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3
百日维新的失败与教训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百日维新的失败与教训——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近代中国历经百年风雨,百日维新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它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触及国家体制根本的改革尝试,然而其失败也揭示了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将分析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并探讨当下改革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
百日维新是1898年光绪帝发动的一场旨在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运动。
然而,这一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其失败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百日维新面临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清朝保守势力对改革运动持有抵触态度,包括一些朝廷官员和地方势力。
这些势力的反对无疑给了百日维新留下巨大障碍。
其次,百日维新缺乏组织和领导力。
虽然百日维新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显得无序混乱。
缺乏有力的组织和领导,使得百日维新无法有效推进,最终导致整个运动的失败。
此外,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同。
尽管百日维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并未得到普遍接受。
一些传统保守观念根深蒂固,并未被百日维新所摧毁,这使得改革进程受到了严重挫折。
百日维新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改革不能只靠个别英雄人物,而需要有组织有序的力量。
一个成功的改革运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组织和有效的领导。
其次,改革必须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展开,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广泛凝聚共识,才能打破既得利益的阻力,让改革得以持续推进。
然而,时至今日,改革依然面临着困境。
尽管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改革往往受到既得利益的阻力,无法很好地推进。
既得利益者往往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对改革进行抵制,这让改革陷入了僵局。
另一方面,改革面临着体制性障碍。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考虑,改革往往需要对现有体制进行颠覆和重建,而这种转变是困难且复杂的。
然而,改革的出路仍然存在。
首先,要推动改革,就需要深化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精选)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题型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2.标记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3.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歼灭资本主义B.复原国家经济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建立国营经济4.十月革命爆发于()。
A.1911年10月B.1917年10月C.1917年11月D.1919年10月5.标记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事务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1680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C.1789年法国大革命D.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6.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7.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侵略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冲突取代了阶级冲突8.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C.对外贸易发达,财政收支状况良好D.中国已经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规定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10.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11.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
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二、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主要经过三、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四、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五、清末改良主义运动领袖的命运六、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几点启示绪言在距今100多年以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良主义运动。
因为这场运动发生的1898年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史称“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充分展示了中国资产阶级初生时期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救亡图强的坚定信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各界爱国人士追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望。
但是,运动却失败了,却以一出颇为苍凉的悲剧而谢幕了。
变法运动的领袖和骨干们,或者被杀,或者被禁,或者被流放,或者被革职……今天,回首这桩往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呀!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清末改良主义运动”这里是指“戊戌变法运动”,“之前”这里泛指戊戌变法运动发生前的一段时间。
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只过了短短几年,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年中,中国沿海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夺;中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被分划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所谓‘租借地’、‘租界’、‘租借港口’实际上已经成了殖民地,它们和所谓‘通商口岸’都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根据地,所谓‘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独占的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中国面临着从半独立国——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下册,第460-461页。
)——这一段揭示了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搜括是在血腥的刺刀下进行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伴随着野蛮的政治迫害。
除了各地监狱外,从宫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府衙门,以至豪绅府宅,都有变相的牢房,还有遍布各地的所谓‘待质公所’一类的拘留所。
三次救国方案失败的启示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具体为: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
(2)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3)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评述清末变法的成败及启示摘要: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实行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
虽然清末变法的失败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改革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字:清末变法改革资本主义披一路风尘,数千载风流,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从洪荒奔向文明,从远古奔向未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血泪,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记下了诸多的心酸和遗恨。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撼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
尽管已经数次试图摆脱欧美列强铺就的轨道,走自己的路,但每次倔强抗争的结果,无不以头破血流为代价,徐羽归来。
欧美列强挥舞的大棒如同不可跳越的魔棒,逼迫衰亡民族重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重新择取民族生存的道路。
为救亡图存,清廷自光绪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进行法制改革。
至宣统三年清帝逊位,变法共进行了十余年,仿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转型进入近代化。
清末变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1901年到1906年是“新政”时期,从1906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预备立宪”时期,这两个时期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修律活动,促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
1一、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清末变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点,代表了中国的合法团体探求现代化道路的最高水准;它也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推动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它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和分界线。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依次衔接,步步深人的三次改革尝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历程链条。
每一次改革运动,所昭示的都是渐次接近于现代化运动的终极目标,呈现出越来越接近,但却始终难以相交的历史态势。
洋务运动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2022年中考真题专题汇编----改革专题(B)卷1、(2022贵港16)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摘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材料三: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张与魏源在哪本书里提出的思想相似同一时期,俄国进行的改革与中国这场运动的结果有什么不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次会议中国农村在“新的伟大革命”中实行什么制度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1988年我国设立哪个经济特区?(4)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2、(2022吉林18)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善下列知识结构图,(每项,关于成就各写一例)3、(2022常州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作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
近代史上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2.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无能。
3. 西方国家勾结起来,侵略中国,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中国落后: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原因2、西方列强的侵略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补充一、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五次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三次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局部侵华。
1937年七七事变,侵略平津(华北),全面侵华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归纳:孙中山一生最主要的历史功绩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你从孙中山身上受到哪些教育和启示?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1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
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探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出路,掀起了生生不息、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自I860年代起,清末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即自强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的腐朽统治②未能针对性解决几次战争失败的原因③政府官员的腐败④政体的落后⑤精神上的传统和守旧,坚持中体西用⑥顽固派的扼杀教训:只学习技术是不能改变现状的。
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抵制。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1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1. 敌强我弱。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2. 脱离民众。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
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
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脱离群众,维新派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小圈里面,没有去触及或者说不愿触及占人数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温饱问题,这也引起农民对变法的漠视甚至抵触。
加上戊戌前,因教案四起,人民群众正反洋教、反洋人,戊戌维新不仅未涉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而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文明,自然与下层人民的利益相距太远而得不到支持。
由此可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二、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主要经过三、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四、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五、清末改良主义运动领袖的命运六、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几点启示绪言在距今100多年以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良主义运动。
因为这场运动发生的1898年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史称“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充分展示了中国资产阶级初生时期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救亡图强的坚定信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各界爱国人士追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望。
但是,运动却失败了,却以一出颇为苍凉的悲剧而谢幕了。
变法运动的领袖和骨干们,或者被杀,或者被禁,或者被流放,或者被革职……今天,回首这桩往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呀!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清末改良主义运动”这里是指“戊戌变法运动”,“之前”这里泛指戊戌变法运动发生前的一段时间。
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只过了短短几年,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年中,中国沿海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夺;中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被分划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所谓‘租借地’、‘租界’、‘租借港口’实际上已经成了殖民地,它们和所谓‘通商口岸’都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根据地,所谓‘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独占的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中国面临着从半独立国——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下册,第460-461页。
)——这一段揭示了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搜括是在血腥的刺刀下进行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伴随着野蛮的政治迫害。
除了各地监狱外,从宫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府衙门,以至豪绅府宅,都有变相的牢房,还有遍布各地的所谓‘待质公所’一类的拘留所。
许多无辜的人民被加上‘土匪’、‘盗贼’、‘奸民’、‘暴民’的罪名,投进了黑暗的牢房,禁受各种惨无人道的刑罚。
……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清朝政府,把全国变成了一座黑暗的地狱。
”(下册,第472-473页。
)——这一段揭示了当时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清朝政府决心出卖中国的主权,以换取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来维持对中国人民的统治,从而也就使自己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奴才和帮凶。
帝国主义列强在互相争夺中国的权益时,需要保存这个反动腐朽的政权,就是利用它来统治中国人民。
清朝政府及其大臣们甘愿充当这个角色,而且唯恐帝国主义列强不需要这个角色。
”(下册,第467页。
)——这一段揭示了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政治工具。
“封建统治者从来都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的,但到了这时候,这种剥削与压迫已具有一种特殊意义。
封建统治者以横征暴敛的所得来供奉外国帝国主义者,他们成了外国帝国主义的收税吏。
”(下册,第474页。
)——这一段主要揭示了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剥削中国人民的经济工具。
再来看一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前言的作者简夷之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统治者对金钱的无餍的追求。
皇朝命在垂危,大小官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中,除了抓紧每一个机会最大量地攫取金钱财货而外,什么也不关心。
上自‘老佛爷’(慈禧太后)、王爷、中堂、尚书、侍郎、总督、巡抚,下至未入流的佐杂小官,宫里的大小太监,官僚的幕客、家丁、差役、马弁、姨太太、小姐、丫鬟、仆妇,全都撕下了各种假面具,赤裸裸地当强盗、骗子、小偷,当乌龟王八、娈童娼妇,只要能够弄到钱,只要能够取得更高的地位去弄更多的钱。
而这种追求金钱的大疯狂,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民的敲骨吸髓的榨取,就是国家主权、土地、资源的大拍卖。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寄生虫:善棍、赌棍、买办、讼师、江湖劣医、人口贩子、外国‘冒险家’,……都是直接间接依附侵略者统治者的,相互勾结,相互竞争,一起来吮吸人民的血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7页。
)——这一段主要揭示了当时清朝政府及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这一切,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已经危险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中国的官场已经腐败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所以,这一切,必须有一个解决的方案,不管是来自下层的,还是来自上层的,也不管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尚没有一种更进步的社会力量出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资产阶级就大胆地站了出来,提出并推行了一套改良主义的变革方案。
二、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主要经过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
这一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戊戌变法运动的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从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开始至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的序幕。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并组织强学会,力图把变法推向高潮。
在康、梁等人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1898年4月,康、梁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作了直接准备。
1898年6月8日,康有为分别代御使杨深秀、侍读学士徐致靖拟奏折请特降谕旨明定国是。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至此,戊戌变法步入高潮。
第二阶段: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至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
之后,光绪帝连续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推动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除旧,即废八股取士,废书院,裁绿营,撤消京内外一批冷衙门和冗官冗兵等。
二是布新,主要是试策论,办学堂,设立农工商总局、商会及分支机构,提倡实业,奖励新著作、新发明,翻译书报,准许办学会、开报馆,广开言路等。
这些内容,没有涉及对封建政权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没有提出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建立资产阶级民权和民意机关的条款,这一方面反映了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要求的严重不足。
”(《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上册,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639页。
)这些变法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顽强的抵制,斗争日趋激烈。
当光绪遭到慈禧的严厉训斥之后,即写密诏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让他们“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谭嗣同于9月18日夜访袁世凯,告之皇上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
两日后,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告密。
当天荣禄就乘专车赶回北京,面见慈禧。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废除新政,搜捕变法人士,史称“戊戌政变”。
至此,戊戌变法归于失败。
因变法历时103天,故也称“百日维新”。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此刻,它快要覆亡了。
它的主子及各级奴才们,对此似乎也有一种预感和“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
所以他们决定必须同任何对自己政权产生威胁的力量进行严酷的镇压,不管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帝国主义列强当然排除在外,因为那是他们的主子。
)如果说,在未来的几年里,他们对付人民革命(义和团运动)开始变得力不从心,对付外来侵略(八国联军)变得更加软弱以至抱头鼠窜,那么此刻,他们对付一群手无寸铁的秀才,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镇压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第三阶段: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阶段。
这个阶段从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至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殉难。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场。
这里,我想把“戊戌六君子”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
“戊戌六君子”是指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锐、刘光第、杨深秀。
他们为改良运动献出了生命,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他们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就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来说:谭嗣同、林旭是最坚定、最真诚的改良主义者。
康广仁次之。
杨锐、刘光第则在理念和行动上更加趋同于洋务派。
杨锐是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学生,刘光第也是张之洞派系的人。
杨锐死后,有人作诗哀悼他说:“翻云覆雨骤雷霆,竟与逆人同日死”,反映的就是当时熟悉内情的一般士大夫的看法。
对杨深秀的作为,史学界尚有争议,这里不做评论。
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杨锐、刘光第之死是有些“冤枉”了。
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你当初没有同改良派进行彻底的切割呢。
但是,无论怎样,无论“戊戌六君子”在斗争目标和行动纲领上存在何种分歧,无论他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存在何种历史局限性,他们的战斗精神,他们的卓越才华,他们的英雄气概,都是无可厚非的,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正所谓“忍之须臾,而已与日月争光矣”(黄淳耀:《见义不为,无勇也》);他们,正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啊!三、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列宁说:“改良主义无非是要统治阶级让步而不是推翻统治阶级,无非是在保持统治阶级的政权的条件下要统治阶级让步。
”(《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页。
)这里说的是改良主义的本质。
应当说,在当时,在没有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即使“在保持统治阶级的政权的条件下要统治阶级让步”,也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戊戌变法的历史进步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它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改良派希望通过改良逐步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二,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改良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三,它是一次思想观念的解放运动,改良派提倡新学,主张民权,对封建思想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符合历史潮流的前进方向。
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的失败,对冲击顽固的封建统治的各种尝试,提供了一种告诫:既然连温和的,只是在封建统治基础上修修补补的改良措施,顽固派们都不肯接受;那么,接下来就只能采用狂风暴雨般的猛烈方式了。
可以说,许多改良派人士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毅然决然地加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队伍,肯定是听到了、听从了这种告诫的。
令人惊奇的是,历史老人似乎也有一种预感,两年之后,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辛亥革命,就像怒火一样在中国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