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
- 格式:pptx
- 大小:247.06 KB
- 文档页数:78
《教育统计与测量》整理版《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1.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是运⽤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法研究教育现象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变量变量是指可以定量并能取不同数值的事物的特征。
3.算术平均数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频率频率就是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 ≤n )次,则m 与n 的⽐值就是频率,⽤公式表⽰就是W(A)=5.测验设计测验设计是指测验编制者对测验形式、时限、题量、题⽬编排、测验指导⼿册等进⾏的设计⼯作。
6.测验效度就是测验实际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将收集到的统计数据,⽤统计图表或者概括性统计量数反映其数量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法。
8.名称变量名称变量⼜称类别变量,是指其数值只⽤于区分事物的不同类别,不表⽰事物⼤⼩关系的⼀种变量。
顺序变量⼜称等级变量,是指其数值⽤于排列不同事物的等级顺序的变量。
9.离散变量⼜称间断变量,是指在⼀定区间内不能连续不断地取值的变量。
10.总体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确定的同⼀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测量学教育测量就是根据⼀定的法则⽤数字对教育效果或过程加以确定。
教育测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各种测试⽅法和技术⼿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效果、学业成就及其能⼒、品格、学术能⼒倾向等⽅⾯进⾏科学测定的⼀门分⽀学科。
12.⾃由应答式试题是指被试可以⾃由地应答,只要在题⽬限制的范围内,可在深度、⼴度,组织⽅式等⽅⾯享有很⼤⾃由地答题⽅式。
13.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指表⽰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
14.连续型变量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可以作⽆限地分割,即能连续不断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度量数据度量数据是指⽤⼀定的⼯具或按⼀定的标准测量得到的数据。
16.正相关两个变量变化⽅向⼀致的相关。
17.同质性χ2检验在双向表的χ2检验中,如果是判断⼏次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同,叫做同质性χ2检验。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
了解和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知识,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课程的有效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教育统计与测量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领域。
一、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教育统计是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收集、分析和解释与教育相关的数据。
教育统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以及数据的报告和展示。
教育统计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政策的效果等。
教育统计的目的是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教育现象,从而指导教育决策和实践。
教育统计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
问卷调查是一种收集大量信息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通过面对面、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亲自观察教育现象,记录相关数据。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问答交流,获取有关信息。
二、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是指通过测试和评估来获取有关学生学习和教育效果的信息。
教育测量的主要任务包括测试工具的设计和构建、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教育测量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评估的效果等。
教育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政策的效果。
教育测量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实践考核等。
笔试是指学生通过书面答题来展示知识和能力。
口试是指学生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来展示知识和能力。
实践考核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展示知识和能力。
三、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关系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互相依存、互为支撑。
教育统计提供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为教育测量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依据。
教育测量则通过测试和评估来获取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为教育统计提供了实证的依据和结果。
记录:对事物某方面特性旳量旳取值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与认识。
教育记录:对教育领域多种现象量旳取值从总体上旳把握与认识,是为教育工作旳良好运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旳。
记录学内容:描述记录是通过列表归类、描绘图象、计算刻画数据分布特性与变量相依关系旳记录量数,如平均数、原则差和有关系数等,把数据旳分布特性、隐含信息,概括明确地揭示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看待和使用数据。
推断记录是教育记录旳关键内容。
怎样运用实际获得旳样本数据资料,根据数理记录提供旳理论和措施,来对总体旳数量特性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记录估计和记录假设检查。
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旳量尺上旳指定值。
教育测量:给所考察研究旳教育对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旳指定值。
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旳等单位旳线性持续体系,其上旳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全面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原则化测验(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旳参照体系都以科学地实现原则化。
即代表性行为样本旳客观而原则化旳测验。
原则化考试:教育条件下旳心理特质是学业成就旳原则化测量。
量表:原则化测验中旳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试项目旳集合)与解释分数旳常模(或原则),均有物化旳形态,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教育测量旳特点:是间接性和要抽样进行。
理解教育测量抓住:测量旳成果就是给所测对象在一定性质旳量尺上旳指定值。
要到达目旳就要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一系列工作。
工作怎样进行和能在什么性质量尺上指定值,归根究竟取决于所测对象自身旳性质。
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体现旳事实资料。
数据种类:来源分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人工编码数据。
反应旳变量旳性质分称名变量、次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数据。
数据特点:离散性、变异性、规律性。
计数数据: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旳,多体现为整数。
测量评估数据: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措施对事物旳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得旳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一样类别旳事物指派合适旳数字号码后形成旳数据。
绪论一、教育统计1.统计:到达对总体的量的认识。
教育统计: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教育领域各种现象的量的取值,为教育工作、管理和开展效劳。
是数理统计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的产物。
2.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描述统计——概括和表达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判断统计——利用样本数据资料,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
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测量1.就是对考察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那末在某种性质的是量尺上指定值。
2.测量量尺:以下四种量尺的量化水平由低到高。
名义量尺上的数惟独类别标志。
顺利量尺上的数有优劣、大小、先后之别,如学业成绩。
等距量尺上的数单位相等,零点任意指定,如温度计指数比率量尺 等单位且有零点,如测身高、体重。
3.教育测量由三个根本要素:①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卷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口头的、文字的、器具〕②程序:施测和评分的步骤与操作,与所测对象的性质与测量工具的适应,严格控制误差。
③参照系——用来解释结果的意义,转化成某种量尺上的值。
4.教育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
教育测量所测的主要对象,是爱教育者的心理特性,如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人格特点等,潜存于主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设置一定情境,施以特定刺激,引起行为样本,然后才干按一定规那末在某种性质上指定值,间接推论其内部心理特质的实有状态和水平。
测验,特指标准化测验的测量,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对学业成绩进行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与解释分数的常模,合称为量表。
心理量表就是指心理测量工具与常模的结合。
②要抽样进行。
5.教育测量的主要内容:一是测量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程序确立,常模与标准建立的普通理论和方法,包括工程分析、测验质量检验的具体理论与技术。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具体编制和使用,包括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科目: 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题答案0.1.统计: 对事物某方面的特性的量的取值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和认识就叫统计。
0.2. 教育统计: 就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
0.3. 测量: 就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0.4. 教育测量: 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 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0.5. 测验(标准化测验):在测量中, 如果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 像这样对代表性样本的宏观而标准化的测量, 就是标准化测验, 简称测验。
0.6.量表: 在标准化测验中,测量工具(考卷或心理测试项目的集合)和分数解释的常模(或标准), 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它们合在一起被称为量表。
0.7. 标准化考试:在标准化测验时, 如果所测的心理特质是学业成就, 这样的标准化测验又称为标准化考试。
1.1. 数据:用数量或数字表示的资料事实。
1.2.称名变量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的数据。
简答题答案0.1. 教育统计学包括哪两部分内容, 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1)教育统计学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内容。
(2)含义分别是: ①描述统计就是把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和表述, 使数据隐含的信息明确地揭示出来。
②推断统计就是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所提供的理论方法, 对总体作出推论判断。
0.2. 测量三要素分别是什么?(1)测量工具;(2)施测与评分程序;(3)结果解释参照系和参照物。
0.3. 教育测量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它的间接性特点?(1)教育测量的特点是: ①间接性;②要抽样进行。
(2)所谓间接性特点,指的是测量的对象为受教育者的心理特质, 不能直接测量, 只有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 施以特定刺激, 引发出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再对之按一定规则, 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教育统计与丈量》一、名词解说1. 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数目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科学。
2. 变量变量是指能够定量并能取不一样数值的事物的特色。
3.算术均匀数全部察看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后所得之商。
4. 频率频次就是随机事件 A 在 n 次试验中出现了m( m≤n)次 , 则 m 与 nmn的比值就是频次 , 用公式表示就是W(A)=5. 测试设计测试设计是指测试编制者对测试形式、时限、题量、题目编排、测验指导手册等进行的设计工作。
6. 测试效度就是测试实质上测到它打算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7.描绘统计描绘统计是研究如何将采集到的统计数据,用统计图表或许归纳性统计量数反应其数目表现和数理关系的统计方法。
8.名称变量名称变量又称类型变量,是指其数值只用于区分事物的不一样类型,不表示事物大小关系的一种变量。
次序变量又称等级变量,是指其9. 失散变量数值用于摆列不一样事物的等级次序的变量。
又称中断变量,是指在必定区间内不可以连续不停地取值的变量。
10. 整体整体是依据统计任务确立的同一类事物的全体。
11.教育丈量学教育丈量就是依据必定的法例用数字对教育成效或过程加以确立。
教育丈量学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统计学作为基础,运用各样测试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教育现状、教育成效、学业成就及其能力、品行、学术能力偏向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的一门分支学科。
12.自由应答式试题是指被试能够自由地应答,只需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可在深度、广度,组织方式等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地答题方式。
13.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指表示随机现象各样结果的变量。
14. 连续型变量是指在其所取的任何两值之间能够作无穷地切割,即能连续不停地获取数值的变量。
15. 胸怀数据胸怀数据是指用必定的工具或按必定的标准丈量获取的数据。
16. 正有关两个变量变化方向一致的有关。
17.同质性χ 2 查验在双向表的χ2查验中,假如是判断几次重复实验的结果能否同样,叫做同质性χ 2 查验。
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题0.1.统计:对事物某方面的特性的量的取值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和认识就叫统计。
0.2.教育统计:就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
0.3.测量:就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0.4.教育测量: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0.5.测验(标准化测验):在测量中,如果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像这样对代表性样本的宏观而标准化的测量,就是标准化测验,简称测验。
0.6.量表:在标准化测验中,测量工具(考卷或心理测试项目的集合)和分数解释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它们合在一起被称为量表。
0.7.标准化考试:在标准化测验时,如果所测的心理特质是学业成就,这样的标准化测验又称为标准化考试。
1.1.数据:用数量或数字表示的资料事实。
1.2.称名变量数据: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的数据。
1.3.人工编码数据:按一定的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
1.4.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多少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1.5.次数直方图: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一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
1.6.次数多边形:利用闭合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次数变化情况的一种图示方法。
1.7.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1.8.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
1.9.条形图:用宽度相同的长条来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数量关系的统计图。
1.10.圆形图:以单位圆内各扇形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各统计事项在其总体中所占相应比例的一种图示方法。
2.1.集中量数:观测数据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反映次数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教育统计与测量简介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政策的学科,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与教育相关的数据,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教育统计和测量是教育管理和政策制定的基础,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研究方法。
教育统计的意义教育统计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支持决策教育统计可以提供各种教育领域的数据,包括学生入学率、毕业率、教育资源分配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教育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决策。
通过数据的支持,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评估教育政策效果教育统计可以帮助评估教育政策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对教育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分析,可以判断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发现政策效果不理想,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提供研究方法和技巧教育统计和测量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通过学习教育统计和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教育统计的技巧,更好地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样本和采集数据,从而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教育测量的方法教育测量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教育测验、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
1. 教育测验教育测验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常,教育测验包括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和评分的测验,可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水平的评估,并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非标准化测验是根据具体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的测验,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设计问卷,如教育资源分配、教学质量评估等。
问卷调查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生、教师、家长等各个参与教育的群体,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群体的观点和需求,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3. 观察观察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教育现象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应用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门关于教育过程中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通过采集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相关数据,帮助教育者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制定教学策略,并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教育统计与测量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
一、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数据收集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
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数据收集:1. 学生背景信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性别、年龄、学校类型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评估考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基础。
2. 学生学习成绩:采集学生的课堂成绩、考试成绩等学习成绩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估数据:通过观察教学过程、评估教材、课程设计等方式,收集教师的教学评估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二、教育统计与测量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数据分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数据分析:1. 数据描述分析:对收集到的教育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
这些分析可提供教育相关数据的概括性信息,帮助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
2.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或使用其他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可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背景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评估数据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联程度。
3. 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
可以将课堂教学、学生背景、家庭环境等多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4. 效应评估:使用统计模型进行效应评估,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干扰,分析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际影响。
三、教育统计与测量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个教育统计与测量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应用案例:在某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收集了400名考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学校类型等数据。
教育统计与测量一、名词解释教育测量:就是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测量:测量,就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统计:“统”就是指总体、全部、整个领域范围;“计”,就是计量、计数、计算。
“统计”就是“统而计之”,对所考察事物的量的取值在其出现的全部范围内作总体的把握,全局性的认识。
教育统计:就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就是通过例表归类、描绘图象、计算刻画数据分布特征与变量相依关系的统计量数,如平均数、标准茶和相关系数等,把数据的分布特征、隐含信息,概括、明显地解释出来,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对待和使用数据。
推断统计:是利用实际获得的确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确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查等。
测验:如果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也就是说,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就称之为标准化测验,或简称、测验;所以测量包含测验,测验特指标准化的测量。
数据:从广义角度讲,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的变量为称名变量。
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轴上各个区间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若以R f表示相对次数,则R f=f/N.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如上述的班级人数、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实验研究中被试人数、一分钟内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次数等观测数据,测量评估数据:是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获得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是一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
单选题(1)比较某学校按一一配对方式所组成的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学习效果是否有差异,属于()。
•A相关样本假设检验•B独立样本假设检验•C方差分析•D单总体假设检验正确答案:A(2)编制测验时,测验材料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激励性,这一要求体现了测验材料的()。
•A丰富性•B公平性•C普遍性•D进取性正确答案:D(3)某地区调查10岁儿童的身高情况,所用单位为厘米,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得出的差异系数()。
•A单位是厘米•B单位是米•C单位是平方厘米•D无单位正确答案:D(4)t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左右对称•B曲线下面积之和为1•C与横轴永不相交•D随自由度变化而变化正确答案:D(5)从三个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分别为30、32、35三个样本,求得总体平方和为1993,组间平方和为658,F值为()。
•A14.2•B1335•C329•D23.17正确答案:D(6)绘制次数分布直方图时,横轴的标数是()。
•A上限•B下限•C原始观测值•D组中值正确答案:B(7)下列关于样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总体要有足够的代表性•B随意抽取•C没有容量限制•D一个总体只能抽取一个样本正确答案:A(8)从变量的测量水平来看,与其他变量不同类的变量是()。
•A30米•B30公斤•C30摄氏度•D30厘米正确答案:C将某班每个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都增加10分,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变化是()。
•A平均数不变,标准差不变•B平均数和标准差都增加10分•C平均数增加10分,标准差不变•D平均数不变,标准差增加10分正确答案:C(10)差异量数中,对数据变化反应最为灵敏性的是()。
•A全距•B四分差•C标准差•D差异系数正确答案:C(11)某中学经过6年的持续改进,在校生人数已由2008年的468人发展为2014年的1245人,其学生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
•A17.71%•B11.17%•C17.17%•D11.71%正确答案:A(12)参数检验法与非参数检验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门研究教育领域中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涉及到收集和整理教育相关数据,以便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育系统进行评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教育统计与测量的重要性、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测量工具,以及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教育统计与测量的重要性教育统计与测量在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教育决策者了解教育系统的整体状况。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数据,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决策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方案。
其次,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协助教师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使用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可以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这些数据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最后,教育统计与测量也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评估和改进学校的整体运作。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校的数据,如师生比例、课程设置等,可以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二、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测量工具在教育统计与测量领域中,有许多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测量工具可供选择。
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1. 描述性统计:用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
例如,平均数、中位数和标准差等指标可用于描述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2. 相关分析: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例如,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3. 因素分析:用于确定一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出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
例如,通过因素分析,可以确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
4. 问卷调查: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通过给学生或教师发放问卷,让他们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获取相关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某个主题的看法、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等。
5. 教育测试: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用于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2一、什么是教育统计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欧洲。
教育统计就是对教育领域中各种事物进行量的统计和分析。
就是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获取有关事物特征的定量数据,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对数据加以整理、计算、分析及推断,最后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教育统计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二、教育统计的分类依据统计的功能,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
描述统计是把调查得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类、概括和表述,以定量描述样本或总体的特征。
其主要内容有: ①数据分组; ②计算一组数据的特征值; ③相关分析。
推断统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总体的情况。
其主要内容有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
描述统计特征1:集中量数,特征2:差异量数,特征3:相关分析三.教育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最初将统计学应用到心理与教育领域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生物学家高尔顿。
高尔顿的学生皮尔逊在统计学理论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4年撰写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学导论》,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统计的专著。
一.测量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对事物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三个要素:测量对象(事物)、法则、数值(结果)二.测量的基本要素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测量的单位和参照点。
(一)测量的单位理想的测量单位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二是要有相等的量。
(二)测量的参照点参照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参照点;另一种是相对参照点(人定的参照点)。
三.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狭义的教育测量是指通过测验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广义的教育测量泛指对教育领域内各种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目的性;间接性;不确定性(随机性与模糊性)四.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是教育测量的故乡;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之父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简答)一.科学测评学生学习进展,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二.定量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三.加强定量分析,推动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一.数据的种类(一)计数数据、测量评估数据——根据数据的来源(二)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根据测量水平(56,重点)(三)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根据数据分布的形式(57)二.数据的特点(简答)(一)数据的离散性(二)数据的变异性(三)数据的规律性一.简单次数分布表(一)求全距:R=Xmax-Xmin(二)定组数:K=1.87(N-1)2/5(三)定组距:全距R与组数K的比值取整(四)写出组限:每组起止点界限(表述组限/实际组限)(五)求组中值:组中值=(组实上限+组实下限)/2(六)登记次数 (61)要求学会61页表2-3的阅读与填充,主要是2和6-9栏实际组限是起点和终点向下移0.5个单位常用统计分析图(选择题)一.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