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8
第2课时[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内容,了解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传统工业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衰落等阶段,同时,一批新兴工业又随即诞生。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工业区。
(板书)三、新工业区推进(新知识传授)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诞生了,它是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
这次新的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对传统工业造成了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出现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地区,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我们把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兴工业区,也叫新产业区。
对于新工业区,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通俗理解。
第一,时间新,距今也就四五十年时间,大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
第二,地区新,避开传统工业区,另辟新地,一般形成于乡村地区,表现在既不接近原料地,也不接近市场,但要有高科技水平与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第三,企业规模不比传统工业庞大,多以中小型为主。
(板书)(一)新工业区的特征和分布1.时间新。
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2.地点新。
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3.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4.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师:(过渡)下面先来学习意大利的新工业区。
(板书)(二)意大利新工业区师:请同学们阅读案例4,了解以下主要内容:l.意大利新、老工业分布位置,要求学生读图、填图。
2.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的机遇及其条件有哪些?3.意大利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并列表比较。
4.了解工业小区的含义及模式。
师:(投影图片)生:(分组讨论回答)(板书)1.分布:东北部和中部地区2.形成条件[教师精讲]师: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有汽车、造船、纺织、冶金、化学等部门。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
4.了解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2.新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环境的影响。
4.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概念。
2. 活动一:小组讨论- 将课堂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课前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有哪些不同之处?- 请学生讲述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3. 活动二:小组报告-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展示该工业区的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
-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报告内容,受到其他小组的提问,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4. 活动三: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讨论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并列举一些案例。
- 一名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
5. 活动四:制定行动计划- 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参与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环保事业。
- 小组成员制定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环保项目和实施计划。
- 学生代表向全班做出汇报,得到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6. 作业要求:- 写一份小结,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观点。
- 根据自己的环保兴趣和行动计划,写一份个人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和环保事业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制定行动计划和个人作用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延伸:可以安排一次到当地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实地考察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区的特点和环保现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授课方案(第一课时)【课标解读】经过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整改措施的学习,能为我国东北工业区中兴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形成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储备了一些东北地域的基本知识。
具备了必然的读图能力和剖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经过农业地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案例剖析的方法。
【教材剖析】本节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和总结,也是对前面两节的印证。
第一归纳了传统工业区的看法,分布,地位,问题,发展。
其次以鲁尔工业区作为案例,剖析它的优势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整改措施,这是授课内容的核心部分。
最后采用“活动”的形式安排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奏效。
【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 .认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2) .剖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认识其综合整改的主要措施;3)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剖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实诘责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经过组图的研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剖析归纳区位优势;2) .经过教师导学推理剖析总结存在的问题;3) .经过小组合作提出合理化建议;4) .比较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性特点,培养他们“发展经济要就地取材”的思想看法,初步成立科学的人地观;2)提升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加程度,加强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课重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改路子。
【授课难点】议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改。
【授课过程】授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德国鲁尔区埃森市20 世纪 50年代和现在的一组照片【提问】同是这座城市,为什么不同样样时期环境有天壤之别呢?观看照片,回【过渡】方才大家的回答不是十分的全答问题面,但我相信经过今天这几课的学习,大家必然能理解其中设计目的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所有的道理。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不同。
3.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4.理解刺激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
2.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3.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
五、教学难点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不同。
六、教具准备七、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区的分布图,让学生从图中归纳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由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一提起德国的鲁尔区,人们就会想到在煤矿和钢铁厂里辛苦工作的人们。
而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煤矿和钢铁厂的数量大幅减少,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取代煤钢而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如今,林立的烟囱、废弃的井架和高炉已陆续变成了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展览馆等。
【思考】电子工业投资商为什么不愿意在鲁尔区建厂?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经济结构成功转型?1.识记: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2.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应用:掌握新工业区的类型及区位条件。
一、传统工业区1.分布地区:世界上的传统工业区主要有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发展条件: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定义与背景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与差异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第二章: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与转型2.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第三章:新工业区的特点与优势3.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3 教学内容介绍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第四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4.1 课程目标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4.2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第五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5.1 课程目标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5.3 教学内容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第六章:传统工业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6.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探讨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6.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探讨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介绍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案例第七章:新工业区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7.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探讨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7.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探讨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介绍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第八章: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8.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分析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探讨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8.2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8.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探讨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介绍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第九章:新工业区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9.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分析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探讨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9.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9.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探讨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介绍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0.1 课程目标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0.3 教学内容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方向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理解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区别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的
1、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3、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分布、发展条件及特点
4、了解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理解美国“硅谷”崛起的因素
5、对世界新兴工业发展条件,发展特点能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建议教学重点
1、鲁尔区的形成,衰落及综合整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特点及普拉托的“生产一销售一服务一信息网络”图
3、美国“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知识纲要
概念:传统工业区以外的,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概述
分布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学习策略
“区位特点”可联系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美国硅谷”以读图法为主并可联系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班
知识内容
一、传统工业区概况
1、主要原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中央工
业区等
2、主要的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纺织等。
3、传统工业区的衰落: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的,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
二、新兴工业区概况
1、主要的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英国苏格兰地区、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东北部地区等。
2、新兴工业的主要形式: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包括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轻工业和以电子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增城中学周海峰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2、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的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分布和特点;4、归纳概括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5、通过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分析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思维等综合能力;2、通过案例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联系我国具体工业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分析;3、美国“硅谷”区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和地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3、鲁尔区衰落原因解决措施二、新兴工业区1、代表地区2、新兴工业区的类型:3、新塘工业区(点)4、美国“硅谷”教学反思:通过对比分析了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新塘新兴工业区》来了解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了解了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对比了解了新兴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以《美国硅谷》为例,学习了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并结合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来了解我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和寻其解决问题的措施的认识,教学中注意深挖案例,联系实际,运用对比、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增城中学周海峰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
2、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的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分布和特点;
4、归纳概括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5、通过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分析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思维等综合能力;
2、通过案例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联系我国具体工业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分析;
3、美国“硅谷”区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和地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
区位优势
3、鲁尔区衰落原因
解决措施
二、新兴工业区
1、代表地区
2、新兴工业区的类型:
3、新塘工业区(点)
4、美国“硅谷”
教学反思:
通过对比分析了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新塘新兴工业区》来了解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了解了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对比了解了新兴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以《美国硅谷》为例,学习了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并结合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来了解我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和寻其解决问题的措施的认识,教学中注意深挖案例,联系实际,运用对比、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附
参考资料:
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发展历程:
1979年,一位港商回乡投资10万港币,又从香港搬来40多台旧缝纫机,在新塘办起了第一家“三来一补”的牛仔服装制衣厂。
转眼20多年,小镇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了109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超过4亿多美元。
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已形成初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价值体系,形成了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等比较完善的专业生产系统。
意大利工业区情况:
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和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有汽车、造船、纺织、冶金和化学等部门。
意大利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
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工业区。
为了同西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和至今工业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区别,人们把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称为“第三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