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口服在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87.27 KB
- 文档页数:2
米非司酮与甲氨喋呤联用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与甲氨喋呤联用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
方法8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治疗,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
对照组患者子宫切除率为22.5%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及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临床治疗中,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效果确切,有利于降低子宫切除率,且见效快,可加速患者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米非司酮;甲氨喋呤;子宫切除作为临床近年一类常见性特殊异位妊娠疾病,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初期诊断误诊与漏诊率较高,若未经及时处理,则可能引发子宫破裂及阴道大出血等问题,严重者需切除子宫治疗,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1]。
本文探讨米非司酮与甲氨喋呤联用对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入组病例B超检测结果均提示子宫前壁下段伴有回声团;生命体征各指标均无较大波动;腹腔内未见出血征象;孕囊直径不超过3~6 mm,血HCG指数显著升高,且均有生育要求。
排除子宫破裂、阴道大出血、孕囊直径>6 mm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1.4±5.2)岁;停经时间33~59 d,平均停经时间(39.8±3.6)d;孕囊直径37.6~55.7 mm,平均孕囊直径(42.8±6.2)mm;12例为子宫肿瘤,28例为剖宫产手术。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碟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甲氨碟呤联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于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中的7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与甲氨碟呤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73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其中有24例患者由于血HCG下降不明显而在B超辅助下实施了清宫术,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患者在20~45 d之内血HCG下降至正常水平,3个月有67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结论米非司酮与甲氨碟呤联合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效果显著。
【关键词】米非司酮;甲氨碟呤;子宫切口瘢痕妊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于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中的7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42岁,最低者25岁,平均年龄(32±4.6)岁。
1次剖宫产史者有42例,2次剖宫产史有19例,两次以上有12例,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73例患者中流产1次者35例,两次者28例,其余均为两次以上者。
剖宫产至发病时间为0.9~3年,平均(2.4±0.5)年。
其中有18例患者未采取避孕措施,有9例患者采用工具避孕,21例患者采用药物避孕。
所有患者均为有肾、肝、肺、心等慢性疾病,均经彩超确诊。
1.2诊断标准①妊娠囊与宫腔未见连接。
②妊娠物在子宫前壁峡部剖宫产瘢痕处。
③宫颈的内口与外口均处于紧闭状态,妊娠组织未见连接。
④绒毛着床的位置肌层血流量大,呈低速低阻型流速曲线。
⑤膀胱和妊娠物之间的子宫肌层变薄,且界限不清晰。
妇科检查:患者宫颈外口无扩张或扩张不明显,子宫峡部出现增粗现象,且前壁膨出,子宫丰满,有明显增大迹象。
患者血HCG检测水平在413 mu/ml到1673 mu/ml之间。
1.3方法患者入院后即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凝血功能,且结果正常。
所有检查的基础均为空腹化验。
患者于饭前口服25 mg米非司酮,2次/d,连续用药6 d。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92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
对照组进行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包块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治疗成功率达95.7%,对照组为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子宫切口瘢痕妊娠近几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因此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约占所有异位妊娠的6.1%。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是目前公认的子宫体腔以外的易位妊娠,由于该瘢痕妊娠处肌壁薄弱且纤维组织多,此处妊娠容易发生子宫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是妇产科疾病的常见用药,为了进一步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作者选取92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92例,入选标准:在B超检查下子宫前壁有回声团存在,血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高于正常水平,有生育要求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
排出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阴道大出血;子宫破裂;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
其中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26.1±2.8)岁,停经时间40~80 d,平均停经时间(58.6±7.7)d,对照组平均年龄(25.7±3.2)岁,停经时间35~78 d,平均停经时间(59.3±7.2)d。
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4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引言子宫瘢痕妊娠是指植入在子宫瘢痕处的妊娠,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妊娠并发症。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对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该方法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0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经B超和临床检查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并符合治疗条件。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给予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有显著疗效,不仅治疗成功率高、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给予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传统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并经专家组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进行了密切监测。
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结论参考文献1. 杨晶.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8): 325-328.2. 王小兰, 张伟. 妊娠囊内甲氨蝶呤注射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8, 25(11): 180-182.。
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给予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给予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给予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肌肉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给予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治疗的方式,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甲氨蝶呤妊娠囊内注射;米非司酮口服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疗效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methotrexat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and mifepristone in patients with scar pregnancy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methotrexat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and mifepristone in patients with scar pregnancy.Method selection in November 2018 to November 2019 in our hospital 90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group 45 cases, each team by giving methotrexate gestational sac injection + oral mifepristo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given methotrexat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 oral mifepristone treatment,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isk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the team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the team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sai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onclusion given methotrexate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scar pregnancy gestational sac injection + oral mifepristone treatment way,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Key words: methotrexat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Efficacy of mifepristone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uterine scar pregnancy宫瘢痕妊娠作为剖宫产的一种严重远期并发症,具体是指存在剖宫产史的产妇再次妊娠时,受精卵在子宫瘢痕处着床的一种异位妊娠,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并不具备典型性,常常将其误诊为月经失调、先兆流产等,如果救治不及时则可能发生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大出血等,甚至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4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引言子宫瘢痕妊娠是指孕囊在子宫瘢痕处着床并发生妊娠的一种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子宫破裂、大出血等危及母婴生命的情况。
目前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而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4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医院就诊的4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B超和临床症状确诊为子宫瘢痕妊娠。
患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孕周在6-12周之间。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另外20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如手术切除或单一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妊娠囊大小明显减小,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
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或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
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乏力等,均可耐受。
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有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讨论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能有效减小妊娠囊体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对手术的依赖。
尤其对于一些孕周较早、孕囊较小的患者,传统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而该方法无疑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单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研究来验证。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4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40例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
在研究方法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分组,其中一组接受了该联合治疗,另一组接受了常规治疗。
结果分析显示,在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讨论部分讨论了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的机制和疗效,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详细描述了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
总结显示该联合治疗在子宫瘢痕妊娠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望部分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治疗方案的建议,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本研究为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子宫瘢痕妊娠、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总结、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子提示、示例等。
感谢配合。
子宫瘢痕妊娠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指在孕育胎儿时子宫瘢痕处着床发育形成的妊娠。
这种情况常常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如子宫破裂导致大出血和胎儿死亡等。
目前,对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评估该联合疗法在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评估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缓解情况、胚胎存活率和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米非司酮联合妊娠囊内注射甲氨蝶呤对子宫瘢痕妊娠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选择了40例妊娠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26例妊娠囊直径小于3cm,14例妊娠囊直径大于等于3cm的患者。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瘢痕妊娠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109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87.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9%(P<0.05);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能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子宫切除率,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在妊娠中约占7%。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产妇数量的不断增多,子宫切口瘢痕妊娠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
临床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1]。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55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9例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患者年龄27~40岁,平均年龄(31.3±4.2)岁;孕次1~3次,平均孕次(1.3±0.6)次;停经时间35~67 d,平均停经时间(42.3±7.0)d;孕囊直径38.79~56.70 mm,平均直径(42.33±3.01)mm;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停经时间以及孕囊直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甲氨蝶呤(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246;5 mg)治疗,依据患者体表面积确定用量,50 mg/m2,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米非司酮(北京法莫斯达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63;25 mg)治疗,50 mg/次,2次/d,甲氨蝶呤疗法同对照组,疗程为1周。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碟呤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效果探讨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
方法该院治疗的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患者18例,给予肌注甲氨蝶呤15 mg,1次/d,共使用4 d,同时口服米非司酮25 mg/次,2次/d,共服6 d。
用药后追踪复查血β-HCG值。
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行保守治疗而治愈,保守治疗成功率88.89%,1例因出现阴道大出血,行超声下行清宫术成功。
1 例用药后血HCG 无下降,包块无缩小,在B 超下行清宫术。
1例患者出现阴道大出血,行开腹探查术,见子宫瘢痕局部外凸,肌层菲薄,血管丰富,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治疗过程中,11例发生恶心、呕吐,3例出现腹痛,1例出现肝功损害,1例发生血白细胞下降。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碟呤治疗CSP,治疗效果好,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疗效CSP是指妊娠物种植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囊完全位于子宫腔外且四周围被纤维瘢痕组织和子宫肌层所包围,属于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1]。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本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该病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早期终止妊娠的常用药物包括米非司酮和甲氨碟呤。
为探讨该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该院自2008年3月—2012年3月间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碟呤治疗18例CSP 患者,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18例CSP 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2.5±4.8)岁;孕次2~5 次,剖宫产史1次11例,2 次5例,3 次1例,前次剖宫产均是子宫下段横切口,该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时间最8 个月~9年。
所有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最37~75 d,就诊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其中5例出略多于月经量,13例出血呈淋漓状,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内出血症状。