方,其墩顶两侧以钢绞线束锚固于上转盘后下方;上转盘长20米宽26米高6米,采用三向全预应力;上转盘以1.2万吨钢球铰支座支承于转体基础上。
主跨钢管拱半跨裸拱净重12160KN。
大桥两施工场地狭窄,地势陡峭,地质复杂,溶洞溶槽多,给大桥两场地布置及场内运输和主体结构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中铁大桥局三公司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暴风雷雨袭击的种种困难,于2001年1月20日胜利完成了北盘江大桥钢管拱单铰万吨转体合拢。
大桥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下一章8.施工单位8.1项目概述白水铁路北盘江大桥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北盘江大峡谷上,两侧岩体陡峭,山谷幽深,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质地形复杂,施工环境极其恶劣。
该桥为水白铁路线上结构新颖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单线铁路桥。
这座桥的主跨结构在世界同类桥梁中名列第一。
桥跨布置:3× 24m预应力混凝土梁+236m提篮式钢管混凝土拱+5× 24m预应力混凝土梁。
这座桥长468.2米,高280米。
该桥主跨为236米上承式钢桁拱,拱轴线为悬链线,矢高59米,拱轴线系数m=3.2,矢跨比1/4。
每根边拱桁架管的中心高度为4.4m,中心间距为1.5m,由4根φ1000×16mm的Q345d钢管、H形腹杆和腹板通过螺栓焊接连接而成。
上下游拱肋之间,φ 800× 14和φ 600× 14钢管形成и形构件,钢管之间相互焊接;两根拱肋之间的夹角为13°,形成X形布置。
拱肋拱顶中心距为 6.16米,拱脚中心距为19.6米..拱肋钢管浇筑500微膨胀混凝土。
上拱结构为5× 16m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2.8m现浇带拱顶п形混凝土梁+5× 16m预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拱上墩为钢筋混凝土空心薄壁刚架墩,墩高43.28m..水龙头结构:水龙头高66.1米,前臂长115.87米,后平衡臂长14.83米,转盘宽26米,闭口长2.6米,总重量10400吨。
半跨钢管拱的下端通过临时铰支撑在转体上板两侧的前方,前端通过钢绞线锚固在连接墩的顶部。
连接墩高58.878米,位于上转盘后方。
墩顶两侧用钢绞线锚固在上转盘的下背部。
上转盘长20米,宽26米,高6米,三向全预应力;上转台由一个12000吨的钢球铰链支撑在旋转底座上。
主钢管拱和半跨裸拱净重12160KN。
两桥施工场地狭窄,地形陡峭,地质复杂,溶洞多,给两桥的平面布置、交通运输和主体结构施工带来很大不便。
北盘江大桥转体施工中的预应力控制系统简介:由中铁二院设计、水柏铁路公司承建、中铁大桥局三公司施工的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于2001年12月顺利转体合拢,开创了转体施工的新纪元,是世界建桥史的又一里程碑。
此桥桥面与谷地相对高差达300米,河床呈“U”型深谷,其谷宽约200米,轨底至谷底280米,是国内最高的铁路桥。
大桥桥长468米,主跨为236米上承式钢管砼单线铁路拱桥,为铁路建桥史上首次采用,居世界首位。
该桥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单转体结构预应力控制一项就很值得一提。
关键字:盘江大桥转体预应力控制系统转体预应力控制系统包括扣索、背索、上转盘纵向预应力筋。
转体前通过交替张拉扣索、背索、上盘纵向预应力筋,使转体系统自身平衡,通过拽拉牵引系统实现两半拱同时转动,在江中心合拢。
单铰转动总重量达一万二千吨,为世界同类桥梁之最。
一、转体结构组成及施工方案1、转体结构组成转体系统包括:半跨钢管拱;交界墩索塔;扣索背索系统;上盘及平衡重;转台、撑脚和基础;拽拉牵引系统。
转体结构各部分构造:半跨钢管拱拱脚以临时铰铸钢支座支承于转体上盘两翼,拱上端以扣索拉锚于交界墩顶部,交界墩顶部又以背索拉锚于转体上盘后端,交界墩底部与上盘固结;转体上盘座于转台上,以1.2万钢聚四氟乙烯盆式球铰支座支承于基础上,并以六组均布的撑脚辅助支撑于下盘顶面环道上,确保水平转动时三点支承和转体稳定;水平转动牵引索锚固端则预埋于转台侧面圆周上,张拉端以千斤顶传到预埋于下盘砼基础顶面的钢支撑上。
合拢段长度2.6米,满足转体空间的需要。
2、转体施工方案北盘江大桥钢管拱采用南北两个转体,分别水平转动到位,竖向微调转动至设计位置,这种转体合拢的方法,是桥梁安装架设的新方法。
它具有结构合理、受力明确、工艺简便、施工设备少、节约施工用料、安全可靠、合拢速度快等优点。
两半拱在两岸预拼成型,然后分别分束对称安装上盘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束、背索和扣索。
使用YCW400、YDC240Q、YCW250穿心式千斤顶,按设计张拉程序通过分级、交替、对称张拉上盘纵向预应力钢绞线束、背索、扣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