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8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环境的影响。
3.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
4.了解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2.新工业区的概念及特点。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环境的影响。
4.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概念。
2. 活动一:小组讨论- 将课堂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课前准备的材料,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有哪些不同之处?- 请学生讲述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3. 活动二:小组报告-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展示该工业区的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
-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报告内容,受到其他小组的提问,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4. 活动三: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讨论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并列举一些案例。
- 一名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
5. 活动四:制定行动计划- 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参与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环保事业。
- 小组成员制定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环保项目和实施计划。
- 学生代表向全班做出汇报,得到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6. 作业要求:- 写一份小结,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观点。
- 根据自己的环保兴趣和行动计划,写一份个人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和环保事业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制定行动计划和个人作用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延伸:可以安排一次到当地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实地考察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区的特点和环保现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一)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都是以典型案例来讲述。
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
具体我们可以建构以下图解:(1)对于传统工业区(2)对于意大利新工业区(3)对于美国“硅谷”工业区三维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4.掌握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5.通过读图(如“硅谷”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6.对比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上一节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我们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今天就来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板书)推进新课师:阅读P 65第一段,思考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及特征。
生:两位学生回答。
师: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地区,发展跟煤炭、铁矿有关的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
这些工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资金高度集中,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等地区。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与特征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1.2 传统工业区的特征1.3 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传统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2.1 传统工业区的优势2.2 传统工业区面临的挑战2.3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第三章: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征3.1 新工业区的定义3.2 新工业区的特征3.3 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4.1 新工业区的优势4.2 新工业区面临的挑战4.3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第五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5.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点5.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转化与衔接5.3 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2. 掌握传统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3. 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 掌握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5. 能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理解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全球视角下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6.1 传统工业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6.2 新工业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兴起与发展6.3 全球化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影响第七章:我国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案例分析7.1 我国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背景与意义7.2 成功转型升级的传统工业区案例解析7.3 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八章:我国新工业区的培育与发展策略8.1 我国新工业区的现状与特点8.2 新工业区的培育与发展条件8.3 我国新工业区的政策与发展策略第九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9.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意义9.2 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9.3 推动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第十章:未来工业区发展的趋势与展望10.1 数字化与智能化对工业区的影响10.2 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区的重要性10.3 工业区发展的新兴领域与未来方向教学目标:6. 了解全球视角下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全球化对其的影响。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不同。
3.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4.理解刺激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工业地域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
2.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优势。
3.美国“硅谷”崛起的区位条件。
五、教学难点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不同。
六、教具准备七、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区的分布图,让学生从图中归纳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由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一提起德国的鲁尔区,人们就会想到在煤矿和钢铁厂里辛苦工作的人们。
而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煤矿和钢铁厂的数量大幅减少,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取代煤钢而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如今,林立的烟囱、废弃的井架和高炉已陆续变成了农田、绿地、商业区、住宅区、展览馆等。
【思考】电子工业投资商为什么不愿意在鲁尔区建厂?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经济结构成功转型?1.识记: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分布地区和特点。
2.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应用:掌握新工业区的类型及区位条件。
一、传统工业区1.分布地区:世界上的传统工业区主要有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发展条件: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堂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定义与背景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与差异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第二章:传统工业区的发展与转型2.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3 教学内容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面临问题与挑战探讨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发展与创新策略第三章:新工业区的特点与优势3.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3 教学内容介绍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的优势与潜力探讨新工业区的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第四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4.1 课程目标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4.2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优劣势思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协同发展策略第五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5.1 课程目标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5.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5.3 教学内容探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第六章:传统工业区的环境问题与治理6.1 课程目标了解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探讨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6.3 教学内容分析传统工业区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探讨传统工业区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对策介绍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案例第七章:新工业区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7.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分析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探讨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7.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产业链结构与特点探讨新工业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影响介绍新工业区产业链优化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第八章: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8.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分析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探讨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8.2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8.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技术创新特点与需求探讨新工业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介绍新工业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策略第九章:新工业区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9.1 课程目标了解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分析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探讨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9.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9.3 教学内容分析新工业区的政策环境与支持措施探讨新工业区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介绍新工业区政策制定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0.1 课程目标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10.3 教学内容展望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发展前景提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研究的方向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理解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区别是理解后续章节的基础。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增城中学周海峰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2、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的措施;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分布和特点;4、归纳概括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5、通过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分析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思维等综合能力;2、通过案例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联系我国具体工业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分析;3、美国“硅谷”区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和地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3、鲁尔区衰落原因解决措施二、新兴工业区1、代表地区2、新兴工业区的类型:3、新塘工业区(点)4、美国“硅谷”教学反思:通过对比分析了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新塘新兴工业区》来了解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了解了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对比了解了新兴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以《美国硅谷》为例,学习了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并结合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来了解我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和寻其解决问题的措施的认识,教学中注意深挖案例,联系实际,运用对比、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的
1、了解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3、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分布、发展条件及特点
4、了解高技术工业的特点,理解美国“硅谷”崛起的因素
5、对世界新兴工业发展条件,发展特点能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建议教学重点
1、鲁尔区的形成,衰落及综合整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特点及普拉托的“生产一销售一服务一信息网络”图
3、美国“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知识纲要
概念:传统工业区以外的,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概述
分布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学习策略
“区位特点”可联系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美国硅谷”以读图法为主并可联系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班
知识内容
一、传统工业区概况
1、主要原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中央工
业区等
2、主要的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纺织等。
3、传统工业区的衰落: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的,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
二、新兴工业区概况
1、主要的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英国苏格兰地区、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东北部地区等。
2、新兴工业的主要形式: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包括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轻工业和以电子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并通过案例中两类工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材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教材目标可分解如下: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3.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2.比较归纳法3.知识迁移应用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讲授学习主题一:传统工业地域讲授传统工业地域的概况:1.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等。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3.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了解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案例分析【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出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其中五大工业部门名称留空),让学生根据工业发展的条件,填写出工业部门的名称。
阅读教材案例,读图4.9和图4.10归纳出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增城中学周海峰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
2、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的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分布和特点;
4、归纳概括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
5、通过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分析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思维等综合能力;
2、通过案例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联系我国具体工业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分析;
3、美国“硅谷”区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和地图册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
区位优势
3、鲁尔区衰落原因
解决措施
二、新兴工业区
1、代表地区
2、新兴工业区的类型:
3、新塘工业区(点)
4、美国“硅谷”
教学反思:
通过对比分析了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新塘新兴工业区》来了解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了解了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对比了解了新兴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以《美国硅谷》为例,学习了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并结合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来了解我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和寻其解决问题的措施的认识,教学中注意深挖案例,联系实际,运用对比、讨论和归纳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附
参考资料:
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发展历程:
1979年,一位港商回乡投资10万港币,又从香港搬来40多台旧缝纫机,在新塘办起了第一家“三来一补”的牛仔服装制衣厂。
转眼20多年,小镇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达到了109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超过4亿多美元。
新塘牛仔服装产业已形成初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价值体系,形成了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等比较完善的专业生产系统。
意大利工业区情况:
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和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有汽车、造船、纺织、冶金和化学等部门。
意大利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
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工业区。
为了同西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和至今工业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区别,人们把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称为“第三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