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2、洋务运动的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运动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创建近代军事※19世纪60年代起口号:自强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61)、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6)。
2、创建民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起口号:求富民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72)和开平煤矿(1876);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1893)和湖北织布局(1893)。
3、新式学校※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1、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组建新式洋枪队。
2、19世界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80年代,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评价洋务运动※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统治阶级的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首先,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今天我们来学习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的知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发起者:洋务派,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开明官员。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代表人物:在中央的代表是奕訢,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6.口号:“自强”“求富”。
7.内容(主要措施):(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②口号:“自强”③目的:武装军队④创办的主要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⑤性质:官办封建企业(2)发展近代文化教育事业①目的:为满足洋务的发展需要②主要措施:a.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等),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b.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c.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近代民用企业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②口号:“求富”③目的:辅助军事工业④兴办的重要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⑤性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民用企业。
(4)建立新式海陆军①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②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 80 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舰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8.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知识点概述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内民变不断,如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则面临列强的侵略压力,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口号,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 曾国藩:倡导实用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
2. 李鸿章:主导北洋舰队的建设,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3.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1. 建立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建立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如北洋舰队和淮军。
3. 教育改革:设立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四、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1. 成就:-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改善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2. 局限:- 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改革不彻底。
- 重视物质技术,忽视了制度和思想的变革。
- 洋务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为中国的近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
2.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一次自救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消极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七、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改革的局限性,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运动之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本文将围绕洋务运动的定义、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定义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改良国家运营管理、发展科学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是受到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侵的刺激,以及对西方产业革命和军事强大的触动而引发的。
二、背景1.外国侵略: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2.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主要内容1.洋务派的兴起: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成为主要的改革力量。
洋务派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培养新型军队,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2.创建近代工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和工业企业,其中包括上海江南造船厂、天津津门机器局等。
3.修缮军备:为了应对外来的威胁,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改革。
洋务派引进了外国的武器装备,并积极推动新式军队的建设,如翻新北洋水师、创建新式陆军等。
4.学习西方制度: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
洋务派推动了近代化学校的兴办,引进了新的科学教育体系。
四、影响1.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兴起,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兴的工业、商业模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2.启蒙思潮的兴起:洋务运动也催生了一股自强思潮,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些洋务派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出路,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主张。
3.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洋务运动中的失败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弱点和困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初。
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失败。
这场历时35年的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一直受到许多争论。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所以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是褒贬不一的。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可说是洋务运动产生的间接因素。
因为正是这两场战争使得一向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种出现了比原来的腐朽之臣更懂得反抗的“洋务派”。
所谓洋务派就是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的一种势力,与之相对的是“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力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在中央,不久前成立的总理衙门办事大臣,恭亲王奕訢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中,多数与曾国藩有关:曾国藩(汉族,道光十八年进士,湘军领导人)李鸿章(曾国藩的门生,汉族,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淮军领导人,清朝後期的实力派)张之洞(汉族,同治二年进士,号称「香帅」)左宗棠(曾国藩的属下,汉族地主,率领军队收復新疆)。
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1、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长期控制中国海关大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英、法、俄、美外,派使来华的有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秘(bi四声)鲁。
3、蒲安臣(美)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学校的权利。
4、中国官员第一次出访西方是在1870年“天津教案”后崇厚赴法“致歉”。
5、中国开始向国外派遣常驻使臣是在1875年“马嘉理案”后,派郭嵩焘、刘锡鸿为驻英正副使。
6、外国资本势力为便利倾销和输出原料,在中国经营轮船航运。
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设立了第一家专业轮船公司——旗昌轮船公司(后被洋务派轮船招商局收购),垄断长江中下游航运近十年。
7、1848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丽如银行、金宝银行);186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英国)同时开业,是外国在华资本最雄厚的金融机构。
8、曾国藩1861年设安庆内军械所(任用近代著名科技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蘅芳)。
9、(被顽固派称为“鬼子六”)是清朝中央统治集团中最先倡导洋务的首领。
对洋务宗旨说得最完整最透彻的是冯桂芬《校邠(bin一声)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是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滥觞(shang 一声)。
10、洋务派在中央有;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bao三声)桢(zhen一声)、丁日昌、郭嵩焘。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倭仁、徐桐、李鸿藻。
11、兴办洋务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次重大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变革。
1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制船造炮,以资“求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仪的“蛮夷”,还是科技进步、正教昌明的国家?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保守政见之争。
13、军机处形成两派,南派以沈桂芬为首,属洋务派;北派以李鸿藻为首,属顽固派。
高考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古代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并开始积极探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
以下将对高考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特点洋务运动的起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触动,加上自身面临的内外困境,迫使中国开始尝试向现代化靠拢。
洋务运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思潮的兴起。
洋务运动是一股呼唤变革的思潮。
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崭新的思想和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求进心理,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期达到媲美西方国家的目标。
3.推动军事现代化。
洋务运动致力于实施军事现代化,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国防能力。
这包括改良旧有军队、制造先进武器等。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和成果洋务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以下是洋务运动影响和成果的几个方面:1.启发了国人的思想。
洋务运动带来的知识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思想环境。
2.推动了技术进步。
中国在洋务运动期间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也为后来的近代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新式教育体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4.奠定了近代历史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虽然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但也失败了,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全面的改革。
洋务运动只致力于技术和军事改革,没有从基本的制度和政治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导致改革的效果受限。
2.西方列强的限制。
特别是在洋务运动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洋务运动的限制和制约很大,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3.国内政治力量的斗争。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存在着封建势力和官僚集团的斗争,这使得改革进行的步履维艰,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
识记知识点:
1.
宗棠、李鸿章等。
2.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
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主,重点是民用制造。
4. 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1862
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5. 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理解知识点:
1. 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
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2. 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洋务运动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中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始于晚清王朝(1871年),结束于清朝末年(1895年),历时约25年。
洋务运动的推行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背景、特点、成果等方面,对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背景晚清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比欧洲的落后程度还要严重。
面对外敌入侵的现实,在人们日益加深的危机感下,必须引领国家保卫主权地位,在各个方面加速现代化进程,反侵略、求生存。
因此,当时的统治者借鉴西方近代化方式,大力开展洋务运动,希望能够有效地挽救危局。
二、特点1.以引进西方工业技术为中心19世纪中国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忧虑西方的军事、经济、文化进步会完全控制中国,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殖民化。
而这样的想法在清政府特别是在戊戌变法之前并不普遍,很多人还处于对西方的迷信或轻视当中。
因此,为了摆脱这一窘境,必须得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在科技上与西方列强站在同一高度。
2.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集中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事业。
政府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动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来开展洋务运动。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平民和富商大贾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和官方可以互相连接,在知识交流、技能传承和资金借贷等多个方面实现多方支持,是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洋务运动的重要一环。
3.发动了自主创新和学习的热潮由于洋务运动主要的目的是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设备,因此,通过这一推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习到了许多西方的科技成果。
同时,由于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许多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产生。
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身的创造能力推动技术的进步。
三、成果1.提高了科技水平洋务运动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洋务运动的推进,中国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很多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不仅改变了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接轨的现状,还使得中国在科学、数学、物理、力学等各个方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历史书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 外国侵略的背景洋务运动兴起的时期正值晚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危机四伏的时期。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陆续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割地让利的屈辱。
英法联军侵略事件、太平天国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事件等,为清朝政府敲响了危机的警钟,也促使清政府寻求变法振兴国家的改革之路。
2. 内外交困的局面除了外部侵略的压力,晚清时期的清政府还面临着内政混乱、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尤其是户部,这四个部在中国政济管理的最前线,是维持皇权的柱石。
然而,正因其重要,也成了人们在政治斗争中恣意攫取权力的目标。
由于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社会经济技术与国际社会脱节,实力远逊于列强。
3. 思想启蒙与西学传入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时期,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包括宗教、科技、政治、社会等。
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学伪经考》、严复的《天演论》等一系列思想都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洋务运动时期,大批西方工程师、技术人员也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1. 经济改革洋务运动首要之务是进行经济改革。
魏源在《藩国志》中指出,西方强大不是因为有银子,而是所在的国家有很大的经济力量。
因此清政府着眼于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力图借助洋务运动改革和促进国家的工商业。
1861年,清政府成立了直隶总督奕劻邸,创办了北洋水师、北洋造船局、礼部工艺局等一系列工业机构,从而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 军事改革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不仅进行了经济改革,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初,清政府便成立了北洋水师,着力发展水军实力。
同时,清政府还将大量的军费投入到炮兵和火器的现代化改造上去,以便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
3. 文教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首先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等国内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央的奕䜣,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他们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
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方面,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军工企业。
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枪炮、弹药、军舰等军事装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
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方面,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这些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筹划海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其中,北洋水师是实力最强的一支。
洋务派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课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富强,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洋务运动知识点高考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起始于19世纪中叶的清朝末年,至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结束。
这次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高考中常常会有相关的考题。
下面我们来系统地总结一下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与原因洋务运动的背景是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状况,以及面临的国际威胁。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深感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
同时,世界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中国面临的经济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剧。
这些因素促使清朝政府积极推动洋务运动。
二、洋务派与旧党在洋务运动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政治派别:洋务派和旧党。
洋务派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潮,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实用主义,推崇利民思想。
洋务派通过引进洋务技术和设备,力求改革传统的军事和生产力量,以便提升国力。
魏源、左宗棠等人是洋务派代表,他们在军事改革、矿产开发和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旧党则持保守态度,他们强调维护传统的礼仪制度和封建统治,对洋务派的改革举措持有抵制态度。
旧党认为学习西方科技会破坏传统文化,导致道德沦丧,因此主张抵制洋务运动。
这种思想斗争成为洋务运动的背景之一。
三、洋务运动的成果与局限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军事装备、学堂建设和工业发展等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的军事科技和兵器装备,如西洋炮、火箭、蒸汽船等。
这些军事装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国防能力,对于抵御外敌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院,为培养军事人才和技术工人打下了基础。
洋务运动中的昌平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石,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洋务运动也尝试在工业领域进行改革,引进了一些西方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些实业,如开办纺织厂、铁路修建等。
尽管这些工业企业在经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也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的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
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王朝试图与现代化世界接轨的一次重要尝试,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目的是为了对抗列强侵略,推动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洋务运动的一大特点是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业制造业和海军力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逐渐被改变,许多船坞、钢铁厂、纺织厂、铁路和电报线等现代化设施开始在中国兴起。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打下了基础。
然而,洋务运动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洋务运动在国内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抵制。
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认为学问和技术是低贱的,实际上阻碍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应用。
其次,洋务运动在经济上也面临了困难,许多项目因为缺乏经济支持而无法进行下去,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不佳。
此外,由于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和外国干涉的增加,洋务运动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洋务运动在那个时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步伐,使中国逐渐了解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其次,洋务运动启示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的改革意识,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者,洋务运动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洋务运动的诸多问题。
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对中国本土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洋务运动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恶劣的半殖民地状态。
因此,在我们回顾洋务运动的历史时,需要客观看待其成果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现代化尝试,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介绍
人教版高一历史洋务运动知识点介绍
洋务运动知识点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发起者:洋务派,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开明官员。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5.代表人物:在中央的代表是奕訢,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6.口号:“自强”“求富”。
7.内容(主要措施):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②口号:“自强”
③目的:武装军队
④创办的主要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等一批近代
军事工业。
⑤性质:官办封建企业
(2)发展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①目的:为满足洋务的发展需要
②主要措施:a.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等),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b.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c.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
②口号:“求富”
③目的:辅助军事工业
④兴办的重要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⑤性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民用企业。
(4)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②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 80 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舰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8.洋务运动的破产(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①西方列强的阻挠和技术垄断;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④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0.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进步性(积极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局限性(消极影响):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探索留下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洋务运动的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吸取)?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③科教兴国;④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⑤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⑥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⑦民族独立
是近代化的前提条件等。
12.小结: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开明官员掀起的“师夷长技”的历史事件是( A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创办报刊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开始于( D )
A. 禁烟运动
B. 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3.“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D )
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
4.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提出“自强”与“求富”口号的运动是( B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5.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D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6.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 ( A )
A.自强
B.求富
C.民主
D.平等
[2011#8226;佛山]把李鸿章看成时一个彻底的卖国贼,这多少是一种带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评判。
他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有 ( C )
A.开办福州船政局
B.抗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建立大生纱厂
7.在参加《洋务运动主题展》时,从下图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 )
A.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
B.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
C. 张之洞创办的近代企业
D. 表明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8.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制度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9.奕#18211;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
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C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10.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不包括( A )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矿务局
C.上海机器织布局
D.湖北织布局
知识点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洋务运动知识点为大家巩固相关重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