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教案正切和余切
- 格式:doc
- 大小:23.51 KB
- 文档页数:5
余弦和正切-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余弦、正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能应用余弦、正切计算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余弦、正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应用;2.难点:余弦、正切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1. 余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解释什么是余弦;•根据图形引入余弦的计算公式;•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余弦的计算。
2. 余弦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如何用余弦计算;•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余弦的应用。
3. 正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解释什么是正切;•根据图形引入正切的计算公式;•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正切的计算。
4. 正切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如何用正切计算;•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正切的应用。
5. 余弦和正切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如何用余弦和正切综合计算;•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余弦和正切的综合应用。
四、课堂练习1.如图,求角 A 的余弦值和正切值。
B/|/ |/ | CA/___|3解:角 A 的余弦值为 cosA = BC/AB = 3/5,正切值为 tanA = AC/BC = 4/3。
2.如图,已知角 A 的正切值为 2/5,求角 A 的余弦值和正弦值。
B/|/ |/ | CA/___|3解:设 BC = k,则 AC = 2k,AB = √(AC² + BC²)= √(5k² + 4k²)= k√(29)。
则cosA = BC/AB = 4k/(k√29) = 4/√29,sinA = AC/AB = 2√29/29。
五、作业1.习题册上关于余弦和正切的练习题;2.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两个不同角度下的余弦和正切,并写出计算过程。
数学教案设计:正切和余切教学目标:1. 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未知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教学重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使用计算器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教学难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1. 直角三角形教具。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复习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和余弦,你们知道正切和余切吗?它们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二、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性质(10分钟)1. 讲解正切的定义:正切是指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2. 讲解余切的定义:余切是指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
三、正切和余切的计算(10分钟)1. 教授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2.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同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四、正切和余切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讲解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未知角度。
2. 让学生进行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六、正切和余切的图形表示(10分钟)1. 利用直角三角形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图形表示。
2. 讲解正切和余切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正切和余切线来表示一个角的正切和余切值。
数学教案设计:正切和余切教学目标:1. 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直角三角形和单位圆来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切和余切进行角度的计算和转换。
教学重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用直角三角形和单位圆来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教学难点:1. 正切和余切的转换关系。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正切和余切进行角度的计算和转换。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直角三角形教具。
3. 单位圆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复习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正弦和余弦是如何定义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正切的定义:正切是指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2. 讲解余切的定义:余切是指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3.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正切和余切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定义。
4. 讲解正切和余切之间的关系:正切和余切是互为倒数的关系,即tanθ= 1/cotθ,cotθ= 1/tanθ。
三、实例讲解(10分钟)1. 使用直角三角形教具,展示如何通过直角三角形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2. 讲解单位圆的定义:单位圆是一个半径为1的圆,以原点为中心。
3. 讲解如何使用单位圆来计算正切和余切值:通过单位圆上的点与x轴的夹角来计算。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知识进行计算。
2. 提供练习题的解答,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强调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角度计算和转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实例讲解、课堂练习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直角三角形和单位圆的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切和余切的计算方法。
正切和余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正切和余切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3.能够应用正切和余切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二、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数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
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尺子、直角三角形模型、计算器。
3.备课内容: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教学内容和例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本课的主题:正切和余切。
可以提问学生:如何计算一个角的正切和余切值?正切和余切有哪些性质?2.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白板,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标注角度和边长。
然后介绍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正切: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些锐角的正切等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tanθ = 对边/邻边。
余切: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些锐角的余切等于邻边与对边的比值,即cotθ = 邻边/对边。
教师还可以从几何图形上解释正切和余切的意义。
3.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3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角度,通过具体计算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题,供学生练习计算。
4.补充习题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任意角度的正切和余切值。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进行求解。
如:一些斜坡的角度是30度,斜坡高度为10米,求斜坡的长度。
5.巩固与拓展(20分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正切和余切的性质。
如正切和余切的值域、图像、周期性等。
可以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说明。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正切和余切进行求解。
6.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正切和余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可以提问学生:正切和余切有什么特点?能在哪些问题中使用它们?四、课后作业布置若干道正切和余切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用。
《正切和余切》数学教案第一章:正切和余切的定义与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掌握正切和余切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简单问题1.2 教学内容引出正切和余切的定义讲解正切和余切的性质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运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和性质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正切和余切的图像与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正切和余切的图像特点掌握正切和余切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图像解决简单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图像特点分析正切和余切的性质与图像的关系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图像的运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图像特点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图像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图像特点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3.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值的应用范围3.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分析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值的运用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值的运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值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4.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解决简单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公式的应用范围4.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分析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应用5.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应用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应用的实际意义5.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应用分析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应用的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应用的实际问题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应用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应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应用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6.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方法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实际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化简的实际意义6.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方法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的实际问题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方法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化简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7.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方法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变换的实际意义7.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方法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的实际问题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方法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几何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实际意义8.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实际问题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几何中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几何问题第九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物理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实际意义9.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实际问题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练习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理解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物理问题第十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掌握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工程问题理解正切和余切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实际意义10.2 教学内容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例题演示正切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正切和余切的定义与性质1. 环节重点: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案设计:正切和余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2)掌握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学会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正切和余切的规律;(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直角坐标系,验证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1)正切: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值为对边与邻边的比值;(2)余切:在直角三角形中,余切值为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2. 正切和余切的性质:(1)正切和余切是周期函数,周期为π;(2)正切和余切具有奇偶性;(3)正切和余切的图像为周期性的波浪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切和余切的定义;(2)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正切和余切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直角坐标系验证正切和余切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兴趣;2.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正切和余切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3. 媒体辅助:利用图形计算器或直角坐标系,直观展示正切和余切的性质;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正切和余切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5. 总结提升: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正切和余切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正切和余切的定义;(2)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切和余切的兴趣。
2. 探究正切和余切的性质:(1)引导学生发现正切和余切的规律;(2)利用图形计算器或直角坐标系,验证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正切和余切的性质。
教学目标:1.理解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及其意义。
2.学会计算正切和余切的数值。
3.掌握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重点:1.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及其意义。
2.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1.正切和余切的计算。
2.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
教具准备:1.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黑板、彩色粉笔。
3.初中数学教材及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出正切和余切的概念:我们之前学过正弦和余弦函数,正切和余切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延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正切和余切的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在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过正切和余切的场景?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量角器测量角度等。
二、正切的概念和计算(20分钟)1. 定义正切:正切是指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与邻边之间的比值,用符号“tan”表示,正切的计算公式为:tanA=对边÷邻边。
2.利用示意图演示正切的计算过程: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图示明确直角三角形中对边和邻边的概念,并计算正切。
3.给出正切的性质:正切的值是无穷大的,当角度为90°的整数倍时,正切为0;当角度为45°的整数倍时,正切为14.通过练习题巩固正切的计算:分发练习题,请同学们分组一起完成。
三、余切的概念和计算(20分钟)1. 定义余切:余切是指直角三角形的邻边与对边之间的比值,用符号“cot”表示,余切的计算公式为:cotA=邻边÷对边。
2.利用示意图演示余切的计算过程: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图示明确直角三角形中邻边和对边的概念,并计算余切。
3.给出余切的性质:余切的值是无穷大的,当角度为45°的整数倍时,余切为14.通过练习题巩固余切的计算:分发练习题,请同学们分组一起完成。
四、正切和余切的应用(10分钟)1.练习题分析:针对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正切和余切来解决一些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测量高楼的高度等。
2.实际应用案例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几个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正切和余切来解决问题。
数学教案设计:正切和余切教学目标:1. 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3. 掌握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2. 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 正切和余切的计算4. 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练习题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直角三角形教具3. 正切和余切的PPT或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复习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提问:正弦和余弦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何作用?二、正切和余切的定义(10分钟)1. 引入正切和余切的定义,解释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意义。
2. 演示如何使用直角三角形教具来表示正切和余切。
3. 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的计算方法。
三、正切和余切的性质(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究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
2. 引导学生发现正切和余切之间的关系,如正切是余切的倒数。
四、正切和余切的计算(10分钟)1. 教授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正切和余切值。
2. 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跟随操作。
3. 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五、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计算物体的高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使用正切和余切来计算建筑物的倾斜角度。
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3. 学生能够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
六、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几位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答案。
七、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
2.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正切和余切的功能演示器。
3. 各组展示成果,分享制作过程和应用心得。
八、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正切和余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正切和余切》数学教案第一章:正切和余切的定义1.1 引入正切和余切的定义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利用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1.2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功能和性质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的功能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索正切和余切的单调性、周期性等特性1.3 练习正切和余切的计算提供一些简单的正切和余切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第二章:正切和余切的图像2.1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图像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的图像特点引导学生探索正切和余切图像的周期性、奇偶性等特性2.2 分析正切和余切的图像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图像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正切和余切的应用3.1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几何、物理等问题3.2 练习正切和余切的应用题目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第四章:正切和余切的综合练习4.1 综合练习正切和余切的知识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正切和余切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4.2 分析正切和余切的综合题目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综合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切和余切的巩固与提高5.1 巩固正切和余切的知识提供一些巩固性的正切和余切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5.2 提高正切和余切的能力提供一些提高性的正切和余切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第六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6.1 引入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利用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理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定义6.2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功能和性质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功能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索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特性6.3 练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计算提供一些简单的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第七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7.1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引导学生探索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的周期性、奇偶性等特性7.2 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应用8.1 学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解决几何、物理等问题8.2 练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题目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第九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综合练习9.1 综合练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提供一些综合性的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9.2 分析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综合题目提供一些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综合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十章: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巩固与提高10.1 巩固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提供一些巩固性的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10.2 提高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能力提供一些提高性的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重点解析本《正切和余切》数学教案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其性质2. 正切和余切的图像特点和周期性3. 正切和余切的应用方法和技巧4.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5.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图像特点和周期性6.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应用方法和技巧7.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综合练习和解题技巧难点:1. 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和图像的深入理解2.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复杂计算和解题技巧3.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4. 正切和余切的三角函数的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
数学教案-正切和余切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切和余切的概念,掌握正切和余切的性质。
2.学会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正切和余切的概念2.正切和余切的性质3.正切和余切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正切和余切的计算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节课,共45分钟。
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已经接触了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
那么,什么是正切和余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2.学习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师:我们来看一下正切的概念。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切等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师:我们来看一下余切的概念。
同样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余切等于它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3.探讨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正切和余切的性质。
请大家观察一下,正切和余切在哪些情况下是正数,哪些情况下是负数?生1:当角在第一象限时,正切和余切都是正数。
生2:当角在第二象限时,正切是负数,余切是正数。
生3:当角在第三象限时,正切和余切都是负数。
生4:当角在第四象限时,正切是正数,余切是负数。
师:我们知道,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是2π。
那么,正切和余切的周期是多少呢?生5:正切和余切的周期是π。
师:为什么是π呢?生6:因为正切和余切在每个象限内的符号都会改变,所以周期是π。
4.正切和余切的应用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正切和余切的应用。
请大家看这个实际问题。
例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是√3,求这个角的度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7: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正切函数的值,来确定这个角的度数。
师:很好。
那么,我们来查找一下正切函数的值。
在0°到90°之间,正切值为√3的角是60°。
师:我们再看一个余切的应用。
例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的余切是2,求这个角的度数。
《正切和余切》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切和余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性质2. 正切和余切的运算方法3. 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性质,运算方法。
2. 难点:正切和余切的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正切和余切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正切和余切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正切和余切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正切和余切的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计算物体的高度等。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正切和余切的关系,总结它们的异同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切和余切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正切和余切的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正切和余切的练习,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正切和余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正切和余切的相关章节。
2. 投影片:正切和余切的性质和运算方法的投影片。
3. 计算机软件:用于绘制函数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切和余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及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正切和余切的运算方法。
3. 第三课时:分析正切和余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正切和余切正弦余弦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初中数学中的正切、余切、正弦、余弦【教学目标】1.了解正切、余切、正弦、余弦的定义及其与三角函数的关系;2.掌握正切、余切、正弦、余弦的求值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正切、余切、正弦、余弦;4.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回顾三角函数及其性质;2.第一部分: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及其性质;3.第二部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4.第三部分: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回顾三角函数及其性质(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如何定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2.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回顾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二、第一部分: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及其性质(1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函数图像,引出正切和余切的概念。
2.介绍正切和余切的定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别给出其定义域和值域。
3.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和余切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4.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在计算器的帮助下进行实例演练。
三、第二部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20分钟)1.通过观察三角函数图像和上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预测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其性质。
2.介绍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别给出其定义域和值域。
3.引导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4.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在计算器的帮助下进行实例演练。
四、第三部分:实际问题的应用(25分钟)1.利用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引入实际问题的应用。
2.以航空、建筑、地理等领域为例,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正切、余切、正弦、余弦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小结。
2.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以复习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工具】1.教师计算器;2.计算器;3.PPT演示文稿。
九年级下册数学正切和余切(二)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学会查“正切和余切表”.(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使学生会查“正切和余切表”.2.难点:使学生会查“正切和余切表”.3.疑点:在使用余切表中的修正值时,如果角度增加,相应的余切值要减少一些;如果角度减小,相应的余切值要增加一些.这里取加还是取减,学生极易出错.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结合图6-12说明:什么是∠A的正切、余切?因为这是本章最重要的概念,因此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这里不妨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2.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与其余角的余切(正切)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写出表达式.答:tanA=cot(90°-A),cotA=tan(90°-A).3.∠A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请用式子表达_答tanA=(cot1A或cotA=Atan1或tanA1cot=⋅A4.结合2、3中复习的内容,配备练习题加以巩固:(1)tan35°·tan45°·tan55°=______;(2)若tan35°·tanα=1,则α=______;(3)若tan47°·cotβ=1,则β=______.这几个小题学生在回答时,极易出错.因此在本课课前复习中出示它们,结合知识点的复习,便于学生加以比较.5.提问0°、30°、45°、60°、90°五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各是多少?要求学生熟记.6.对于任意锐角的正切值、余切值,我们从何得知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切和余切表”.这样引入较自然.学生有查“正弦和余弦表”的经验,对查“正切和余切表”必定充满信心.(二)整体感知学生在第一大节曾查过“正弦和余弦表”,知道为什么正、余弦用同一份表格,并了解在0°~90°之间正、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情况,会正确地使用修正值.本节课在第一大节基础上安排查“正切和余切表”,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只是正切表在76°~90°无修正值,余切表在0°~14°无修正值,这一点与“正弦和余弦表”有所区别,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强调这一部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观察“正切和余切表”的结构,并用语言加以概括.答:正切表在76°~90°无修正值,余切表在0°~14°无修正值.其余与正弦和余弦表类似,对于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角度的减小而减小,而余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角度的减小而增大.2.查表示范.例2 查表求下列正切值或余切值.(1)tan53°49′;(2)cot14°32′.学生有查“正弦和余弦表”的经验,又了解了“正切和余切表”的结构,完全可自行查表.在学生得出答案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我是怎样查表的”,教师板书:解:(1)tan53°48′=1.3663角度增1′值减0.0008.tan53°49′=1.3671;(2)cot14°30′=3.867角度增2′值增0.009.cot14°30′=3.858.在讲解示范例题后,应请学生作一小结:查锐角的正切值类似于查正弦值,应“顺”着查,若使用修正值,则角度增加时,相应的正切值要增加,反之,角度减小时,相应的正切值也减小;查余切表与查余弦表类似,“倒”着查,在使用修正值时,角度增加,就相应地减去修正值,反之,角度减小,就相应地加上修正值.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正切和余切表”,已知锐角查其正切、余切值,书上配备了练习题1,查表求下列正切值和余切值:(1)tan30°12′,tan40°55′,tan54°28′,tan74°3′;(2)cot72°18′,cot56°56′,cot32°23′,cot15°15′.在这里让学生加以练习.例3 已知下列正切值或余切值,求锐角A.(1)tanA=1.4036;(2)cotA=0.8637.因为学生已了解由正弦(余弦)值求锐角的方法,由其正迁移,不难发现由正切值或余切值求锐角的方法.所以例3出示之后,应请学生先探索查表方法,试查锐角A的度数,如有疑问,教师再作解释.解:(1)1.4019=tan54°30′值增0.0017 角度增2′1.4036=tan54°32′.∴锐角A=54°32′.(2)0.8632=cot49°12′.值增0.0005 角度减1′0.8637=cot49°11′.∴锐角A=49°11′.已知锐角的正切值或余切值,查表求锐角对学生来说比已知锐角查表求值要难,因此在解完例题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加以小结.教材为例3配备了练习2,已知下列正切值或余切值,求锐角A或B.(1)tanB=0.9131,tanA=0.3314,tanA=2.220,tanB=31.80;(2)cotA=1.6003,cotB=3.590,cotB=0.0781,cotA=180.9.学生在独立完成此练习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帮助.(四)总结与扩展请学生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查“正切和余切表”,已知锐角可以查其正切值和余切值;反之,已知锐角的正切值、余切值,会查表求角的度数.四、布置作业教材p108习题14.3第1题把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改为查表求下列锐角三角函数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一)知识教学点1. 1.会用计算器求出一个数的平方、平方根、立方、立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