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节段旋转铰链型假体置换治疗股骨髁部IB型骨肿瘤
- 格式:pdf
- 大小:116.28 KB
- 文档页数:2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32例,其中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分别是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
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3~4个疗程正规化疗。
观察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24.1分。
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标签:骨肿瘤;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旋转铰链式膝关节膝部(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以往对膝部良性骨肿瘤行单纯病灶刮除不但不能治愈,而且复发率较高,术后对膝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而对恶性骨肿瘤采用截肢术,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形体都会造成严重的创伤。
近年,随着假体制作工艺的改进及个性化设计的发展,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显示出较多优势,已成为膝部良恶性骨肿瘤主要保肢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肿瘤扩大切除+定制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病例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采用定制旋转铰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3~58岁,平均35.5岁。
肿瘤部位: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术后骨肿瘤的病理诊断: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
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远处转移,肺部X线片无异常、SPECT无其他部位异常浓聚,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
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由于人工关节假体的发展和化疗药物的应用,为保肢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选择既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保留或重建肢体功能的手术已成为骨肿瘤手术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利用人工假体治疗骨肿瘤是一种主要的保肢手术,充分认识和正确选择人工假体是提高疗效和恢复功能的关键。
一、人工假体设计的种类人工假体的种类较多,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和骨关节缺损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假体。
目前的人工骨关节假体有:1.定制型人工假体:根据病人的X线片,测量、设计假体的大小、长短,由厂家定做个体化人工假体。
术前根据X线片、CT、MRI、ECT和血管造影等检查,除确定肿瘤的外科分期外,要准确了解肿瘤的大小、范围、髓腔内侵犯长度。
目前认为MRI对判断肿瘤边界,尤其是髓腔内侵犯长度较准确。
必须摄患肿瘤骨骼的全长标准正侧位X线片,尤其是病理骨折者,需要健侧肢体作参考。
摄片时肢体侧方与骨干相同的水平放一金属标尺,以校正放大率,测算假体髓内和髓外两部分的长度,插入髓腔柄的直径、关节面的宽度。
恶性骨肿瘤的截骨平面一般定在肿瘤边缘以外5cm处。
2.可调(可延长)型人工假体:用于青少年患者,骺板连同肿瘤一起被切除者。
假体可以调节长度,能适应对侧肢体的生长。
有几种延长方法:⑴有创性可延长假体:螺纹调节、延长活塞内填入钨球、活塞“C”型空腔;⑵无创性可延长假体:外部电磁延长;⑶自身调节式可延长假体:通过膝关节屈曲运动带动一个等径伞状齿轮通过螺纹来延长假体。
3.组合型人工假体:有不同部位;髁有大、中、小,柄有长、中、短及不同粗细,制成配套的器械箱,术中根据切除范围大小、长短来选用,由医师自由插接组合。
儿童在一定时间通过手术更换较长的部件进行肢体延长。
翻修时只需更换某一部件,不必换整个假体。
4.异体骨复合型人工假体:人工假体远期的松动下沉及折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当切除的瘤段骨长度大于宿主骨全长的40%以上时,因此近年来采用人工假体与大段异体骨结合,制成复合型假体,即将与瘤段相同部位的大段同种异体骨套在人工假体的外部形成假体的肩部,其柄插入髓腔并用骨水泥固定。
旋转铰链膝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的临床效果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的增加及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膝关节翻修的病例也在快速增加。
据统计,膝关节翻修率为5%~10%,仅美国每年就有2万多例全膝关节翻修术。
翻修时,由于骨缺损、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膝关节屈伸间隙不等、关节线位置异常等原因,膝关节翻修术较初次置换更为困难。
因此,普通假体并不完全适合膝关节翻修术,只有翻修假体系统,包括各种厚度的金属垫块和不同长度和粗细的股骨及胫骨假体柄组件、定制假体及同种异体骨制成的全膝假体才能提高膝关节翻修的效果。
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例(10膝)TKA术后因假体松动或膝关节感染而需行全膝关节翻修的患者,采用可旋转绞链膝假体一期或二期翻修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备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自2008年10月至2013年5月进行的全膝关节翻修手术,均为膝关节假体松动或者膝关节感染需行全膝关节翻修的患者,全部采用旋转铰链膝进行翻修。
纳入标准:(1)膝关节屈曲畸形>15°、外翻畸形>15°内翻畸形>20°,膝关节侧副韧带严重功能障碍或断裂且无法重建及严重骨缺损者;(2)有随访记录且完整者。
排除标准:侧副韧带功能完好者。
本研究共10例患者(10膝)符合选择标准纳人研究,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7~77岁,平均67岁;初次置换均因膝关节骨关节炎。
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4例;TKA术后感染6例。
术前7位患者膝关节内翻,内翻角度皆>20°;3位患者膝关节外翻,外翻角15°,侧副韧带严重挛缩畸形或合并严重骨缺损(图1A~1C) 0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20~52分,平均37分。
按安德森骨科研究所分型系统(AORI)骨缺损分型,10例患者都属于II型非包容性骨缺损。
二、方法1.术前准备。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作者:边树愿郭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4期【关键词】膝关节;股骨;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2随着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的提高,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逐漸增多,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时有发生,且骨折大部分发生在股骨远端的髁上部。
假体周围骨折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治疗比较困难和棘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8年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TKA术后发生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愈后等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66(56~82)岁;原发疾病为:严重膝骨性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
单侧膝关节置换4例,双侧膝关节置换3例。
患者从TKA术后到骨折平均时间为52(1~120)个月。
其中左侧1例,右侧6例。
骨折原因为交通伤1例,摔伤6例。
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采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骨折Rorabeck分型,本组中IIA型5例,IIB型2例。
1.2 手术方法术中取患肢大腿中下段外侧切口,于股骨外侧肌间隙暴露股骨骨折断端。
清除骨折断端血肿及嵌插软组织,使骨折复位,注意保护骨折端骨膜,尽量减少破坏周围软组织血供。
取股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置于骨折端外侧,拧入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近、远端,见骨折断端对位良好、无移位,C臂透视内固定位置良好。
再次活动膝关节,证实骨折端固定牢固可靠。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野,若骨折断端存在骨缺损,则置入适量同种异体骨,充分止血、安放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伤口换药,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3周后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