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政府掀起的一股办洋务热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西方武器及科技,兴办洋务,洋务运动在这种条件下兴起。
洋务运动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本文就对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及失败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史意义生产力变革局限性1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的兴起,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为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对洋务运动的兴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曾经向外国购买过洋炮布防海口,还试制过战船。
并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以“制夷”。
他把这一主张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施行。
而且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但是,道光皇帝以“一片胡言”的批语加以批驳。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认为夷有“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但也没有为当局所采纳,被搁臵了二十年。
当时,洋务还不为多数人所重视,谈洋务被认为可耻。
多数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一种浓厚的妄自尊大思想,以“天朝”、“天国”自居,自我陶醉。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行权等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地位。
两次战争,两次失败,两次丧权辱国。
他们开始感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厉害,感到自己的衰弱,看到自己的一些短处。
首先看到的是与洋人交锋的武器装备不如人家。
从而感到有必要学习人家,讲求军政。
“师夷”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洋务成了回避不了的现实。
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兴办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洋务派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对列强侵略有所抵制。
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加强了国防,民用企业也“稍分洋商之利”等。
但对于列强,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从太平天国起,洋务派对内镇压,对外则避战求和,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所促进。
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给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提供了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更多的是阻碍作用,如实行垄断,洋务派创办了的企业不允许民间再办;还常常贪污民间商人的股份;管理非常腐败,企业衙门化管理;大小官吏不懂管理,更不懂技术,却拿很高的薪水,贪污腐败;许多企业最后都破产倒闭,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
开了近代教育、留学等新风气,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束缚了这种学习,使得向西方学习仅限于物质技术层面,不敢涉及社会体制,更拒绝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科举制度等。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兴起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在列强的纷纷侵略下,腐朽的大清帝国艰难的前进着。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特别是目睹了骁勇无比的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西方军事装备和科学技术的长处。
这样,清朝统治上层阶级的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洋务派”,和坚决反对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顽固派。
斗争的结果是洋务派占了上风,引出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这一阶段洋务派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目的在于加强国防,提高军队战斗力。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这一阶段洋务派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前期的军事工业本身需耗费大量的财力,又因为管理不当,出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故洋务派又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原料,以民用工业来养军事工业。
同时洋务派认识到西方人在中国垄断市场,牟取了巨额利润,办民用工业也是为了能够“分洋商之利”。
洋务思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法贵变通”论;二是“求强”论;三是“求富”论;四是“中体西用”论,即在坚持现行的封建专制制度与封建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运动。
不管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特别是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形式的民用工业带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其他一些企业也无法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学术界的几种观点1、全面否认。
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着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一条是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实行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反动路线;一条是从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路线。
洋务运动则属于反动路线一边。
它是一次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一次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
理由是:目的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或是为了增加财富,但是经典作家认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在对外政策上,妥协投降;在创办企业上严重依赖外国,并具有很浓的封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基本否认,某些肯定。
其标准与前者相同,但承认洋务运动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及对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方面有某些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不过,这些进步作用不能改变洋务运动的反动本质。
3、基本肯定。
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有种种缺陷和弊端,但主要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进步运动。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主要代表有徐泰来、戚其章等,戚认为“如果以社会实践及其效果作为评价洋务运动的标准,就应当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李时岳则将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
陈旭麓则从“新陈代谢”的角度上论述了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进步运动。
4、发展评定论。
不同意将洋务运动简单地定格为反动和进步。
认为它有适应历史潮流的一面,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作为太平天国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等起义被镇压之后又继续发展,有明显的御侮目的,在70年代以后,又由主要对内变为主要对外,由办军事工业转变为主要办民用工业,都是符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国家现代化的一次尝试。
它启发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学习西方技术的意识,然而由于一系列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 引进西方科技: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技。
通过派遣留学生和聘请外籍专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迅速传入中国。
这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2. 促进工业化: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建立了大量的洋务工厂和机构,从事纺织、造船、冶炼等行业。
洋务工厂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国内生产力。
3. 提高军事实力: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军事体制。
通过引进海军技术和建设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这提供了保卫国家和增强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
4. 推动文化变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教育理念、艺术和文学形式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刺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1. 缺乏系统规划:洋务运动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虽然引进了许多西方科技和理念,但这些知识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应用,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
2. 技术依赖: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这导致了中国本土技术的衰退,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当外籍专家离开后,中国面临无法自主维持和发展的困境。
3. 财政困难:洋务运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清朝政府财政困难。
部分投资被用于巨额赏赐和官员贪污,导致洋务运动的经费短缺,无法持续发展。
4. 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中国封建社会保守思想的阻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一些保守势力对西方科技和文化持观望态度,甚至反对改革,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启示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从洋务运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不能依赖外国技术和专家。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洋务运动举办了近代中国由国人自办的最早一批军用和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
这些企业涉及到军事、工矿、交通运输等方面。
它们在中国当时初步发生和发展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占有主要地位。
从产生时间上看,它们虽迟于外国在华资本所办的近代企业,但比商办企业要早;从生产规模和资本总额来看,不仅远超过当时的商办企业,而且优于外国资本的在华企业。
2、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虽然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有不少的缺陷,但它们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举办鼓励和刺激一批中国人投身近代企业,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在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过程,实行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并给这些企业以税厘上的减免、资本招收等方面的支持,这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3、洋务运动所兴办的工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在当时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破祖宗成法、开风气的作用,它们同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观念和习俗变迁。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重农抑商的观念,重商主义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其次,对外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中国人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正确认识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西方文化的价值,认为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再次,近代西方物质文化的大量传入,对中国人的习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开风气之先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不仅出现了一些新兴事业,而且西方的物质文化也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相关的观念和习俗于是发生了变化。
4、洋务运动加强近代中国的国防,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陆军,在酝酿时固然有镇压人民起义的目的,但同时也有明确的“御外”意识。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
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
近代史作业选题六一、洋务运动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新运动?性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营垒里先进的贵族地主(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满清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二、洋务运动的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历史意义:①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在洋务运动前期发展中,洋务派提出“自强”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利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前期在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军队都开始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并且建成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最厉害的装备最精良齐全的舰队。
并且在相关地区创办了一批军事学堂,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代军事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的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其中比较著名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所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洋务派开办“新学”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派遣留学生留洋求学,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备类人才;办刊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互融合。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学习外文,主要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其次,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学堂。
如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推动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其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再者,洋务派创办报刊,宣传洋务主张,并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一.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
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
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一)历史作用1、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2、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洋务运动导致了中国社会借机结构的新变化;4、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的封建观念。
(二)失败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国内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反对;2、洋务运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3、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对外依赖性;4、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严重的腐朽性。
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一)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实力对比悬殊;2、其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一)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3、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发生了积极变化,深刻抽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促进了现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4、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教训1、主要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和破坏;2、革命派没有能够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3、革命派没有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革命派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5、革命派没有建立一支自己掌握的革命武装。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2、革命范畴的变化,中国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3、指导思想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中国人们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4、领导阶级的变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5、斗争目标的变化,社会主义程度为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1、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表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2、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3、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培育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长征精神;4、是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西北抗日前线,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5、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坚持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保证。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孙爱林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2010级工业设计1班引言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中国强。
”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我们,正肩负着使中国强大的历史使命。
俗话说“了解一个人,先去了解他做过些什么。
”只有读懂历史、认清史事,诠释一个泱泱大国由衰到盛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磨难,才能总结出真正适合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一条大道与一个信念。
这应该是所有国民应具备的强国意识。
那么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前迹,这将会是一个广袤而复杂精深的大课题。
让时光机的齿轮转动到19世纪60年代初,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是关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洋务运动。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产生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社会各界学者、精英人士在各种论坛、贴吧以及杂志、文史书库等中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究竟洋务运动有什么意图?它何以在中国近代史上风靡30多年?它到底是抵御外敌还是“引狼入室”?对中国的发展是阻碍亦或促进?什么原因能导致它失败?让我来逐一阐述。
洋务运动兴起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眼看着一系列的烟火战乱暴动接踵而来,清政府的统治实在是岌岌可危。
于是,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员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安内”“御外”为目的而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力求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来稳固并壮大清政府的统治。
中央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展开了一系列的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趁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①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
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在这样一群官员的领导下,洋务企业是不可能有发展的可能的,更别说为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了。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洋务运动无法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