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洋务运动_人教版高一
- 格式:ppt
- 大小:590.00 KB
- 文档页数:30
洋务运动(2)1、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2、“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某某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
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3、“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晚清这副对联反映了(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顽固派对维新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革命派的批评D.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4、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5、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D.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6、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7、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课文注释: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进士。
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
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
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
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
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
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
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
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
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
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
次年授大学士。
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旋调任两江总督。
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习目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重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基本史实。
2.难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材整理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质优价廉的洋纱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日趋商品化。
3.影响: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图解示意]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教材整理2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主要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3.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4.影响(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三单元选择题测验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该企业属于A.洋务企业 B.外资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的近代化同时起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而洋务运动则给中国流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其原因在于二者推行的近代化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A.政治近代化 B.经济近代化 C.军事近代化 D.教育近代化3.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政治条件是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的推动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目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由掠夺财富,积累资本变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B.由赤裸裸的掠夺转为经济,军事入侵相结合C.由资本输出转为商品输出D.由在本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转为在全世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5.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①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④两种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荣氏家族在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等几个纱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荣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有:①促进面粉业、纺织业的发展②发展了民族工业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侵略④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段话主要表明A.中国的物产十分丰厚 B.自然经济下的保守心态C.外贸出超使乾隆自豪 D.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繁荣8.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反映出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序较深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明确“富”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C.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D.洋务派把建设军事工业放在首位10.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A.“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1.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甲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廷对峙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组织太平军北伐C.定都天京D.摧毁江北大营2.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A.定都天京B.北伐失利C.天京变乱D.安庆失守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题组二洋务运动4.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A.西方洋枪队B.外商企业C.西方近代科技D.洋枪、洋烟5.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下列可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天津机器局B.福州船政局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D.上海轮船招商局6.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B.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C.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题组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7.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列强侵略B.民族抗争C.近代探索D.革命救亡8.曹润堂在诗中说道:“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
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
”与此诗有关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9.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
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
这一历史事件是()A.黄海海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威海卫战役D.辽东战役题组四瓜分中国的狂潮10.如图《国王的蛋糕》刊发于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图中人物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等。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第二节。
一、说教材(一)、整体感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生掌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②.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
他们既要维护清朝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最终洋务运动破产。
③.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经济的解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3.洋务运动的评价。
解决办法:①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②洋务运动的评价:首先,洋务运动的破坏,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其次,洋务运动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表现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1.比较法: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比较,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一课,具体内容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果以及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涉及教材第五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章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成果。
2. 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图表等资料。
2.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学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势,讨论如何通过洋务运动振兴国家。
4. 例题讲解: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评价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洋务运动成败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答案提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作业题目: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提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对外国技术依赖过重,内部腐败,保守势力强大,改革不彻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洋务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课文注释:洋务运动以及评价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有见识的官员掀起了一个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厂。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窳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在此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等办的汉阳铁厂等。
关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有人认为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不过,大多数人都同意,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运动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洋务派主X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
他们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X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日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
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封建主义的坚冰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文化教育上的新措施是洋务运动中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正是这一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
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
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破产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与“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理衙门的建立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清政府进而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教学要点一、洋务派与顽固派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4.新式学堂的出现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本课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